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家、台大文学院院长---钱歌川
- 中华钱氏网 2009年8月29日 钱治冰
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自号苦瓜散人,又号次逖,笔名歌川、味橄、秦戈船。著名散文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学家。湖南湘潭市郊苦瓜原散诞人。 钱歌川生于一九零三年,1990年10月13日凌晨病逝于纽约。早年负笈日本,毕业于东京高师。回国后参与创办开明书店,三十年代初任中华书局编辑兼综合性月刊《新中华》主编,后游学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抗战期间先后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世说》周刊主编等职。抗战胜利后出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主任秘书,卸任后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后转任成功大学英文教授和陆军军官学校教授兼英文系主任。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后任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一九七二年退休。晚年旅居美国,专事写作,一九九零年十月十三日在纽约病逝。因此,钱歌川的一生大致用六个字概括:编辑、教授、写作。“五四”前夕,钱歌川是在湖南益阳上的中学,那中学名桃花崙。一九二零年他东渡日本是自费的,直到两年后他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三部,即英文系,方才成了湖南省的公费生。一九二六年他从东京高师毕业,就在这一年,他与同在日本学习音乐的凌琴如(丽茶)结婚。结婚后,他便携着新婚的妻子回国。回国后他们就在长沙明德中学等校任教。钱歌川在《悼学仪》一文中还提到:“十六年我在长沙古稻田第二中学教英文和国文”。此外,钱歌川侨居美国十八年,却一直未入美国国籍。一九八六年,钱歌川将自己积蓄中的一部分八千美元捐赠给了湖南大学作奖学金。
【简历】
长沙明德中学肄业,曾任明德等中学教师。1920年赴日留学。1929年放弃教师工作,赴上海,进入中华书局任文艺编辑,并于1933年参与主编《新中华》杂志。193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邹韬奋、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
40年代初,任武汉大学以及沪江、学分制江、东吴联合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主任秘书,台湾大学文学院长,台湾成功大学、陆军官校、海军官校教授。1964年,应聘新加坡,在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南洋大学执教。
70岁退休,侨居美国纽约,专事著述。中美建交后,多次率儿孙回国观光。1986年捐赠湖南大学8000元美金作奖学基金,并应聘为该校名誉教授。
【著作】
钱歌川在台湾、新加坡、美国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英语教学资料。
译作:
《地狱》、《安娜哀史》、《娱妻记》等
译学论著:
《翻译漫谈》、《翻译的技巧》、《英文疑难详解》(已为台湾大学用作教本)
文学理论专著:
《文学概论》,晚年有《钱歌川散文集——瀛壖消闲录》面世。
另有《三台游赏录》、《西笑录》、《近代文学之特征》、《闲中滋味》(1934)、《楚云沧海集》、《钱歌川散文全集》(四册),《祖国的召唤》、《跃进的中国》、《英美采风录》以及《英美习俗与社交辞令》等书。 。
其散文创作格调轻松,构思奇妙,别人觉得没什么可写、不屑为之的细微小事,他能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意义来。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作“夜话”,说自己的书里“满纸都是些詹詹小言,真不足以当大雅一餐”,说自己是“以闲人作闲话”、“人所不屑道者,我乐道之”,所以作品“既不入流,又不成品”,都是些“流外之作”;后来又说自己的短文“不三不四”,无非是些“竹头木屑”,“狂言瞽说”。
【钱歌川小传】
钱歌川的英语世界——韦泱
在现代文学史上,人们通常称钱歌川为散文家、翻译家,因为他一生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从1935年在开明书店出版《北平夜话》后,其散文作品共有二十多部问世。不仅创作,他还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名著,如哈代的《娱妻记》,托尔斯泰的《安娜哀史》,爱伦坡的《黑猫》,萨洛扬的《失足恨》等等。
然而,钱歌川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教育系统任教,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早年赴日,就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毕业回国后,先后在家乡湖南和上海两地担任教职。1930年,经夏丏尊先生引荐,钱歌川进入中华书局。不过,要跨入中华书局的门槛并非易事。书局让他先交一部关于新文学的论著,审阅后才能决定取舍。钱歌川毕竟才气横溢,不多时,一部四五万字的书稿《文艺概论》,便放在了中华书局总编辑舒新城的办公桌上,颇得舒先生赞赏。此书即于当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这篇论文是我这次从日本归来时,应中华书局舒新城先生之嘱而编的,前后虽经二十余日,而时写时辍,真的在家握管来写的时候,至多不过半月,加以我的书籍都未寄到,手里差不多没有参考书,所以内容不免大有缺陷,这一点尚希读者诸君特别原谅。”这短短的后记,可以看出钱歌川的博学与高效,以及他的谦逊。
进入中华书局后,钱歌川除了参与《新中华》杂志与《辞海》的编辑外,还将更多精力投入英语读物的编著与普及工作中。他担任了中华书局主办的《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这每月要耗去他不少时间。他还主编了一套“英文研究小丛书”,计二十九种,如《英文新辞汇》、《英文难句详解》、《英文标点法》等,这整套书均由他一个担纲编著。他在《发行旨趣》中写道:“要学会一国的语言文字,决不是一回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英国语文,似乎更难精通。中国学生在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一共要学十年的英文,但学到大学毕业,学通了的人,似乎并不多。这当然归咎于学校中要学的课程太多,无法专修,而读书时不求甚解,只顾大体,忽视小节,实为失败的主因。编者不揣谫陋,就平日个人研究的心得,分题写出这许多小册子,虽属断片零篇,亦能自成段落,居然编印成册,汇为丛书,自知不免有小题大做之嫌,然而对于有心学习英国语文的人,或者不无小补罢。”可见他对英语普及的现状甚为熟悉,并予以相当的重视。
此外,他还编著了《日用英语尺牍》、《日用英语会话》,以及“英文常识小丛书”中的《英美风采录》等书。近年来我常在旧书店徜徉,见到这些书,亦不轻易放过,一一收入囊中。闲时把玩,可以看出钱歌川的英语功底深厚,且著述由浅入深,条理清晰。据说他用英文写的书,在英国也出版了好几种。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出版他的散文集,曰《浪迹烟波录》,在扉页“编者的话”中,对钱歌川作了高度评价,最后写道:“钱先生的确是我们的师友,学习英语的读者们可能都会知道,他早年编写的基本英语教材,现在国内已有大量重印,是为我们学习英语不可多得的辅佐。”钱先生作为一个文学家,所主编的英语刊物、丛书及教科书等,几十年来,使多少莘莘学子从中受惠啊,亦足见他在英语教圃中耕耘的辛勤与贡献。
钱歌川留学日本后,又于1936年赴英进修,并游历欧洲。抗战胜利后,因他精通日文、英文,被派往日本,出任中国驻日代表团主任秘书,他对之无甚兴趣,转而应聘到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后到新加坡执教,直到1937年退休,去美国定居。1990年10月病逝纽约。
走笔至此,想到自己的一次淘书插曲。那天在文庙路旧书地摊上,看见一册脏兮兮的书,印的是斯坦培克著,秦戈船译。这分明就是一本翻译书,然书名却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我好生奇怪,翻阅着,这确是一本小说译著,由中华书局出版于1943年。摊主要价不贵,便淘下再说。经过近来对钱歌川史料的进一步熟悉,才获知此书为他所译,他一章章翻译,《新中华》杂志就一期期连载,最后全部译完,结集成书出版。我当初无论如何想不到,这秦戈船就是钱歌川的谐音哪!这也是他遨游于英语世界所留下的深深印痕。赵景深在《现代文人剪影》一书中有《钱歌川》的剪影,说钱歌川夫妇从东京归来后,曾到他家作友谊的访问,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凌女士很漂亮,在我的朋友们妻子中间,像这样具有丰仪的女性是很少的。歌川的肤色也很白皙,略为隆起的希腊式的鼻梁,与丽茶真是一对璧人。”钱歌川的多才多艺那是非同一般的,他不但字写得好,篆刻也好,还钟情木刻。他收藏了大量与木刻相关的书籍,欣赏之余,又技痒,于是偶尔也就刻上几幅。且有理想,他要用“外国木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的画面”。他还说他很讨厌许多中国人所作的木刻,背景是洋房子,人物是高鼻子,就作品本身看,没有一点中国的气息。钱歌川还是一位有名的翻译家,翻译过不少英、美、东欧和日本的小说、剧本和童话等。他写过一本在海峡两岸都产生过很大反响的书《翻译的技巧》,从中受惠的中国学人不知凡几。
钱歌川最看重的是他的散文创作,他的成就无疑也是他的散文。据陈子善统计,他在大陆和海外总共出版了《詹詹集》、《流外集》、《偷闲絮语》、《北平夜话》、《巴山随笔》、《虫灯缠梦录》、《竹头木屑集》等散文集二十多本,其数量超过了林语堂和梁实秋,仅次于周作人。其质量呢?有评家称其散文有英国散文的味道,闲散,渊博,隽永。陈子善说他读钱歌川的散文能“感受到一种修养,一种直率,一种亲切,一种人生的态度,就像他的笔名‘味橄’的含意那样,如嚼橄榄,深有余味,甘美无穷。”无论是从数量和质量而言,将钱歌川誉为中国现当代的散文大家,那他都是当之无愧的。钱歌川的散文很注重自我,他对英国散文大家蒙田的散文理论“我所描写的,便是我自己”特别推崇。他在《谈小品文》一文中阐述过自己的理论:“最上乘的小品文,是从纯文学的立场,作生活的记录,以闲话的方式,写自己的心情。”
分享按钮>>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钱穆
>>著名作家、“左联”党团书记---钱杏邨(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