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荔林旁崛起“亚洲第一村”
- 中华郑氏网 2012年5月16日 郑氏家族
历史沿革
因杨梅得名,以荔枝闻名
梅林原属丘陵地带,山多林密,长有很多杨梅树,并盛产杨梅,所以得名“梅林”。梅林四面环山,东有笔架山,西有龙顶山,南有莲花山,北有大脑壳山,有上梅林、下梅林等七个自然村。
梅林最早的原住民,是来自上步村的郑氏。宋代中叶,上步的郑氏家族迁徙到黄田,就是现在的深圳机场(000089,股吧)一带;后来,郑氏后人又从黄田迁到上步;到了明朝洪治正德年间,再次搬迁至梅林。还有一种说法,郑氏家族为郑成功的后裔。明末时期,福建莆田一个支系又迁到如今的下梅林一带定居。
梅林分为上梅林和下梅林。上梅林村据称出现在800多年前的南宋,黄峭山第16代嫡孙黄仲孙在上梅林建村。这里至今依然保存着上梅林龙母宫、梅庄黄公祠、碉楼、风水塘等文物古迹。
在上梅林历史当中,还有一段革命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曾发动一场著名的“大营救”,就是把被困在香港的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经深圳转移到内地,而梅林就是他们转移的必经之路。抗战后期,东江纵队曾在梅林设立税站,东江纵队的宝三区联乡办事处就设在梅林祠堂村的祠堂里。
在梅林,你或许看不到杨梅树,但能看到很多荔枝树。300多年前,郑氏先人从福建莆田带回20多棵荔枝树苗,经过一番轮种,荔林由最初的20多棵发展到5000棵,最高产量曾达到53万斤,曾与西丽、南头的荔枝齐名,远销海外。那个时候,香港人点名要买“梅林荔枝”。
直到现在,“梅”字还主宰着梅林片区的道路命名,比如:梅彩路、梅村路、梅华路、梅秀路、梅丽路、梅韵路……当然,更少不了梅林路。
发展轨迹
种田改种房,农民变房东
创办特区之前,下梅林不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年年所谓的“整治边防”把生产都荒废了,一直是个穷山村。跟其他自然村一样,下梅林也有不少劳动力偷渡去香港。创办特区后,下梅林大队被认为是深圳市最穷的大队。这是因为,当时特区与香港之间拉了一道铁丝网,从蛇口一直到罗湖桥头。按照当时规定,过了铁丝网就等于越境,但由于历史问题,不少村民的田却在铁丝网那头,比如皇岗一带村民因此可以持过境耕作证越网耕作。这样一来,很多人走私港货,就相对富裕一点。而离铁丝网远的自然村就相对贫穷,下梅林在梅林水库,在当时的特区来说,就好比是“内陆”,没有过境发财的机会。
建立特区后,一些逃港的村民看到了未来,回到老家,大搞来料加工厂。只要是可以拿来卖的商品,通通销往香港。下梅林村在致富道路上渐渐追赶上来了。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将下梅林村1.4万多亩土地全部征用,下梅林人彻底“洗脚上田”。随着福田农批市场、梅林一村、家乐福的进驻,下梅林商圈经济被带动起来,村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包租婆”和“包租公”生活。
上梅林村的发展轨迹与此相似。1981年,上梅林村利用旧糖厂改建厂房,引进港商办起第一家来料加工厂。1990年,上梅林村办起了32家企业。城市化改革后,上梅林村原来的几十家工厂逐步搬离或停办。上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村民们利用补偿的土地资源,开发了房地产及租赁业。由于上梅林村位于福田区北部,有巨大承接市场需求的廉租房的城市功能,因而给村民的私房出租带来巨大商机。
今日风貌
“亚洲第一村”的丰足生活
1999年的金秋十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参观完第一届高交会之后来到梅林一村。他对着居民由衷地感叹:你们才是住在中国最美的村子里!
作为深圳市乃至全国样板式大型福利房、微利房住宅区,梅林一村自从开建便是以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建设、高水平物业管理的“三高”标准来要求的。而建成后的梅林一村也凭借智能化、园林型和标志性被誉为“亚洲第一村”。
梅林一村的进驻,是梅林的面貌与城市地位开始改善的标志性事件。2001年,以梅林一村为中心的梅林社区已拥有30万居民,居民希望身边能有一座市政公园,很快得到了政府的积极回应。2002年12月23日,梅林生态公园正式开工建设,公园总用地面积达到118公顷。2004年,梅林公园一期工程开始向市民免费开放,从此结束了梅林片区没有公园的历史。
而福田农批市场、家乐福、天虹的进入,让梅林的商业生态变得丰富起来。梅林的餐饮业因为居民人数剧增变得更加兴旺。在梅林,随处可见餐馆,任何风味都可以找到,但这里没有拉客现象,氛围融洽。因为来吃饭的基本都是街坊邻居和熟客,做的都是回头客生意,拉客没用,保证品质和特色才长久管用。
说起来,梅林似乎是一个只崇尚物质享乐的地方,其实,它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梅林东面有肃穆的烈士陵园,西面却有一座明亮雄伟、造型新颖的教堂;在生态公园可以找到志趣相同的山友;在雅昌艺术馆,可以欣赏到很多艺术收藏精品……
总之,在梅林,吃住游行乐,无一不缺,这也是居住在梅林的深圳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
分享按钮>>浦源:做鲤鱼也幸福
>>生生不息郑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