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李烈钧

    中华李氏网 2012-5-10 9:23:30 李氏家族


   李烈钧(1882-1946),原名烈训,又名协和,字侠如,号侠黄,汉族,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

个人简介

  李烈钧是中国国民党早期党员。1882年2月23日生,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革命,190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1904年赴日留学。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回国后,曾因宣传反清思想遭拘捕。1909年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陆军小学堂总办。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烈钧被推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迫使北洋海军主要舰艇宣布起义。
  李烈钧后率舰队西上迎击清军。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西都督。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其他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他出席并 与阎锡山、张继、蒋翊武、胡瑛、沈秉堃、王传炯、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褚辅成、松毓、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徐谦、王善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温宗尧、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
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8月失败后,流亡日本。1915年12月25日与唐继尧、蔡锷揭起护国讨袁旗帜,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1917年后任孙中山两次在广州所组政府的总参谋长。辅佐孙中山打败陈炯明。1925年应冯玉祥之邀任国民军总参议,指导国民军与奉军作战。1927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一致抗日。1946年2月20日卒于重庆。

个人生平

  李烈钧父名骏兴,参加过太平天国太平军。事败后回乡,耕种自给,常向他讲述太平天国起义经过和在帝国主义与满清军队联合进攻下失败的历史。李母杨氏,知书史,经常教他学习古文。烈钧自幼学文习武,爱好击剑,尤喜书法。稍长、广交游、豪放不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宁新任知县王浚道上任后,勒索乡民缴纳历年旧欠田赋,全县民众怨声载道,烈钧激于义愤,聚众密议驱王。某日,乘王回衙时,率众蜂拥而上,打护兵,砸官轿,回衙后,王立即调兵遣将,捉拿肇事者,引起全县民众愤怒,群起声援,终于将王知县赶走。
  光绪二十七年,李烈钧以身材魁梧、性格爽直,被武宁彭县令录取选送江西武备学堂,后又以学术两科兼优于光绪三十年由学堂选送北京应试。合格后由北京练兵处选赴日本学习陆军,先入士官十二联队实习一年,再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第六期学习一年,在日留学期间,他与黄兴等共同组织了以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的“攘白团”。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孙中山抵东京,由黄兴等介绍李烈钧与孙中山初次会见,在东京富士见楼神田俱乐部,直接听到孙中山的关于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长篇讲演,对革命倾服之念油然而生。光绪三十三年,经张断、王侃介绍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李烈钧自日本回国,任江西混成协第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因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被下令逮捕,幸得曾任江西武备学堂总办汪瑞闿暗通消息,及资助路费,逃至上海,通过冯国璋与云贵总督李经义等人介绍,于宣统元年(1909年)春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兼兵备提调。不久,接任陆军小学总办(校长),曾暗中协助同盟会云南支部长李根源在学堂和军队中宣传反清,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秋,李烈钧奉命北上,参观清政府在天津马厂举行的秋操,途经武汉时,方知武昌起义已经三天。到达北京后,第六统制吴禄贞邀集数十人设宴欢迎李烈钧,到会者均支持武昌起义。在分配工作时,任命李烈钧为起义军重炮队司令。10月17日,烈钧接江西同志电促返赣。他考虑到江西混成协已有革命基础,便即离开北京,经天津、上海,于10月26日到达九江。
  武昌起义胜利后,九江亦于10月23日在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等人策动下,兵不血刃地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推举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李烈钧回到九江,军政分府总参谋长蒋群真诚相让,李烈钧无法推辞,遂于三国名将周瑜的衙署设总参谋长办公处,正式就职。是时,南昌尚未光复,江西巡抚冯汝癸效忠清室,指使马献廷假意投诚,暗探九江都督分府活动情况。一日,马潜入总参谋长办公处,偷阅文件,被李发觉,交付军法处会审,查出密信及其他罪证,立即判处马献廷死刑,清除了一大隐患。随即部署占领长江要塞金鸡坡炮台和马当炮台,调走炮台司令徐公度,将长江防线拦腰截断,阻住了清海军由武汉顺水东驶上海的十一艘军舰和两艘鱼雷艇,经晓以利害,清海军随即宣布起义。事后,李烈钧被推为海陆军总司令,九江革命势力因之大振。
  1911年11月,李烈钧应安徽革命党胡万泰等人之请,派团长黄焕章率兵两营赴皖支援光复安庆,不意士兵军纪败坏,掠夺洗劫,李烈钧闻讯大怒,亲率步兵一营,兵舰两艘,赶赴安庆调处,将团长关押,为首肇事者正法,掠夺财物悉数归还,迅速安定人心,恢复市面,各界开盛大欢迎会,推李烈钧担任安徽都督。
  李烈钧任安徽都督不久,冯国璋派重兵进攻武昌,黎元洪一日五次急电,向李烈钧求援,李立即下令海陆军集合,并将皖督大印,交付胡万泰,率舰西上,抵武昌,迅即部署海陆两军,控制武昌事要地。黎元洪任命李烈钧为五省联军总司令,使冯国璋不敢越过长江,武昌得以转危为安。1912年1月,江西省临时参议会,向孙中山电控马毓宝,并请改派李烈钧为江西都督,李烈钧回赣于1912年3月19日就任江西都督。李烈钧主赣期间,大力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改革:整编部队,裁减旧军,改编新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同时接办军事学校,大力培养军事干部;改组都督府,裁部设司,精减人员,选贤任能,刷新吏治;整理财政,开办银行,整顿税收,设榷运,活跃地方经济;取缔帮会,肃清匪患,维护地方治安;选拔人才,资送留学,培养军政、经济、科技术人才;限期修通南浔铁路,计划续修南落铁路,修筑河堤,发展交通,繁荣经济。经过整顿后,使江西为军事、政治、经济巩固的省份。
  1913年3月,在国会召开之前,袁世凯派人暗杀南京临时政府农林总长宋教仁,接着又向五国银行签定了二亿五千万元的善后借款,准备扑灭革命势力。5月5日李烈钧与湖南都督谭延闿、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大借款,并公开指出袁世凯为剌杀宋教仁的罪犯。袁世凯恼羞成怒,下令免除李烈钧江西政府都督职务。江西省政府议会,请李烈钧起义,李不同意,他说:“中央免除吾职,吾即起义,是反也,非义举也,袁世凯违法,重袭帝制,以民意伐之,吾赴听命。”六月中旬,由九江赴上海,临行,嘱省议员杨赓笙速回其故乡湖口县作发难准备,并说:“湖口地形险峻,襟外江而带内湖,为兵家必争之地,故亟宜作起义之策源地。”
  李烈钧至上海会见孙中山、黄兴等筹商反袁事宜。在孙中山主持的讨袁会义上,烈钧被公推为讨袁总司令。七月,烈钧由上海回至湖口,省议会又一致推举烈钧为江西讨袁总司令,七月十二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司令部,李就任总司令,随即宣布独立,发布讨袁檄文,通电全国,痛斥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意图破坏共和,为全国之公敌。”接着,湘、鄂、皖、苏、闽和上海、重庆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即派李纯率军企图进入江西,在瑞昌、德安间与讨袁军展开激战。李烈钧令林虎等,据险阻击,初战告捷。但因兵力悬殊,援军不续,七月二十五日,湖口被袁军攻陷。李烈钧退守南昌,继而转移丰城。八月底,驻守临江,与袁军激战数日,毙敌数百。后因袁军大集,败局已成,乃退离江西,“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鉴于原国民党复杂、涣散、没有战斗力,决定重建中华革命党,再举革命。规定入党者都要盖指模、立誓约,绝对服从总理,李烈钧同许多革命党人对此不理解,拒绝参加这个组织,乃于1914年1月离开日本,赴欧洲考察各国政情。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旋即对德宣战。这时,李烈钧正在德国参加博览会,闻讯后,于是年10月,由马赛登轮向东方进发,船到西贡,欲登岸,假道越南赴云南,被法国海关所阻,转至香港暂住。11月侨寓新加坡,参加原国民党部分党人在南洋组织的反袁团体——欧事研究会。经常与陈炯明、岑春暄等联系,商议讨袁大计,在南洋开展革命活动。1915年初,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五月九日,又公然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激起全国人民坚决反对,烈钧亦非常气愤,认识到不能离开革命组织,毅然按照孙中山的规定办理手续,加入了中华革命党。1915年12月初,孙中山电催烈钧回国,进行反袁武装斗争,遂与在南洋的革命党人商量,从新加坡至海防,转河内,往老开,准备潜入云南,策动西南地区军阀唐继尧讨袁。可是,当时唐继尧虽秘密筹备讨袁,但仍在犹豫之中,烈钧等在河口等候多日,毫无动静,乃作破釜沉舟之计,电促唐继尧说:“此来为国亦为兄,今到老开多日矣,三日内即闯关入滇,虽兄将余枪决,送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唐接电后,权衡得失,决心讨袁。即派其弟继虞迎烈钧到昆明。随后蔡锷也逃脱袁世凯的监视,抵达昆明,共商讨袁事宜。决定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捍卫共和国体制为宗旨。组织“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月;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坐镇云南。12月6日,李与唐、蔡共同揭起护国讨袁大旗,通电各省,宣布云南独立,发表讨袁宣言,历数袁世凯二十条罪状,拉开了讨袁护国的序幕。12月7日,李烈钧率第二军向滇桂边境进发。1916年2月,在广西百色,击溃袁??布独立。李烈钧部顺得进入广西。5月经南宁沿江直下广东肇庆,然后沿粤江北上。6月初,攻打韶关,龙济光部闻炮声逃走。因而群众中有“李烈钧三炮定韶关”之美谈。6月6日,袁世凯当了83天皇帝后,于绝望中死去,继任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护国战争是以结束。
  1917年,冯国璋、段祺瑞控制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妄想以武力统治中国,建立独裁统治。孙中山采取坚决斗争措施,离开上海,南下广州,号召护法。于1917年8月25日至9月1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联系滇、桂、粤各省,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亦从上海南旋,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谋总长,率军转战于广东韶关、南雄等地。1918年4月10日桂系军阀利用政学系操纵国会,改组军政府。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于27日离开广州赴上海。因此前方战争,渐时收束,第一次护法失败,8月,陈炯明之“援闽”粤军,从漳州誓师回粤,攻克广州,赶走桂系军阀,孙中山于11月再回广州,重组军政府,继续进行护法斗争。李烈钧于1920年3月率所属滇军与桂军在广东继续战斗。至1921年7月,率部进入广西,击溃桂系沈鸿英部,占据桂林,12月迎孙中山至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集合粤、滇、黔、赣各军拟假道湖南北伐,因陈炯明从中作梗,遂改道江西。1922年5月,烈钧率赣军由韶关分途北进,经南雄,出大余,月余之间,前锋已达江西吉安,有直下南昌之势。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上“永丰”舰避难,电令烈钧回师平乱。烈钧在粤相边境受阻,仅带数名随从经湘转赴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1923年1月,滇桂联军击败陈炯明。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建大元帅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烈钧回广州仍任参谋总长。此后,李烈钧再未掌握军队,只协助孙中山从事军事计划和参谋指挥工作。
  1924年,李烈钧参加了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他拥护孙中山提出的“联苏、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议期间,孙中山下令筹办“黄埔军校”,烈钧竭力推荐蒋介石任该校校长,并说:“校长一席,非蒋莫属”。在孙中山赴沪期间,李烈钧曾一度代行大元帅职务。同年11月,李烈钧随孙中山经日本至天津,会晤张作霖。
  1925年1月,李烈钧在上海忽闻孙中山在北京病危,又急抵北京,随侍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孙中同在北京病逝。他参与主持丧事,并亲拟挽联:“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
  蔡锷•李烈钧•袁世凯取消帝制
  孙中山逝世后,广州政府由胡汉民代理大元帅,李烈钧以胡心胸狭隘,未归广州,抵张家口,会晤冯玉祥,握手言欢,相见恨晚,冯当即聘烈钧为国民军总参议,曾去海关筹划部署与奉军作战事宜。12月,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举行非法的一届四中全会,公开反对孙中山的的三大政策,进行反共活动。李烈钧通电表示赞许,成为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谢持、林森、邹鲁、谭振等右派人物之一。1926年8月,国民军被奉军战败,他离开国民军南下。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入江西,11月攻占南昌,国民政府电召李烈钧,任命他为江西省政府主席。宁汉分裂后。武汉政府又任命朱培德为江西省政府主席。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任命李烈钧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李遂赴南京任职。同年八月,北洋军阀孙传芳,率数万之众,突然在南京东面的栖霞山、龙潭一带偷渡长江,准备进攻南京。这时蒋介石已在何应钦、李宗仁胁迫和汪精卫的反对下通电下野,由军事委员会继统诸军。李烈钧坐镇南京,主动负担起指挥联络的重任,指挥部队,打败孙军,使南京政府得以站稳脚跟。1927年9月,国民党宁、汉、沪在一致赞同清党反共的基础上取得统一,组织中央特别委员会,由三方各派六人参加,李烈钧是宁方代表之一。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改组,李烈钧仅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的虚名,未再担任实职,遂离开南京,到上海养病。11月上旬,李烈钧回武宁探家,筹建东大路(武宁至涂家埠)、西大路(武宁至修水),因沿修江北上,通称修江路,为江西公路之滥觞。
  1931年“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严重,李烈钧一再致电蒋介石,主张对日抗战,要求改良政治、尊重言论自 由,以维系人心,一致御侮。并将自己的五个男孩都送去参军。他奔走南北,呼吁团结抗日。1932年夏,他前往泰山访冯玉祥,劝其“并力扶危”。有诗曰:“并力扶危志待伸,抚怀天地亦艰辛,匡庐归去东山远,五老峰头望故人,”并在蓬菜阁手书一联抒怀:“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10月,他又劝阎锡山参加长城战役,一同抗日。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同盟军,不到一个月,将日伪军全部赶出察哈尔,蒋介石大为恼火,调集军认,向抗日同盟军施加压力。李烈钧支持冯玉祥,致电国民党中央说明冯“举义张胆,志在收复失地”,并提出“请授大权,俾当大任”。为了齐心抵御外侮,共赴国难,他曾带病多次往返于南京、上海、张家口、庐山等地,论古喻今,舌蔽唇焦,但始终未能说动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李烈钧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束后,军事委员会任命李烈钧为高等军事法庭审判长,审判张学良将军。在蒋介石的制约下,最高军事法庭判处张学良徒刑十年,褫夺公权五年。作出判决后,又据蒋请特赦,将张软禁一直未予释放。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李烈钧于久病之余,扶病进京,共赴国难。后来,因患高血压症,返回武宁。在家乡,他抱病到中山堂与协和中学讲演,鼓励青年锻炼体魄,吸收新知,备为国用。12月,还坚持到武汉会见蒋介石,提出坚决抗日的主张,由于战局的发展,他迁居昆明,后又迁居到陪都重庆,一直养病,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因高血压心肌梗塞病在重庆逝世,终年64岁。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曾亲往吊唁。国民政府下令给予国葬,灵柩运送回武宁县,初葬箬溪镇、修江边上的看书台,1962年因修建柘林水库迁葬于武宁县城近郊飞凤山。后李夫人逝世,1980年11月,李烈钧夫妇合葬于武宁县烈士陵园左侧半山腰。

个人著作

  李烈钧能文善诗,尤擅书法,庐山仙人洞所题“常乐我净”,石松之石上所题“纵览云飞”均是李烈钧的手笔。他的著作面世的有:《孙大元帅戡乱记》、《李烈钧将军自传》、《李烈钧出巡记》、《李烈钧言论集》、《李烈钧、杨赓笙诗选》等。
  李烈钧自题联
  抵抗帝国主义;
  发扬民族精神。
  ——自勉(隶书手迹联)何须孤高比云月;
  不求闻达于诸侯。
  ——自题(行书手迹联)
  字写得很大气,也很洒脱,信笔拈来,毫不做作。
  李烈钧撰题联
  从心所欲;
  随遇而安。
  ——题江西省武宁县崇雅楼
  五云天际起;
  万象眼中收。
  ——题江西省武宁县齐贤阁
  挥戈拨云雾;
  把酒看湖山。
  ——题广东省潮州市西湖
  山中有宅开三径;
  天下何人守四知。
  ——为江西省讨袁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杨赓笙撰写的门联
  1913年李烈钧在湖口打响反袁第一枪之前,曾得到至交杨赓笙的积极支持和亲密合作;讨袁失败后,杨宅为北洋军焚毁。后李烈钧出资为杨修一新宅,并题此联和“攸竽堂”匾一块。“攸竽”,谓安居的意思。攸,于是。竽,借为宇,居也。语出《诗经•小雅•斯干》:“君子攸竽”。杨赓笙[1869-1955],江西省湖口县人。清末拔贡。同盟会员。“二次革命”时任江西省讨袁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曾撰《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檄文》,通电全国,争诵一时。后长期担任孙中山秘书。1949年响应毛泽东发出的和平号召,出任江西和平促进会委员会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西省政协委员。“三径”,旧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三辅决录•卷一》:“将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四知”句,比喻杨赓笙效法古人杨震清廉自守。出自《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晚,以十金送给杨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杨柳不随春色老;
  劲松惟有岁寒知。
  ——李烈钧又为杨赓笙撰写门联
  此联又是再赠杨赓笙,也用以自勉。联用熟悉的比喻,表明不慕浮华、历经磨炼的决心意志,极具感染力。
  赤手空拳,能擒韩傀;
  卧薪尝胆,可极夫差。
  ——为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书画作品展览筹款而题
  1932年12月25日,李烈钧以抱病之身为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书画作品展览会写了一副长8尺的这副对联,以筹款支援民众抗日,义卖时得价不菲。
  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
  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
  横批:碧海丹心(冯玉祥题)
  ——题山东省蓬莱阁外廊柱
  1935年5月,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冯玉祥在蒋介石与日军联合进攻下失败,遂息影泰山。是月19日偕同老朋友李烈钧游蓬莱。忧于时局的李烈钧对冯玉祥将军说:“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们身上了。”冯玉祥将军对蒋介石当局明抗日、暗卖国的做法不满,但又不能明说,只得苦笑。于是李烈钧即写了此联,并请冯氏补额,冯玉祥略一思索,遂写“碧海丹心”4个大字,表达了联语“同心扶社稷,携手挽乾坤”的心意。寄情于景,雄浑而不失典雅。后刻成匾联悬挂在阁前。又复刻石,得以保留至今。蓬莱阁,在山东省蓬莱县城北丹崖山巅。下临大海,殿阁凌空,云烟缭绕,素称仙境,为旅游胜地。“攻错若石”,语出《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错,磨物的工具。或以硬石制成,或以金属制成。此二句比喻在野的贤人可与商讨国事,辅助国政。此联表面为蓬莱阁而写,实则为冯玉祥而写。它是说,在野的冯玉祥可以像“它山之石”一样,能够挽乾坤,扶社稷为国出力;可惜他被迫下野了,只有赤手空拳了。
  才高倚马,望重登龙,载诵清芬宏启佑;
  鄂渚班师,章门握节,敬从新历烝奉尝。
  ——题江西省武宁县罗溪乡庄源村李家沟李氏宗祠(1)
  先代著仪型,春祀秋尝,蕃衍本支流百世;
  后昆承庇荫,忾闻爰见,馨香俎豆荐千秋。
  ——题江西省武宁县罗溪乡庄源村李家沟李氏宗祠(2)
  李烈钧发起讨袁二次革命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题安徽省安庆大观亭
  大观亭,又名大观楼,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正观门外,系明代所建。因楼临江,文人墨客题咏甚多,上联“自赤壁”二句,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即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下联“大江”,谢朓[tiao]《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题赠西府同僚》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问青莲”二句,李白,号青莲居士。其诗《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带甲满天地,词赋动江关,惟战士文人,到此偏多千古恨;
  烟波渺何处,齐鲁青未了,只湖光山色,而今犹是六朝春。
  ——题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寺扫叶楼
  领吴头楚尾小河山,黑子弹丸,遣一介使,衍命章江、观光汉水,幸获与雍容樽俎。接中朝上将威仪,嗟余治剧理繁追随未克,只遥望晴川阁耸、黄鹤楼巍,最相期国土无双,慷慨共谈天下事;
  是旋乾转坤大纪念,去年今日,揭百尺竿,金风萧瑟、铁血飞鸣,竟混同南北车书。值千载难逢盛遇,际此星移物换节序初更,盼当前五色旌旗、万户冠带,溯并时英雄余几,联翩高会武昌城。
  ——题武昌起义1周年(73+73=146字)
  李烈钧贺赠联
  坐谈立使淮南惧;
  问讯方知冀北空。
  ——集苏轼句赠马伯援
  首阳山下漫采蕨;
  渭水河边学钓鱼。
  ——赠同乡杨赫坤(隶书手迹联)
  这是一副隶书,却又有魏碑的意味,横画尽处,多用批法,且见棱见角,很有拙味,笔划工整老到,一丝不苟。
  杨柳不随春色老;
  劲松唯有岁寒知。
  ——书题赠友
  连环已解如神手;
  新妆渐画入时眉。
  ——集北宋•苏轼句书题赠友
  上联集自《记梦》句,下联集自《七绝•呈定国》句。
  履险如夷,求贤若渴;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书题赠敬虚(谢远涵)先生(隶书手迹联)
  李烈钧虽为武将,却也熟读百家,贯通经史,“电文自出心裁,阅者叹服,不知其为武人也。”“本起韬钤,好近楮墨,尤擅汉隶。人得其片纸,珍同拱璧。”他的诗文作得很好,尤喜书写楹联。早年喜临邓石如、钱南园法帖,后又临遍汉晋诸家名碑,尤爱张公方之严正,爨宝子之奇崛。李还与谭延闿过从甚密,拜谭为师学习书法。谭是晚清最后一届翰林,擅长颜体。李受谭影响,书法大有长进,擅长楷书、隶书。庐山仙人洞有其题写的“常乐我静”、厦门鼓浪屿日光岩有其题写的“日月俱悬”,字体方正,笔力遒劲,可窥其书法力度之一斑。作品多为忧国忧民,切中时弊的有感而发之声,或颂扬先烈,或呼吁抗战,或高歌气节,爱国情怀,跃然纸上。此联为隶手迹联,联语均为成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字形起落,用笔方正,行笔平缓,一丝不苟,既有隶书意趣,又有魏碑的味道,自创一格,个性鲜明,于古拙中见凝重,于继承中见新貌。上款为:“敬虚先生法家正之”,落款为“李烈钧”,下钤印章两枚。谢远涵(1875-1950),字敬虚,江西省兴国县人,清•光绪甲午(1894年)中进士,时年仅19岁。曾为清廷监察御史,为人刚正,铁面无私,人称“铁面御史”。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献身民主革命,在广州曾任孙中山秘书。1959年赣州市文管会成立,将谢敬虚之书画藏品悉数征集入藏,现已成为赣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