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8)

    中华钱氏网 2009年8月26日 中华钱氏网


曾藏于嵊州的免死铁券
当年赵匡胤南征北战,建立北宋时,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由于吴越富庶强盛未灭亡。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兵力,吴越国国王钱鏐的孙子钱弘,为了使生产力不遭破坏,生灵不受涂炭,尊承武肃王钱的遗训,作出了痛苦而明智的抉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将13州1郡、86县、55.07万户、11.5万兵卒全部献纳给宋朝,由此和平统一了中国。为缅怀这位以中国统一大业为重,以民众生命财产为重的钱氏国王,于是宋代把钱姓排在了《百家姓》的第二位。

唐代钱穆铁券,系唐昭宗乾宁四年(897),赐予镇海、镇东两节度使钱穆。"形如瓦,高一尺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重一百三十二两,以熔铁铸成,刻金文于上,合三百四十二字"。券文说:“惟乾宁四年岁次丁已,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钱镠……。顷者,董昌僭伪,……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虽钟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来足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词,长问有似带之期,泰山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怒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公元1276年,元兵攻破临海,钱氏后裔钱叔澴背上铁券等传家宝南逃,兵荒马乱中,钱叔澴落水而死,从此铁券不知去向。

在铁券失踪六十年后的一天,一个渔民在据临海几十公里的泽国打鱼时,渔网中发现了一个铁瓦似的物件,他把它抛在一边。附近村中一个老学究看到有些金字,就当废铁买了回来。这消息很快被钱家的人听说了,于是,钱氏宗祠的族长钱世圭用十斛谷子换回了铁券。铁券总算重又回到了钱氏手中,可惜的是,铁券因被水泡得太久了,嵌在后半段的金字大多都已剥落了。

公元1561年,上万倭寇围攻台州府城临海,为了躲避战火,钱氏第二十五代孙钱珍背着铁券躲进了深山。直到十几年后,再次躲过劫难的铁券才又重新回到了钱家祠堂。1762年乾隆南巡,这位风流倜傥的皇帝也想一睹这稀世古物,于是钱氏后裔钱选等人把铁券送到常州,让乾隆观赏。乾隆皇帝看了铁券之后,当即做了一首《观钱鏐铁券歌》:表忠观永记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后来,岭外钱村只有几十户人家,世世代代不知有许多人家都保存过铁券。今天的岭外村人在村后的小山上建起了一座钱王庙来纪念他们的祖先钱镠,感谢先人留下的这一枚铁券护使他们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1904年,岭外钱村发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日夜有人看守的钱氏铁券不翼而飞,被人偷被走了。

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铁券终于为嵊县长乐钱鏐后裔觅回。长乐镇的钱氏后裔花了400两银子从一个常熟人手中再次买回了铁券。铁券重返钱氏家族,钱氏后裔为了铁券回家,演戏10天,以示庆贺。此后,铁券由长乐钱氏三房轮流保管。每逢正月初二,由三房房长监护,吹吹打打,用轿子将铁券从藏所抬到钱氏大宗祠堂陈列,供大家观赏。

该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1951年,嵊州长乐钱氏后裔将铁券献给了政府,并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鉴于铁券的重大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铁券收藏。嵊州长乐钱氏子孙献于政府的丹书铁券,系中国仅存的一块免死铁券,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纵观史书记载,历朝颁赐给功臣的铁券不少,但或因兵乱,或因易代,大都遗失殆尽,留存至今的仅见五代吴越国钱镠的一枚。历代皇帝都对钱氏后代封王赐爵,恩宠不衰。北宋的太宗、仁宗、神宗,南宋的高宗等皇帝都一一要钱氏后代将“铁券”送到朝庭,由皇帝亲自阅览,有的还拔款御赐府宅专供铁券之藏。辛亥革 - 命胜利后民国建立,这枚“铁券”仍为嵊州长乐钱氏宗族妥善保存于“钱氏祠堂”,青壮年后代须每天轮流值班守护着这“铁券”。在嵊州县志中记载,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长乐也被日军占领。长乐钱氏族人为防铁券遗失,研究决定将铁券经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里。

走在嵊州长乐的老街上,两边的店铺的门板,依然可唤起了钱姓老人们的许多旧时的记忆。当年观看铁券的钱氏祠堂,供奉着钱氏家族的三世五王。


分享按钮>>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7)
>>司德平: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中国物理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