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宅门藏着一部家族史
- 中华王氏网 2012年5月17日 王氏家族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读gao)”。位于天津红桥区南部的铃铛阁地区,在天津老城厢西马路迤西,子牙河(南运河)迤南,从明朝初年延续至今。现在,拆字写满了胡同里的每面墙,津门望族王氏家族聚居的王家大院也在拆迁之列。
3月12日,正在申请文物认定的王家大院遭强拆,二盛号胡同2号部分历史建筑和丁字胡同7号院被拆毁。王家大院真的“拆”不足惜吗?为什么有众多专家呼吁保留这座破败的杂院呢?
浙江移民扎根天津500年
2月25日,在北京文博大厦召开的“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上,当听到与马家店遗址毗邻的王家大院情况介绍时,老专家们都兴奋起来。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徐苹芳说,“这是一座有别于福建土楼、山西乔家大院和北京四合院的民居形式,有很高的社会学价值,是研究社会家庭结构史的新材料。一定要保护好!”
王家大院坐落在铃铛阁地区北部,包括15个院落和近60间平房,东南西北四面分别是魏家胡同、二盛号胡同、丁字胡同和芥园道(原铃铛阁大街)。整个建筑群与周邻建筑分隔清楚、相对独立。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陈雍从2007年起开始关注王家大院。2009年,他结合出土碑文和地方文献,采访王氏后人,反复实地勘察,完成了一份30多页的《王家大院调查报告》。
陈雍介绍说,《天津县新志》记载,王氏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明初北迁天津,至光绪年间,已成为津门巨族。王氏后人至今藏有祖传的“浙绍山阴是旧家”的印章。
据王家后人口述,王家祖上明初时随燕王朱棣伐北,因有军功,“燕王赐地五十亩”。王家从此在天津扎根,后开厂、办漕运,家业日隆。
入清以后,王氏祖先隐而不仕,清中期以后出来做官。王家后人说,王家家谱中的辈分排字从“国、廷、文、恩、世、大、恒、昌”以下共40字,“国”字辈以上尚有祖辈20个字。“文”字辈后,家族渐渐显赫。自王廷钊“老九爷”始,“文”字辈五名兄弟各立一门,各门家谱由各门分管。文革时,家谱和牌位均已烧毁。传至现今的“昌”字辈,王家已近28代,约500多年。
分享按钮>>新安老井王祥碑 卧冰求鲤千古传
>>古祠堂“石凤凰”雨夜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