大哉商鼎,邈矣殷契:万家姓网拟与殷都鼎王紧密合作

    中华姓氏网 2012年10月8日 万家姓

   【中华姓氏网(万家姓)讯】2012年9月26日,应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政协常委、安阳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都鼎王”韩书清先生之邀,中华姓氏网(万家姓)总裁房恒贵先生自洛阳赶往安阳,对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进行了交流访问。韩书清先生系宋朝宰相韩琦后裔,今年文博会期间他在深参展时与房恒贵先生相识,因其夫人为房门之女,而房恒贵先生为全球房氏文化研究与联谊发起人,故二人一见定交,并共约本次访问交流之行。
    房恒贵先生在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考察交流期间,参观了该院丰富的青铜鼎与甲骨文系列制品、藏品,并与韩书清先生就如何结合姓氏文化,研发青铜鼎、甲骨文系列仿古新艺术品、收藏品、纪念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理念有诸多契合。房恒贵先生向当天专门赶来相会的房门媳妇、韩书清86岁的老岳母问好,并向老人家转赠洛阳百家姓祠王桂芳老师充满喜庆气息的“牡丹画”,使老人家开心得合不拢嘴。


    当年,韩书清先生提出“把安阳打造成世界鼎都”议案被有关部门采纳,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国内外媒体对此广为报道,他因大力弘扬殷商文化有功而被安阳市委授予“感动安阳人物”称号。他所领导的安阳市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据称是目前中国研究 “司母戊大方鼎”原鼎的唯一权威机构,在鼎文化研究和鼎的复仿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得原鼎神韵和真谛,他们并与华中科技大学实行院院合作,为仿制真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每件仿品无论外观还是质量上都能与原物媲美,神形兼备。他们已仿制高6米以上、重9吨以上大鼎3座,3倍大鼎9座,2倍大鼎18座,1倍大鼎99座,二分之一鼎298座,二分之一以下鼎97596座。其铸鼎工艺和仿旧技术有8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是名副其实的“铸鼎王”。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副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首届北京河南农民工风采展”上,看了该院仿制的“司母戊鼎”后,对韩书清高度赞赏,称其为“殷都鼎王”。 “司母戊鼎”堪称镇国兴邦之宝,其仿制品亦能收镇园兴城、镇宅避邪、镇企兴盛之效,盛世藏鼎,百业兴旺。
    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政府主管文教的副区长王学军博士当天专程到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会见了房恒贵先生,双方共同研究了华夏姓氏文化起源、传承、记载与安阳殷都文化的结合点,及相关姓氏文化园区项目合作的可能性、粗略规划与设想。房恒贵先生并将洛阳百家姓祠李发立院长的一幅字转赠给王博士。


    中午,从他处闻知房恒贵来到安阳的华德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房志华,专程放下手头的事务赶来相会,并表示愿为房氏文化研究和联谊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与房恒贵先生虽曾在很久以前通过电话,但从未谋面。


左起:韩书清、房恒贵、王学军副区长、房志华

    房恒贵、韩书清一行,当天下午驱车转往濮阳市参拜华夏张氏祖园及华夏张姓文化研究(宗亲联谊)会。
    附:关于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可参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人文、灾祸......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