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青史评论》晋国诸卿家族史之三:赵氏

    中华赵氏网 2011/8/8 17:03:10 万家姓


  
  赵朔(赵庄子):神秘的失踪者
  赵盾嫡子。前601年赵盾死,赵朔开始登上晋国政治舞台,但起过早的去世使得家族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几乎灭族。
  
  (一)以“加塞”方式挤进高层
  前601年赵盾去世,他选择了郤缺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郤缺当时将上军,排名第三,荀林父佐中军,排名第二,按照六正排名的正常顺序,接替赵盾正卿位置的应该是荀林父,而选择破格提拔郤缺,除了才能及性格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为自己的儿子考虑的。当年秋天,郤缺就以当时的下军佐胥克有“蛊疾”为借口,把他拿下,而安排赵朔佐下军。所谓“蛊疾”,一说即腹中有虫,而导致人精神错乱——总之,郤缺对下属身体的关心程度也真够让人佩服的。可以想象,如果安排公忠古板的荀林父接替自己,以这种方式照顾自己的儿子,以荀林父的品质恐怕不可能做得出来,甚至这些条件怕是讲都讲不出口的。
  如果我们联系前608年,赵盾以不服从命令为由把胥甲(胥甲父)驱逐到卫国,而立了他 有“蛊疾”的儿子胥克,就不难发现赵盾作为一个政治家(或者政客)的权谋和良苦用心了。
  
  (二)赵家人在邲之战中的表现
  有执政郤缺的关照,赵朔在以后的几年里日子倒也舒展,可能是因为年轻、地位稍低加上性格谦逊的原因,一直到前597年(?)的邲之战前,赵朔一直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机会。大约在前598年末或者前597年初,郤缺去世,荀林父将中军,于是赵朔也跟着提拔,做了下军主将。
  1,邲之战中赵氏家族的成员
  前597年六月,晋楚之间的第二次大决战——邲之战爆发,楚庄王获胜并取得霸权。关于这场战争,将在介绍荀林父的章节中详细叙述,这里只关注赵朔和其家族的表现,因为这次战争是唯一有史料直接记载的赵朔言行的场所了。
  当时参战的晋国六正为:
  中军将:荀林父
  中军佐:先縠
  上军将:士会
  上军佐:郤克 (郤缺之子)
  下军将:赵朔 (赵盾之子)
  下军佐: 栾书(栾枝之孙)
  ——————————————————————
  其他主要人员为: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
  上军大夫:巩朔、韩穿
  下军大夫:荀首(荀林父弟)、赵同
  司马:韩厥。
  另外,赵朔的堂弟,赵穿之子赵旃也在军中任职。
  ——由上可见,虽然赵家的代表赵朔在六正中的地位不高,但是赵家在高级干部中的比例却很高,自己的三个叔叔赵同、赵括、赵婴均在其中,在13名高层中占了4席,可见赵家势力之盛。不幸的是,虽然赵朔是当时赵家的户主,但赵同、赵括、赵婴是自己的叔叔,导致他不能团结家族在立场上保持一致,给赵家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2,战前赵氏家族成员的立场分歧

  前597年春,楚庄王伐国,夏天,晋国的三军才来到黄河北岸,郑国已经臣服别人了。怎么办?当时内部就形成两种意见,两个阵营:
  (1)第一阵营可以叫做“妥协派”或者“多数派”:包括荀林父、士会、赵朔 、栾书、荀首等多人员。观点是主张撤退,主要考虑是楚国当时势头强劲、内部稳定,晋国则不够团结统一,国君晋景公又没有亲自来,缺乏和谐内部的权威力量。
  (2)第二阵营可以叫做“主战派”或者“少数派”:包括先縠、赵括、赵同等人。他们坚决主张决战。先縠不但表示:“要做男人”,并且不顾主将命令,擅自带领自己的本部渡过黄河。
  (3)更可怕的是,除了主战派和妥协派的争执,晋军内又出了一个“捣蛋派”:当时还有一小搓人,他们平时有意见,现在想让自己的军队吃败仗或者存心添乱的,主要是魏錡、赵旃这两个家伙,胡作非为,一心坏事。
  ——对于晋国军队来说,面对一代雄主的楚庄王,只要看看这种乌烟瘴气混乱不堪的形式,就知道战争的结局了。这是晋军的悲哀。
  ——但是在晋军中,最悲哀的要算赵家人了:叔侄五个人,居然分散在全部三个派别之中,家族斗争的经验表明,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整个家族是极端危险的。
  3,战争中赵家人的表演
  带领自己的本部渡过黄河。荀林父一看要出大事,听从韩厥的意见,只好也率领全军跟了过去。其实荀林父进军,也是无奈之举,他的想法仍然试图避免与楚国决战,所以,一、二把手的矛盾从河北带到了河南,一点没有解决,争吵马上又来了。赵括、赵同坚持主战: “我们领兵到这儿,就是找敌人打仗来的。只有前进才能打败敌人、获得属国,我们等什么呢?”
  是打是和,一直纠缠不清。赵旃因为原来要求提拔为卿没有实现,急于立功,请求去挑战楚军,荀林父没有答应,于是又请求去跟楚国讲和,获得批准。赵旃晚上到楚营门前,铺上席子,大模大样一坐,派手下人进去说话,楚国人被激怒了,赵旃遭到追杀,跑得连车和战甲都扔了。楚军顺势掩杀,晋军溃败。
  溃败中,赵朔的下军被楚国右军追杀,狼狈不堪,这时候的赵家人倒是表现出了“上阵父子兵”的团结精神,混乱中,赵旃把自己的两匹良马让给哥哥、叔叔,让他们驾车快跑。于是赵同、赵括、赵婴和赵朔顺利逃脱。
  
  (三)从赵氏与其他家族的关系看赵家的内部分歧
  从上面邲之战中赵家人的不同表现来分析,赵家不能统一,除了赵朔年轻、辈分低以至于权威不足之外,更深刻的原因恐怕在于对其他家族的态度上,大家发生了根本分歧。这个涉及一个家族在大家族群中的立场问题,绝对是最重要和关键的立足原则。
  1,赵同、赵括兄弟
  他们似乎在坚持赵盾生前的立场,即紧密团结先氏(所以支持先縠的立场)、郤氏,疏远荀林父,敌视、排挤栾氏、胥氏。这些在战争中表现得十分明确。
  但是他们显然没有考察形式在变化:第一,荀林父当时是执政和元帅,身份地位不一样了,而且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发展势头也很猛,这时候再与荀氏、知氏(荀首的家族)作对,显然是不明智的;第二,栾氏虽然一直处于下风,但是栾盾的儿子栾书已经表现出相当的才智和发展前途,再疏远也没有眼光;第三,先氏虽然是赵家几十年的坚定盟友,但是先縠强横粗暴,被大家嫉恨,无疑面临危险。
  ——因此,赵同、赵括不考察赵盾死后自己家族实力下降的现实,以及其他家族发展的最新动态,依然坚持赵盾时期的老立场、老方针,无疑是不明智的。
  2,赵朔
  而与两个叔叔相反,赵朔是在重新分析情况之后,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家族的立场,即:第一,拥护和靠近当权的荀氏、知氏;第二,联系和团结栾氏。当时赵朔是下军将、栾书是下军佐,两个人是同事和直接上下级关系。赵朔已经认识到栾书大有前途,“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执掌晋国大权)。”第三,继续保持与韩氏(韩厥)、范氏(士会)的密切关系,而疏远先縠。
  但是,由于赵朔的年轻、辈分低以至于权威不足,他还不能说服、更不能强令自己的两个叔叔与自己保持一致的立场,似乎只有小叔叔赵婴表现出明智而没有出来反对,又由于赵朔的英年早逝,导致赵同、赵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前583年家族的灾难。
  3,赵旃
  他似乎是个冲动任性又有自己特长的年轻人,没有参与两种路线的争论,但这小伙子后来的发展还不错。
  
  (三)关于赵朔的去世时间问题
  邲之战后,《左传》再没有关于赵朔的记录了,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我们也可以比较准确地推测出他的卒年。
  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前542年春,鲁国的叔孙穆子与赵武(赵朔子)会见后回国,对孟孝伯说:“赵孟将死矣……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 叔孙穆子参与赵武的会盟在前543年,根据这个记载,赵武在前543年不满50岁,则其出生大致不会早于前592年,因此赵朔的死也不会早于前593年。——我们似乎不能大胆设想,赵武是赵朔死后几年,其母与他人的私生子,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下,这个时间差是不会被认同的。而且前583年韩厥为赵武求情时,强调赵衰、赵盾的业绩,可见他也是认同赵武应当是赵朔的儿子。
  2,《左传-成公四年》记载:赵婴与赵朔妻赵庄姬私通,可见此时赵朔已经去世,否则也不必赵同、赵括两个叔叔出面制裁赵婴。成公四年为公元前587年,可见,赵朔的死不会晚于前587年。
  3,《左传-成公二年(前589年)》记载,此年晋国与齐国发生鞍之战,晋国下军主将 齐师败绩。此战中记载的晋国六正按顺序为 郤克、荀首、荀庚、士燮佐上军,栾书,下军佐不详(根据以前的顺序,不可能是赵朔),根据这个名单推断,大约前590年,赵朔已经不在六正之行列了。
  前597年后赵朔的经历的大体推断——
  前597年,将下军;
  前596年,佐上军(中军佐先縠被杀);
  前592年,将上军(中军将士会告老);
  前590年,去世或者因病辞职。
  -----赵朔应卒于前592年至前590年(至迟587年)之间。根据《史记》记载,赵朔娶赵庄姬在前597年邲之战之后,从赵武出生于前591年左右分析,这个记载是可信的。则赵朔卒年应该在30多岁,英年而逝,实在是赵氏家族的重大损失。
  关于赵朔的死,《左传》与《史记》记载差别巨大,这还牵扯到“赵氏孤儿的”千古疑案,将在下面详细探讨。
  
  赵旃
  赵穿之子,是赵朔的堂弟。
  (一)邲之战中的“英雄”表现
  在这次战争中,赵穿是坚定的主战派,原因是以前争取进入六正(卿)的行列没有获得成功,这次急于立功,这和存心想让本国失败的魏錡似乎还是有差别的。但是他求战的方式对晋军却是毁灭性的。当时荀林父还是想跟楚国和解,但先縠坚决要打。于是赵旃请求去挑战楚军,荀林父没有答应,他又请求去跟楚国讲和(反正是要立功),获得批准。但赵旃的目的似乎更想激怒对手,造成决战的事实。他晚上到楚营门前,铺上席子,大模大样一坐,派手下人进去说话,楚国人被激怒了,赵旃遭到追杀,跑得连车都扔了,只好钻进树林,楚国的屈荡将追来就打,赵旃的甲衣也被人家撕掉,但终于还是逃脱了。楚军顺势掩杀,晋军溃败。因此,这次战争,将帅不和是根本原因,但赵旃的“讲和”行动却是直接的导火索。
  但是正在战斗方面,赵旃似乎的确有自己的勇敢和特长。溃败中,赵朔的下军被楚国右军追杀,狼狈不堪,赵旃挺身而出,把自己的两匹良马让给哥哥、叔叔,让他们驾车快跑。于是赵同、赵括、赵婴和赵朔顺利逃脱。而赵旃自己的车跑得慢了,眼看要被俘虏,只有故伎重演,发挥自己“丛林战”的优势,又扎进树丛去了。楚国的逢大夫和他的两个儿子正巧驾车驾车经过树丛,看见了赵旃,逢大夫告诉儿子别回头看,两个儿子问:为什么?赵老头就在后面躲着呢,抓他吧!逢大夫大怒,命令儿子下车,指着一棵树说:“你们去死吧!明天我来这儿收你们的尸!”又把驾车用的绳子给了赵旃,让他逃脱。而逢大夫的两个儿子就果然在那棵树下自杀了!
  ——春秋时候的人真的不可捉摸,如果说逢大夫是遵守战争适可而止的老规矩,那么也没必要为了放跑赵旃而让自己的儿子去死啊?可能他们之间还有特别的某种经历或者关系吧。还有,赵旃是赵穿的儿子,赵朔的弟弟,当时应该只有30岁左右,逢大夫的儿子却称他为“赵叟”,真真不可理解,莫非逢大夫的儿子非常小?莫非“叟”在当时的楚语中是别的意思?
  
  (二)远离家族的旋涡和劫难
  邲之战后,赵家似乎出现了内部的争论,当家人赵朔与其叔叔赵同、赵括的立家对外原则很有分歧(前已记述),而赵旃似乎没有牵扯进去,也许他是比较远的人,已经单立门户而不在赵家本部了,也许因为他是他们的救命恩人,两派对他都比较好,或许他的性格使他对这些并没什么兴趣A吧。
  前588年,晋国为奖励去年对齐鞍之战的胜利,建立新三军,扩大卿的队伍(12人),赵旃也被提拔为新下军佐,他终于如愿以尝地加入了卿的队伍——虽然名次靠后。
  前585年,参加了栾书率领的救郑侵蔡战争,还是坚定的主战派,但是栾书决定退兵了。
  前587年,赵家又出现内乱,原来赵朔死后,他的叔叔赵婴赵婴居然与赵庄姬私通,前586年,赵同、赵括把赵婴驱逐出国,而赵旃似乎也没有介入这场争端。前583年,赵同、赵括被赵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錡)联手杀害,但赵旃不但没有受到牵连,还升了职。当时晋国把新三军又改为一个新军,赵旃担任新军珠江。
  (三)关于赵旃的卒年
  根据《左传》记载,前578年,赵旃还以新军主将的身份参加了与秦国的麻隧之战,但此后就没了他的身影。前575年晋楚的鄢陵战争中,新军主将已经是郤犨了,可见赵旃应卒于前578-575年之间。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