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2)

    中华钱氏网 2009年8月26日 中华钱氏网


有唐钱镠铁券,系唐昭宗乾宁四年(897),赐予镇海、镇东两节度使钱镠。"形如瓦,高一尺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重一百三十二两,以熔铁铸成,刻金文于上,合三百四十二字"。光绪三十年为嵊县长乐钱氏觅回。解放后,长乐钱氏子孙献于政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水浒传》里有位柴大官人,书上说他家大业大,又很仗义流财广交天下英雄,因他家中有“铁券”,地方官员们虽恨他也奈何不了他。于是我少时读《水浒》时,对这“铁券”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玩意儿倒底是个啥物,它居然让柴进大官人拥有“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的特权。记得那是六十年代上高中时的一个暑假,我把这个想法与同班同学小蔡说后,想不到他竟说前不久他在孤山山麓的浙江博物馆展览厅看到过,于是我兴冲冲前去观赏。
在玻璃柜中展出的铁券,形状似一瓦片,长方形,高约市尺9寸,阔约1市尺半,厚约1寸。用铁铸成,上有24行字,每行14字,每字皆镂金,加上首尾文字,约300多字。细观之,因年代久远,不少字已被侵蚀,模糊不可辨。于是我抄录之,并记于当天日记。
券文说:“惟乾宁四年岁次丁已,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钱镠……。顷者,董昌僭伪,……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虽钟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来足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词,长问有似带之期,泰山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怒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四宗后翻阅了《中国历史通史》,又查了《辞海》等文字工具书,才把这铁券上的文字弄懂了大概。原来是唐末的黄巢起义虽未取得胜利,但却严重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从此唐朝分崩离析,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这五代十国的最高统治者,大多是唐末的节度使,他们辖地多则十几州,少则几州,掌管地方上的军事、民政、财政,任高位重,称为“藩镇”,唐中央政府根本管不了他们。当时割据在浙北浙东地区的地方武装是威胜军节度使董昌,他于乾宁二年(895)二月,在越州(绍兴)自称皇帝,国号“大越罗平”,并写信给他的部下、杭州刺史钱镠,要他接受割土自封的现实,受他制约。
钱镠写信劝他“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年富贵。”董昌不听,钱镠率军攻打越州,董昌被俘后投水而尽。钱镠因平定有功,乾宁三年(896),唐封他为镇海、镇东军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又于乾宁三年(897)遣中使焦楚锽赏赐铁券,予以奖励。从此钱镠控制了两浙地区,被封为吴越王,建立了吴越国。由于“保境安民”政策的正确实施,使两浙地区免于战火,使杭州出现了一派繁华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40年过去了,最近我有机会参与《吴越国宝藏》的编写任务,便自然又重新研究起这钱镠铁券藏,这才将铁券的来龙去脉弄了个清楚。
有史记载,铁券制的实行始于汉朝,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表彰功臣们辅助他统一天下的功劳,决定制作金属的信物,用红色的矿物颜料“丹砂”写在铁制的契券上,叫“丹书铁券”。《汉书》上说:“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唐代以后,铁券改用黄金填字,汉唐及以后各朝的铁券都写有“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等文字,让这些功臣及其子孙后代保有优遇及免死特权。使得他们可以目无刑法,为所欲为。
纵观史书记载,历朝颁赐给功臣的铁券不少,但或因兵乱,或因易代,大都遗失殆尽,留存至今的仅见五代吴越国钱镠的一枚。
在整理吴越国国宝过程中,我又得到了这钱镠铁券的下落情况。
钱镠在因功得券后,深感皇恩浩荡,把这铁券奉为国宝,一直秘藏于王宫中,轻易不示人。到了建隆元年(960)正月,北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河南开封称帝,改国号为“宋”,吴越国当时已传位于第五代钱俶,他对北宋王朝仍采取视先钱镠“保境安民”的国策,对北宋王朝十分恭顺,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三月,主动献纳国土,归顺北宋,宋太宗封他为南阳国王、邓王,并迁宫于河南南阳居住,后死于南阳,安葬于洛阳县贤相里陶公原。
宋王朝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承认这“铁券”继续有效,历代皇帝都对钱氏后代封王赐爵,恩宠不衰。北宋的太宗、仁宗、神宗,南宋的高宗等皇帝都一一要钱氏后代将“铁券”送到朝庭,由皇帝亲自阅览,有的还拔款御赐府宅专供铁券之藏。元兵南下,蒙古骑兵到处烧杀掠掳,钱氏后代仓皇间纷纷四避战乱,“铁券”就不知下落了,直到元至顺二年(1331),有人在天旱抽水时,被一渔夫在湖底获得。这时钱氏后代中有一支居住在浙江台州,族人得讯后,用十斛稻米换回这铁券。
到了明王朝,朱元璋也想仿历朝开国皇帝,用铁券赏赐给各位辅佐他打下天下的功臣,但苦于不知前朝铁券的式样,无从下手制作。大学士危素奏称钱氏后代藏有这铁券,朱皇帝立即下诏召见钱氏第十五世孙钱尚德,并与丞相定国公李善长、礼部尚书牛亮、主事王肃一起观看,嘱工匠当场用木头仿造,然后再铸铁制造。清兵入关以后,钱氏后代仍时有封赏,家族富贵不衰。清帝乾隆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南巡到杭州时,钱氏后代、武进士钱选进呈家室“铁券”给皇帝御览,乾隆对钱氏后人还大大地赞扬了一番。直到道光年间,钱氏家族才开始衰落下来,但钱氏子孙时“铁券”仍世守不坠,当时有钱氏后代钱永兴兄弟三人,都是农夫,居住在台州东门外五十里白石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尽管生活艰辛,但仍为藏券而专造一幢小楼,兄弟三人规定有外出时必须要有二个守护,轻易不离家门。
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建立,这枚“铁券”仍为钱氏宗族妥善保存于“钱氏祠堂”,青壮年后代每天轮流值班守护着这“铁券”。全国解放后,嵊县长乐镇政府考虑到文物的珍贵,将“铁券”从祠堂中取出,移交给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陈列于省博物馆,六十年代初又上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整理、编辑《吴越国国宝》时,我索要该铁券照片,该馆王研究员告我,仅只一张,不能给人,但有他收集到的六十年代某刊物上刊登过的铁券照片,出于私谊,他剪下赠我。
在整理国宝中,我发现与“铁券”直接有关的还有一件文物《谢赐铁券表》,查《宗史》得知,这是钱镠受赐铁券后,同年十月向朝庭上的谢恩表。表文是吴越国的文学家、钱塘县令罗隐起草的,表除了呈朝廷一份外,还留有副本真迹,这真迹也与“铁券”一样长期流传了一千余年。据该馆的专家介绍,解放前该“表”由教育家叶恭绰先生收藏,1936年浙江文献展览会于杭州召开时曾展出过,后不知去向。


分享按钮>>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1)
>>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