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渊源
- 中华李氏网 2012-5-10 14:31:06 李氏家族
看了李正坤先生在网上设立的李子聪纪念馆,才第一次听到关于英公山李氏的始祖李子聪的相关情况介绍。我手头也有一套英公山李氏的新家谱,但是新家谱上只有谱系的排列,没有祖辈李子聪及再往上家族源头情况的介绍内容。
李正坤先生在他创建的族谱录中写道,英公山李氏的家谱记载 “始祖子聪公山东峄人也,偕祖妣张氏讳法玉,于元至正年间迁睢宁黄山社之英公山为入睢始祖,卜葬英公山南。长子文达留睢,遂为英公山李氏。二、三子早故。第四子回峄之原籍金注河,有子三人,兴旺子孙,另为谱。”为此,李正坤先生还在网上发文,寻求查找英公山李氏与山东古峄县金注河畔(古下邳金注河湾)的血缘宗亲及渊源,也寻求查找元末明初自睢宁黄山社回迁山东古峄县金注河畔的李子聪四子后代的血缘宗亲。
很快,我和李正坤先生建立了联系,收到了他的来信,表达了愿共同探讨寻根信息的意愿。同作为子聪公的后裔,而且同对英公山李氏起源和延续感兴趣,可以一起来探讨英公山李氏的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李氏家谱的相关内容,为英公山李氏的兴旺昌盛添砖加瓦。
我一直对李家的历史很感兴趣,我曾经一度以为英公山的李,都是英国公李绩(李懋功)的后代,因为史书上提到睢宁的英公山是“昔者李懋功裔,立始祖坟于此山之顶,遂以为名。”现在才知道李子聪可能是后来才到英公山居住的,至于英公山从前叫什么名字现还无法查到。我藏有一块清朝雍正年间李条侯侄子李植(字亭一,号遂庵)的墓志铭,由当时的状元陈倓撰写的,上面提到“李氏於元至正年间盘根于睢之英公山”。
为李遂庵撰写墓志铭的陈倓是江苏仪征人,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考中状元。身为赐进士及第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修撰的陈状元,曾于雍正六年戊申(1728)到睢宁县任儒学教谕,他在为钦授登士郎苏州府昆山县儒学训导李公遂庵撰的墓志铭中写道:“余于戊申春来铎睢邑。睢之望族英公山李氏为最著,先世之祀于学宫者,乡贤则有条候先生,节孝则有李母房孺人。余每春秋两祭瞻拜之下,慨然李氏之大有人也。邑之人谓余曰,条候者,即遂庵先生之叔世王父也,李母房氏,即遂庵先生之伯母也。遂庵之直,声震淮徐间。余虽未及亲见其仪范,而诸子侄之光余门墙者不下数十人,执弟子礼谒余,余得次第识其人皆恂恂能文士,愈以知遂庵公之率,其子侄者严而有法,真可谓能以诗书世其家者。”
李遂庵生于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十月六日,卒于雍正四年丙午(1726)六月十九日,享年七十有三。在李遂庵的墓志铭中写道:李氏于元至正年间盘根于睢之英公山,代有传人。赞台公(李氏第十四世祖)实为李氏斯文鼻祖,李赞台的二子叫李笃庵(李氏第十五世祖),李笃庵的三子是李遂庵(李氏第十六世祖),名植,字亭一,号遂庵。李遂庵又有子三人,长子李灿(李氏第十七世祖),次子李焯,三子李焕。但我不知道李植这一辈是英公山李氏的那一支。
从墓志铭中可看出英公山李氏后代中最出名者还属李条侯了。因为李遂庵也是作为他的侄子而沾光的(注:据考证此语有误---遂庵公是子聪公16世孙,而枝翘公条侯是子聪公13世孙,且氏族血缘较远)。
顺便还要提一下那位为李遂庵墓志铭书丹的许自召,曾是癸未岁(1703)的进士,时任文林郎保定府知新安县事,而之前许自召曾经在安徽邳州睢宁县任训导,后来又改补县主簿。
关于李正坤先生寻求查找英公山李氏与山东古峄县金注河畔的血缘宗亲及渊源,以及查找元末明初自睢宁黄山社回迁山东古峄县金注河畔的李子聪四子的后代之事,我对古峄县金注河也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金注河也叫金柱河,在山东省枣庄市南面境内,从西往东全长大约二十五华里左右。源头在峄城区西面大约二十华里左右的韩庄村(小李庄村)幡古堆遗址附近,河水顺势往东流,一直流到峄城区?南面四华里左右的大桥村北面,也就是现在的352省道的北面,然后汇入峄城大沙河(古代称为承水),金注河其中一段流过现在的峄城开发区。
金注河河水的来源主要是其两边即南北的几座山上山泉之水汇集而成,其一正北面群山逶迤,东西长约三十华里,山泉之水不断流下汇入。其二为峄县城西南二十华里处有座蛟山,该山东西绵延十几华里,有峪谷峻岭多处,过去蛟山上全石无草木,有清泉水出,山泉汇流成小河,向北流而至东,入金注河。其三为峄县城西八里的云峰山,又名青檀山,山下青檀寺院内有山泉,泉水常流不断,然后向南流淌汇成青檀湖,再向南流至肖家庄东,入金注河。正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水源供给补充,才使得金注河千百年来得以生存保留,并孕育着它所流过周围地区的生命。
关于查询金注河周围的居住村庄有李姓可能的之事,在地图上看,从金注河源头韩庄村(小李庄村)起,到汇入峄城大沙河附近的大桥村附近,金注河流过的地区约二十五华里,在金注河两边的自然村庄大约有三十多个。
在河的北面,有小李庄村、颜村、韩庄村、陈村、西白楼村、曹马村、北孙庄村、朱村、和顺庄村、小庄子村、魏楼村、西白村、姬村、田村、庙后、张村、于庄、吴庄村、前洪楼村、固村,约有20个村庄。
在河的南面,有西官山口村、大明官庄村、田庄村、北棠阴村、西棠阴村、后光庄村、周庄村、水牛铺村、东白楼村、壕沟村、韩楼村、肖庄、岗楼、大桥村、李林、洪庄村,约有16个村庄。
在这不算太大的范围内通过挨庄挨户发送传单宣传了解的形式,配合口头咨询的方法,进行一次古峄县金注河畔李氏血缘宗亲及渊源的调查,估计还算是比较方便和可行的。这些工作需要热心的人和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它。
《英公山李氏的溯源探索》(二)
为加深对山东古峄地区的认识,对古峄县的相关历史进行了一些了解。峄县是旧县名,为鲁南三大县之一,峄县名一直沿用到1960年,现为枣庄市峄城区。秦时,峄地分属薛县、缯县和兰陵县分管。西汉时,峄地大部属东海郡之承县。承县因承水而得名,承水即为今峄城大沙河。唐时,峄地属沂州承县。金朝时,峄地初属邳州承县,后来承县改名为兰陵县,但仍治承城的辖区,后置峄州。至此始于西汉初沿用了1400余年的承县之名不复存在,而以峄之名沿用粤今。峄之名,源于峄城南十五里处的葛峄山(天柱山)。元朝时,峄地属益都路峄州。明朝时,属济宁府,后改属兖州府。清朝时沿明制,为兖州府峄县。民国初,属济宁道。
关于睢宁黄山社的情况。元明清时,睢宁县县以下行政区域的名称为乡和社,元代时,睢宁县管辖二十个社,那时还没有黄山社。到了明代,睢宁县从邳州划入十四个社,共有四乡三十四个社。此时有了黄山社,属于招义乡管辖,招义乡管辖位于县城西北方向的十个社。到了清代,睢宁县的行政区划承袭明代编制,仍是四乡三十四社。到清代末年,睢宁县将“社”改为“寨”、“集”,共有四乡、二镇、八十一寨和七个集,此时招义乡管辖县城西北方向的二十六个寨,其中包括庆安集寨、李家庄寨村、占城集寨、蛟龙山寨、木社店寨、土山寨和小李集寨等。
另外关于古邳国的历史,(此处是指随古邳名称变化而发生的地域变化和历史),史料记载夏朝中康时,奚仲以邳为都,始建邳国。后来商朝时封奚仲后人于邳,为侯国,时邳国在河南荥阳北之丕阜,又叫邳上或丕山、大邳山。商末遭商王武丁的征伐,被迫东迁至山东沂水县北之邳乡。战国初年,邳国由沂水之邳乡南迁至今江苏下贮,楚国占领邳国即下贮之地,而强迁邳国于故薛国东部之地,叫上邳。上邳位于现枣庄市峄城区之古峄城,其西邻即现枣庄市薛城区,为薛国所在,其南邻则为现江苏邳州,为下贮故地。有上邳,故曰下贮。到了汉代,时邳国地跨今枣庄市峄城区及薛城区的南部,应作上邳。
关于邳地的名称变化,(此处是指不变的邳地地域随历史发展而产生的名称变化),现时的邳地,秦代置下贮县,是下贮称县之始。汉代高祖封韩信为楚王,建都下贮,东汉时建下贮国。魏时置下贮郡。晋时置下贮国。南北朝时先后置下贮郡,北周始建邳州,为下贮称邳州之始。隋代时置邳州,后改下贮郡。唐代复置邳州,后改为下贮县。宋代置淮阳军,金代复置邳州。元、明、清时仍称邳州。
因为英公山李姓世代居住邳睢铜境内的英(公)山、花山、寿(鹿)山和黄山一带,所以又俗称为“四山李”,我们是“四山李”中黄山的后代。感谢李氏家谱的好处,从家谱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查到从始祖子聪到我们这一代的家族源系。我的家族源系是:始祖子聪生文达、二子、三子和四子,二世祖文达生秀、德,三世祖德生就、宽,四世祖宽生让,五世祖让生俊,六世祖俊生整,七世祖整生彦才、彦明,八世祖彦才生端、源,九世祖源生昙、昆、贤、茂,十世祖茂生南山、北山、东山、衮,十一世祖东山生联章,十二世祖联章生恒德、慎德,十三世祖恒德生维胜、维贤,十四世祖维贤生彬、和。十五世祖彬生广舆、广基,十六世祖广舆生挺、拊、拄,十七世祖挺生成蹊、泉蹊,十八世祖泉蹊(全席)生从周、从善、从仪、从忠、从文,十九世祖从仪生振元、振德、振奎,二十世祖振元生孟春、仲春,二十一世祖仲春生道基、永基、辛基,下面就到了仲春的孙辈我们这一代了,我们这一代是七个男孩,仲春的重孙辈又是八个男孩,李家可真是人丁兴旺啊。
自正坤亲友在网上发文寻求英公山李氏始祖与山东古峄县金注河畔李氏的血缘宗亲及渊源后,安徽泗县李亚东对此事也积极热忱关心,亚东积极查询推荐了几个有关联可能的李氏族谱,并与几家李氏进行了联系。汇总一下,有可能并可以查询的李氏族谱有以下几家。也希望李氏亲友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予以关注。
一个是《峄阳石门李氏》,峄阳石门李氏族人起源地在今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石门村,属陇西堂,始祖自唐末从河南顿丘(今河南清丰)迁徙石门,至今海内外族人己逾十万,仅枣庄市境内已有三万,为鲁南苏北地区的世家望族。其部分族人居住在古峄县金注河畔,例如韩庄、李庄、肖桥、余庄、棠阴、贺庄等。亚东已与峄阳石门李氏进行了联系。
另一个是枣庄《峄阳李氏族谱》,民国时期李德厚、李富润等创修,民国三年(1914年)的石印本,六册共十一卷。
还有《李氏族谱》,属居住在山东枣庄、江苏邳州的李姓,据说谱上有李世民、李靖等人的像,16开本,后来有1999年的修谱本。
另外还有《峄阳石羊李氏》,据说峄阳石羊李氏自西汉陇西历经唐宋元明间一路徙居鲁滕薛邑,因祖居处有一西汉大将军墓前的石羊,故称石羊李。
亚东亲友对英公山李氏的历史也很感兴趣,他续家族的谱系是:亚东的十世祖茂生南山、北山、东山、衮,十一世祖衮生联科、联诗、联元、联秀,十二世祖联诗生枝萼、枝清、枝翘(条侯)、枝森,亚东是十三世祖枝清的后代。亚东的十九世祖秉奎生学贤二十一世祖玉珍生现春(现涛)、现清亚东是二十二世祖现涛的孙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