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志将军 赵尚志(1908.10-1942.2.12),辽宁省朝阳县人,1919年随全家流亡哈尔滨,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冬受命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6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哈尔滨参加建立党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严守党的机密,始终坚贞不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1933年10月领导创建北满珠河**游击队,任队长。游击队创立时,与战友们发出誓言:“我珠河东北**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心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1934年6月任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餐风宿露,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1942年2月12日,在率部对敌人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痛斥敌人。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了赵尚志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躯体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抗日英雄,人民政府把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把他的牺牲地改为尚志村,把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尚志大街”。
战斗英雄——赵宝桐 赵宝桐(1928-2003),辽宁省抚顺市人。1945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辽沈战役、解放抚顺及武汉三镇等战役战斗。1949年人第四航空学校学习,是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其英雄事迹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广为传诵。 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3师7团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团长等职。1951年10月至1952年1月、1952年5月至1953年1月,空3师两度赴朝作战,共击落击伤敌机114架,该师涌现出王海(1988年授上将衔)、刘玉堤(1988提授中将衔)、赵宝桐(无冕将军)等战斗英雄,毛主席曾有“向空军第3师致祝贺”的手书。在抗美援朝空战中,赵宝桐英勇顽强,沉着机智,坚决果断,创下个人击落敌机7架、击伤2架,创造了志愿军飞行员击落敌机的最高纪录。所率中队击落击伤敌机17架、所率大队击落击伤敌机30架的光辉战绩,荣立特等功两次,并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空军两次给记特等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三级红旗勋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3师7团团长,空军第6航空学校训练团团长,空军第6航空学校司令部副参谋长,空军第3航空学校副校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等职。2003年12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附录: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空战之王”——赵宝桐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4师打响了空中“反绞杀”的第一仗,在38天的作战中,共战斗出动29批508架/次,共击落美机20架,击伤10架。从1951年10月起,志愿军空军先后有9个师18个团的歼击机和2个轰炸机师的部分部队陆续参战,参战飞机数量增至525架。 1951年10月20日,已是副大队长的赵宝桐和空3师的战友们驾驶50架米格-15歼击机抵达安东前线机场,担任掩护泰川一带新建机场和平壤至安东一线交通运输的任务。空3师首先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制定了实战锻炼计划,请空4师和人民军的同志介绍美机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学习空中作战经验。随后由人民军空军带领,以大队和团编队的形式熟悉战区,训练战法。可战情紧急,仅仅半个月后,赵宝桐就参加了第一次空战。 11月4日上午10时,我空军地面雷达报告:敌机6批共128架,进犯我清川江、定州、博川等地区。地面指挥所命令7团升空迎敌。副团长孟进率22架战鹰,在人民军空军的掩护下跃入天空。地面指挥员及时通报着情况:“价川上空约5500米高度,F-84、F-80飞机2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