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廉吏——钱保塘
- 中华钱氏网 2013年3月23日 中华钱氏网
钱保塘,字铁江、号兰伯,清道光十二年(1832)出生于浙江海宁路仲镇一名门望族。作为吴越王钱镠的一支后裔、官宦世家的弟子,钱保塘从小就受到旧学的良好熏陶。尽管他喜好诗书,但对功名缺乏热情,可在不考科举就是大不孝的家庭压力下,他还是于27岁那一年考取了举人,其时已是道光皇帝换成了咸丰皇帝。中举之后,他并未立即做官,直到过了9年,于1868年,也就是他36岁时才奉诏以教谕身份赴四川,主尊经书院。千里迢迢从浙江来到蜀中,水土不服害得他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返回老家调养。病愈之后复回蜀中,潜心于书院教授事宜,颇得上司欣赏,认为他有经学之才,力向朝廷举荐。然钱保塘心不在做官上,也看清了官场上的腐败,于是回归故里,开馆办蒙学,教授乡里子弟,余暇时陶醉于诗书之中。
光绪己卯年(1879)朝廷再次下诏,钱保塘接旨后仍往四川,当起了清远县知县官,七品衔。3年之后调任定远县任县令。1888年补大足县。在大足县任上,钱保塘处理了一桩与洋人有关的事件。大足县属的龙水镇,有洋教堂,西方传教士和当地民众素不相安,时有冲突发生。1890年一洋教堂梁柱遭到雷击毁坏,洋教士却处心积虑地诬陷当地民众,向朝廷报案说是当地民众故意纵火烧毁,要求朝廷严加查办纵火者。当地民众获知洋人造谣诬陷,群情激愤,要拖传教士评理,一时之间,洋人与当地民众"剑拔弩张",关係十分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态势.钱保塘奉命查究此案,经多方调查了解,到现场察看,并询问了教堂遭雷击时的目击证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驳回了洋人的诬陷不实之辞,为当地百姓申张了正义,民心得到了安定,洋人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得作罢。钱保塘敢于跟洋人较劲,敢于说不,这在当时官吏中是不多见的。
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道出了封建官场的贪婪本性,但钱保塘在县官任上颇有口碑,属少见的清官。
为了卸任后回归故里有个读书之处,钱保塘将平时积蓄下来的银两在蜀中购买了一批楠木,运回了浙江路仲老家,造起了三间厅堂,取名为“清风室”,一则寓意自己为官两袖清风,二则寓意清风明月好读书。
“清风室”建成之后,钱保塘将收藏的数十箱经史子籍安放在“清风室”.但就在他想告老还乡之际,1893年却又被朝廷任为四川什邡县令,于花甲之年复朝夕忙于吏事。当时什邡县盗风四起,闻名四乡,治安情况十分混乱。钱保塘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境内盗风渐渐平息,百姓拍手称快,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并加知府衔。
多年的官场生活,使钱保塘看透了清王朝的腐败,他只能凭自己的良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当地的百姓办些实事。他在《六十初度述怀》一诗中写道:
乡国八千里,羁栖十九年。
名心消岁月,陈迹化云烟。
钟鼎非吾事,诗书有宿缘。
闲时聊长卷,一读一茫然。
欲归归未得,留滞又经春。
拙计谋为吏,虚名累此身。
蹉跎成久客,老大愧依人。
输于田园叟,团栾笑话真。”
诗中反映了他对官场的淡漠,对诗书的钟爱。从他内心深处来讲,他更向往的是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他的这种心情多次在其他诗中反映,但应了一句俗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他也感到了一种无奈。1897年,他在65岁时因劳累过度死于任所,终究未能了却心中之愿。钱保塘卒后,其棺木运回了老家路仲。
钱保塘所著书甚多,刊印有13种,如《光绪舆地韵编》、《乾道临安志札记》、《清风室集》、《清风室诗集》等,未刊者尚有10余种。
分享按钮>>【柳氏网新闻】都市快报:世界最大龙船现在要从瑞典运回中国找不到停泊的地方
>>奥巴马授予钱卫军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