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客家人在广西的由来(上)

    中华陈氏网 2009年11月4日 陈启尝


一、广西客家人的祖先   
据台湾学者陈运栋先生在《客家人》一书中所考:客家人原来在中原活动的范围,大约是北起现在的山西长治县,西到河南灵宝县,东达安徽的寿县,南到湖北的黄陂、黄岗。  
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客家民系的形成,约在唐朝中叶,五代十国至宋末这一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约在鄱阳湖区域,赣中南,闽西,粤东北这一片相连的大三角地带。   
当时,这一地带山高林密,毗连千数百里,常常数十里渺无人烟,是避战乱,筑室垦荒,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他们同心协力,垦荒种植,兴利除害,加之他们从北方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很快就使这些穷乡僻壤兴旺起来。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一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优秀民系。为了安全和克服困难,需要同居一地,以便互助互济;还因为他们的风俗和语言之不同,雅不与土人混处,故他们的血统、语音、习俗和文化保持不变。这样,这些人已从自在的群体,演变为自觉的群体,汉族中的一大支系——客家民系终于形成。正如徐旭曾《丰湖杂记》所说:“粤之土人称他们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这就是客家人的名称之由来。总之,由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群,在语言、习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这一共同区域文化的特徵,而且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独立的,不混同于周边区域文化的一支民系。   
广西客家人是指祖籍在粤、闽、赣客家地区,以客家方言为母语并认同于客家历史、文化的,明、清已在广西落户的客家人。  
木必有本,水必有源。客家人极重视族谱。不懂族谱,就如木无根水无源。他们用谱牒崇先报本,启裕后昆。  
据广东梅州刘、陈、罗、王、宋、刁、朱、何、徐、凌、汤、曾、杨、缪、魏姓氏的族谱记载,这些姓氏,在明末清初都陆续有人从广东迁入广西。如《刘氏家谱》记载:“其一百三十八世刘巨泉之后,于清康、雍、乾年间先后迁往广西梧州;一百四十世刘法开之后迁往广西。”《陈氏族谱》记:“十五世继善,生子五,均由河田迁广西容县大圭村。”《罗氏族谱》载:“五十七世祖罗佩珠迁广西梧州。”《刁氏族谱》记:“始祖刁清,生子四,元末明初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坪始迁潮州府揭阳蓝田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再迁到海阳县丰政大椹,为刁氏入粤之始祖。三世朝鲜,数傅至宗颜,为广西平乐府富川县知县。留居广西,为广西刁氏之始祖。”在《何氏族谱》中则记:“梅县松东中江何氏世系称,十三世(中江一世)乐善,元末明初人,系何氏十二世其德之第四子,原居松源乌泥坑……廿一世,宏淑,廿二世,奕松,由中江迁居广西贺县里松圩。汉中、大中、受中,均于清乾隆丙戌三十年,由中江迁居广西郁林州。”   广西贺县邹姓客家人开基祖奇周邹公在清乾隆二年(1737年)从广东揭西县大洋乡苍头村迁来八步凉亭脚。  
昭平县迁入最早的是居北陀、九江、马江的邱姓人。于清初迁入。嗣后,又有现居樟木林乡叶姓客家人于同治年间迁入,是八十二世祖叶梦蕃(字郁)的后裔。杨姓是广东七十六世祖杨文富后裔,而贝姓则是广东始祖贝顺丰之后裔。入籍时间在乾隆至嘉庆年间。  
另从地方 、史书、族谱、墓碑看,贺县客家人祖先,多来自广东嘉应州。到贺县较早的当推莲塘邓姓。河南淮阳人邓壁,宋元中期(1086-1093年)任贺州剌史。后在莲塘天台山之北麓兴建家园,以后其子孙迁莲塘的螺桥、龙雅、松柏等地,今约六千人。   
公会镇的杨姓人次之。杨道生,元末(约1368年前),其祖文昌为广东嘉应州人,先迁广西钟山立宅,后由钟山的公安迁至贺县公会杨会排。桂岭张姓开基祖张行远、张天禄、张文开,分别在乾隆、雍正、咸丰年间由广东长乐(今五华)迁来。黄兴财于清乾隆廿四年由广东兴宁迁来,为八步芳林黄氏开基祖。莲塘新莲黄氏开基祖、名威和,于清喜庆廿四年(1819)从广东丰顺迁来。莲塘新莲苏氏,开基祖苏日旺,清嘉庆年间由广东河婆迁来。贺州公会镇谢氏,原居广东揭阳河婆,传至十四代,谢士月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至公会定居。贺州薛氏在贺有220年历史,来自广东嘉应梓皋村,为薛仁甫之后裔。而仁甫之祖为伯肇,南宋时《福建漳州迁至潮州海阳(潮安),历8代后迁嘉应州。  
在乾隆15年由陆川知县李峤作序的广西陆川吕氏族谱中记载:自太德祖宦游入闽,遂家以汀州府上杭县官田村。迨明成化16年(1480年)始祖迁善公(吕嵩)乃徙居陆川顺安堡栗木村,后修名官田,示不忘本也。维时兄弟叔侄三人,占籍兹地。现两广南路8个县均有其后代,仅陆川吕氏就有5万余人。  
博白朱氏族谱记:朱家始祖洪珍公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江西安远县东世街瓦子巷迁来。   
平南县大鹏山区李氏,其开山祖必登公,从福建龙岩迁至广东梅州,又从梅州迁至平南。   
上述状况说明:广西的客家人主要来自闽西龙岩、广东梅州、江西赣州,即中国客家人共同的摇篮:闽粤赣三边地区。尤以广东为多,迁桂时间多在明末清初。  
南迁定居在闽、赣、湘、粤的客家人,到了明清交替之际,清兵入关,清王朝统一了全国,在清初民族压迫之下,汉族南迁热潮再起。一方面许多客家人随抗清军迁移南方各地;二是先期南迁的客家人文化素养较高并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之客家人内部人口的繁衍,人多地少,谋生困难,需向外发展;三是由于当时中国人与外界接触增多,久居沿海,便有捷足先登向海外发展的条件,于是,就出现向南方各地和海外谋生的热潮。有的向内陆发展,有的则跨海到了台湾、海南岛、东南亚。   
这时就有广东的客家人迁入广西的武宣、马平(今柳州)、桂平、平南、陆川、贵县、贺县、藤县。  
到了清朝乾隆嘉庆以后,广东台山、开平、四会一带客家人因人多地少,遂向土著租赁。过有几年因客家人善经营,便由租赁转为收购,引起土著的不满,咸丰六年(1856年)便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广东西路土客斗案》。在相持十二年之久的争斗中,双方死伤散亡约五十至六十万人,直至同治六年(1867年)广东巡抚蒋益澧,始议令土客联和,划赤溪一厅,互易田地。赤溪土地贫瘠,难以解决客家人的生计,官方便拨款廿万两,加上地方自筹的资金,分给客家成年者每人八两,未成年者每人四两,客户发执照一份,让他们到高州、雷州、钦廉垦荒,于是大批客家人或循水路沿南流江和西江入桂,或沿陆路交通线入桂。(3)到民国时期,广西的信都、贺县、钟山、平乐、阳朔、修仁、榴江、三江、中渡、融县、宣北、南丹、凤山、东兰、河池、罗城、柳城、荔浦、蒙山、昭平、梧州、平南、武宣、贵县、象县、桂平、兴北、北流、藤县、郁林、陆川、博白、横县、来宾、迁江、永淳、宜山、柳州、隆山、那马、武鸣、崇善、宁明、明江、绥渌等45个县,均有客家人分布。(4)   
中华民族的形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客家这一民系的出现和发展既没有游离于整个民族之外,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客家人形成的特点有四:躲避战乱,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乱;家族亲友的血缘联系;自立更生,勇于谋生;因背井离乡而格外重视祖先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慎终追远,求本寻根。综观广西客家人的祖先,他们也多是为了躲避战乱,带着祖宗牌位、宗族谱牒、图书典籍、生产工具为寻求新的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合族举邑而迁的。
二、当今广西客家人的分布  
明清以来,广西客家人的由粤闽赣祖居地陆续入桂后,经数百年繁衍发展,已有相当数量。据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所考:民国以来,广西纯客家话县没有,这与客家来桂较晚有关。但半客家或有部份客家的县市却有45个之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人口大增,到1992年已达43592638人。而广西客家人已近500万(5),是广西境内汉民族中仅次于讲粤语(白话)和西南官话(桂柳话)汉人的一个支系。目前,广西客家人分布在全区76个县市。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桂南共有230多万。其中博白最多近百万,陆川60万,贵港40多万,除此,平南、桂平、北流、容县、玉林、兴业等县市也有分布。合浦、北海30多万,加上南宁、防城港、钦州、浦北、灵山约100万人,又是一片客家乡土。桂东有51万,其中贺州市(原贺县)32万,昭平9万,钟山5万6千,蒙山2万,藤县一万5千,富川5千,岑溪2千。(6)柳州地市有50多万,桂林地市有30多万。在所有客家人聚居的县市中,以博白、陆川的客家人为最多。两县的客家人均占居民总数的一半以上。   贺州市除南部的铺门、灵峰镇外,其余18个乡镇均有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桂岭、莲塘、黄田、里松、沙田、公会、鹅塘等乡镇。桂岭张姓客家人有七千多人,分布在进民、枚江、金山、双凤、莲花、均洞、瑞山等村。除此,尚有郑、王、黄、马、罗姓等数支人数较多的客家人。居莲塘的除黄、苏两姓外,还有江、薛、曾、邓、刘、高、张姓等诸支。里松以李、廖姓人数较多。   
昭平县以叶、邱、贝姓居多,系县内万人以上的大姓。主要分布在樟木林、北陀及九龙三个乡镇大部村寨以及巩桥乡的中洞、文洞、客塘、对步,凤凰乡的中央洞、凤凰、大同、莲塘,富罗乡的砂子、恩乐、镇南、石齿、三合等村。   
钟山县居望高镇的望高街、刘屋排、冯屋排、邱屋、宝山、万支、新农村、清水拱、田厂、木园头、立头、三石拱、踩脚塘、铁屎岭、沙子冲等村的客家人有13000人。刘、李为大姓。居西湾镇的观音岩、车田头的客家人有2500人,赖、温二姓为大姓。居清塘新村、水东、水井头、印山、田洋、鸡舍、沙梨园、蔗山、桐油田、七分街、刘家屯等处的客家人约2万。英家乡的油榨洞、民田、赤马、矮山、大同、龙福、新兴寨、松木仔、大川背、颜山脚、尖山厂等村的客家人有2万人。  
藤县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和平、太平、平福、?南等乡镇的一些自然村,主要姓氏有吴、何、杨、周、张、陈、赖、刘、冯、圳、傅、杜。   
蒙山客家人分布在25个自然村,有客家2万。


分享按钮>>陈氏渊源探讨(陈氏在的发源地和分布地)
>>陈氏客家人在广西的由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