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广德钱易支鹤山派钱氏
- 中华钱氏网 2012年10月11日 中华姓氏网
溧阳与安徽广德交界处,有一个自然村落,叫大山里村。大山村周边十数里有大大小小四个生产大队,绝大多数村民都姓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钱氏族人聚居群。这支钱氏是北宋大文学家钱易的后裔。钱易及他的两个儿子钱彦远(宋谏议大夫)、钱明远(宋谏议大夫)竟然都安葬在溧阳南部山区,墓址及支派繁衍都有详细记载。
钱易字希白,出生于杭州,与钱惟演是堂兄弟,他们同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太祖钱鏐的曾孙,不同的是,钱易是吴越国第四代国王钱弘倧的庶子,而钱惟演是吴越国第五代国王钱弘俶的第四子。忠逊王钱弘倧生性耿直,由于与吴越老臣胡进思不睦,在位仅7个月,就被掌握兵权的胡进思政变推翻。后有其弟钱弘俶即位,胡进思一直进谗言要处死钱弘倧,钱弘俶不但不为所动,反而派心腹日夜保护兄长,使得钱弘倧及子女家室安然度过劫难。钱易自幼天资聪颖、机敏过人,宏篇巨论援笔立就,年仅17岁即高中进士,而且其兄钱昆、其子钱明远和钱彦远亦皇榜夺魁,是有宋一代父子、兄弟三代登科的进士之家。钱易精佛学、善书画,尤长于行草。宋高宗赵构对钱易书法有过专门评价:“世有绛帖、潭帖、临江贴三书,惟潭帖为胜,以钱希白所临本也。希白于字画得佳处,故于二王书尤邃” 。他一生著作甚多,曾校过《道藏经》,著有《杀生戒》、《金闺》、《瀛洲》、《西垣制集》、《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洞微志》等著作,是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博学广识的著名学者、文学大家和书画大家。
苏东坡曾在《金门寺中见李西台与“二钱”》的诗中写道:“未肯将盐下莼菜,已应知雪似扬花。五季文章堕劫灰,升平格力未全回。”诗中提到的二钱,即指北宋初期文坛领袖钱易和钱惟演,苏东坡以此来咏叹文坛“二钱”的卓越才华和旷世奇情。
钱易天资高秉,但性格耿介,一生颇为坎坷。少年时,由于和朝廷有政治歧见,忠逊王钱弘倧的家眷受到朝廷冷遇,三千钱王后裔皆晋爵,唯独钱易、钱昆没有受封,于是更激励兄弟二人发奋读书;青年时,17岁参加殿试,三道题不到半天答完,被宋真宗斥之为“轻俊”,不仅御试通不过,连进士资格亦被免去。公元999年钱易复举进士,本因得第一名,却因考官不公,被判为第二名。钱易不服,上书朝廷,宋真宗大为不悦,又将其降为第三名。而钱易却由此闻名于世,博得“才子”美名,时人称其诗才不在李白之下;中年时,北宋边事不断,而面对辽国的侵扰,朝廷却枕于安乐、腐糜之风日盛,“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钱易为此忧心忡忡,他曾做《温泉诗》警喻时政,此诗排词造句如巨石排阵。虽描写的是前朝之事,却处处点中宋王朝的要害。
钱易为官清正廉明、体察民情,极力反对针对老百姓的非法之刑,他积极呼吁奏请废除地方官僚实施的种种酷刑。正是这种耿直忠真的性格,使得钱易在北宋朝廷中备受排挤。据鹤山支钱氏家谱记载:钱易一生频遭坎坷,在任时与权贵不睦,终因才所累。望穿世事纷杂,钱易渴望归隐。他带着长子钱明远、钱彦远踏访青山,有一天来到溧阳南山一带的大山里,他见到“鹤高鸣于树端、群峰屏列左右”,心中暗暗喜欢这片远离尘嚣的山林,于是,便和家人在大山里筑起茅屋瓦舍,“隐于仙山之麓而居”,立号为鹤山派钱氏。钱易去逝后,安葬在大山里村旁的里东山,溧阳的一抔黄土,终究留下一位大家的傲然风骨。而他的子孙后代在这片安逸的净土上繁衍,生生不息,弹指一挥,竟是千年。千年之后,子孙们还依稀记得,每逢清明,长辈们总要带领后生们先到一处青冢祭拜。因为这处被子孙们叫做大坟的地方,是鹤山钱氏不灭的精神明灯和血脉之源!
明清鼎盛时期,钱氏鹤山支族人多达2000多人,后虽经战乱,到现在大山里村的4个生产队,钱姓后人仍占90%以上。分支又繁衍至溧阳野猫山、赵墅、戴埠、旧县陈墓桥、山下桥、孙家坝、林矸、浒庄、横涧、宜兴邱家斗以及亳阳、郎溪等地。
分享按钮>>【紧急通知】首届世界何氏经济文化交流图片展征稿
>>中华窦姓网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