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家谱与建筑文化
- 中华冯氏网 2012年5月18日 冯氏家族
位于浙江中部的东阳是闻名于海内外的“建筑之乡”,历史上土地资源少、人口多及人文地理等因素,造成成千上万东阳人从事建筑业,加上历代东阳人为官者众多,也在如今的东阳大地上留下了300多处古建筑。历代东阳能工巧匠创作杰出建筑物的记载甚多,至今能在东阳散存于民间的家谱中寻到大量古建筑史料。谱中数祠堂、厅堂与住居平面图为主,对研究东阳古代建筑文化历史、宗族制度、艺术、人文地理、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家谱中的东阳建筑,冯家楼建筑可为一例。据《冯氏宗谱》记:东阳冯家楼村,在唐乾符年间(874-879)建成“高楼画槛照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冯家楼村,为唐时史部冯宿、冯定的府第。其府第建筑物辉煌一时,为当时东阳建筑之最,现今该村门前山山岗上残留有古砖及墙垣基础,山南面荒地上残存有圆石子砌成之路面遗址。住宅内有地方特色的木雕装饰品。至今留存的东阳古建筑有卢宅明清及民国民居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5000多平方米(约37.5亩),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厅堂近30座;上安恬村明清民国民居古建筑群,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还有寿塔头明清民国民居古建筑群、李宅的明清古建筑、巍山明清民国古建筑等。
南宋以来,东阳涌现三大宅、四大宅、四名家、五府。三大宅即路西陈宅、长衢郭宅、横城贾宅;四大宅即卢宅、安恬(上、下安恬,前园三个自然村)、安儒、蔡宅;四名家即东李、西乔、南俞、北杜;五府即乔行简、葛洪、李大同、何梦然、马光祖府弟。有关这些府宅名家古建筑的诗文、建筑平面图等大量史料编入东阳各姓氏之宗谱中,对研究东阳地区的建筑文化、建筑史,建筑工程族史、风俗、人文历史、地名、风水等方面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著名建筑师洪铁城先生在《经典卢宅》一书内,结合东阳《雅溪卢氏家乘》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对族源(雅溪卢氏谱记为姜太公之裔,笔者认为雅溪卢氏应源于后周柴世宗柴荣之裔),对卢宅的建筑文化、规划设想、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考证、描述,真正体现了卢氏文化的浓厚内涵。其中卢宅的肃雍堂列我国十二大现存民居之首。肃雍堂于明天顺壬年(1462年)竣工,后续建造,直至清代,共九进,125间房屋,即主轴前后九进,纵深320米,大约9000多平方米。肃雍堂九进为:第一进头门、照厅(七间)、化门;第二进中建厅(三间);第三进穿堂(即川堂三间);第四进同寿堂;第五进乐寿堂门坊;第六进世雍门楼;第七进世雍堂大厅;第八进世雍堂中厅;第九进世雍堂后堂。卢宅古建筑群集木雕、石雕、砖雕、壁画艺术于一体。建筑雄伟,装饰华美,风格独异。东阳木雕装饰表现了儒家思想与建筑艺术相结合,是真正的大木雕,同时哲学内涵上与浙江黄杨木雕有明显区别。相对来说东阳木雕装饰形成了独自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卢宅的古建筑群,不但有25000多平方米明清建筑保存至今,而且还有谱牒、诗文等大量文献资料,里面蕴藏的历史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卢宅的建筑文化含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卢宅肃雍堂建筑群在规划、建筑、技术三方面都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对东阳明清古建筑特征,正如洪铁城先生认为,它是我国古代住宅中的一体系,抽象一点可称为儒家住宅体系,通俗一点,叫作明清木雕住宅体系。一是平面严谨,布局适法。二是型制规正,结构合理。三是空间多变,功能良好。四是设计精致,工艺超凡。五是装饰华美,风格独异。六是配套齐全,巨细无遗。七是选址认真,环境清楚。八是格调高雅,内容丰富。九是文化脉络,源远流长。王庸华、周江跃先生也认为,东阳民居是一方人文的物化标识;从文化和美学上说,每一座单体建筑在建筑美学;人文内涵特别是以东阳木雕为主的装饰都极具社会价值和文物价值;在域内显争奇斗艳的态势;又被专家称为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
东阳古建筑群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在东阳家谱之中。东阳的宗族家谱中有大量祠堂(宗祠)建筑平面图。例如《东阳赵氏宗谱》中有两幅宗祠平面图。一座宗祠有于东阳城内后街(后赵巷)北,祠前一口池塘称为“潼塘”(原潼塘村名由此而得):宗祠朝南,共有三进,第一进为门楼,大门上有“赵氏大宗祠”:第二进前厅内写有“柏堂自宋”四字;第三进为后堂;第二、三进中间有连接一起的长房。东阳城内后街赵氏宗祠西侧一带建有两座牌坊,即“百岁坊”与“进士第”(进士坊)。百岁坊为徐棣而立。进士坊在明弘治(1488-1505年)为徐珙而立。赵氏宗谱所示的另一厅堂位于东阳巍山大街。此厅堂有四进,一至三进厅堂分别有“贞孝教微音”、“俊仪宝系”、“累朝甲第”的题字。巍山的宗祠、厅堂等古建筑原有60处,今存27处;另有一处“敦裕堂”于1989年拆迁卢宅。
宗祠、厅堂,民国时分布东阳乡村各地,至今还存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东阳古建筑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值得研究,更值得我们认真地保护并珍惜其中蕴涵着的重大的学术、历史价值。
分享按钮>>王坛镇南岸村发现108年前《冯氏宗谱》
>>清代文人冯赓雪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