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1)

    中华钱氏网 2009年8月26日 中华钱氏网


乾隆皇帝《观钱镠铁券歌》云:表忠观永记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铸铁如瓦勒金字,乾宁岁月犹存唐。皇帝若曰咨尔镠,董昌僭伪为昏狂。披攘凶渠定江表,祲清羸泰保余杭。用锡金版永延祚,克保富贵荣宠长。恕卿九死子三死,承我信誓钦毋忘。徒观剥蚀字漫漶,铁犹如此人何方。龙门致诮带砺誓,赵宋转眼为新王。俊杰识时有弗较,善存桑梓功斯良。其时铁券固不出,南迁后出方羶芗。作歌装匣付珍弆,所嘉谢表撝谦光。这是清乾隆皇帝在亲眼见到钱氏铁券后写下的,歌中的铁券现在已不在台州,而是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铁券,她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千载以来,她时而荣耀其身,时而伶仃其迹,“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二沉深水”,几失几得。在这漫长的千年旅途中,她在台州就小住了将近八百年时光。  明太祖朱元璋打垮了蒙古族统治的元王朝,建立了大明帝国,“天下归于一统”。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为了仿效古代帝皇表彰开国功臣的殊勋,对他们“赐以铁券,以申河山带砺之誓”,命礼部官员拟订铁券的形制规模。可是,礼部官员们谁也没有见过铁券的样子,束手无策。幸好在元朝做过礼部尚书的翰林学士危素见多识广,便向朱元璋奏道:唐昭宗曾经给钱鏐赐过铁券,钱的子孙现多住在台州,其第十五世孙钱尚德,元朝的时候做过青田教谕,听说这件宝物现在还藏在他的家里。朱元璋听后大喜,立即下了道圣旨,叫钱尚德将铁券送至京师。钱尚德接到圣旨后,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立即把钱氏铁券和钱氏五王画像一起送赴京城。朱元璋得悉铁券已到,马上会同几位主要大臣──丞相李善长、礼部尚书牛亮、礼部主事王肃等一道观赏。观赏后命礼部用木照样雕一模子,留作格式,以备制作。而后命有司设宴招待钱尚德一行,仍将铁券并五王像交钱氏带回临海以世代宝藏。铁券的进京,使朝臣们大开眼界,他们争相吟咏,唱和不迭,临归时,文坛领袖宋濂特地为之撰写了一篇诗序来纪念这件盛事。  古代帝皇,为了奖赏一些大臣们的殊勋,除了对他本身加官封爵外,还给予他们的子孙世袭和其它种种“隆恩”,这种“隆恩”就包括“丹书”。“丹书”是指用红颜色书写的一种诏书,内容大多为朝廷给予殊勋大臣各种各样特殊优惠的条件。由于“丹书”写在纸上容易损坏,难以“传于无穷”,于是发展成为“铁券”,赐功臣世守。关于铁券的形制,据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说:“形如瓦,面刻制词,底刻身(指功臣本身)及子孙免死次数。质如绿玉,不类凡铁,其字刻用金填。”其实,丹书和铁券都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当他需要你为他做事,为他卖命时,他可以信誓旦旦:“免九死”,“免三死”。但一不高兴,随时都会反脸,一反脸也就同样一死不免了。如朱元璋曾赐铁券给丞相李善长。券词中清清楚楚地写着免其本身二死,子一死,但结果依然被朱元璋“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我国历朝历代赐过“丹书铁券”的多不胜数,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一都已化为乌有,只有这“钱氏铁券”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 钱鏐,唐末临安人,刚出生时,因为相貌异常丑陋,父母就想把他丢到井里淹死。婆婆心中不忍,就把他救了下来。因此,人们平日都叫他“婆留”。直至发迹后才改名与“留”同音的“鏐”,叫作钱鏐。钱鏐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来吃粮当兵,由于打仗十分勇敢,逐渐做了将领,并且越做越大。先后败王郢,破黄巢,平刘汉宏,擒董昌,战功赫赫。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封他为镇海、镇东两节度使,并赐以铁券。铁券的形状有如筒瓦,中穹旁垂,大小尺寸,因不能实测,无法确知,这里只好录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所记的规格以明其大概吧。沈亲自量过,也亲自称过,他说:“以建初尺度之,高一尺三寸,广二尺一寸五分,厚一分半,重一百三十二两。”券上刻唐昭宗的诏书,诏书全文共三百三十三字,全部用黄金镶嵌。诏文主要褒奖钱鏐削平那个自称罗平国王的威胜军节度使董昌,称赞他“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志奖王室,绩冠侯藩。”钱鏐本来是董昌麾下的一员骁将,董昌僭称尊号,封他为两浙都将,而钱鏐并没有接受董昌的“伪命”,却反戈一击,擒董以献朝廷。唐祚到了昭宗的手里,基本上已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地方藩镇的势力远远大于朝廷的势力,真正听朝廷指挥的藩镇实在少得可怜,昭宗已成了一个挂牌子的皇帝。因此,钱鏐的这一举措使他高兴得不得了。他要把钱鏐当作一个榜样树立起来,诏书中称许钱氏的话真有些“热情洋溢”。他称钱鏐的功劳“虽钟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顾功。”今天,他要“锡其金板,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意思是说,我赐给你这枚刻着金字的铁券,向你宣誓保证:那怕长江、大河有干涸得象带子那么宽的时候,泰山、华山有变得只有拳头一样大的日子,但我却永记你的功绩,使你们钱氏一家世袭荣宠,永保富贵。今后如果你自身犯了大罪,可以免除九死;子孙犯罪,可以免除三死。若是犯了一般的罪行,有关部门不得追究。  没有多久,李唐王朝就灭亡了,钱鏐自己经营了吴越国,铁券即被供于祖庙。以后赵匡胤统一全国,建立了北宋,钱鏐之孙钱俶向宋纳土称臣,诏于开封居住。但铁券仍留在杭州钱氏祖庙。淳化元年(990),宋太宗命杭州守臣将铁券送到汴京,太宗观赏后仍将其赐还给钱俶之子钱惟濬,惟濬死后交钱惟演,铁券遂收藏于京师昭化坊赐第。钱惟演死后,铁券交由其仲子钱晦保管,继而又转给惟演之孙钱景臻保管。其间宋仁宗、宋神宗都曾专门观赏过铁券。北宋末金兵入寇,钱氏举家携券南逃,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钱景臻的儿子荣国公钱忱侍奉他的母亲秦鲁国大长公主(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宋英宗的妹妹)避地临海。宋高宗赵构即命于台州赐第,第在临海城内美德坊。钱氏铁券从此“落籍”台州,成为台州钱氏的“族宝”。德祐元年(1276),元兵攻破临海,钱氏有个家人带上铁券南逃,从此铁券不知去向。时隔五十六年之后,亦即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有个渔人在黄岩泽库(今温岭泽国)地方撒网打鱼,随网捞得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渔人也不知是什么宝贝,就用斧子斫了一斧,从斫开的斧痕中看来看去,既不是金,又不是银,只是一块黑铁,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便将其丢在屋子的角落里。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渔夫的邻居──一个老学究看到了,他见铁块上有字,虽然并不知道钱氏铁券的价值,还是按铁的价钱买了下来。当然,渔夫和学究都不知道这三百三十三字是用黄金镶嵌的。后来有人将这一消息报告给钱氏十四世孙钱世珪。世珪化了十斛谷子换回了这块铁券,这一宝物总算重又回到了钱氏手中。可惜的是,只因浸水太久,嵌在后半段的金字大多都剥落了。  以后的明代,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看过这钱氏铁券,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1417)正月,亦曾遣行人曹闰来到台州,命钱氏奉券进京,钱氏族人即委钱汝性随曹闰赴京,永乐看过之后仍命钱氏带回台州,由钱凤墀家保管。  明清易代的时候,台州兵燹不断,为了确保铁券的安全,钱氏第二十五世孙钱珍负椟避之深山。康熙间又转藏于第二十七世孙钱日耀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南巡,这位风流倜傥的皇帝也想一睹这稀世古物,于是当时已经致仕在家的原刑部侍郎嘉兴钱陈群率台州钱氏裔孙武进士钱选等一道把铁券送到常州,呈乾隆观赏。乾隆观后当即做了本文开头那首七古《观钱鏐铁券歌》,一时随驾大臣、封疆大吏、在籍缙绅庄有恭、范清供、齐召南、沈德潜、蒋士铨、沈初等都作诗“恭和”。比较而言,还是沈德潜那首写得有代表性:钱塘钱氏王家孙,忠懿以后为齐民。家藏乾宁旧铁券,精彩在目光弥新。自言先世曾避贼,乱离弃掷江之濆。渔人网鱼得古铁,有如周鼎出泗滨。裔孙换归十斛米,世世什袭称家珍。文云皇帝嘉赍汝,官汝太尉兼诸军。诛宏杀昌荡群寇,捍卫王室崇殊勋。恕汝九死子三死,长河泰华国永存。钦哉汝鏐其敬听,颁示天下文云云。从来事往只陈迹,唐家事业同烟云。吴越四传旋纳土,至今临安岩阙皆成群。我来浙西访古迹,钱王寂寞留荒坟。昔闻山林裹锦绣,今见坏道眠麒麟。表忠旧观亦颓废,断碣剥蚀丛荆榛。隆隆霸业竟何在,惟有铭功镂版传。千春子孙奕世念,祖德无忝忠孝永清门。 沈德潜这首三十二句的七古歌基本反映了钱鏐生前身后的大概。而齐召南写的可就长多了,达七十四句,实在太长了些。另则庄有恭、范清供、蒋士铨、沈初等写的也大同小异,这里也就不多费墨水了。事后乾隆命人将自己的“御制歌诗”刻在安置铁券的椟面上,复还与钱氏子孙保管。这当然使钱氏铁券和钱氏子孙都多了一份光彩。大概从这时候起,铁券转藏到临海东门外五十里的白石山下一个叫里外钱(现在叫岭外村)的小村子里,由钱文川家保管。以后里外钱的钱氏子孙又专门造了三间小楼,藏铁券于楼内,由族人轮流着看守。当时临海有一个学人宋世荦,曾专门往里外钱去求观过,看后他也写了一首《钱王铁券歌》,写得有些特色,姑亦录以示世:“九百年来一片铁,土花剥蚀银钩缺。几时飞入九渊中,饿蜃馋螭不敢窃。婆留小儿真英雄,约束蛟鳄弯长弓。纥千山头冻煞雀,临安陌上春融融。杀宏诛昌霸业盛,两浙河山平似镜。臣鏐再拜捷书驰,争得銮舆遂反正。十四州土敛霜寒,锦衣玉带万人看。罗刹江头潮已落,婴兰堂里梦初阑。券高一尺广二尺,锐三角形森铁画。恕卿九死子孙三,三百卅言辉典册。火龙绕柱困不飞,老臣西望泪沾衣。开门且作节度使,湖山如画迎骖騑。三世四王依浙水,蹋践羖羊愤欲死。夹马香孩光烛天,使有文孙识真主。版图收拾去朝天,地下有知定欣然。寻肯梦中还索土,西湖重见草芊芊。富贵神仙总销歇,带砺铭词券中列。无人更话乾宁年,有客又吊熙宁碣。君不见,唐家玉册久销沉,寿世谁如此吉金。神物终防破匣去,海山夜夜老龙吟。”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入台,钱氏子孙怕铁券丢失,便将其沉放在水井中,待捞出来后,金字剥落愈甚。再加上后来村中一些无知的妇人以为铁券上的金子可以治疗小孩受惊之类的疾病,便将这祖上“神物”当作了灵验的“药物”,你挖一点,我挖一点,金字益少,只剩下一百八十余个。及至光绪三十年(1904),发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钱氏铁券不翼而飞,在里外钱被人窃走了……不久,却出现在嵊县长乐镇钱氏的手中。对于台州钱氏来说,他们没能把祖上这件在台州保存了近八百年的宝物保住,实在算是不幸。不过,这块铁券若继续在里外钱传下去,恐怕铁券上的金字会被当“药”吃光。故而,若就铁券本身而言,若就保护这一“宝物”而言,却应算是大幸之极了。


分享按钮>>钱氏家训(五代吴越.钱镠)
>>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