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3)

    中华钱氏网 2009年8月26日 中华钱氏网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身世奇特的珍贵文物,这就是被世人称为免死牌的钱氏铁券。中国历朝历代赐予的“铁券”多不胜数,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大多都已消失了,只有这钱氏铁券被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



  这枚铁券是唐朝皇帝唐昭宗李晔赐给吴越王钱镠的免死金牌,算起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铁券上三百三十三字的铭文明确昭示:免除钱镠本人九次死罪,子孙三次死罪。若触犯国家法律,有关官员也不得过问。


  那么钱鏐是什么人呢?皇帝为什么能赐给他免死金牌呢?让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一起回到一千多年的唐朝。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开创者。其实说起来,钱鏐也并非什么名门之后,书香子弟,只不过是当时杭州临安农户之后。但他的出生颇有些传奇色彩。传说,钱鏐出生的当天夜里,钱家满室生辉,红光闪烁。其父钱宽认为是不祥之兆,将其弃于井旁。其祖母于心不忍,又将其抱回抚养,并给他起名“婆留”。


  钱鏐长大成人后,因家境贫困,以贩私盐为生。21岁时参军,由于他机智多谋又勇敢善战而屡屡得胜。公元896年,钱镠在平定董昌叛唐称帝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唐昭宗特赐铁券给他,封为镇海和镇东节度使,统辖江浙一带。公元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封钱鏐为吴越王。


  在古代,皇帝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死大权,能得到皇帝颁发的免死金牌,享受到如此特权,足可见钱氏家族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难怪当年钱镠接受这个铁券时,被感动得哭了起来,说道:“我才46岁,就受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啊!”并以此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孙:“要谨当日慎一日,诫子诫孙,不敢因此而累恩,不敢因此而贾祸。"


  临海地处浙江沿海东部,,在历史上一直是台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临海至今保存一段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是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府城城墙,但一千多年前它曾一度被拆,而被拆的原因则与钱氏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


  公元897年,台州成为了吴越国王钱镠的属地,960年,大宋朝建立,当时统治江浙一带的吴越王是钱镠的孙子钱弘俶。钱弘俶依照钱镠的遗言, 向北宋王朝俯首称臣,为了表明归顺的心意,钱弘俶将台州城墙全部拆除,吴越国的版图从此消失,钱镠的后裔开始流落到全国各地。


  至今在台州的许多县市都有分布着钱氏家族的后裔,曾在天台县地方志工作过的许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天台县平镇后蒋村。

  十五年前天台县志布置我一个任务,就是查天台各个族姓的宗谱,其中有一个台临钱氏,经过我了解以后,他们在这一带,有30多户人家都是姓钱的。当时查谱,就在这个地方,因为谱就在这个上面,我就把谱拿下来一卷一卷的查。


  村里人拿来的家谱是几年前重修的,老家谱已经很难找了。钱氏家谱每隔十年重修一次,家族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家谱中都有详细记载。

  铁券的事就记在这里,钱景臻,他是个驸马督尉,它上面写了,辛亥徒台凡累所赐金券玉册诏诰誓书等悉以而随。这个意思就是说钱王得后代到台州来的时候把金书铁券一起带了过来。


  后蒋村有一百多户人家,近三分之一的人姓钱,村民们说,在村里看大门口贴的对联就能知道这户人家是否姓钱,因为这里的姓钱人的家都贴着内容一样的对联,他们说这副对联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钱氏家族携带铁券举家南逃。公元1134年,宋高宗在临海城里的美德坊赐给了钱家宅第,钱氏家族从此在临海定居下来,发展称为台州的一个名门望族。自此铁券长留临海达764年之久,成为临海钱氏的祖宝,也成为当地恩泽一方的宝物。那么钱氏铁券在这八百年里又会有着什么样的遭遇呢?带着对铁券离奇身世的好奇,我们来到了临海市钱氏家族纪念馆。

  这里是一个专门纪念钱氏的陈列馆,陈列着钱氏家族的历史,这个是钱氏铁券的复制品。它原来有三百多个字,是金贴上去的,都是很清楚的,到了现在连一半的字都没有了,他们子孙当中有小孩生病了,往往把金字拿下来磨成粉吃。


  铁券的特权经历朝代的更替而岿然不动,也许钱氏后人从中解读出许多任爱和宽容,并痴情于民。五代时,兴盛的钱氏家族三代中出了五个吴越国王,他们后代中也有五人出任台州刺史、台州郡守等职。


  东湖公园是钱氏子孙当中一个叫钱宣的,他开出来的,这个就是钱宣的像,钱宣在北宋西陵年间做台州的知州,他开这个东湖的主要原因是原来台州府城的城墙在东湖的外面,东面,因为临海经常发大水,在加上城墙外面的军事防御系统不得巩固,所以钱宣就把城墙移到东湖的那边去,湖的前身是水军营,住水军的地方,北宋西陵年间,水军营已经荒废掉了,所以他就把水军营开成一个湖,就成为当地士大夫一些老百姓休闲的地方。


  公元1276年,元兵攻破临海,钱氏后裔钱叔澴背上铁券等传家宝南逃,兵荒马乱中,钱叔澴落水而死,从此铁券不知去向。


  在铁券失踪六十年后的一天,一个渔民在据临海几十公里的泽国打鱼时,渔网中发现了一个铁瓦似的物件,他把它抛在一边。附近村中一个老学究看到有些金字,就当废铁买了回来。这消息很快被钱家的人听说了,于是,钱氏宗祠的族长钱世圭用十斛谷子换回了铁券。铁券总算重又回到了钱氏手中,可惜的是,铁券因被水泡得太久了,嵌在后半段的金字大多都已剥落了。


  钱氏家族在铁券的庇护下,又过了一百多年的安稳日子。公元1561年,上万倭寇围攻台州府城临海,为了躲避战火,钱氏第二十五代孙钱珍背着铁券躲进了深山。直到十几年后,再次躲过劫难的铁券才又重新回到了钱家祠堂。

  这个册子是1832年的时候,我们临海一个姓洪的,叫洪占荣当时看到铁券之后专门摹下来的,这个铁券因为原来在乡下一个岭外的地方,一般民间也不大看得到,这次省里来人,他们拿出来给他们看,洪氏看了以后,就专门向他借过来,花了大概一个多月时间把它摹下来,摹好以后做的这个册子。


  在洪占荣的册子里,记录了乾隆皇帝观看钱氏铁券的事情。1762年乾隆南巡,这位风流倜傥的皇帝也想一睹这稀世古物,于是钱氏后裔钱选等人把铁券送到常州,让乾隆观赏。乾隆皇帝看了铁券之后,当即做了一首《观钱鏐铁券歌》:表忠观永记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


  历史上共有六位皇帝观赏过钱氏铁券,当朝皇帝观赏铁券,这当然使钱氏铁券和钱氏子孙都多了一份光彩。大概从这时候起,铁券转藏到临海东门外五十里的一个叫岭外钱的小村子里,由钱文川家保管。以后岭外钱的钱氏子孙又专门造了三间小楼藏铁券,由族人轮流看守。


  在岭外村,几十户人家都姓钱,当我们来到岭外村的时候,村民们听说我们要来拍摄钱氏铁券,都聚集在祠堂里。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祖上传下来的关于铁券的故事。


  要去宁波打工的钱新富特意留了下来,他说铁券的事,只有他知道的最清楚,因为他家的祖上曾经保存过铁券。


  这个是我家的老房子,原来铁券就放在我家老房子的阁楼上面,以前放在那里的,用稻草盖好,白天夜里有人在家看着宝贝,防止小偷偷去,当时的老村长,老干部,老年人,重视这个宝贝的人,很老实的人家放,一般的人家不给放的。


  岭外钱村只有几十户人家,世世代代不知有许多人家都保存过铁券。今天的岭外村人在村后的小山上建起了一座钱王庙来纪念他们的祖先钱镠,感谢先人留下的这一枚铁券护使他们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


  公元1904年,岭外钱村发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日夜有人看守的钱氏铁券不翼而飞,被人偷被走了。


  这个东西,我们一直很珍贵的东西,这是皇帝的东西,最宝贵的东西,我们用生命保护它,爱护它,放在这里最后被人家偷走了,就在这个房子里,原来就是放在这个房子里。


  钱氏铁券在岭外钱村是怎么被偷走的,传说不一。但村里人是这样说的,当年村里的很多人出外卖草席,当他们来到嵊州时碰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村庄修祠堂时将墙刷成了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黄颜色,结果被官府发现了,要将全村满门抄斩。


  结果我们卖席子的人路过那里问他们这个情况,这个事只要皇帝的东西,我们那个宝贝铁券拿到那里放在桌上,放了五层的八仙桌,很多的桌子搁上很高,五个八仙桌,用红布盖住铁券,结果那个村庄有皇帝的东西,有那个铁券是天下第一券,,只有一券没有二券的东西,拿皇帝的宝贝放在桌上,京兵来满门抄斩,红布打开一看,就是天下第一券,就不满门抄斩了。


  这个传说在岭外钱村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无人质疑。但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就无从查考了。


  在拍摄过程中,我一直想寻找一位亲眼看到过铁券的钱氏后人,在天台,在岭外钱,我们不停的询问,就在我们快要结束岭外钱村的拍摄时,86岁的钱永兴老先生突然告诉我们,七十多年前,他跟他的表哥去嵊县看过铁券。


  浙江省的嵊州是钱氏铁券最后一个藏身之地,钱氏铁券在嵊州长乐镇又有怎样的命运呢?听说我们要去嵊县,钱永兴老先生和我们商量,能不能带他一起去,老人一生中只出过一次远门,就是去嵊县看铁券。


  在铁券丢失的几年后,长乐镇的钱氏后裔花了400两银子从一个常熟人手中再次买回了铁券。铁券终于重返钱氏家族,钱氏后裔为了铁券回家,演戏10天,以示庆贺。此后,铁券由钱氏三房轮流保管。每逢正月初二,由三房房长监护,吹吹打打,用轿子将铁券从藏所抬到大宗祠堂陈列,供大家观赏。


  在嵊州县志中记载,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长乐也被日军占领。长乐钱氏族人为防铁券遗失,研究决定将铁券经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里。


  钱赓麟的儿子钱文汉老先生已经八十一岁,七十年前,当铁券送到了他家时,他的父母为保存铁券很是化了一番心思,为了不损坏铁券,夫妇俩想了很多办法,先是涂油,后是封蜡,最后将铁券先用棉线缠好再封上蜡,用线捆好投入自家的井里。


  我妈妈爸爸想起一个法子,用线系在铁券上,好慢慢放下去,想不到线放下去浮在水面上,放到下面就要上浮,一上浮人家看到就会说,这里有根线怎么搞的,可能就要泄密,他们就想起个办法,在线上拴铜钱,铜钱有重量,放下去以后呢,线放下去,铜钱马上沉到底,线就不上浮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又看到,我们这个井到秋天显得非常的清,一看就看到底,文物放到下面,来人一看怎么办呢?有东西有东西就叫起来了,就暴露了,就又想起了个办法。


  钱赓麟夫妇每天晚上从外面挑回一担泥倒入井中,将井水搅混。从此,钱赓麟一家人每天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就这样,坚持了七年的时间。


  我带你们去看看这个井好吧,也看看我爸爸是怎么把它拿起来的,抗战是四五年胜利的,四五年的下半年,就是十一月了,天气已经非常冷了,我爸爸下去,以前不知道怎么办,就嗵的下去了,下去以后就要上来了,非常冷非常冷,马上拉上来,穿上棉袄,喝口白酒,老酒,再下去,我爸爸工作非常仔细,叫上边人绳子拉紧慢慢的下去用脚踮踮,踮到以后,拿起来,送上去,剥开来看,保存的完好,一点都没有损伤。


  走在长乐的老街上,两边的店铺的门板唤起了钱永兴老先生许多旧时的记忆, 老先生想起来了,当年他看铁券的地方供奉着钱氏家族的三世五王。


  在蒙蒙的细雨中,我们找到了离县城几公里的“五王庙”。庙中供奉着钱氏家族的五位吴越国王,当年在许多钱氏后裔聚居的地方都建有钱王祠或五王庙,这已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惟一的五王庙了。


  1951年,钱氏后裔将铁券献给了政府,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鉴于铁券的重大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铁券收藏。


  钱氏铁券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多年,有多少钱氏子孙专程来这里看过它,我们不得而知。在拍摄节目的日子里,我们每到一地,都能感受到钱氏后人因是吴越王的后代的那种深深的自豪,钱氏铁券诠释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和荣辱,也见证这一段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分享按钮>>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2)
>> 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