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钧--山西农大最知名的品牌塑料大棚

    中华赵氏网 2009/2/6 13:31:12 万家姓


1、《三字经》起家

赵鸿钧,教授。男,1937年生,山西孝义人。1960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曾任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系主任,国家教委课委会委员,国家卫星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赵鸿钧贫苦农民出身,九岁开始随父种菜务农,又赶上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上学读书是不可能的。弄到一本《三字经》,一念就是三年,教了念,念了背,背了写,写了讲,念烂一本自己用毛笔再抄写一本。《三字经》背的滚瓜烂熟,还炼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文章写的出人头地,还懂得了仁义礼知信。文革期间学校要批判《三字经》,苦于没有课本,还是让赵鸿钧背下来,一字不差。在父母岳飞故事的指引下,五岁的他就说要“精忠报国”,十一岁从小学三年级插班六年级的作文考试中,“以农为本,精忠报国”的志向惊动了整个考场,被监考老师当场录取。1950年,十二岁的赵鸿钧考入汾阳中学,这所学校是美国卡尔顿大学资助的教会学校铭义中学,和北京汇文中学一样均为国内一流中学,美国首任驻华大使恒安石就诞生在这里。解放后收归国有,但教学条件依然上乘,给赵鸿钧以良好的系统的少年基础教育,而且利用给美国老太挑水勤工俭学的机会,学了一口纯正的美国话,还学会了打网球。因为当时课堂教学已改为俄语,这就有了赵鸿钧“坐着学俄语,站着学英语”的故事,以后又学了日本语和西班牙语。为教学、科研、中外交流打下了厚重的基础。

2、上太谷农校

上农校是赵鸿钧求之不得的选择。更使他高兴的是太谷农校的全名是山西农学院附设农村技术学校,就在同一个校园中。曾是美国欧柏林大学资助的教会学校,校长是国民党元老孔祥熙。这里有闻名全国的小麦专家、玉米专家、养猪专家、养鸡专家等,且都精通外语。赵鸿钧想,在这样一个农业知识的海洋中,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对农校所有的课程他绝不放过,但求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结果门门5分,年年上光荣榜。在报到的第二天,他就下地干活,脏活、累活抢着干,抬大粪、扛玻璃。老师和工人们很快就喜欢上这个农村小伙子,他要是一天不来,工人们反倒有些不习惯。天冷了,人人都在喊地温太低,老师让他把马粪盖在韭菜地上,也是为了防寒保温,但效果并不明显。难道就没有再好的提高地温的办法吗?赵鸿钧站着想,走着也想。

3、干钟点工

干钟点工,赵鸿钧在初中尝到了很大的甜头。吃饱了肚子,学会了英语,还认识了国际友人。因此,在上学期间,他是要想尽办法争取多干一些钟点工的。一天中午,他正在推水车给菜地浇水,一位老教授走近他,看了他一会,觉得他干活认真老实,便和他商议说:“你能不能帮我做点事情,比如挑挑水,扫扫地,每天需要个把小时,我给你钱。”赵鸿钧马上回答说:“可以,钱我不要。”第二天,他就非常准时地到这位教授家里帮忙。三年中,他到过好几位老教授家中,而且每次都是有备而去,除了卖力认真帮主人干活之外,他总要问上一两个问题。要不有的老师说,他是个中专生,实际上比大学生学得还好。你能知道他学得多好吗?有人说是“学富五车”。何止五车呢,他还从这些留学欧美、日本的专家那里学到了连他们自己也未曾想过的东西。11月的一天,他正在帮孙虎臣教授家清理杂物,看到一块包装用过的塑料布,拿起来看了看,半透明,心想要是盖在地面上,不就可以提高地温吗?老先生看见他有用,就给了他。

4、偶然发现

他将老教授送给他的旧塑料布在水管上洗净,立即盖在了韭菜田中,盖得平平展展,四周用泥土压得结结实实,生怕丢失或大风刮走,一天去看好几次,并及时把塑料布上的灰尘擦掉,细心的呵护着,等待着他的小实验出现奇迹。3天之后的一个中午,同学们都在午休,工人师傅们还未上工,他用一支事先准备的温度计测了一下地温,结果奇迹出现了。当时的地温比未覆盖塑料布的地方提高了整整5度,于是他进一步观察一天24小时的地温变化,一小时一次,共测了3天,才得到了地膜覆盖可使地温提高1-9℃的结论。这就是最早的“太谷地膜”,比美国的地膜研究还要早。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有人说那没有什么,谁盖上塑料布地温都会提高。他不管别人说什么,当时他又把塑料布搞成小拱棚,结果同样有提高地温的效果。这是1953年11月27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在纪念这个日子。第二年早春,他搞地膜韭菜,提前8天就收割;5月1日在孝义他家搞地膜高梁,高梁提前5天就出苗,且杆子粗,穗子重。这就有了地膜高梁从孝义走向世界的报导。也是这一年,老师领他们到太原市小井峪蔬菜大队,和种菜能手座谈交流。小井峪也就从1954年开始成了太原市搞薄膜农业最早的地方。1955年赵鸿钧已把拱棚黄瓜搞成2米高,66平方米(一分田)的大棚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