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区钱圩镇钱氏简介

    中华钱氏网 2012年11月5日 中华钱氏网


   钱家世居钱圩(钱圩原属张堰,1958年后建钱圩公社,现属金山卫),在钱圩镇有六堂十三房。有保素堂,敦素堂(俗称敦素里),世德里,同芝里,横圈里等。钱世德里移居张堰,钱同之里和钱敦素里等则留在钱圩。钱氏后裔在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任地方官和教谕的较多。据《重辑张堰志》载:训导钱熙泰宅在新北街,本吴氏旧居,寇毁(咸丰兵燹毁),子通守廉(其子钱廉直隶候补通判,蓝翎四品顶戴)重建,有“世德作求堂”。吴家花园清代卖给钱家,遂为钱家花园,咸丰年毁于兵燹,钱廉重建,即世德里。
   钱铿嗣字绥万,是张堰钱家世德里的祖先。钱铿嗣是大孝子,事双亲周至,父母皆高寿,一起逝世,钱铿嗣恸而苏者再,乡邻均为之感动。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三个弟弟。63岁去世。《云间志》将其收录在孝悌里。钱铿嗣的儿子钱溥义也是孝义之士。钱溥义(字景方),生有三子:树堂(字思召),树芝(字瑞廷),树兰。他的从弟溥聪家贫无子,他把小儿子树兰,过继从弟溥聪。乾隆二十年(1755年),岁饥,钱溥义首倡施粥,并助赈大米千余石减价平粜。次年发生瘟疫,又施棺千余,并置田千亩,以赡养亲属及贫困百姓。倡捐修松江府志及求忠书院,为郡守所重。他的儿子树棠·树芝也疏财仗义。钱树堂生有钱熙载,钱熙经。钱树芝生有钱熙辅,钱熙祚,钱熙泰。钱熙泰署靖江教谕,他买下了吴家花园,并在张堰办正心义塾,他的儿子钱廉,直隶候补通判,蓝翎四品顶戴。咸丰十年~十一年,太平天国三进张堰,与清守军及地方团防作战,钱家买下不久的吴家花园被毁。钱廉重修,仇炳台(字竹屏,娄县人,同治壬戌进士,改庶吉士)为其题堂名“世德作求堂”。钱熙祚任通判,管理一方粮运及农田水利事务。道光十五年(1835年),有人议采秦山、查山之石修筑海塘,钱熙祚对秦山`查山情况熟悉,他认为两山石少坟多,不足采用,自愿出资运费到吴兴采石,筑塘保山,保住了两座小山,造福一方。做善事出手最大的要数钱五老爷(推算为钱培杰,钱溥义的重孙),在宣统元年(1909年)筑沪甬铁路时,他自愿投资修筑松江至枫泾段。钱五老爷的母亲出殡,他扶柩回钱家圩,前面的船已出米市渡,后面的船还在松江市河里,声势浩大,史无前例。
   钱氏家族对金山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刻书坊的文化活动,时间从光绪向上可追溯到乾隆年间的近一个世纪。90年版金山县志记载着这个家族参与校勘刻印的有五代十九人,主要刊印有《守山阁丛书》120种656卷;《珠尘别录》28种;《指海丛书》20集141种404卷;《艺海珠尘壬癸二集》42种;《小万卷楼丛书》17种等。(所谓“珠尘”是指钱熙祚编辑《守山阁丛书》时发现还有许多重要著作未被收入,为免这些孤本“宝珠蒙尘”而失传,特别编“别录”,使以“重光”。“守山阁”,秦望山西侧的楼阁,即钱氏宅第之别号。)钱氏家族校刊历代各类名著达1000余卷,搜集抢救了一批历代孤本名著免遭湮灭,勘误、注释、批注了一些名篇,免使谬种流传,钱氏数代人立志校勘刊刻历代名人著作,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同时,围绕校勘刻印,文人间书信札记,吟诗唱和及著述交流、繁荣了民族文化。前几年,上海出版局为编著《中国出版史》专程来金调查,教授、专家誉:“钱氏一族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考证上海姓氏起源,钱圩钱姓是古吴越王后裔(宋南唐末五代十国之一)是钱鏐为加强统治分派33个子嗣驻守各地中的一支。他们靠封地及开发金山古柘湖区淤地,使后裔承袭大批土地。因此其后代刻印书籍,第一是祖上渊源;第二是经济不竭有保障。
   据姚光编《金山艺文志》载:咸丰十年,太平天国转战钱家圩二年间,“兵丁用书裹物,焚版代薪,天雨泥泞取书版铺路,延亘数里”。清末,钱培荪(钱氏后裔)整理太平天国战乱后劫剩的书稿,编存《金山钱氏家刻书目》一书,是钱家所刻书籍的汇总备忘。钱氏搜书刻书这个浩繁“工程”,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至清末,家境日趋式微。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事,集钱氏几代人心血为之搜求的家藏珍籍和校勘编纂的大量原稿、原刻木板遭到毁损,极大的打击了他们的精神,刻书事业竟从此一蹶不振,钱氏后裔陆续外迁避难,驻留看守祖业的一支。钱家为张堰的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分享按钮>>程氏五林历代总序
>>程氏字辈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