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赵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赵氏论坛 >> 赵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
 
 赵氏新闻   赵氏源流   赵氏家谱   赵氏人物   赵氏企业   捐助留名   赵氏起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赵氏宗亲 已阅:4771 / 回复:1(楼主)

希望大家以后对传播赵氏文化群策群力。

作者:772555455 (2012/3/31 21:22:21)   回复此贴
  回复:赵氏宗亲 第 1 楼

合族家谱
                       子孙保之                       永久传流                 文芳敬録      1957年1月15日  
                                         家谱序
  常闻水源远而流长,木本固而枝荣。祖德厚而族昌。诗云:“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不忘本也。念我赵氏先祖,是由南京播迁至蓟。惜无谱牒可考。斯即以先茔所存碑碣为据,自始祖至五世祖,相继服官政。立功于明庭,荫子孙裕后昆。懿欤盛矣,世代相延。人丁繁衍,分为五门。叙有谱牒,长幼有序。尊卑异等。其后支分派别散居各村。又因年代久远,事有变迁,而合族之谱不知何故遗失。于是名次即混,世系不明。虽同茔祭祖,而甲门人与乙门人偶一相遇,已不辨行辈,难定称呼。如要长此以往,而家族观念岂不益谈,是则伊谁之罪也。文芳,追念至此,叙谱之心油然而生。兹于民国二十四年清明节日,不揣冒昧,敬陈其义。于长门族叔长瀛,二门族兄德丰,三门族祖魁谟,本门族兄文顺等,幸得同意,予以采纳。及祭扫毕,复以重新叙谱之意。告之于族众,亦皆欣然乐从。于是,各叙各门先代所用字,集而列之,以见行辈。如,二字名,即以上字为讳。无论何门此后不得再用。由始祖至十九代庆字,谨取所集之五十六字译为七言诗两首,以便于记
诵。除録其诗于后外,並与长瀛叔,德风,文林兄等荣膺制诰之先祖碑门之意。酌取224字,为诗八首。以二十代起始,继续定名时 公用之字。亦録其诗于后。如将此二百二十四字用讫,希我后裔勉继此志。再取他字著成诗章,庶我赵氏之后,永久光大,而笃于水源木本之思。永垂昭明是为序。                  
                          中华民国  二十四年清明节后十日                                                           四门人十七代孙        文芳敬叙                                 (内蒙古赤峰市人赵嵩峰之次子赵庆山敬録)
  一,  先代武功在大明,克享正统钦赐荣。英才占世崇新甫,存蔡守礼雅儒丰。
二,忠恕及公全久乡,心平定居向力方。易知能行多欣悦,浅依宏仁太和光。
三,松竹芝桂至旺真,棠第乃荣雨林森。岐山现瑞加思贺,古民生田印台均。                  
四,雲峰起秀则进清,助君致信巨名星。壮仕自用少奇志,伯臣今有以上陞。
五,敬作吉祥卞富邦,树里香风保安昌。封厚共仰皆宜美,如同百川顺连常。
六,叙倫胜交休哲阳,彩亭金池河海江。尊训言孝实利化,满足相孚春季芳。
七,京庄元介伟倬荘,珍砚茂轩治彦章。桐柏柱栋会材成,亨通此基必高堂。
八,科甲喜智受鍚祝,官宦惠临郁原祜。奉昇允博著坤言,愌然直量书耕复。
另,由始祖至十九代庆字,谨取(各门)所集五十六字,译为七言诗两首,以便于记诵。
一,益宋荫子得用长,从来信步振玉强。积德隆中可普镇,辅佐秉维尚俊良。
二,万世魁伟立朝庭,斐文贵显震东兴。成其仲义国之本,有庆九天景福恒。
念我赵氏人丁兴旺,后代人材济济。仅我所知刘庄子就有赵庆雨之子赵先德(中央财经),吾女赵先文(北京邮电大学)赵庆邦之女赵娜,长子赵新。赵庆军之子赵雷。赵庆芬赵庆荣赵庆华三姐妹后代亦很出色。内蒙古赤峰市赵庆川之子赵先全赵庆雲之子赵先明等等。然恐假以时日辈份不清。家父赵嵩峰1997年曾前往杨津庄,核实散发四门十七代祖赵文芳所抄(赵氏合族家谱)。现家父年逾九十,时常念及此事。又因得知蓟县很多赵氏家族将“合族家谱”遗失。故此,发于网上。----------2012年母亲节呈
内蒙古赤峰市人赵庆山(QQ;961827531)
@中山学子

作者:585816f@sina.com (2012/5/13 15:28:1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赵氏论坛  执行时间:2,175.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赵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