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文化古迹】赵姓文化研究系列之 中华赵姓与济源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华赵氏网 2014/3/7 8:36:39 陈立新


赵姓文化研究系列之                 中华赵姓与济源的历史文化渊源

 济源,我国中原地区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实行省直管体制,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曾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等荣誉。[2]

济源市,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济源,又是愚公移山故事的诞生地,俗称愚公故里。从最新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上古时代这里就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迁都原,即今济源市区西北部火车站一带。商代济源一带有向国、召国。西周、东周时期,济源一带有原、樊、向、苏、单等诸侯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古轵国也在今济源境内,战国至两汉时期“轵邑”以富庶闻名天下……

在济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当中,姓氏文化,特别是赵姓文化又有着具足轻重的分量。文献资料,口头传说,文化遗迹,古代建筑,百姓生活,无处不在。

《史记》中记载的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拜见西王母,游历王屋山、昆仑山乐而忘返的故事就发生在今济源一带。

传说中的西王母居住于昆仑山之丘、瑶池之滨。据专家学者考证,古籍记载的及传说中说的昆仑山或昆仑丘并非指我国西部的昆仑山这里所说的“西”之方位,指的是古都城洛阳西部的王屋析城山。析城山,顾名思义,为山顶离析之城,山的周边有类似城堡、城墙、城垛的样式,又被形象的称作“增城”;山顶部的名称叫圣王玶,万亩大草甸常会开满娘娘胭粉花,好似空中花园,又称“悬圃”。相传这是女娲娘娘当年炼石补天,汗洒圣王坪,变为了胭粉花;在浅丘大草甸中央,有一个近万平方米的水面,就是传说中的娘娘池或瑶池;过卜卦亭、八卦井,还有一个黑龙洞,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叮咚作响的地下河,河水甘甜如醴,称之为醴泉;除此之外,山顶还有南天门“人面、类虎的开明兽”等天成之美景,尤如神话世界。专家们经过认真的资料查阅、地理地貌特征考证得出结论:这里就是古之昆仑。

也就是这个古之昆仑,也就是这里的轵邑小道,让造父大显身手。当周穆王得知徐偃王起兵造反的消息后,造父凭借自己高超的驾车技能,一日行千里之速,一天时间返回国都洛阳,及时平息叛乱。加之造父在平息叛乱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将帅之才和功劳,以至于封地山西赵城并使之成为天下赵姓的始祖。

赵姓与济源的第二次结缘是造父的第十五代孙赵衰(cui),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春秋时期晋国之卿。

赵衰约生于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早年即有贤士的名声,与少年时期的重耳(晋献公之子)相友善。重耳因骊姬之乱(宫廷政变)出奔,流亡在外19年,赵衰一直相随。流亡期间,赵衰在生活上照顾重耳,路上讨来稀饭让重耳吃,宁愿自己饿肚子。重耳流亡到齐国,齐桓公待他甚好,给他安家,使他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重耳满足现状,不愿离去。赵衰等人看到重耳将既定目标丢在脑后,沉侵于酒色之中,心急如焚。几人经商议后,用酒把重耳灌醉,抬上马车,又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帮助,终于使他成为晋国国君,时为晋文公。

  晋文公助周定王室,有赵衰的良策之功,晋文公的“伐原示信”,顺利接管原城、阳樊,有赵衰的良策之功,就连帮助阳樊守臣苍葛营建轵城也没能离了赵衰之力。鉴于赵衰的功德,晋文公欲向赵衰委任要职,但赵衰多次向晋文公举贤荐能,自己仅担任主管司法的大司马之职。出于对赵衰的信任和倚重,晋文公把战略要地原地(今河南济源西北)赏赐给了赵衰作封地,同时任命赵衰为原大夫。

赵衰在任职原大夫期间,注重治理水患,疏通河道,修筑河堤,发展经济。在湨河沿岸修筑的防洪大堤曾闻名天下。这个防洪大堤究竟有多大,因为年代久远,缺乏文字资料记载,很可能没有人能具体描述它了。但从有关资料中的“梁莫大于湨梁”和“湨梁会盟”的典故来看,湨河的河堤工程在当时是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知名度的。湨,湨河,梁,指河堤。梁莫大于湨梁,就是说最大的河堤也超不过湨河大堤。“湨梁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次大事件,记载的是公元前557年11个诸侯国在这里结盟共商御齐之策的故事。11个诸侯国的首领能选择此处集聚,也说明湨梁的名气之大。

赵衰在公元前622年赵衰去世,葬于济源南岭。(现在的济源赵村,就因为赵衰坟冢在此而得名)。赵衰的故事虽然结束了,然而以赵衰为代表的的赵氏家族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赵衰的一个儿子赵同继承了原大夫之职,另一个儿子赵盾则成为晋国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被后人称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由于赵盾所处的特殊的政治环境,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和与他有关的故事则比他的先辈更多。程婴救孤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还由于赵衰与赵同父子去世后葬于济源南岭,这就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埋下伏笔,宗祠宗庙建设,祭祀活动,以至于后来的刘秀、赵匡胤也与这里结缘。

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在济源这块土地上留下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犀牛望月”的传说,“赵摸鱼”的传说,赵匡胤马褂的传说,在济源的西部山区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连这里的地名都与这些传说有关。例如这里的石牛村,石牛山,马褂崖等等。

根据史料记载,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生在洛阳夹马营。那么,为什么会在济源,尤其是济源的西部山区留下那么多传说呢?这一方面与中国的传统的帝王文化有关,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一代帝王的面世,必然要有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离奇的人文故事来佐证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如陈胜吴广起义时森林里的奇怪鸟语,楚汉相争时出现在乌江边的“蚁字”,就是例。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楚军大败,一直退的乌江边。正当项羽要乘船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突然在江边看到有无数蚂蚁组成“霸王自刎乌江”6个大字。项羽大吃一惊,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也。‘于是便拔剑自刎了。从此刘邦就统一天下了。所以后来有“汉室江山,蚂蚁聚成”之说。

这里的蚂蚁拼字自然没有科学依据(人为的去用蜂蜜或糖水写字吸引蚂蚁饮食,组成蚁字倒完全可能)。但刘邦在这一带的军事活动倒是真实的。和刘邦的故事一样,赵匡胤在这里所遗留下这么多的故事传说,与赵匡胤在这一带的早期生活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赵匡胤的外祖父就是济源杜家庄园的主人,赵匡胤的童年也不可能长期呆在军营中,在济源的农村生活成长是完全可能的。加之在赵匡胤成年从军之后,又在这一带有军事活动,所以,这一带就成为赵匡胤故事的发祥地。

在大宋王朝之后的各个朝代,赵姓家族在济源都人才辈出,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健康向上。例如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泽州移民到济源的赵四公(曾任济源县丞),在济源带领移民群众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治安。当各地移民出现反流现象时,他遵从朝廷的旨意,说服途径济源的移民返回迁入地。实在不愿意回去的,就地安排。当一位单身范姓农民生活孤独无依无靠时,就将其收留家中,与其一起生活。并教育子孙后代以礼相待,以亲人相待。范姓农民去世后,其后代遵照其遗嘱,将范姓农民葬于自家坟茔,世世代代为其扫墓祭祀。这些极具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对于我们今天投身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们也不失借鉴价值。

更有甚者,近代生活在济源的赵姓家族的仁人义士们,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抛头颅撒献血,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战争中,例如济源市的留村、赵疙瘩、承留、东张、等村的赵姓人家,英雄辈出,前仆后继。   1938年4月,日寇九路围攻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妄图消灭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形势非常危急。为了牵制敌人兵力,以解晋东南根据地之围,抗日游击队接上级指示,攻打沁阳城,阻挠日军增援晋东南。4月17日,抗日游击队祭旗后分两路出发,一路由李式平司令带领,渡沁河走柏乡,和济源各路抗日战士汇合,进攻沁阳城之南门、西门;一路由团长赵世训带领,汇合大河里的各村抗日战士,沿沁河东下,攻打沁阳县城之东门。战斗中, 我抗日将士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致使我方阵亡将士二百余人。李式平、段守训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此次战斗,留村有23人参与,19人牺牲。在牺牲的19名烈士中,就有赵姓男儿14人。他们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即使到了当代,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为了实现中国人梦寐已久的中国梦,又有多少赵姓儿女在各条战线上拼搏创新,努力工作!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统计,我敢说,在济源的各条找线上拼搏的英才中,赵姓儿女所占的比例是名列前茅的。

现在我们研究的姓氏文化,赵姓文化,其实质,是来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候,我们丝毫不能忽视蕴藏在中国传统文化、姓氏文化,当然也包括赵姓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所以,当济源市的主要领导看到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关于同意成立济源市赵姓发迹地研究中心的文件和得知济源市获得2019年世界赵族恳亲大会的筹办权之后,我们将其看做是党委政府重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即召开了市委办公会议,启动政府资源,成立由市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筹办机构,制定工作计划,成立研究机构,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着手中《华赵姓简史》的编撰工作。到目前为止,这些工作已告一段落。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