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文化古迹】赵氏孤儿与韩城(三义墓)
- 中华赵氏网 2013年5月11日 互联网
位于韩城市嵬东乡堡安村古墓有一座“三义墓”,是中国古典历史剧《赵氏孤儿》中所描写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卿赵武和公孙杵臼、程婴的坟冢。
《赵氏孤儿》描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屠案贾杀了晋大将赵朔全家老少三百余口,并要追杀赵朔的遗腹子赵武。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友人程婴为了救赵武,先后献身和自杀。赵武后为晋正卿,死后谥文子。
三义墓地是一个被城墙围起来的椭圆形古寨,该古寨长约100米,宽约50米,四周为沟壑。古寨围墙大部分存在。墙内没有房屋,只有3座砖砌圆形古墓,碑楼里墓碑上分别有“晋卿赵文子墓”、“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字样。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葬在韩城,并且与公孙仵臼和程婴一同相葬于韩城呢?原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出现了一位广为传颂的千古忠烈----韩城人程婴,正是由于程婴的惊天义举才产生那个令天地为之动容、鬼神为之泣泪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氏孤儿”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赵世家》。
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全家老小共计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怀着孩子,躲在宫中藏起来。
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陕西韩城人)。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血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
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程婴回答道:“先生尽可放心就义,待我将赵氏孤儿抚育成人后,定将还其威望,而后程婴定会亲赴九泉之下告知先生”。二人歃血为盟,誓言不复此言。
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
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假意无奈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公孙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伴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赵氏孤儿’(实是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在乱刀之下被残忍地杀死。晋国上下目睹了这场血腥屠杀,敢怒而不敢言,人们在背后无不切齿痛骂程婴的卖友求荣。程婴面对这一切,只有强忍悲愤,默默承受。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个孩子就是赵武。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十几年来,程婴苦心教育,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
为了接近屠岸贾,他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终于得以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举国皆为韩城人程婴之义举惊愕和感叹不已。
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给赵武留有一封书信后,程婴来到公孙仵臼牌位前道:“先生生前托付程婴之事,程婴勉为其难已经办成,先生为知己就义,程婴岂可独活于世享受荣华,如今程婴愿兑现先前誓言,亲赴九泉于君相会”言毕程婴自刎而死。
赵武得知此消息后痛不欲生,待看到程婴生前书信中写道婴死后愿与公孙杵臼遗骸一同埋葬与韩城故里千古为伴后,岂有不从之理啊,当即照搬。在韩城程婴与公孙杵臼下葬之时,赵武向世人宣布“我赵武本应以死相陪才可答谢先生之义,然赵氏初立,理应光复彰兴,光复之后,赵武愿一同葬于韩城以答谢程婴、公孙杵臼二位义士保全之恩”。
赵武为此服孝三年,三年后赵武不负二位义士在天之灵,将赵门光复天下,成为中华显赫一族,功成名就之时,赵武毅然选择自刎亲赴九泉告知二位义士。
此事震惊中华大地,尤其晋国上下皆痛哭流涕、肝肠寸断。赵武死后其墓亦葬于陕西韩城,以实现与程婴、公孙杵臼永世相伴之意。此三人演绎的气吞山河之故事就是千古流传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此三人所葬韩城之地被称为“三义墓',流传至今。而韩城人为纪念这一救助赵氏孤儿的故事在韩城修建了众多的庙宇,因赵武排行第九,称之九郎,“九郎”指赵氏孤儿;“九”与“救”谙音,于是俗称九郎庙也叫救郎庙。在九郎庙内祀奉的皆为赵文子(武)、程婴、公孙杵臼。目前韩城保存完好的九郎庙就有四座。
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何能有后来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何能有韩赵魏三分晋国?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后世为纪念忠烈千秋的程婴,公孙杵臼,在藏山立庙以祀。元代(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曾于1775年被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泰国钱氏华裔——钱湘麟、钱丰
>>【赵氏网新闻】赵氏孤儿藏身地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