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县泸沽地区中坝赵姓家谱由于在反长毛时(太平天国时期)被火毁,家谱就只能靠口传。据说祖上来源于云南大理府猪市巷(大石板),曾经出过宰相、当过兹莫、信仰“俄祖毕”(藏传佛教)、从大理来是八弟兄(又说七兄弟),在西昌、会理、德昌等地居住过。大概在元朝初年有三弟兄逃到泸沽地区。五十年代划分民族时,赵姓与共同居住开亲的坝区彝族统归为彝族。当地的汉族称坝区彝族为贵族和水田。赵姓当时也要求划为贵族,但由于没有贵族这个民族称谓而未果。赵姓与其他坝区彝族不同的是在彝区没有相同的家支,其他的都有。所取的彝族姓氏卢古,是以地名为彝姓。实际赵姓姓赵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上千年。根据《彝族史稿》、《南诏史研究参考资料》、《大理史料》等资料所述:“南诏、大理在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设建昌、会川二府,任命南诏大理贵族世守其地。南诏置会川都督,至段氏改会川府,置五睑,徙张、王、李、赵、杨、周、段、高、何等十二姓于此,以赵氏为府主,居今州城”。又据《会理文史》11辑所述:“至今,城内一条并无赵姓居住的古巷道却名为“赵家巷”,传说就是大理时期首任府主赵氏家族的聚居地。忽必烈占会川后,赵氏逃散,蒙古军即划此巷为回族士兵的驻地。”并根据2003年03期《民族研究》中对“博石瓦黑石刻”的论述:“建昌赵氏是南诏酋龙(景庄皇帝)时迁来的白蛮清平官赵铎些的后裔,在博石瓦黑信仰佛教的莫色家,就是建昌赵氏。建昌赵氏长期是昭觉的统治者,原居博石瓦黑所在的碗厂地方,具备营造石刻的条件,得出了博石瓦黑石刻的族属是以建昌赵氏为首的白族的结论”。据调查昭觉竹核老年人还有“赵家兹莫”之说。史料中述南诏时期赵姓是大理的贵族,有多人任过清平官,赵姓与南诏王是姻亲关系。泸沽赵姓来自大理,有宰相之说,清平官等同于当时唐朝的宰相,口传与史中紧密联系。泸沽中坝赵姓信仰佛教、重火把节,与史中白蛮相同。且赵姓在大理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加之没有相对应的彝族家支,现在都仍有汉人之说,史中白蛮也相同。所以泸沽赵姓与南诏酋龙时迁到西昌的清平官赵泽些、继南诏之后的第二代大天兴国国王赵善政、南诏时会川(会理)府的府主赵姓、建昌赵氏、长期统治昭觉创建“博石瓦黑石刻”的赵氏都同出一脉,他们的族属应该是白蛮,也就是现在的白族。笔者在调查采访中,泸沽中坝赵氏成员对白族说都认同。泸沽中坝赵姓与西昌何陈段(民间有何陈段夷改汉之说,这里的夷据笔者调查了解,所指应该是白蛮)一样,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自元朝后,就四处逃散,流落民间。象这种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决定,流落时改为他姓或保持原姓融如其他民族的白蛮后裔,在凉山为数不少。且在当时西南少数民族本也就没有明确的界线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