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教授”孙逢春
- 中华孙氏网 2009年2月11日 光明日报
不久前,孙逢春的电动汽车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车”与孙逢春有着不解之缘。
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大气质量的改善成为各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当时北京两百多万
辆机动车的保有量所造成的尾气污染,对“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有人曾经深切地担忧:“车轮上的北京将如何驶向 2008?”
面对这个疑问,被誉为“造车教授”的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开发、产业化和示范运行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全国劳动模范孙逢春教授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他带领着他的学术团队,为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付出了几年的心血。北京奥运会期间,当人们登上一辆辆崭新的电动汽车穿梭于场馆之间时,孙教授心里也是百感交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孙逢春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德国时,孙逢春真正地领略了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他恨不能把全部有关汽车的信息都装进大脑带回祖国。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也能走到世界前列?这个愿望随着孙逢春对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了解而日益强烈。
在孙逢春的作息时间表里,看不到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里,用在了他的课题研究上。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他在电动汽车、车辆电传动、车辆动力学、轮胎动力学、振动与噪声控制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他的领导下,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究开发团队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奖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动汽车专业化产业基地。
孙逢春十分感激会开汽车的高中物理老师,培养了他对汽车的兴趣和动手拆装拖拉机的能力;他牢记导师郑慕侨教授和柏林工业大学威鲁迈特教授对他做人与做学问方面严格的要求和教诲,以及研究室杨景义、丁法乾教授在教学方面给予他的帮助。他以他的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他的学生。
他风趣地对大家说:“我把自己分成黑白两道,白天抓教学管理,晚上搞学术科研,和时间赛跑!”
分享按钮>>蒋堂--北宋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
>>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