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赵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赵氏论坛 >> 赵氏新闻 >> 浏览主题 版主
 
 赵氏新闻   赵氏源流   赵氏家谱   赵氏人物   赵氏企业   捐助留名   赵氏起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在弘修石桥赵氏宗谱宗亲会上的发言 已阅:4033 / 回复:2(楼主)

在弘修石桥赵氏宗谱宗亲会上的发言

各位宗亲:大家好!
    值此在族中热心人士倡导下《中国江阴•石桥赵氏宗谱》开修之际,首先致以热烈的祝贺!
    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中就指出:“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可见我们赵族作为世家大族、名门望族已有悠久的历史。2483年前,“三家分晋”,赵雍建立了赵国,他的第五代孙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当时中华大地上实力强大的诸侯国;1000多年前,赵光义与赵普谋划“陈桥兵变”,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赵雍、赵武灵王、赵云、赵光义,他们都是我们的直系祖先。从士鹏公任江阴知军,定居石桥,“忠孝开基,诗书永绪”,以状元良发公为代表,谱载我石桥赵氏32名进士(《江阴县志》中总共载江阴全部赵氏进士35名,由此可见我们石桥赵氏的份量);以孝子雪坡公为代表,历代孝子节妇层出不穷,默默无闻地为赵氏繁荣发展奉献了年华,成为数百年来江阴各族各界颂扬、学习、作为榜样晓谕子孙的楷模。我们祖先历届所修《石桥赵氏宗谱》,也成为社会各界修谱的标本,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的。
    在此,我不揣冒昧,就修谱工作提一些建议:
    一、宗谱不是简单的“生死簿”,而是具有资治、存史、育人等历史意义、档案意义、教育作用的资料,要象编学校教材一样来精心策划、精心编写。建议修谱工作人员树立事业心责任心,认真研读老谱,学习老谱精华,在此基础上细致研拟修谱框架、具体凡例,并切实搞好调查登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不怕多跑腿,力求精细实,力求高质量。
    二、建议多邀请江阴、无锡、常州等市的谱牒文化研究会、市镇史志办的领导和专家们前来指导修谱工作,他们熟悉江阴的历史名人、历代史志,又了解近年来各族修谱的情况、经验教训,对我们的修谱工作肯定大有裨益。
    三、一部好的《宗谱》必然是该族的总谱,俗称“大统谱”。社会各界对我们以往的十一部《石桥赵氏宗谱》有很高的评价,盖在于我们的祖先修的谱是总谱----“大统谱”,对家族发展迁徙的历史沿革、分支居住情况、人物传记、历史上受到皇帝册封的记载(诰敕原文)、特定事件的记录等都很完整(如孝子雪坡公的事迹和上报旌表过程中官府作村民调查的记录等原始文件以及各界颂扬诗文等,汇集成《旌孝集》,在《宗谱》中专列一卷,是别族所没有的)。论名门望族,论人物事迹,总谱毫无疑问是有力的证据,是“硬通货”。总谱反映家族情况全面,有特色,既有利于我们传承,对后代进行家族优良传统教育,从而发扬光大,也有利于他族研究利用和传扬我族名声。历史上在社会不安定、全族无力修、眼看要失传的情况下各支也修过两次支谱(经查,有16部支谱,通八房平均每支2部),但实践证明,支谱除了各家办红白喜事查考“生死簿”外,关于家族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的东西一般都安排不上,由此显见其“事倍功半”,作用很小。所以,支谱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这几年有好几支修了支谱,源在于“文革”后三十年了才开始“解禁”,情有可原,我们这次修谱,可把已修的支谱汇集起来,补上未修的几支,就能够“事半功倍”,功德圆满,还省经费。今后拿出去,肯定能再一次使各界“眼睛一亮”!
    以上粗浅建议,聊表寸心。祝愿我们这次《中国江阴•石桥赵氏宗谱》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后,克服困难,在预定时间内修好,为我们家族的兴旺发达、为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家族、地方各项事业的齐头并进作出新的贡献!
2008年12月15日


作者:赵炳荣 (2008/12/15 22:51:49)   回复此贴
  回复:在弘修石桥赵氏宗谱宗亲会上的发言 第 1 楼

支谱是为修好总谱(全谱)打基础的,作用不可偏废。支谱与总谱都有其重要性。当然,在当今时代,应该抓好各个姓氏的一地的全谱总谱编修。

作者:121.235.176.* (2008/12/17 10:17:15)   回复此贴
  回复:在弘修石桥赵氏宗谱宗亲会上的发言 第 2 楼

好像只是一个文章提要?本家胸有大略,为我们赵氏骄傲!

作者:117.84.30.* (2008/12/19 22:54:3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赵氏论坛  执行时间:1,863.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赵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