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发现客家宗祠群 历经百年保存完好
- 中华吴氏网 2012年5月14日 吴氏家族
清朝初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大的移民潮,大量人口从湖广等省向四川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后来很多客家移民被当地同化。但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对宗祠有着特殊的情结,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同时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公德。近日,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该县西平镇新发现几处福建客家移民于清代修建的吴氏客家宗祠。
新发现的清代客家宗祠群分布在三台县西平场镇附近村落之间,在当地文管工作人员带领下,我们来到西平镇东门外的一处古祠堂,据当地族人吴金芫介绍,古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创建宗祠的主人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湖广填四川”时来此落业的吴姓始祖;当地吴姓人原籍福建省龙岩州小池镇何家坡村。这处祠堂是当地吴姓人的总祠堂,占地面积达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是典型的客家古建筑,它由正殿、武圣殿、观音殿、左右偏殿、中厅、内天井及大门门厅组成。左右还各有一个天井,外加三个院坝。宗祠还辖八个保护完整的分支客家祠堂。在当地宗祠守护人的带领下,我们辗转来到另一处当地人俗称塔水桥的一分支祠堂,该座祠堂坐落在丘陵环抱的山峦之间,祠堂坐东向西,属小青瓦斜山式四合院古建筑结构。占地面积比先前看到的祠堂还要宽大许多,祠堂大门外有一青石梯形石阶,两扇大门均为镂空雕花木门,基座石墎上面雕刻的精美图案惟妙惟肖。在屋脊大梁描绘有玄武、云雀等精美图案,穿过前厅便步入一座面积达80平方米的正方形天井,天井地面仍保持着当时修建时铺就的长条青石板,经过岁月的磨砺,布满青苔的石板已变得如同大理石一般光滑。
穿过天井便是祠堂正厅。正厅两侧是两根高约4米的整根方形石条柱头,石柱两方有一对联为“延陵世泽著千秋”“渤海渊源系万代”。在正厅里,摆放的是祖先牌位和后人临摹的祖先画像。随同的文管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祠堂为当地吴氏族人的宗祠分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结构很有闽南风格。这也是新近发现的又一处比较完整的客家文化祠堂古建筑,时隔两百年来还能这样原汁原味的保存,极具文物以及客家文化的双重保护价值。同时也让人理解到了“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祠堂寒酸”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今年60岁的祠堂守护人吴金芫对吴氏客家人从福建移民进川的整个历史过程很有研究。据了解,他曾经三次去福建省认祖祭祀,架起了两地客家人交流的互动桥梁。据吴金芫老人介绍,现在在三台的吴氏客家人经过了200多年的繁衍,已经有26支干,3万多人,以前有20多处祠堂,但是现在仅存8处。除总祠堂外,其它都属进川始祖后人繁衍的分支祠堂。祠堂族规甚严很有讲究,平时妇女和儿童不许擅自进入祠堂。在与西平镇毗邻的中江县朝真乡的吴氏祠堂(同属西平吴氏支系),供奉祖先神位的正厅大门,用了22根方木做成高约3米的栅栏,而用木栅栏也是有用意的,只有取得功名的人才可以使用这种类似衙门建筑风格的木栅栏,庶民不能进入木栅栏内供奉祖先,只能隔着木栅栏在外敬奉。据了解,吴氏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同时也是族人举办红白喜事聚集的场所,直到现在吴氏客家族人还在延续着这种移留的风俗。
分享按钮>>百年“吴氏宗祠”焕然一新
>>浙江祠堂——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