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与孙思邈————————————
- 中华孙氏网 2009年1月11日 常志诚
药王山位于耀县城东。古称磐玉山,山出青石,唐天宝间取为磬,其后郊庙乐遂属泗滨磬。白居易作诗曰: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北宋时,道教中兴,南庵寺院旧址,建起了道观,道家为了他们自己宣传上的需要,遂以山有五峰,顶平如台,把磬玉山改为五台山,为了与长安的南五台区别,也称北五台,明清以后,祭祀孙思邈的规模扩大,庙宇日增,民间广泛称孙思邈为药王爷,祭祀他的庙宇统称药王庙,山也就自然称药王山了,药王山的民间俗称,约在清嘉庆中期形成,有碑石记载在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已正式载入《陕西全省舆地图》,从而取代了五台山。
药王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孙思邈选择年老退居的必然隐居地。这里距离西安不到二百华里,距古华原县城三华里,相距他的故里孙家原十华里。药王山东依将军山、锦屏山、宝鉴山,山高林深,寂静幽野。西靠漆河、沮河,二水在望,城廓市井,行人熙嚷,确是人野相近,背山临水,从后山还存的北周摩岩石刻佛像和南庵出土的隋代大僧侣石棺等证实,药王山早在南北朝时,就是佛教丛林,隋唐时,就有大寺院蚋出秦和唐太宗姑母昭阳公主所居的昭阳庵,故唐代的药王山已是殿宇轩昂、僧尼众多,风轻气爽的佛家清静之地。这里是典型的北方丘陵峡谷地貌,属奥陶纪灰岩山体;盛产扪之如玉、扣之如磬的青石,五峰环拱,洞壑幽遂,古柏荫翳,自有其天然奇境,灰岩山体上复盖着软厚的黄土层,土壤肥沃,植物遍布,野生中药材就有一百另四科,二百二十九种,遍地药香,恬静清雅,风-光宜人,可谓物华天宝之区。这样的地方,当然是孙思邈隐居的理想境地。因为孙思邈曾在《千金方》《退居•择地》卷,对选择-宅地,建造居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说:山林深远,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之处药王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恰好符合他的这个原则。孙思邈对退居地点的选择也是很讲究的。他在《退居》卷中说:“所营退居,去家百里、五十里,但时知平安而己,应缘居所要,并令子弟支料顿送,切勿令数数往来惯闹也”,人年老之后,需要与家人团居,颐亨天伦之乐,又需子弟照顾,支料顿送,所以,退居之处,不能。离家太远,远离老家,得不到家人的照顾,难同儿孙团居,是“家人时知平安而已”,但也不能返回老家,免得儿孙数数往来惯闹也,扰乱他的思维,耽误他宝贵的时间,影响他著书立论。药王山离距他的老家不近不远,比较适中,很适合他退居生活的要求。孙思邈善读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奴释典,融合道、儒,佛于一身,他又重于实践,“不恋玉墀走穹山,唯向民间措丹散”,药王山有寺庵,便于切磋佛家理论,遍有野生药材,便于观察、,采集、研究,群众经常去寺庵进行佛事活动,便于为群众治病,济活世人。孙思邈年老之后,思念故土,他一生飘泊在外,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刹,隐居高山深林中,年纪大了,独往多受阻,需要有人照顾,更不原住在长安城,随驾应酬官场繁文琐礼的活动,要继续过他隐居生活,要叶落归根,公元674年,即唐高宗上元元年,当他一百三十三岁时,他向高宗论旧,“称疾还山”,回到华原县宝云寺隐居,回顾总结他毕生积累的医、药学经验,写成了《千金翼方》三十卷,自谓“共成一家之学”,公元682年即唐高宗永淳元年,当他写完《翼方》之后,于二月十五日与世长辞,临终前,嘱家人薄葬,“不藏冥器”,卒后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有着空衣,时人异之,遂以奠人目之。这就是孙思邈何以选择在药王山隐居的来由。孙思邈退居药王山,不是为了颐享元年,度过罚年,而是要继续发挥余热,把他的智慧和才能全部奉献给人类,年过一百多岁的老人,在药王山隐居十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一面写完《千金翼方》,作为对早年《千金要方》的修正和补充,这部光耀夺目的巨著,是世人皆知的。他千面不辞劳苦的继续他一生重实践的采药治病生涯,药王山留存下来的遗址,如他的手植柏、晒药场、洗药池,石大医等可以证实他为普救苍生而辛勤劳苦的高凤贞节,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故事,如阿是穴,龙穿洞,
聚虎坪,拜真台,遇仙桥,景德追袍,引线诊脉等等,这又是对他晚年在药王山从事医疗活
动的佐证。孙思邈选择药王山这块地方是选择对了,这里的条件,也便利了他能够把余热发挥的辉煌灿烂光芒四射。
药王山随着孙思邈的名望而蜚声中外,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孙思邈死后,唐代的中、后期人们还没有普遍的祭祀他,药王山上也未发展,唐武宗的灭佛及五代之乱,药王山寺庵荒毁,佛教衰竭,药王山也就冷落了。药王山成为孙思邈的主要纪念场所,开始于北宋嘉砧年闯,邑人万侯景首创真人祠于南庵,崇宁间,知州王允中奏请朝庭,敕赐真人祀为静应庙,并加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继由官方督工扩建,庵宇规模较前宏敞。从北宋嘉砧创建真人祠起,每逢中和之节(阴历二月初一),邑人多会于此,也就是二月二古会的开端,此后,历代官方都有褒封,民间祭祀日盛,官方民间代代修葺庙宇,庙宇也多次更名,公元1183年金太宗赐“真人颂”,改静应庙为静明观;公元1246年,蒙古定宗贵由元年,皇太子阔瑞祝文;公元1336年,元惠宗至元二年完者台皇后祭文,先后遣使焚香致祭,宣读祝文,懿旨改静明观为静明宫;直至明代中叶,纪念孙思邈活动中心,仍在南庵,也就是升仙台,由于历代的不断扩修,殿宇渐次宏丽,香火愈加隆盛。这就是“先有南庵,后有北洞”的传说。
北洞在显化台,北洞也叫太玄洞,龙穿池古称空居,金大定时,洞内始有孙思邈塑像,明正德以后,太玄洞的名字才正式形成,公元1518年,正德十三年夏,第一次由钦差镇守陕西太监廖鸾伊扩修太玄洞,公元1537年,嘉靖十六年,再次扩修太玄洞,“伐石瓷阶,悬如白虹”,修建了上洞的石磴。公元1556年,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除金殿、元殿外,其他殿宇倒塌无存,人们祭祀孙思邈的活动就向北洞集中。公元1558年,道士赵演斌等,以“洞前地狭隘,岁时享祀,莫蔽风雨,人云艰之”,遂募缘鸠工,创建祀殿一大楹,此为北洞最早为孙思邈修建的庙宇,明嘉靖十三年到隆庆之年,五十四年间,树碑建庙搞过十三次,北洞的药王庙已初具规模,祭祀孙思邀的活动中心场所,也就从此南庵移向北洞。明末清初,战乱纷争,兵焚相仍,山上道士远离一空,庙宇萧条,香火冷落,公元1651年顺治八年吴三桂自安塞领兵南下,列营漆水河畔,上山拜竭孙真人时,有感而“施朱提”,代理知州吴恩主持修葺,面貌为之一新,此后,历经康乾大修,直至清末,北洞药王祀殿扩建得宏丽壮观,香火鼎盛,祀殿周围又建起了其他庙宇数十楹,栉次鳞比,金碧辉煌,正个规模大大驾于南庵之上。庙会活动也就以北洞为主体了。药王山庙会,从北宋时在南庵静应庙开始举行,一直延续不断,明清后转向北洞,越来越隆重,当然,改朝换代或者兵荒马乱的时候,也就冷清一个时期,每逢二月二庙会期间,四面八方,商贾云集,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上山道路,途为之塞,正个山上,香烟缭绕,钟磬喧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大有无地憩足之叹,盛会时,通宵连旦,沿路设“路畔灯”,耍狮子龙灯,闹社火,放铁渣花火,唱天明戏,热闹非凡。
解放后,政府很重视文物保护,1961年药王山石刻被列为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孙思邈纪念建筑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县政府随即成立了药王山博物馆,1972年成立药王山管理委员会,改博物馆为文管所,1982年耀县政府成立规划委员会,以三个月时间,对药王山的发展制定了总体规划,确定了药王山保护区的范围,1985年成立了孙思邈研究社,开发药王山,宣传孙思邈。五十年代、七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多次拨出专款,使药王山得到全面修建,漆新补旧,筑大道,利交通,建地井,利排水,垒石墙,护地基,辟新馆,建碑廊,种药材,植花木,目前已形成以纪念医药学家孙思邈、药王山石刻艺术、孙思邈隐居、旧址等三个初具规模的旅游区,整个山容林木葱绿,道路通畅,古迹遍布,殿宇宏敞,空气清爽,面貌一新。现保存在药王山的有关纪念孙思邈的古绩和文物有:北洞药王祀殿建筑群,南庵孙思邈隐居古建群,通往建筑群和上山大道两旁、登山石阶两侧,有颂扬孙思邈功德的石牌坊十二座,木牌坊一座,每座各有名称和对联,一天门口竖立着高达三十米的铁旗杆一对,北洞有孙思邈塑像和十大名医塑像,有《千金宝要》、《海上方》、《历代名医神碑》,以及《唐太宗进上风药论》三方碑等药方碑石七通,有孙思邈叹世吟一通,新近为纪念学习孙思邈的医德,建了孙思邈医德碑十一通,南庵和北洞有祭祀和褒崇孙思邈的记事碑石六通,还有赞颂孙思邈功德的诗词歌斌碑石一百多通,北洞又设了孙思邈著作陈列室,现代各书画家歌颂孙恩邈的大批书画陈列室。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药王山的全面修建,这里已成为内容丰富的医史古绩和珍贵石刻而闻名于世,也是陕西省以西安为中心的北线旅游点之一,中外学者和各界名流,峰涌而来参观和拜竭孙思邈,研究和探讨祖国医药学遗产,昔日名著关中,今日誉满海外,几乎无人不知药王山了,逢到庙会、春游、秋游季节和春节,千里之外,游人接瞳,络绎不绝;每年上山游览观光的人达三十多万,“千金方使万人活,萧鼓年年拜药王”.1959年田汉的游山诗,正是人民心声盼反映。
药王山作为纪念孙思邈的圣地,孙思邈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科学家,我们在药王山的建设和对孙思邈的宣传上还都很不够,鉴于此,中华药王山孙思邈研究社就以开发药王山,宣传孙思邈为自己的宗旨,以便通过自己的学术活动,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教育启迪下一代,振兴祖国医学事业。在研究社的成立大会上就提出了开发药王山的宏大目标和宣传孙思邈的具体设想,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促其实现,简要重述,这个目标和设想就是:一、努力保护好药王山现有的古遗址、古建筑、贵重碑石;二、修复和兴建能够形象地表达孙思邈医德医术的、遗留在药王山的十处古绩,(即:手植柏、晒药场、洗药池、拜真台、龙穿洞、石望柱、虎守杏林、登山御道、隐居旧址,敬德站班);三、绿化药王山,人工广种乔灌药材,建立药园,把药王山变成真正的药山,四、向社会书画家征集现代艺术多为药王山孙思邈题字作画,组织陈列展览;五、为孙思邈树碑立传,制作牌匾、对联,宣传孙思邈的伟大科学成就,宣传他是人不是神,六、建立孙思邈纪念馆,设立孙思邈生平陈列室,建立药王山野生植物标本陈列室;室,七、利用古会,改叩头敬神的陋习为药材交流会和医药学术会,名老中医义诊会,久而久之,使它逐渐形成西北地区的中药材集散地。八、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班和研究班,继承和探讨孙思邈的医药学遗址,挖掘其精华使它在新的科技条件下,为社会主义祖国医药建设服务。相信药王山会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界仁人志士的囊助下,放出它应有的光彩,孙思邈的伟大医药成就,会为千百万医务工作者发扬光大,青出于兰而胜于兰,以它特有的魅力,为祖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分享按钮>>孙思邈——药王————————————
>> 当代燕姓名医——燕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