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赵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赵氏论坛 >> 赵氏新闻 >> 浏览主题 版主
 
 赵氏新闻   赵氏源流   赵氏家谱   赵氏人物   赵氏企业   捐助留名   赵氏起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南方日报:赵宋《谱览》惊现端州 已阅:5111 / 回复:3(楼主)

[align=center]赵宋《谱览》惊现端州[/center]

[align=center]2004-06-10 13:17:40  南方日报[/center]

插图:


南方网讯  日前,高要莲塘镇农民赵善强向本报记者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赵氏上古源流谱览》,称这是重要的“宋文化史料”,可供鉴览研究。记者深入了解到,高要莲塘镇目前有着2万多名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

  《谱览》及其另一批史料的提供者赵善强,是高要市莲塘镇上巷村农民,现年40岁,自称宋太祖35代孙。据他介绍:南宋以来,中原战乱,江南狼烟,焦土白骨,生灵涂炭。赵宋族人纷纷南迁避乱,经绍兴、诸暨、福州、潮汕而广州、肇庆各地,尔后近千年生息繁衍至今,历尽沧桑。《谱览》之中,有《肇庆新江莲塘赵氏世系》及《三世谱系》图表,将肇庆赵氏一族的来龙去脉和谱系延续记载甚详。该《谱览》残本刊印于80年前的民国13年,书页高30厘米宽21.5厘米,为套彩印刷,字体为楷书,书写工整隽秀,天头地款饰有朱红印刷花边,天头上有批注,圈点简约,里面的画像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逼真。

  赵善强介绍,此族谱由宋太宗年代开始制作,当时称为《玉碟》。在民国时期,由《赵氏族谱》总编辑赵锡年制作了此本具有彩色图片的书,有关画像是宋朝宫内所绘流传下来。此书自其父辈开始,一直作为赵氏文物珍藏,几十年不敢拿出来,亦无人知晓,因此躲过了文革破“四旧”的劫难。今年5月中旬,赵家当铺发生火灾,将书烧得残缺,幸好抢救出的族谱主体尚存。赵氏家人将此书作为珍贵的文物,一直不肯拿出来公开展览。近年来,看到肇庆市委、市政府在致力发展宋文化事业,因此在6月初,将此书公诸于世,目的是为发展肇庆宋文化事业作一点贡献。

  记者浏览后发现,这是一本四周皆有火焚痕迹的古黄色的残本。《谱览》书中,赵氏一族从西周缘起到在肇庆的生息发展之史料记载周详。弥为珍贵的是,其远祖、大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及宋徽宗赵佶等18位宋朝帝王与其皇后的彩图画像,绘制、印刷极其精美,为肇庆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的“宋文化”打造和研究提供了充实而宝贵的史料佐证。

  记者在村子里碰到“肇庆赵族宗亲总会”理事长的赵祥海,从他口里说出的广州话夹杂着当地的土话,无论如何很难让人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联系起来。从他拿出的《赵氏族谱》上看才相信他的确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三十七代孙。据《赵氏族谱》记载,当地赵氏家族的始祖赵鼎,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五代孙,原籍河南省汴梁县人,大元大德年间被授予肇庆儒学教授(相当现在的教育局长)。赵鼎先在肇庆城西居住,洪武四年(公元一三七一年),占籍高要莲塘石巷村,为赵氏家族在肇庆的第一世族。石巷村现在还保留着赵鼎的故居,里面悬挂着根据《赵氏上古源流谱览》中画像制作的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等宋朝18位皇帝以及部分先祖、太后、皇后和忠臣良将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37幅画像。

  在赵氏人居住的村子里,都建有不同规模的赵族祠堂。莲塘镇原有的赵氏大宗祠,已成为“莲塘剧院”。在剧院旁的几棵大榕树下,还见有刻着“赵氏大宗祠”的大理石牌匾,上面刻有“同治十三年季冬吉旦”字样。石匾已断成两截,据说是在文革期间破“四旧”砸断的。

  赵氏祠堂最具规模的是位于上巷村的“导阴赵公祠”,高墙大屋,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墙基为红沙石底。祠堂前还有石级、古代衙门才有的栓马石等。从祠堂里墙壁上的碑文了解到,导阴赵公,是肇庆赵族始祖赵鼎的第四代传人,祠堂由其5个儿子带头出资兴建。祠堂中的碑文显示,赵公其中一个儿子叫赵满,时任山东省寿张县知县,后迁任南京龙师卫御郎,封八里侯。据村里老人们说,只有官居相当位置的人,才能在祠堂的石基铺红沙石底,是身份显赫的象征。当地人称,早些年代,村里头还弥漫着浓郁北方气息的宋文化。

  《赵氏族谱》记载,赵鼎在肇庆生有6个儿子,经过500多年的生息繁衍,赵鼎家族的后裔已在高要莲塘镇约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莲塘镇的石巷村、上巷村、柑园村、围安村等13条村,其中石巷村、上巷村、围安村现在居住的基本上都是赵姓人家。仅上巷村赵氏男丁就超过了1万人,从始祖赵鼎至今已四十代了。很难想象,当地的赵氏家族是当年皇亲国戚的布衣一族。

  或许是常年的田耕生活,赵祥海的身板挺结实,腰里总夹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里面全是与《赵氏族谱》有关的资料,言谈之中,总带有皇亲国戚的自豪。他称,近十几年来,全身心在研究收集赵氏的分布,与海内外的赵氏家族都有联系。据当地人称,当地的赵氏后人,有不少人在外工作、做学问,但绝大部分仍然守着祖上的“二亩三分地”,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的生活,只有在祭族的时候,他们才会想起祖上曾有过的辉煌。在村子里,连几岁的小朋友也都知道自己的先祖是曾经尊贵无比的大宋天子。

  链接  肇庆与赵宋关系

  今天的肇庆与宋徽宗赵佶有关。肇庆古称端州,是赵佶的发迹地,“肇”乃发端,“庆”乃可喜可贺,合二为一,意即“喜事是从这里开始”。宋邵圣三年(公元1096年),14岁的赵佶被封为端王,以端州为封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病死,赵佶登上皇帝宝座。在庆幸之余,他认为是靠端州这块风水宝地得意,对端州恩宠有加,将端州升格为肇庆军(“军”为宋代军事重镇的名称),设置兴庆军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又下令将兴庆军升格为兴庆府,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将兴庆府改名为肇庆府,并亲笔题写了“肇庆府”三字,为肇庆府署门前的匾额。从此“肇庆”一名沿用了近900年。另外,城区内有周长2800米的宋代古砖城墙,经历数百年的雨雪风霜和20多次修葺,依旧保存完整,为国内罕见。其中北边的朝天门犹为壮观。城墙上还有修建于北宋政和三年的三层高“披云楼”。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该市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目前仅宋代文化遗址就有20多处,涉及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网站、社会、宗教等诸多方面,在岭南颇为罕见。(编辑:刘曼)


作者:58.61.85.* (2007/1/26 17:05:04)   回复此贴
  回复:南方日报:赵宋《谱览》惊现端州 第 1 楼

插图:


作者:58.61.85.* (2007/1/26 17:06:58)   回复此贴
  回复:南方日报:赵宋《谱览》惊现端州 第 2 楼

广东高要发现2万赵宋后裔


(2004-09-06 08:15:19)

据《广州日报》报道 近日,记者在广东高要市莲塘镇发现,这里竟生活着大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后裔2万多人,在这里的老房子中还悬挂着赵匡胤等18位宋朝帝王的彩图画像。

据石巷村村民们介绍,南宋以来,中原战乱,赵宋族人纷纷南迁避乱,经绍兴、诸暨、福州、潮汕而到广州、肇庆各地。目前仅在高要莲塘镇,就有赵氏一脉2万多人。

该村一本《赵氏上古源流谱览》上,对肇庆赵氏一族的来龙去脉和谱系延续有着详细记载。书中介绍,莲塘镇赵氏家族的始祖赵鼎,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第15代孙,原籍河南省汴梁县,占籍高要莲塘石巷村,为赵氏家族在肇庆的第一世族。石巷村现在还保留着赵鼎的故居,里面悬挂着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等宋朝18位皇帝以及部分先祖、太后、皇后和忠臣良将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37幅画像。在该村连小朋友都知道自己的先祖是曾经尊贵无比的“大宋天子”。

今年61岁的赵海祥现在是“肇庆赵族宗亲总会”的理事长,从《赵氏族谱》上看,他是赵匡胤第37代孙。现在只要有人问起古话,他都会把自己和宋太祖联系起来,总带着“皇亲国戚”的自豪。他说,他正全身心地在研究收集关于赵氏的分布情况。


作者:58.61.85.* (2007/1/26 17:07:53)   回复此贴
  回复:南方日报:赵宋《谱览》惊现端州 第 3 楼

2万赵匡胤后裔今犹在(附图片2张) 

于敢勇 吴文颂

  近日在广东高要采访时发现,莲塘镇生活着大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后裔
2万多人,他们的家中大都悬挂着赵匡胤等18位宋朝帝王的彩图画像。尽管默默
无闻地过着幽静的田园生活,但提起他们曾经辉煌一时的先祖,每个人的言语谈
吐中仍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小孩也知先祖是“大宋天子”
  据村民们介绍,南宋以来,中原战乱,江南狼烟,赵宋族人纷纷南迁避乱,
经绍兴、诸暨、福州、潮汕及广州、肇庆各地,尔后近千年生息繁衍至今,历尽
沧桑。目前仅在高要莲塘一镇,就有赵氏一脉2万多人,与其先祖发祥之地东京
汴梁(现河南开封)的赵氏后裔人数亦在伯仲之间。
  莲塘镇赵氏家族的始祖赵鼎,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五代孙,原籍河南省汴
梁县,大元大德年间被授予肇庆儒学教授(相当现在的教育局长)。赵鼎先在肇
庆城西居住,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占籍高要莲塘石巷村,为赵氏家族在肇
庆的第一世族。石巷村现在还保留着赵鼎的故居,里面悬挂着宋太祖赵匡胤、宋
太宗赵匡义等宋朝18位皇帝以及部分先祖、太后、皇后和忠臣良将文天祥、陆秀
夫等人的37幅画像。
  赵鼎在肇庆共生有6个儿子,经过500多年的生息繁衍,后人主要分布在莲塘
镇的石巷村、上巷村、柑园村、围安村等13个自然村,其中石巷村、上巷村、围
安村现在居住的基本上都是赵姓人,连几岁的小朋友也都知道自己的先祖曾是“
大宋天子”。
  祠堂显示祖上身份显赫
  在赵氏人居住的村子里,都建有不同规模的赵族祠堂。位于莲塘镇原有“赵
氏大宗祠”,但现在已成为“莲塘剧院”。在剧院旁的几棵大榕树下,仍有刻着
“赵氏大宗祠”的大理石匾牌,上面还刻有“同治十三年季冬吉旦”字样。石牌
已断成两截,据说是30多年前破四旧时砸断的。
  赵氏祠堂最具规模的是位于上巷村的“导荫赵公祠”,高墙大屋,青砖绿瓦
,雕梁画栋,墙基为红沙石底。祠堂前还有石级以及古代衙门才有的拴马石等。
而在封建时代,只有官居相当位置的人,才能在祠堂的石基铺红沙石底,这是身
份显赫的象征。从祠堂里墙壁上的碑文可以了解到,导荫赵公是肇庆赵族始祖赵
鼎的第四代传人,这座祠堂由其5个儿子带头出资兴建。祠堂中的碑文显示,赵
公其中一个儿子叫赵满,时任山东省寿张县知县,后迁任南京龙师卫御郎,封八
里侯。据村里老人们说,早些年代,村里头还弥漫着浓郁北方气息的宋代文化。
  村民过着无忧田园生活
  今年61岁的赵海祥一直生活在高要乡间,目前的头衔是“肇庆赵族宗亲总会
”的理事长,当听到他那满口夹杂着当地土话的白话时,无论如何都难以让人与
驰骋于北方中原的宋太祖赵匡胤联系起来。但从他拿出的《赵氏族谱》上看,的
确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三十七代孙。
  或许是常年田耕生活的缘故,赵海祥的身板看起来依然十分结实,但腰里总
夹着一个有些破旧的黑色公文包,里面全是与《赵氏族谱》有关的资料。言谈之
中,总带着“皇亲国戚”的自豪。他说,近十几年来,耕作之余,他都全身心地
在研究收集关于赵氏后人的分布情况,目前与海内外的赵氏家族多少都有联系。
  高要当地的赵氏后人,有不少人在外创业闯荡,教书做学问,但绝大部分的
“皇亲国戚”们还是布衣一族,守着祖上传下来的“一亩三分地”,过着“日出
而耕日落而归”的生活。只有在祭祖的时候,他们才会遥想起祖上曾有过的辉煌

  相关链接
  史料记载,赵宋族系源远流长,其祖籍为汴梁,先太祖赵盾为春秋时晋国名
将,后为权臣屠岸贾所陷害,满门尽遭残杀,唯有孤儿赵武为门客程婴与公孙杵
定计救出,终于长大复仇,赵氏从此繁衍不衰。历史上的大戏《赵氏孤儿》即源
系于此。而村中的一本《赵氏上古源流谱览》,将肇庆赵氏一族的来龙去脉和谱
系延续记载甚详。
图片:
  1、高要莲塘镇上巷村的赵氏祠堂。
  2、赵鼎故居中的宋朝18位皇帝以及部分先祖画像。


作者:58.61.85.* (2007/1/26 17:24:4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赵氏论坛  执行时间:7,761.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赵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