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大宗祠罕见的规模及格局

    中华王氏网 2012年5月17日 王氏家族


宗祠是我国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民间建筑。据考证,我国最初的宗祠是作为特定阶层的象征而出现的,《礼记•王制》就有“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宋朝司马光在《文潞公家庙碑》中也有“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后来,为了统治的需要,特权阶层逐渐放开限制,允许平民百姓兴建祠堂。

  据查,我国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著名的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建于唐末。而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是在明清两代。石排中坑的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已存五百年

  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虽然现存建筑已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石排镇文物工作者李杰松对记者介绍说。自清代重建至现在的历次维修,皆在其上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时代脉络清晰可辨,难得的是石牌坊上有“嘉庆十四年中秋”的题刻记载,是有绝对纪年的建筑物。整个宗祠就犹如一部砖石书写的建筑史册,甚为珍贵。

  宗祠面阔五间,中庭宽阔,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加上后堂正脊上的龙凤灰塑纹,说明该村王氏家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比较显赫的时期。宽阔而深远的建筑群体和院落布局、高大庄严的门楼和石牌坊,步入其内,令人油然生起一种敬畏之情,诚如牌坊横额所题“閍陈作肃”。“这种规模和布局,以及由这种空间处理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和心灵震撼,已达到比较高的艺术层次。这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传统民居中,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极为罕见,而在东莞却仅此一例。”文物工作者李杰松说道。

  南宋时,一世始祖讳王裕号松隐迁居至中坑。

  据说,中坑村的王氏始祖是王松隐,为一朝廷大官。松隐公宦游东莞县见石冈风土之美、水遥山环,所以决定居住在松柏坑即中坑村。他在中坑村读书讲学,雅不乐仕。在古时候,中坑村的姓氏有简、马、刘、王,因其德才兼备而受到当地村民的爱戴。随着历史的发展,村民抛开传统思想常聚集于一起,逐渐地村民都改姓王,于明代中晚期,始建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以供村民共聚一堂。

 


分享按钮>>石排:带你探秘埔心古建筑群 王氏光辉家族
>>遂昌王氏族谱内惊现苏轼《三槐堂铭并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