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谱源流】 閩西上杭李火德祖系源流考
- 中华李氏网 2013-6-15 12:22:21 李定兴
李道烽
族譜集“源流百世歸於一祖,千枝萬葉發於一株。”編好譜牒,統人倫之根底,則輩分俱定,不惑問源,不需問代;知上古之親,明後世之誼,不至亂祖亂宗。
從唐末、五代到宋初,李氏宗人名落低下。當時凡是大唐宗室後嗣紛紛逃散,其人口屈指可數。為了不受他姓欺辱,凡李氏宗人不遠千里,互相聯繫,團結一致,以形成一支強而有力,抵禦外族侵犯的姓氏,這是理所當然。因此在李氏各宗之族譜互相滲透,以達到族之大。這就為後人修譜起到了續譜的佐證和依據。
始祖火德公的上祖是誰?眾說紛紜,各立其說。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每個李姓人都非常關心。特別是火德公的裔孫,更加重視,也牽涉到外姓的一些史學家的關注。
自上杭《李氏史記》的出版,引起李氏族人議論紛紛。各種說法莫衷一是,亂祖亂宗,篡改歷史,影響甚大。針對上述問題,筆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深入到省內外各地展開考察收集資料。現將各種錯亂緣由整理如下。
脈絡分歧的火德公上源世系
火德公系族譜常見一篇出自北宋範仲淹(989—1052)撰寫的《隴西李氏族譜序》①。這篇序文從範氏的遺著《範文正集》裏面是找不到的,其真偽頗堪存疑。第一,火德公系族譜揭示火德公生存年代是西元1206—1292年。範氏則是生活於西元989—1052年。早先出生約二百年的範氏竟能替後世的火德公寫族譜序?這應是缺乏歷史概念的人編造的偽作,否則就是範氏的原文遭到篡改。第二,序文提到“此修之母族金陵李姓譜。”文末署名附稱謂“誼弟”。可知“修”是指比他年長的好友穆修(979—1032),而不是歐陽修(1007—1072)。因為歐母姓鄭,歐陽修比範仲淹小十八歲。序文撰寫年代署慶曆五年(西元1045年),當時穆修已去世十三年。就編譜時間來看,有欠合理。第三,文末作者官銜署“欽差陝西河東宣撫使”。其實這官差發佈不久,範氏就自請守邊。朝廷改拜“資政殿學士知州兼陝西四路安撫使”,依理範氏不至簽署該官銜。第四,綜觀序文條理順暢,波瀾壯盛,應屬高人之筆。可是有些文句表達欠明朗,似為拙手篡改痕跡。總而言之,火德公族裔譜牒所引範氏序文非屬原作即可斷言。它被編列在火德公系族譜中的意義何在?似在“援引古先賢哲以為高”。並籍文中提及“先世臨淮世家,自火德翁上下,本系相承”來美化火德公的上源。因此,火德公系諸多譜系儘管對上源時代的描述各有差異,唯獨在稱揚臨淮世家的先世榮耀上,立場則幾乎是一致的。
火德公系諸譜系對火德公上源世系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四類不同的說法:
1、 閩越江王。元祥後裔——其洪——宏義——小廿三(保朱)——火德
2、 閩越江王。元祥後裔——其洪——宏義——小四——三六——四七大郎——敬壽——阿章——綱——孟——珠——火德
3、 唐帝室之後——夔——綱——孟——珠——火德
4、 唐高祖五弟。隴西侯海後裔——臨淮王光弼(孟)——天員(珠)——火德
所謂“臨淮世家”就是指祖先曾經封爵“臨淮王”。第2、3類譜系都指“孟”,但“孟”事蹟未詳史籍出處。第4類則指唐柳城(今河南西華縣)人李光弼(708—764)。唐肅宗寶應初(762年),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亂”戰功推第一,封“臨淮郡王”。與名將郭子儀齊名。火德公年齡與李光弼相差476歲。世系卻僅隔一代“天員(珠)公”,孰能相信?李綱(1083—1140)宋邵武人,自其祖始居無錫。父夔,終龍圖閣侍制。宋高宗南渡時為相,整軍經武,因與主和派議不合,執政七十日而罷。此後曆官湖廣、江西、荊湖諸路安撫大使,卒贈少師。葬於福州懷安縣桐口大家山之原。有八子:儀之、宗之、集之、茂之、潤之、望之、秀之、申之;孫四:震、晉、泰、升。從李綱身世的第一手資料《李綱行狀》,實在看不出有名為“孟、珠”的子孫。他的墓葬在福州近郊,想必子孫也該在福州區域。為何《火德翁傳》卻說火德公“其先汀之寧化人”,並且不提身世顯赫的曾祖李綱?第2類族譜明載,敬壽公住坑源包地明溪蝦尾,生於天福五年(940年)。居住地與李綱“其祖始居無錫”明顯不符。再說敬壽公的兒子阿章的子孫居住在明溪曾坑,也沒有“綱、孟、珠”的子孫,生年與李綱相差143年,中間僅隔“阿章”一代,也是不合理的。可見火德公與李綱之間的世系傳承關係也是十分脆弱經不起推敲的。第1類族譜詳載“小廿三公即保朱,號念三郎。原系雙峰,分出寧化縣石壁鄉。”從此類族譜上看與“臨淮世家及李綱”無任何關係。可見此譜保存著原始模樣,未經篡改。小廿三中年從雙峰遷往李荊山(今餘荊山),因與餘姓人不睦,發生衝突,攜子避往清流的侄子李四七家暫居,繼而到寧化石壁定居。小廿三年老思念故土,與長子金德重返李荊山。但此時家已無存,只好在離李荊山五華里處的梧桐洋住下,死後葬在雙峰墓山幹。梧桐洋、豐盂頭至今還居住著金德公的子孫,並有金德公的族譜為依據。明天順八年(1464年),上杭縣學教諭李遠,根據邑人傳說及火德公後裔李嗣英的陳述,顯然還沒有清晰的上源世系,諸如李光弼、李綱及臨淮世家等等的光彩資訊。大膽地推測相關資訊,很可能是在明末清初配合篡改範仲淹《隴西李氏族譜序》各房系再各自逐步羅織而成的。在目前可見的火德公系族譜中,還看不到範氏序文中的“彩日、彩耀”和《火德翁傳》的文稿受付人“嗣英”。這三個人是檢驗火德公世系真偽的重要指標。只有借助這三人的世系譜牒,才能提供比對驗證的可靠資料。而對廓清上述諸疑點也更有所幫助。
一:上杭《李氏史記》作者有意將福建省明溪縣夏坊鄉新屋下隴西郡李氏歷代源流世系表、中唐諸望、閩邵世家統宗第四十九世祖興梆公,娶趙氏生子開泰、開來。次子開來娶薑氏生二子:長熙臨,任浙東令;次熙照。以熙照——韜雲——英亮——新成——訓教——泰青——泳定——李綱,共計八代。偷樑換柱地插到唐太宗李世民世系最後一個皇帝哀帝李柷(年僅十七歲被朱溫派人毒死於山東曹州)為兒子的李熙照。如此又把熙照的親生父親開來改為李柷的堂叔。想方設法篡改說開來將危在旦夕的哀帝嬰兒熙照暗中救出,從河南洛陽彎山繞道,日隱夜行,沿途避難,將還不到一周歲的熙照逃回了福建邵武開基,並認開來為義父。由此說,比唐書的作者北宋歐陽修還要高明,把哀帝李柷添上配妣徐氏,分別寫在《李氏史記》,以六十九世李柷、七十世熙照,直達七十七世李綱,與南宋抗金宰相真正的李綱相提並論。
二:把明溪縣蓋洋鎮溫莊李氏家譜,南宋理學家李侗變成李綱的原名。將李侗的曾祖李幹與訓教,李侗的祖父李熏與泰青,李侗的父親李寬與泳定等互相以原名與字共相並提,然後又將臨淮王李光弼之孫李孟改成李奇,其父李燔改為李奎,其祖李複改為李貴,接上李綱、李孟的兒子李珠取代小廿三(保朱),來個張冠李戴,徹底地把原來不同宗族的四支李姓和在一起,組成一個以李世民為主系。拆到李元祥直系小廿三之上,抹掉了李火德是李元祥的後裔,創造出祖先歷代帝王將相的世系。
三:《李氏史記》作者為了把李火德變成皇派李世民系,又是南宋宰相李綱的六世孫。把北宋以前出生的李火德的出生日期,篡改為宋開禧二年丙寅(西元1206年)十一月八日子時生於寧化石壁,卒於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壬辰(西元1292年)八月六日寅時,享壽八十七歲。考查平和縣侯山李氏子孫世系錄:
火德——三一——慶三——三五——五三——千五——大六郎——孝梓——誠——君用——汝穀——志甫
李志甫是李火德的第十二代裔孫,是福建元末農民起義首領。他於西元1338年夏率眾起義,圍攻漳州城。到西元1340年,被地主武裝襲殺。距火德公63歲(1268年)由伍氏親自聘媒納娶豐朗陳梅山之女陳氏為妾,後才生下三一郎。以此(西元1268——1340年)相距72年就能繁衍出十二代的子孫,平均每世6年。根據這個重大歷史,中國歷代農民革命史事給上杭《李氏史記》作者篡改歷史一個最好的對照證據。李志甫的革命史實在《元史?順帝紀》卷39有載。
四:隴西李氏歷史上的四個李綱。自宋代時期,出現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就是抗金禦侮著稱的宰相李綱。
但是有的人為了誇耀自己的祖宗世代是帝王將相,把自己的祖宗與李綱相連一起並談。從明朝的李遠,於明天順八年(西元1464年)甲申歲編著的大唐玉牒和李綱傳就是非常明顯地公開篡改。當今的上杭《李氏史記》的出籠,是在李遠的基礎上更加的發揮、誇大和虛張。為澄清歷史事實,現將歷史上的四個李綱全部摘錄。
1、 唐朝李綱
李綱:字文紀,初名李瑗,隋唐時名臣,觀州蓨(今河北景縣)人。祖父李元則,為北魏清河太守。父李制,為北周車騎大將軍。李綱少年時慷慨,有志節。每以忠義自許。初名瑗,字子玉,讀《後漢書·張綱傳》,慕而改之。北周時,李綱為齊王宇文憲參軍,拒絕北周宣帝宇文赟誣陷宇文憲的命令,並為宇文憲收屍。隋朝時,李綱為太子洗馬,屢次規諫楊勇。楊素弄權時,李綱不肯逢迎,屢遭陷害,後隱居。隋末,遇李淵,被重用授丞相府司錄,封新昌縣公,專掌選。唐高祖李淵登基後,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典選如故。李綱屢次規諫太子李建成。後以建成愈驕縱,辭職。貞觀五年(西元631年)逝世,壽八十五歲。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貞。太子為之立碑。有子李少植,隋武陽郡司功書佐;孫李安仁,永徽中為太子左庶子。
世系列下:元則——李制——李綱——少植——安仁
2、 宋朝李綱
李綱:字伯紀,號梁溪先生,諡忠定。生於北宋元豐六年癸亥(西元1083年),為南宋宰相。他為官清廉,政聲傳播,剛正不阿,正氣凜然,當國家危難之時,他挺身而出。團結軍民,同仇敵愾,搏擊疆場。處江湖之遠,他仍系社稷安危,憂國憂民,死而後己。李綱是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嬰的第二十五代裔孫,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高祖李安垣,字泰伯,官至尚書。由江蘇無錫仕閩至邵,遂家於邵武樵川慶親裏。曾祖李護,字菘。隱德不仕。祖父李賡,字伸。曾任應天府知府等職。父李夔,字斯和。累官右文殿修撰。李綱生有八子:長子儀之,為奉議郎;次子宗之,為宣教郎;三子集子,為通直郎;四子茂之,為宣義郎;五子潤之,六子望之(俱早夭);七子秀之,為宣義郎;八子申之,為承務郎。
世系列下:元嬰——萬五——千一——玉甫——武——祿——安甫——彥宇——守信——伯雲——曦——宗誠——忠——請——二十——維昌——志誠——二四——信——三五——安垣——護——賡——夔——李綱——(儀之、宗之、集之、茂之、潤之、望之、秀之、申之)
3、 宋朝李綱
這個李綱是老子李耳長子李宗的第五十七代裔孫。生於北宋仁宗皇佑元年乙丑(西元1049年),生四子(顯璠、顯琠、顯琬、顯瑛)。
世系列下:海——琴動——冕——莘——高桂——德智——斯鐘——興梆——開來——熙照——韜雲——英亮——新成——訓教——泰青——泳定——李綱——顯璠、顯琠、顯琬、顯瑛
4、 明朝李綱
這個李綱是李元祥系下李火德第十九代裔孫。明朝進士,曾祖李竹軒在南安錦塘井仔頭厝開基。
世系列下:其洪——宏義——小廿三——火德——三一——慶三——三五——五三——千五——大六郎——孝梓——諭——君懷——汝謹——致政——仲祥——縣尉——萬全——竹軒——松生——複威——李綱——廷制——文獻
五、 明溪夏坊、泰寧、建寧蕉坑、均口、寧化安遠、中沙武昌、治平共祖分支。
世系如下:伯陽——李宗——李注——李宮——李泰——李檢——李體——李簡——李冰——李喬——達中——李京——李靈——李假——李解——李鳳——李牟——李欽——李遷——品一——河圖——遠懷——士尚——李崧——大年——李固——李燮——永康——春芳——發祥——廷軒——李潮——李款——桂丹——哲明——若蘭——李眷——李輝——神通——世慶——先迎——李海——琴動——李冕——李華、李茂、李莘、李萃
李茂——八承——德郎——俊郎——五八郎——二七郎——大膽——蔚懋——鬱郞——相士——文昌——應會——顯宗——孚恭——崇富
1) 李茂於唐高宗總章元年(西元668年)由江西南昌徙居福建建寧桂陽鄉,後遷寧化縣中沙鄉武昌村定居,為武昌開基始祖。
當時寧化還未設縣,是為黃連鎮,武昌為李家坊。上杭《李氏史記》作者以明永樂九年季秋月(西元1411年)辛卯歲,監銜史春陵何器撰文李氏族譜序……因祖翁宦遊至汀,遂家以汀之寧化屬地李家坊,宋季鼎沸……是由此而篡改。
2) 李崇富又名大郎,字晉楚。生於後周世宗顯德二年乙卯(西元955年),卒於宋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生九子:長曰一郎(又稱金德),諱英傑,字登庸。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997年)由寧化會同裏移居磨倉(今長汀濯田)。寧化羅坑、田背等皆屬一郎脈下子孫。次曰二郎(又稱木德),諱英信,字實夫。宋太宗至道元年乙未(西元995年)中舉人。官任瑞金主簿,後徙居汀州發祖(今長汀河田)。三曰三郎(又稱水德),諱英儼,字人望。以武職敕封廣東百會頭,而因家居焉。四曰四郎(又稱火德),諱英侃,字司直。宋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由寧化會同裏徙居江西省虔化東龍馬頭發祖(今江西省石城縣橫江鎮朱基村開基始祖)。墓葬本裏蛇形丁山癸向。這個火德與上杭火德相距二百三十多年。其諱號與名字是不同的兩個人物。五曰五郎(又稱土德),諱英意。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西元1019年)自寧化會同裏徙居清流長校開基。其六、七、八、九郎分別各地發祖。
有歌雲:一郎寧化二郎州,三郎廣東嘉應州,四郎東龍住馬頭,五郎長校屋橋頭,六郎下坪守墓頭(六郎自寧化會同裏之石灰坳遷居下坪屋開基)。
李莘——高桂——德智——斯鐘——興梆——開來——熙臨、熙照——韜雲——英亮——新成——訓教——泰青——泳定(昌定)——李綱——顯璠、顯琠、顯琬、顯瑛。
上杭《李氏史記》作者從開來的次子熙照肢解,拆到李世民世系唐末最後皇帝的李柷為兒子,直到第八代這個假同名的李綱。
六:明溪縣夏坊鄉鼇坑黃地李氏家譜
六十郎:號念九,字周源,名信甫。生於宋紹興戊寅五月(西元1158年)。
上杭《李氏史記》七十八世貴公,原名複,又名信甫,顯璠。就是把寧化泉上李家坊始祖信甫混為一談,又把寧化安遠顯璠相提並論。
李友金,大同節度使。因鎮守潼城時違慢軍情被黜職出湖廣野鴨池背為民。廣明元年(西元880年)因帝發流南劍而定居焉。妣餘氏,生五子。有歌雲:一郎分寧化,二郎分汀州,三郎江西赤嶺頭,四郎廣東不回頭,五郎分清流長教。
七:長汀濯田南安金德公譜
李綱生貴,貴生奎,字子魚,號興隆,諱文宿。任宋樞密院副使,被奸臣陷害,父子逃入河南歸德州,生子十。七子孟,名金,字奇。同父遷入隱居八年。後遷江西贛州石城渡。為避罪父子更名多矣。孟生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號大郎。宋副榜職,由江西石城遷居寧化石壁。生六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田德為養子。世系如下:
李綱——李貴——李奎——李孟
八:上杭縣太拔鄉院前村木德公裔孫四九郎公房,於清朝道光七年丁亥(西元1827年)秋月修撰的上杭《儒溪李氏三修族譜》。世系如下:
李綱—李貴—李奎
九:真正的火德公上祖是誰呢?現以安溪湖頭李氏世系如下:
李淵(1世)——元祥(2世)——李皎(3世)——祖叢(4世)——萬康(5世)——楚珪(6世)——尚昊(7世)——希悅(8世)——複禮(9世)——李遠(10世)——李匡(11世)——李勗(12世)——李求(13世)——弘繼(14世)——李仲(15世)——其洪(16世)——宏義(17世)——小廿三(即保朱18世)——火德(19世)——三一(20世)一—慶三(21世)——三五(22世)——五三(23世)——千五(24世)——大六郎(25世)——孝梓(26世)——李誠(27世)——君達(28世)——祚延(29世)——仲良(30世)——則成(31世)——宗江(32世)——俊茂(33世)——秉輝(34世)——文節(35世)——時和(36世)——子澄(37世)——克建(38世)——賴甫(39世)——晉卿(40世)——世諧(41世)——清機(42世)——崇文(43世)——維矩(44世)——志達(45世)——錫圭(46世)——希朱(47世)——垂紳(48世)——舜臣(49世)——大度(50世)——同光(51世)——瑞琪(52世)
從一世唐高祖李淵(生於西元566年)到五十二世瑞琪(生於2009年)凡52代,共計1443年,平均每代人間隔27年。又十六世其洪公於西元948年自皇曆遷居雙峰,以此為截點,至瑞琪(以其洪公為一世祖)共37代,平均每代人間隔29年。這組數據可以認為是一個家族發展得比較快的數字。
如果按上杭《李氏史記》中,李火德裔孫李君達到安溪湖頭開基的年代來看,都是極不符合常理邏輯的。從李火德至湖頭李氏開基始祖李君達,之間共曆十世。又清相李光地為李君達的第十三世裔孫,以此,李火德至李光地之間共經歷二十三世。李火德生於宋開禧二年(西元1206年),李光地生於明崇禎十四年(西元1642年)期間相隔436年。
君達至湖頭開基後,其子祚延公以下三代均為單丁獨傳。特別是第三代仲良公,至73歲才生下四世祖則成公。則成公生三子:宗源、宗淇、宗江。宗江公又生二子,長曰俊茂,次曰俊德。湖李至此,人丁始趨興旺。
湖頭李氏家族六世祖俊茂,字樸庵。明朝正統(西元1436—1449年)年間,因“急公尚義樂善好施賑濟江南,朝廷旌表為義民。”至今湖頭李氏家廟中,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正統年間朝廷頒賜的義民匾。從六世祖俊茂公至十三世李光地,經歷了七代。而從明正統年間至明崇禎十四年,共經歷了200多年。平均每代間隔約28、29年。這種時代間隔,比較符合正常世系的繁衍時間。
反觀俊茂公以上至李火德,共有16世。而從宋開禧二年至明代正統年間,僅隔240多年,平均每世間隔15年。且依上杭《李氏史記》所載,李火德早年艱於子嗣,至63歲始獲長子。而湖頭李氏的三世祖仲良公,亦在73歲時才喜得貴子。如果扣去這兩世延擱的80餘年,則自火德公至俊茂公的這十六世中,平均每世間隔僅10年。而十歲的孩童,又如何傳宗接代呢?
十、永定、平和交界的李氏家族,亦是上杭李火德派下子孫。其族譜記載的從李火德至永定、平和開基始祖的世系如下:
火德(1世)——三一(2世)一—慶三(3世)——三五(4世)——五三(5世)——千五(6世)——大六郎(7世)——孝梓(8世)——李誠(9世)——君達(10世)——福延(11世)
福延,又稱居士公,是平和李氏的開基始祖。如果李火德的生卒年代以宋元之際來說,則其十一世的孫輩福延公,應下推三百餘年,是為明末時人;即便是採用現在上杭李氏家族比較認同的李火德是南宋(西元1206—1292年)時人,下推三百年,其十一世孫福延公應為明朝嘉靖至萬歷年間人。但從平和李氏族譜所記載的李福延傳記來看,問題就出來了。該傳記雲:一世祖居士公,諱福延,字以善,居士別號。配謝氏,生二子。長佛寶,次仲生。側室黃氏,生一子:再得。福延公生於元順帝至元四年(西元1338年)戊寅八月二十四日寅時,卒於大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丁亥十二月十八日午時,享壽七十歲……妣謝氏,諡好善。生於元順帝至正元年(西元1341年)辛巳四月二十四日申時,卒於大明永樂九年(西元1411年)辛卯九月十七日申時,享壽七十一歲。
不但李福延的生卒年月鑿鑿有據,其派下子孫亦多有準確的生卒年月記載。間隔每世三十年左右,排列合理。因此,根據這一世系,則從李火德到李福延的這十一世當中,相距時間還不到一百四十年。而在這百餘年間要傳衍十一代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又如果採用李火德是宋元之際人的說法,則李火德到其第十一世孫福延幾乎同時生活在存在不到一百年的元朝,就更加令人難以置信了。
十一、關於火德公的生年問題,各地族譜記載各不相同。臺灣《李氏源流》記載,火德公生於西元1184年;上杭《李氏史記》則記載火德公生於西元1206年。上述火德公生年對照安溪湖頭譜牒,君達公生於西元1217年,君達是火德公的十世孫。按臺灣譜火德公生於西元1184年,與西元1217年出生的君達相差33歲,平均每代人間隔3.3年。按上杭譜火德公生於西元1206年,則與君達公相差11歲,平均每代人相距1.1年。以上諸譜有關火德公生年的記載肯定有誤,都不切實際。查遍其他宗支譜牒和相關資料,還未發現有火德公生年的記載。
查永安洋峰修於清康熙、道光、光緒年間的古譜。有明確的年代記載:“其洪公(仲公長子)後漢乾祐元年(西元948年)戊申自皇曆遷古沙縣崇仁裏二十六都雙峰(今永安市貢川鎮雙峰村)開基。此時,其洪公應是處在青壯年時期,在30—40歲之間。以35歲來算,即西元948年減去35歲,便可推算出火德公的四世祖其洪公大致出生在西元913年。如果按平均每代人間隔25歲來算,其洪公的四世孫火德公的生年應是西元1013年。對照安溪湖頭譜,火德公生於西元1017年,與推算誤差4年。這樣的結果是巧合,還是偶然?
小廿三,即保朱,號念三郎。原系雙峰,分出寧化縣石壁鄉(清道光甲辰版李氏家譜載),中年時從雙峰遷往李荊山(今永安市上坪鄉餘荊山),因家難,攜六子避往清流的侄子李四七家暫居,繼而到寧化石壁定居。年老思鄉,又同長子金德重返李荊山。但此時家已無存,只好在離李荊山五華里處的梧桐洋住下,死後葬在雙峰墓山幹,至今墳塋尚存。
上述火德公應是生在雙峰,長於寧化石壁李家坪。時值宋初,兵戈擾亂,又移徙上杭勝運裏豐朗鄉(漳平永福李莊譜載)。以上鐵證證明火德公根本不是從隴西來到汀州,而是唐室閩越江王李元祥的子孫。是從永安雙峰遷往石壁,再到汀州繁衍生息,有譜有據可依的。其祖祠現還在長汀,名為“一本堂”。上杭稔田鎮官田村的火德公祠是後來修建的,其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至今173年。人為地將官田火德公祠變為聖地,而冷落了真正的火德公祠長汀“一本堂”。
十二、火德公這一支系除了上述各宗相互訛造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其第十二代裔孫李志甫於元順帝十四年(西元1338年)在平和造反,西元1340年戰歿。孝梓公的四個兒子恐被誅連,分散各逃一處。詮公將孝梓公及妣謝氏二位香火送往湖坑祖祠奉祀。啟程時發一願曰:但求(香火)斷處即為地。當走到南靖縣書洋鄉楓村時,香火斷了。又見一坑水流來似永定之湖坑山清水秀,因此定居下來。為了紀念祖地湖坑而取名油坑。誼公逃往漳州龍海漸山定居,諭公從龍海轉而定居廈門東浮山邊。誠公從南勝逃往平和小溪定居,後其子君達公因事故以割鼻,攜幼子祚延逃難到今安溪縣劍鬥鄉浮錢庵定居。至第四代則成公徙居安溪湖頭,今已成望族。故今平和小溪李氏有祖婆沒有祖公,而安溪湖頭有祖公沒有祖婆,就是這個緣故。
安溪湖頭李氏在大清順治年間編修族譜時,就派人到福建各地查訪。發現汀州、上杭譜牒錯亂,便建議要以永安貢川孔文家譜為典範,以免後代造成亂祖亂宗現象。以事實為准,去偽存真,繼往開來。
上杭《李氏族譜》上冊第309頁派字詩摘第五句:“南勝曾來鄭,分逃各地藏。和月兼詔善,別擇靖澄芳。”此詩就已經顯露出李火德第十二代裔孫李志甫造反失敗後,詮公兄弟恐被誅連各地逃散的真實寫照。這是給歷代至今篡改李火德是唐朝臨淮王李光弼之孫的“李孟之說”,和當今亂祖亂宗、篡改歷史史實把李火德說成生於西元1206年,由其父保珠公,值宋元兵亂,乃自“隴西來汀州又一入閩之說”的訛傳,是一個最好的對照證據。
上杭《李氏史記》和《李氏族譜》的編寫組,給自己冠以是帝王將相的後代而耀其榮,錯亂他宗,而遺棄了自己的祖宗。自認為是李世民的唐室後裔,而唐哀帝李柷年僅17歲,史載已經絕嗣。上杭李氏冒認為其後裔,顯然是誇大其詞十分勉強。
眾所周知,翻開唐史,唐哀帝李柷生於西元892年,原名祚,是唐昭宗第九子。朱溫於西元904年8月弑唐昭宗,又於同年同月丙午日立李柷為帝。李柷即位時年僅13歲。此後朱溫大殺唐宗室,又殺死何太后。西元907年四月甲子日,朱溫逼迫李柷退位,押解曹州。天佑五年(開平二年,908)二月二十一日又將年僅17歲的哀帝鴆殺。因此,可想而知李柷哪來的子孫後代。
歷史是無情的,事實鐵證如山,決不允許任何人肆意篡改。
十三、範序雲:“家之譜,國之史也。遠無所援,近無所麗,側陋無所遺,其家之信譜乎。”
簡要點明,信實的族譜絕不“援引古先賢哲以為高,附麗近時貴顯以相誇”。即使有鄙陋,不光彩的事蹟也不遮掩、遺漏。這種講求誠信,尊重史實的族譜,才能作為指引子孫做人處世的明鑒。而非徒為矜誇祖上帝王將相的虛榮貢品。前人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也!”述源宗族要認祖歸宗,豈能不審慎為之?
聯繫地址: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洋峰村
聯繫電話:13950968938
參考資料:
永安洋峰清康熙十一年壬子版《李氏家譜》(西元1672年)
永安洋峰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版《隴西李氏家譜》(西元1844年)
永安洋峰清光緒十年甲申版《隴西李氏族譜》(西元1884年)
永安豐盂頭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版《隴西郡李氏族譜》(西元1895年)
明溪夏坊清嘉慶十七年壬申版《李氏四修宗譜》(西元1812年)
明溪西岩清同治十二年癸酉版《衍溪李氏族譜》(西元1873年)
漳平李莊清道光年間手抄本《李氏族譜》(西元1820—1850年)
廈門後濱清道光年間手抄本《李氏族譜》(西元1820—1850年)
永春獅峰清道光五年乙酉版《官林李氏宗譜》(西元1825年)
永春獅峰民國十六年丁卯版《官林李氏七修宗譜》(西元1927年)
臺灣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出版的《李氏源流》(民國七十九年,李鼎元主編)
臺灣李氏宗祠出版的《財團法人臺灣李氏宗祠建祠四十周年慶典特刊》(民國九十七年)
臺灣桃源縣李氏宗親會出版的《廿三周年會慶特刊》(西元2004年)
臺灣苗栗縣《李祖連生派下族譜)(西元2007年,李根模主編)
臺灣金門縣《浯洲古龍頭李氏族譜》(民國九十六年,李國偉主編》
財團法人金門縣東西山前李氏基金會出版的《浯洲山前李氏族譜》(民國九十一年)
財團法人金門縣山西德宗李氏基金會出版的《浯洲山西李氏族譜》(民國九十三年)
福建李氏歷史研究會出版的《福建李氏源流》(西元1995年,李祖啟主編)
福建《李氏研究》 (西元1999年,李祖啟主編)
永安《隴西李氏族譜》(西元2004年,李賢信主編)
浙江平陽《李氏宗譜》(西元2004年)
福建福州《李氏族譜》(西元2005年)
福建德化李氏志編纂委員會出版的《德化李氏志》(西元2005年)
清流李家《隴西船岡李氏族譜》(西元1997年)
南安園美李氏宗祠編纂委員會出版的《李氏傳略》(西元1992年)
浙江蒼南李氏志編纂委員會出版的《蒼南李氏》(西元2006年)
平和《侯山李氏家譜》(西元1995年)
上杭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出版的《李氏族譜》(西元1998年)
長汀李氏珠公祠譜編纂委員會出版的《汀州李氏珠公祠譜》(西元2008年)
附: 隴西李氏族譜序
家之譜,國之史也。遠無所援,近無所麗,側陋無所遠其家之信譜乎?譜之崇本,亦以敘族。而好事者,非引古先賢哲,以為高輒附麗,近時貴顯以相誇;甚至於同本之中,以嫌隙,以寒薄而不述者,吾不知於崇本敘族之誼何如也?或曰:“不有傳言傳疑之說乎?”予曰:“夫已疑矣,焉用傳之。惟傳其可信者,闕其不可信者,而譜斯重已。”予自授役,以郡人譜事者不少,未常不持是以相質誕,庶幾追我之誣焉耳。予友盧陵六一夫子,手執一編,以示餘曰:“此修之母族,金陵李氏譜也。修屬至戚,業已述次,蘖而冠諸首者,惟子大夫藉焉,奈准世之澤興,跋考其源流,傳至隴西五德以下,纂輯其譜,綿綿繩繩,傳金敉,百禩,金陵,而徙洪、徙閩、徙粵、生齒愈蕃,流行愈長,聲名文物,愈倍於當年,不以一編續之。前將者,佚後者,索塗人至親索必然矣。此臨淮之裔,彩日彩耀,相與聚族而謀述,故彙集而觀其成,可謂知所本矣。今其譜具在,自火德公上下,本系相承,支派有別,疏漏不遺,典故靡厥,以之俟百世,奚惑焉。雖然,傳言尚矣,而所以取信於世,寧擊一譜也乎哉!保世原宗將在斯人矣,惟是一族以內,若長幼相卒以孝友,南雍之行,若賢若才,相勉以詩書禮樂之業,有不處,處則牢牢而著型,範於鄉國;有不出,出則赫赫而標勳。問於旗常。此之為昭先,此之為顯後,又奚必援古?奚必麗而今,六合其宇,蔭庇無力,矧區區族類。眾將譜之傳也,千古以為烈已。噫!為李氏後者,尚思所以大其傳,而無負今日修譜之意,亦無負宅相之惓惓也夫。
慶曆五年乙酉歲九月穀旦
欽差陝西河東宣撫使 誼弟範仲淹頓首拜撰
附: 永定湖坑李氏族譜序
蓋聞混沌之初,藉陰陽以化生,萬匯有生之後,賴我祖以流派孫枝。是故,飲芳泉而知其源,飲香黍而知其由,誠可鑒也。然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典,此王者之事業也。有五音之別,各有五音之圖,此吾孫之急務也。苟非其譜,則淵然漠然何以知其從來,若不詳書其譜,則空矣洞矣,亦何以辨於我祖之昭穆。吾孫幸有試矣,按溯隴西之流,觸目隨行,莫非李姓,又未可稽或有同姓而異宗者。
惟我始祖保朱公一脈,傳至大景春字一輩,上等一十四世,下啟四代玄孫,卓然六代相見,已傳一十九世。非我祖種德培仁,曷能至此哉?嗚呼,世遠人繁,不能追溯。江王諱元祥,以上及武陽以下列祖之源流派別之事業實跡。但承二世祖考火德公,年曆五旬而娶次祖。妣伍氏,得男五。其後,兄弟各自分支流派於某州某縣名下,注明耿耿可核也。春標恐後謬記,故重書於槁。俾觀譜者,可以尋脈以勵後世嗣孫,切勿棄略;有賢達者可再祥造,故是為序。
順治八年辛卯陽至日
十五世孫春標盥手拜撰
附: 安溪湖頭李氏君達之譜序
君達公,湖頭始祖。元泰定時,特買郭惟和田產,貫小橫村。有舊眷樸庵公,言餘先世家尤溪,再徙而至茲地。其示翠嚴公曰,吾家譜牒厄於兵燹,世系莫可修之,惟大略爾。自是湖之譜以公為始,生卒失傳。葬浮錢嶺,戊辰向。有貢川孔文者,嘗大宗譜索餘隱序。以吾與彼俱出尤溪皇曆。且上溯諸江王,以還顓頊焉。又明溪譜與貢川譜大略相似,或頗言徙泉津事而條弗詳。讀上杭譜雲,其族自寧化分出,始祖保朱,號念三郎,宋初人。按貢川、明溪譜,有宏義四子小二十三,此派他徙。稽其年代,與保朱同時,而寧化去皇曆不遠,念三郎當即小二十三。於貢川小三,明溪小四,胞昆弟也。八傳至孝梓,居漳州。四子:詮、誠、誼、諭。誠居西山,有四子。次君達,分派湖頭。達有三子:長祿延,號百三位,無裏居。次福延,號千四位,居西山。季祚延,號千五位。子仲良,孫則成。居湖頭。因訪西山譜,先世上杭金豐人。其徙於漳不知何代。至君達倜儻,為旅所推。娶陳氏,生福延。甫三月,河頭李志甫作亂。欲致公入夥,公逃金豐。志甫脅金豐人,期公十日不至,即屠其裏。公出歸志甫。頃之別逃,不復知去處。是公所以徙常樂居湖頭者。職此之由。考上杭譜,無均行。而君達顯然誠公所生。則均君非異派之說,可以無疑。西山之子方在抱。而吾譜祖妣林氏,則扶幼與俱之說。並無可信。惟是虎口不身還。呱難弱匹,難保有立,更因似續。亦因其所而艱貞用撫。或者千四權變,以存父名。抑草昧載筆懸孔,都未可知。今其處秦亦蓉熾矣。獨惜福延之議無征考詮之裔。可見者君選,在同安浦園,諭之裔君懷在 南山仙店山邊。餘未可尋。尚校詩中兩氏。千五位公墓榮內山。甲庚向。無生卒。無遺像。存其業於體書,以示後人。
附: 《湖頭李氏家譜》源流記雲
我湖李源出隴西,為唐高祖李淵公之苗裔,高祖第二十子元祥公之子武陽王,於武則天篡唐之時,流落南方。今大田縣翰林崎祖廟猶存,有武陽王之神像。武陽王傳皎、祖叢、萬康、楚珪、尚昊、希悅、複禮、遠、匡、勗、求、弘繼、仲、其洪、宏義、小念三……
附: 李氏族譜源流序
溯李人相傳我李氏宗族,系出自唐江王,李元祥之裔。考之唐史,我李氏一宗,自西涼王,李暠,傳七世,而至唐公李淵。生長子建成,次子世民。父子為唐帝。三子齊王元吉。庶子荊王元景。霍王元軌。韓王元嘉。舒王元名。然則元祥者,蓋亦庶子,而分封於江南者也。故李氏遠祖,則始自隴西,而分出為唐朝天子,又分而為江南數者之支派。原其始,則一祖,論其分,則有千枝萬派,難以盡言矣。
浦園 李陽光號巽庵 洪武壬午年舉人癸未年進士官至禦
史與黃子澄方孝孺同福
李獻可號松汀 萬曆辛未進士諡文忠官至給事中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