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赵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赵氏论坛
>> 赵氏家谱 >> 浏览主题
版主
赵氏新闻
赵氏源流
赵氏家谱
赵氏人物
赵氏企业
捐助留名
赵氏起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陕西蒲城县大孔乡赵家坡村的始宗赵高
已阅:3928 / 回复:1(楼主)
陕西蒲城县大孔乡赵家坡村的始宗赵高,原是山西洪洞县北人,在明初洪武七年(1374年),因山西太原、汾洲等地发生旱灾、蝗灾,农民无法生活,大批人员外逃求生。赵高也携带妻子万氏和幼儿叔适离开老槐树底故居,走上了逃荒躲灾的生途。他们沿途乞讨,越过黄河,迁入陕西境内,来到了蒲城县北的高阳村时,停下脚步,挖土窑洞,搭建茅屋,开荒种地,用自己辛勤劳动逐步生存下来。后又生下一个子季适,两个儿子相继成人并与当地人成家,开始了赵姓的繁衍生息,绵延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后代在高阳村繁衍生息,形成了高阳镇的赵台台、西场村。现在这里有近200户上千名的赵姓后裔。一部分后代离开高阳村,开辟新的发展天地,其中一支向高阳西南迁徙,逐步形成现在的赵家坡村;还有一支向离高阳不远的杏树坡,柏树坡迁徙。目前这两个村已有近百户,四、五百名赵姓后裔。
作者:177752467 (2013/10/5 3:00:43)
回复此贴
回复:陕西蒲城县大孔乡赵家坡村的始宗赵高
第 1 楼
陕西蒲城县大孔乡赵家坡村的始宗赵高,原是山西洪洞县北人,在明初洪武七年(1374年),因山西太原、汾洲等地发生旱灾、蝗灾,农民无法生活,大批人员外逃求生。赵高也携带妻子万氏和幼儿叔适离开老槐树底故居,走上了逃荒躲灾的生途。他们沿途乞讨,越过黄河,迁入陕西境内,来到了蒲城县北的高阳村时,停下脚步,挖土窑洞,搭建茅屋,开荒种地,用自己辛勤劳动逐步生存下来。后又生下一个子季适,两个儿子相继成人并与当地人成家,开始了赵姓的繁衍生息,绵延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后代在高阳村繁衍生息,形成了高阳镇的赵台台、西场村。现在这里有近200户上千名的赵姓后裔。一部分后代离开高阳村,开辟新的发展天地,其中一支向高阳西南迁徙,逐步形成现在的赵家坡村;还有一支向离高阳不远的杏树坡,柏树坡迁徙。目前这两个村已有近百户,四、五百名赵姓后裔。
向西南原下迁徙的赵氏祖先,大约是始祖赵高之后的四、五代后裔,可能是明朝正德年间,这支祖先开垦荒地八亩,挖掘窑洞几孔,打出水窑几眼,逐步形成几户小村,取名“八亩地”。传说嘉靖年间(约1555年)发生地震,一连数日,房倒窑塌,死伤人畜,“八亩地”。
几乎丧失。数年后,有一代世祖堂房兄弟七人,重振了赵氏家族,他们继承前人不断创业的精神,开荒扩展土地重建家园,陆续出现了“上头村”、“西头村”。后七位堂兄弟中的老四,老五、老六离开了赵家坡,迁移到了河南省南阳县的赵家堡,老二部分后裔也携带家室离开了“西头村”迁移到杏树坡。在老四、老五、老六迁移外地之后,留在“八亩地”,“上头村”,“西头村”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七,村里人都习惯称他们及其后裔为:“大分家”,“二分家”、“三分家”和“七分家”。本人的祖先是老二,即就是老二的后裔,为“二分家”。这四家的后代继续发展,再扩充出“东头村”。在“八亩地”,“西头村”,“上头村”,“东头村”四个小村形成之后,赵氏祖先便把四个小村称为赵家坡村,后来又扩充出了“东场村”。
作者:177752467 (2013/10/5 3:03:4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
1
]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5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赵氏论坛
执行时间:2,085.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赵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