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网新闻】宋皇室赵氏在斗门的繁衍

    中华赵氏网 2013/4/20 20:17:30 赵凌


  在斗门地区宋皇室赵氏的后裔大都居住在大赤坎、南门等地,近二万人。也许有人误认为这是南宋崖门失守后走散遗下的后人。其实,早在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后已有皇室后人入广东任职。到理宗淳祐十年(1250)以后宋室后人已在斗门地区居住繁衍。而南宋灭亡则是在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从入广任职、定居比崖门失守分别早七十六年和近三十年。

  据《赵氏族谱》记载,斗门的大赤坎、南门等村的赵氏大都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匡美的第八代子孙怿夫的后裔(俗称魏王派),是大赤坎、南门赵氏的始祖。怿夫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176年),祖籍河北涿州天水,南宋时其曾祖父赫之从杭州南渡江西。光宗绍熙三年(1192)领江西举。宁宗庆元四年(1198)再领国子监举,初授南昌都昌薄。嘉泰三年(1203)丁忧,授南京安庆府宿松县尉不赴,后往广东先后任郁南司户、浛洸(现英德)尉、南恩(现阳江、阳春、恩平)司理、英德佥判等职。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官授承节郎,由江西饶州鄱阳县义犬乡人广东,任广州府香山(含中山、珠海、斗门)县令,在职三年,终于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十九日,享年六十一岁。

  赵泽夫生三子,长子时从十岁时,当时是端平二年(1235年)随父莅香山。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赵时从官授承节郎,监广府在城税务。因正逢世变与待郎翰林学士邓光荐、大理寺兼秘书龚行卿避于香山潮居里大赤坎、邓光荐隐居于黄杨,龚行卿则隐居斗门村龙归岩。

  赵时从生八子,三子平冈生二子,长子梅月,二子梅南。梅南生五子,梅月无子,取梅南次子宗旻、三子宗昂入继,他们在大赤坎生活繁衍了一百五十多年。期间经历了崖门失守南宋灭亡,元贼张弘范欲屠潮居里,平冈率众兄弟为民请命,使乡民赖以生存。直到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梅南长子宗明之子光太,因与兄弟意见不合,迁至大沥歧(即现南门大沥歧)。光太之子赵隆随父至大沥歧。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正月十五日,因黄萧养作乱,乡都混乱,赵隆避于香山城南门居住。十余年后,时势已平,回来见故里简陋,选择土名山厚朗的荒地立村(即村委会所在地),把迁于香山南门之名,也南门之乡名。光太、赵隆父子是南门的开建者,光太二子赵亨开建万安村(即斗门镇府所在地犁碧村)。

  大赤坎的赵氏大部分是梅南以及其次子宗旻、三子宗昂入继梅月之后裔,五子宗升是隔山(今大赤坎九组)之祖。宗旻的第四代裔新添迁居于阳江南塘村;第五代裔承宗(即沧浪)的后人之显迁居于顺德桂州;承芳的后人彦璋迁居于六乡办冲;宗昂的第五代裔承祖迁居于小赤坎,是小赤坎赵氏的始祖。

  在下州,斗门墟南村以及三灶等地的赵氏大都是清末民初从南门等迁居的。而在新会城的部分赵氏是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从南门迁居的。在南门、南村等则有小部分赵氏是从新会三江等地迁人的,属宋太宗赵匡义(俗称太宗派)的后人。

由此可见,斗门地区的宋皇室赵氏始于赵怿夫之子时从时早在南宋年间已在大赤坎居住,到明朝永乐年间才陆续在南门等地繁衍。目前在这些赵氏家族中,大多数是魏王匡美的第二十八至三十四代传人,从字辈上是以登字辈至公字辈的,也就是从赵怿夫始祖的二十一世至二十七的后人。

                                   宋魏王三十代后裔南门村赵承华撰写

                                                     一九九七丁丑年仲夏

         

               

                                 家谱保存完整

               

               

                    这本谱上有一个我认识的赵姓宗亲要查的老祖宗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