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世 趙歇公元前208年,趙王武臣被部將李良殺死,張耳、陳余又立趙國舊貴族趙歇為趙王。李良引秦軍大將章邯攻趙。張耳、趙歇敗走巨鹿,被秦將王離團團包圍,陳余雖擁兵數萬。但自覺兵少,力量懸殊,遲遲不敢進兵攻秦。張耳大怒,即向項羽等求援。項羽援軍未到之前,陳余曾被迫派五千人馬攻秦,結果全軍覆滅。張耳之子張敖亦率軍趕到,但懾於秦軍威勢也不敢輕舉妄動。這年閏九月,項羽率大軍趕到,破釜沈舟,強渡漳河,與陳余、張敖以及燕、齊各路義軍一起,與秦軍展開九次血戰,殲敵近三十萬,王離被俘、秦軍主帥章邯被迫投降。被困數月之久的張耳、趙歇得以出城。這就是決定秦王朝滅亡的巨鹿之戰。公元前206年四月,滅秦戰爭勝利結束,項羽以盟主自居,分封天下。張耳因功被封為常山王。分趙國土地為領地。隨即又將趙王歇改封為代王,把趙國的土地全部給了張耳,而陳余則只封為侯。陳對此不滿,於是借兵給齊王田榮,襲擊張耳。張耳兵敗,聽謀士甘德之勸,投奔漢王劉邦。陳余復立趙歇為趙王,趙王則立陳余為代王以謝其復國之功。楚漢戰爭中,劉邦想聯合陳、趙對付項羽,陳則以殺死張耳為出兵條件;不久,張耳隨韓信攻趙,將陳余斬殺於抵水之上。趙歇,生承先。 38世 趙承先 生聖壽 39世 趙聖壽 生趙過 40世 趙過 (公元前l40一前87年) 在漢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任搜粟都尉,改進耕耘工具,創造三腳樓,提倡代田法,促進了農業發展。漢代,趙過行代田法,“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漢書·食貨誌》)迨漢文景,官至少府。生臣達。 41世 趙臣達 即趙仲況西漢文景之治時,官至少府。生子二:廣漢,翁仲。翁仲子趙貢漢書·卷九十六貢者,趙廣漢之兄子也,為吏亦有能名。 42世 趙君宣即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涿郡蠡吾縣(今河北博野縣)人。趙廣漢子二:趙充國,趙子聲。徙居涿郡之趙姓,至西漢時,趙廣漢任京兆尹,京兆大治,政績卓越,進爵為關內侯,趙姓成為涿郡望族。至諫議大夫,因密靖宮侍,積怨禁中,公元前114年徒隴西上邽(今清水一帶). 趙字子聲官居侍中。---子趙君遊任雲中太守。---趙君遊子四:遊卿趙遊卿為幽州刺史,子遊趙子遊為護苑使者,次卿趙次卿為高平令,遊都官朔農都尉。充國弟,字子聲,為侍中。 43世 趙充國(前137年——52年),字翁孫,甘肅天水人,謚號壯侯。西漢大將,宣帝封營平侯。自天水遷長安,後遷襄陽,樊城,再遷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歲高齡謝世。墓存甘肅清水縣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祖籍今河北趙縣。自幼善騎射,熟讀兵書。以六郡良家子補建章宮羽林兵。由於武藝出眾,不久即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有一次,戰爭失利,全軍被圍。充國率精勇百余名殺出重圍,挽救了敗局,身負重傷二十余處,漢武帝在行營查看了傷情並給以撫慰,從此聲名大震,任命為中郎將,後遷車騎將軍長史。昭帝時,率軍伐氐羌,俘獲了西歧王,對安定疆土立了很大的功勞,被升為後將軍,兼任掌管宮苑農桑的水衡都尉。昭帝死後,太子劉賀登基,不到兩個月,就幹了一千多件壞事。因而趙充國協同大將軍霍光,禦史大夫丙吉等廢劉賀立宣帝。抗擊雲雁匈奴時又建功勛,封營平侯,仍領水衡都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七十的趙充國,督兵西陲,挫敗諸羌進犯,並再三上書:提出“寓兵於農、屯田戍邊”的主張。在當時起了重要作用,既能減輕全國人民的負擔,又能適應戰爭的需要。經朝延準許建立金城屬國(今蘭州及青海的河湟一帶)實行屯田,給這一帶的漢羌人民休養生息創造了條件。八十歲時自請告老,宣帝賜安車駟乘,黃金六十斤。八十六歲時病故謚壯侯,葬於邽山之陽,今甘肅清水縣牛頭河北李崖村石佛坪。第二年繪趙充國金像於麒麟閣,位列丞相之前,居第三。趙充國子二:趙卬,弟趙弘。趙貢者,趙廣漢之兄子也,為吏亦有能名。甘露二年薨,謚曰壯侯。傳子至孫欽,欽尚敬武公主。主亡子,主教欽良人習詐有身,名它人子。欽薨,子岑嗣侯,習為太夫人。岑父母求錢財亡已,忿恨相告。岑坐非子免,國除。元始中,修功臣後,復封充國曾孫伋(ji)為營平侯。 營平侯趙充國子二:趙卬,弟趙弘。甘露二年(前52年)趙充國以86歲高齡辭世,《秦州直隸州新誌》記載著與趙充國同時代的山西上黨人馮奉世於漢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秋八月為趙充國撰寫的墓表。稱“(趙充國)卒於宣帝甘露二年夏四月,年八十有六,謚曰壯侯,葬於邽山之陽。”營平壯侯的爵位,由子趙弘所襲。趙弘---趙欽,娶敬武公主為妻--趙藄,岑--趙伋(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