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网新闻】【赵氏族谱】阳新赵氏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
- 中华赵氏网 2014/10/19 16:00:39 东楚晚报
东楚网消息(东楚晚报 肖婷/文 赵才曙 提供补充/摄 线索提供:程贤杏 赵霜 赵才曙)
今志
目前黄石地区赵氏都是宋皇室后裔,主要分为两支。其中阳新赵氏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他的第19世孙赵金堦、赵金城等兄弟于元末明初,从祖籍汝宁(现河南省汝宁市)息县渡长江至阳新七峰山定居,目前后人分布在白沙、浮屠、三溪、(氵韦)源口、陶港、富池、黄颡口、枫林等镇及大冶大箕铺镇、黄石市市区,人口约有5万人;大冶地区(含鄂州汀祖部分赵氏村庄)还有魏王赵廷美的后裔,即他第四子赵德雍的后人赵敬四首先迁居到湖北浠水,其后裔赵荣三、赵荣四、赵荣五于元朝末期再从浠水渡江来到大冶金山店定居,目前后人分布在大冶金山店、罗桥、陈贵、保安、还地桥,黄金山开发区和鄂州汀祖等地,俗称“九门十三庄”,大约有4000多人。
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 五龙赵 赵氏祠堂
姓氏起源
来源嬴姓,以邑为氏
赵姓来源于嬴姓,以封邑为氏,祖先是伯益。造父为伯益的后裔,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南部)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一族就称为赵氏。后裔赵襄子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姓氏之旅
赵氏发祥于山西赵城
得知赵氏祖先神像供奉在黄金山开发区,于是记者采访的第一站便在金山街办庆洪村上赵湾。站在祖堂前,看到由湾子里77岁的老人所写的一副对联贴在圆柱上:“赢氏溯源数百代多辈号军称帝宋宗功德流芳远,赵城授姓数千载历朝封侯将相子孝孙贤世泽长。”
暗自钦佩老人的文学功底,区区几十字便将赵氏家族的起源、地望(一姓与其所在郡县相联系,称为地望)以及辉煌一一阐述人前。
赵姓来源于嬴姓,而赵城便是赵氏之地望。赵氏得姓始祖造父被周穆王封于赵城时,就是在如今的山西境内生活。《史记》有注:“晋州赵城县即造父邑也。”这让人惊讶地发现,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唐、宋两朝的李姓与赵姓祖先均发源于甘肃古陇西。不过李姓发源地在如今甘肃临洮,赵姓发源地在如今甘肃天水西南一带,以天水为郡望。
秦灭赵国后,赵姓后人散居各地,在其后裔中出现了两支主要的血脉,一支是《氏族典·赵姓部纪事》中所言的“天水赵之望也”;另一支是“居涿郡者后有天下”的赵氏。在北宋建立之前,赵姓家族中则以天水赵氏为唯一望族。该族在汉朝时多人封侯,唐朝时又多人拜相,直到涿郡赵氏建宋朝,天水赵氏唯一望族才被赵宋宗室所代替。
黄石赵氏为宋皇室之后
黄石赵氏属于涿郡赵氏,这点从他们供奉的祖先神像便可看出。在神龛上,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神像被供奉之,为后人称为“宣祖”。这在赵氏族谱里也可以找到证据: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庙号宣祖)生有五子:长子光济,早亡;次子匡胤,即宋太祖;三子光义,即宋太宗;四子光美,后改名廷美,封魏王;五子光赞,幼亡。
长房和五房无后,所有的皇族都分属于太祖、太宗和魏王三个支派。既然黄石赵氏都是皇室后裔,那么只能属于这三个支派了。
随后,记者又在金山店、大箕铺等镇的赵氏村落走访,了解到目前在黄石的赵氏后人,大部分为太祖和魏王的后裔,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宋太祖支派。
据赵氏族谱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最早到黄石定居的地方在阳新。始祖为兄弟三人:老大赵金堦,老二赵金城,老三赵金安以及堂弟赵金陛。他们为赵匡胤的四子赵德昭之后,为赵匡胤的第19世孙。
公元1348年至1367年间(元末明初时期),因方国珍之乱,老大赵金堦携胞弟赵金城、堂弟赵金陛从祖籍汝宁(现河南省汝宁市)息县渡长江至武昌兴邑永兴里七峰山之北,他们见此处峰峦聚秀,能繁荣子孙,便选择居住在这里。赵金城选择距七峰山西北约五十里许的暇蟆湖山下居住,赵金陛则选择距七峰山约四十里之许的富川城畔居住。此后,子孙主要生息繁衍于阳新,大冶、黄石市区及湖北省内邻近县镇,部分子孙还移居至北京、上海、安徽、四川、陕西、江西、河南、江苏、浙江等省市。
魏王支派入黄时间略早
与阳新赵氏不同,目前分布在大冶的赵氏后人大部分则为魏王赵廷美之后。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被宋太宗贬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举家迁往房县后,赵廷美终日郁郁不得志,不久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从赵氏族谱中得知,大冶部分赵氏入黄始祖是魏王赵廷美的四子德雍公之后裔。赵廷美生有十子,其中第四子德雍公之后赵章甫在南宋时,到江西鄱阳任官。没多久,金兵入关,赵章甫便带着家眷逃难至安徽太湖,赵章甫六世赵敬四携六子翻越大别山定居于湖北浠水。元朝末期(1340年左右),趁大乱稍息,赵敬四的后裔赵荣三、赵荣四、赵荣五为了寻求更好的田地谋生,开枝散叶,便一同从浠水渡江来到大冶,定居于金山店。
从时间上来看,赵廷美支派入黄的时间比太祖支派赵金堦、赵金城迁居黄石的时间略为早一些。
除了赵匡胤和赵廷美支派外,目前黄石还有一小支赵氏后人,他们迁入黄石的始祖是赵宗七。同为宋朝皇室后裔,但具体的脉络不甚详细,究竟源自哪一支派还有待详查。
后世忆访
赵烈来 黄石赵氏族谱编委会负责人,赵匡胤后裔第36世
赵烈海 黄石赵氏族谱编委会委员,赵廷美后裔第36世
赵教忠 黄石赵氏族谱编委会成员,赵廷美后裔第35世
记者:因为建立了宋朝,所以你们赵氏声名显赫,能大概介绍一下黄石赵氏的情况吗?
赵烈来:是的,根据族谱显示,我们黄石赵氏主要是宋太祖和魏王的后裔。赵氏族谱中有记载,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生有五子:长子光济,早亡;次子匡胤,即宋太祖;三子光义,即宋太宗;四子光美,后改名廷美,封魏王;五子光赞,幼亡。长房和五房无后,所有的皇族都分属于太祖、太宗和魏王三个支派。目前在黄石太祖支派赵姓人口最多。这支迁居黄石的始祖是赵金堦、赵金城等几兄弟,在元末明初时期从祖籍汝宁(现河南省汝宁市)息县渡长江至阳新七峰山定居。
记者:那魏王那支呢? 赵烈海:魏王赵廷美这支,是他第四子赵德雍的后人赵敬四首先迁居到湖北浠水,后裔赵荣三、赵荣四、赵荣五于元朝末期再从浠水渡江来到大冶金山店定居的。
记者:从人数上来说哪个支派的多?
赵烈来:太祖支派的后人主要分布于阳新白沙、浮屠、三溪、韦源口、陶港、富池、黄颡口、枫林、兴国等镇,人口约有5万人。
赵烈海:魏王支派的后人主要分布在大冶金山店、罗桥、陈贵、保安、还地桥、鄂州汀祖和黄金山开发区,我们称为“九门十三庄”,大约有4000多人。
记者:你们宗亲之间的联系很多吗?
赵烈来:我们宗亲之间联系非常频繁,2008年黄石地区的赵氏包括太祖支派和魏王支派,在一起合修了大成谱。
记者:没有赵氏宗祠吗?
赵烈海:原来魏王赵廷美支派曾建有宗祠,位于金山店,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常年风吹日晒的,到上世纪50年代就垮了,只剩下一个旧石门楼,至今也没有重建。太祖支派于解放前在兴国州建了一处赵氏公所,现准备在阳新城区用录村建一宗祠。
记者:听说魏王支派的“九门十三庄”有“接太公”的习俗?
赵教忠:是的,每年正月十一,我们赵廷美支派的九个庄门会轮流把祖先的神像接到自己的祖堂中供奉一年,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一再由下一个庄门接到他们的祖堂中。这就是我们“接太公”的习俗,大冶很多地方都有。我们轮流供奉的祖先神像就是赵匡胤和赵廷美的父亲赵弘殷,一年一转,每九年轮回一次。今年正月十一是我们金山街办庆洪村上赵庄从下赵庄将宣祖弘殷太公神像经黄石游逛一圈,接至上赵庄祖堂安座。
名人志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魏王赵廷美
赵廷美(947年-984年)原名匡美,为宋太祖避讳后改光美,又避宋太宗讳,最后定名廷美,被封为魏王。赵光美本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雍熙元年(984年)迁至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因忧郁成疾而卒。
宋朝宰相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出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先后迁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阳(今河南洛阳)。虽足智多谋却不好读书,后来在赵匡胤的劝告下开始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佛教领袖、书法家赵朴初
赵朴初(1907年-2000年)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轶闻志
扑朔迷离的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
赵匡胤的母亲杜老太后临终之前,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赵匡胤回答:“这都是祖宗和太后的积庆。”杜太后说:“不对,这是因为后周皇帝柴荣弄了个六岁的孩子做皇帝,得不到大臣和将帅的归心所致。如果柴荣有成年的儿子做皇帝,你凭什么得到这个皇位?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大宋江山,千万不能让小孩子继承皇位。如果你去世时儿子还小,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光义。”赵匡胤俯首承命。杜太后不放心,又把赵普叫过来,吩咐他:“把我的话记下来!”赵普遵命就榻前书写了遗命,太后交给了“谨密宫人”藏在金匮(同柜)。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直至今世,怀疑和相信两派学人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堂号因半部《论语》而产生
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是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其后人便以此为堂号。
(本版姓氏稿件,因采访有所局限,不到之处,还请谅解和指正。)
下期备选:黄石方氏 黄石乔氏
读者诸君若有相关姓氏的采访线索,或本人即为该姓氏族人,请拨打联系电话:13807235986,或发E-mail:xt526@sina.com
读者反馈
读者曹志刚来电:看到贵报2月22日有关黄石曹氏的报道。文章中提到明朝中宪大夫曹竹坡有九子,分有九房,八房无后人。但据我所知,目前曹氏八房还有后人,一直都是单传,至今好像还有两名男丁,居住在大冶。
记者答复:谢谢曹先生提供的情况。我们是根据曹氏族谱中的记载来采写的,至于曹竹坡第八子至今还有没有后人,我们还需进一步核实。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