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陆上将 赵尔陆(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8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央苏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二支队支队长,红四军第29团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前敌指挥部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晋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第五小组中共代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赵镕中将 赵镕(1899-1992),字伯陶,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人。1919年在昆明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赴广州投身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1924年在拱卫军任参谋。1926年入朱德创办的南昌军官教育团任副官、书记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部军需员,红12军经理部会计科科长,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红32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供给部副部长,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驻涞源办事处主任,晋察冀军区兵站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3 岁。
赵启民中将 赵启民(1910-1997),陕西省蓝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西泾阳游击队第三中队队长,红26军第二团排长,三团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78师参谋主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科长,延安县军事部部长,红宜延军分区代司令员,独立第二团团长,独立师第三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参谋长,第五支队参谋长兼十团政治委员,新四军二师五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代政治委员,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4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7岁。
赵峰少将 赵峰(1914-——),原名赵世钦,河南省泌阳县人。1932年到国民党部队当兵,两年后回家。1936年为共产党做地下交通工作,1937年参加豫南红军游击队任卫生员。1938年任新四军第四支队8团队军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第五支队10团卫生队队长,1940年任10团1营营长。1941年任第二师5旅司令部作战参谋,第14团参谋长,1942年任15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任东北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独立1团团长,独立2师1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9军145师433团团长、师参谋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广西军区钦廉军分区副司令员,第48军146师师长。1952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越南军事顾问团顾问,1956年回国,任第26军副军长、军长。1978年到1983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79年到1983年任山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一萍少将 赵一萍(1905-1986),原名马兰馨,又名马香圃,山东省寿光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寿光县委政治交通员、少共县委委员、县委书记,中共胶东西海地委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蓬莱人民抗日救国军大队长、营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61团团长,第5支队参谋长,山东纵队第5旅参谋长,胶东军区第3军分区(西海军分区)司令员。在平度曾指挥过大青杨战斗等。 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参谋长,鲁南军区参谋长,鲁中南军区参谋长,徐州警备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32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青岛警备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海军工程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赵正洪少将 赵正洪(1913-1992),湖北省黄梅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0师29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红30军第88师263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师部通信队队长,第88师268团营政治委员、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23团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8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9师政治委员,安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政治委员,1960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兼国防体育协会副主任,全国体育总会主席,1975年到1978年继续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2月30因病逝世,终年79岁。
赵东寰少将 赵东寰(1907-2002),辽宁省法库县人。1930年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任东北军连长、副营长。1936年“西安事变”时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参谋处处长,第3团团长,八路军第3纵队北上挺进支队司令员,八路军第3纵队南下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他指挥河北省梅花镇军民同前来进攻的日军浴血奋战,与外围兄弟部队里外夹攻,击毙日寇800余众。随即,他在冀中12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为创建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参谋长,辽吉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骑兵支队司令员,独立第10师长,第四野战军第38军151师师长,第42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围困长春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区的大规模剿匪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军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工程兵工程部部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2年1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赵汇川少将 赵汇川(1913-1996),原名赵克海,原安徽省籍濉溪县孙町区杨柳乡赵庄人,出生于安徽省宿城县(今宿州市)。1931年秋在省立第五中学(即凤阳第五中学)高中师范科就读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察绥抗日同盟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宿县抗日游击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6支队11团团长,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邳睢铜地区)司令员。参加了邳睢铜地区、苏皖边区、魏集、东甸、高楼、泗阳,睢宁等战斗,巩固和发展了邳睢铜抗日民主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第7军分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参谋长,淮北挺进支队副司令员,江淮军区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部参谋长,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参加了宿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校长,海军航空部参谋长。1953年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后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4年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5月27日因病在青岛逝世,终年83岁。
赵兰田少将 赵兰田(1918-2004),四川省平昌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班长、排长,团政治处组织股长,侦察连政治指导员,教导团司令部参谋、团干部教员等职。参加了保卫川陕苏区的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385旅第14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第385旅769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响堂铺伏击战、反“九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参与创建了晋东南抗日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支队政治委员,第7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7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1军31师师长等职,率部先后参加了上党、邯郸、平汉、陇海、定陶、羊山、宿县、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师长、第60军副政治委员,第15军副军长、代军长,参加了金城阻击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抗美援朝期间,他率部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秋季反击战役。回国后,1954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担任了大名鼎鼎的空降兵15军首任军长,后任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为空降兵部队的创建和发展,为人民空军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赵易亚少将 赵易亚(1917-2002),江苏省泰兴县人,1935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侵略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西省安吴青训班政治协理员、教育干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南进支队政治部宣教科科长,新四军第3师9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第4师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中野战军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山东兵团政治部宣教部部长,第三野战军第25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华东军区高级干部理论训练班主任,《解放军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解放军报》报社总编辑,《解放军报》报社顾问等职。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长期从事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为激励和鼓舞部队的士气和斗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军的政治工作、宣传工作、理论工作和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2年5月13日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