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氏宗谱第三卷宗族文化
- 中华陈氏网 2011年6月15日 原创
第三卷 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包括谱牒、家法、教育、郡望、堂号、祭祀等。陈氏宗族文化,是陈氏历代先祖的精神凝聚而成的思想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它昭示着陈氏的家风民俗和寻根意识,彰显着陈氏繁衍于五湖四海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谱 牒
古代对谱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说文》释:“籍录也”。《张守节正义》释:“布也,列其事也”。《旧唐书经籍志》释:“谱系以纪世族继序”。概括起来,谱的含义是按事物的类别系统地编成定则的表册、样本、书籍,以作为示范或寻检。如年谱、乐谱、棋谱、家谱等。《说文》对牒的解释为“札也”。古代用于写字的竹片或木片为札,所以用竹片或木片写成的书版就叫牒。继之有玉牒、金牒。在特定处专指谱牒,也可引申为公文、凭证,如通牒。
谱牒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载:“维三代(夏商周)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说明汉之前谱牒的存在属实无疑,但早期的谱牒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后来逐步向民间发展,因此有尊谱牒为“乃通族法物也”。概括起来,以专门记载和叙述同宗血缘集团的发源、迁徙、人物、名号、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图籍叫谱牒。
(一)谱牒种类
谱牒是同宗血缘集团的历史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谱牒与正史(国史)、方志构成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谱牒是玉牒、世本、世家、宗谱、族谱、家谱、家乘、支谱的统称,按其记述的对象、重点、范围和称谓习惯而定,其内涵大致相同。
(1)玉牒:所记述的对象是皇家宗室成员,只有皇家谱牒才能称玉牒。如《大唐玉牒》、《大宋玉牒》等。另外,古代帝王封禅郊祀时所用的文书,在特定时也称玉牒。
(2)世本:记录的对象是黄帝讫春秋诸侯大夫,后收录在隋书经籍志的如《世本王侯大夫谱》。
(3)世家:也是一种记述封国诸侯生卒事迹传记的文学体裁。汉司马迁《史记》记世家三十篇,所记述的对象除主要以诸侯大夫外,对有特别重要影响的社会名人也纳入其中,如孔子、陈涉等。后引申门第高者,亦称为世家。
(4)宗谱、族谱、家谱:古代为世袭传位,以父系为依据,制定一种宗法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帝位或爵位,并称其为大宗,大宗以外的其余各次子为小宗。民间修谱也有大宗和小宗的概念,即一祖之下合修为大宗,其分支为小宗。简而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大宗和小宗合称为宗族。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即宗之下的基本单位是族,族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不为宗谱。族谱,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所以族谱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但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的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区别在于记述的范围、重点和称谓不同,但因上溯远近不同,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大多统而称之。
(5)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有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民间冠用家乘的谱牒虽然不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6)支谱: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支谱,就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二)谱牒沿革
谱牒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的时代,显示了不同的形态,谱牒文献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商代:谱牒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已具备了谱牒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
2、周代: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谱牒的开山之作。
3、秦代:谱牒兴盛,已出现谱牒之名。
4、汉代:汉代史官司马迁著《史记》,记载《世家》三十篇,掀起谱牒学高潮。
5、魏、晋、南北朝: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根据曹魏政权的政治需要,必须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于延康元年(220年)向朝庭建议制定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设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列为九品(即九等)作为用人的依据。从此,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6、唐代:谱牒发展时代,修谱仍被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1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家族列为三等。武则天称帝时,又组织史官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7、宋代:谱牒转折时期。谱牒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谱牒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8、明代:谱牒普及时代,私修谱牒蔚然成风。但官修谱依然存在,一直延续到清亡才终止。
9、清、民国时代:民间修谱的大发展时期。清代康熙、雍正,为了使满汉合一而一统天下,进而达到长治久安,努力吸收中原文化,有“圣祖崇儒重道,经筵讲伦,孜孜圣贤之学”之誉,并命撰辑“孝经衍义”和诏告天下的《圣谕广训》,其中就有“修族谱以联疏远”的圣谕。正是由于皇帝的号召和官方的提昌,把本属于汉民族传统的修谱习俗进一步调动起来了。举国上下族族修谱,家家修谱,有的续修二十余次(一般30年一修),少数民族也仿效修谱。修谱成了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达到无族无谱的普及化程度。这就是中华谱牒史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个兴盛的修撰谱牒时代,也一直延续到公元1949年才告结束。
10、现代:谱牒的撰修,这种特有的传统氏族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在中国大陆(台湾尚未统一)止于1949年。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前言评述:“在中国大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家谱长期被视为封建遗物而无人问津,甚至横遭毁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学术领域的不断拓展,才冲破了这一学术禁区”。也就是说,邓小平于1978年执政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中断了三十年后的80年代,又出现了续修家谱热的现象。这种由禁锢到再兴续修的出现,分析其成因有以下五点: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家族观念等精神层次的需求随之增强。当今社会人口流动剧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并不罕见,寻根问祖成为游子的普遍需求。特别是台湾,大多数人来自大陆,近50年遭人为隔离,他们以修谱表达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心愿。
(2)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血统的传承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因此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3)家族亲缘关系是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的,要想有一个永久的记录,只有通过谱牒的方式,才能实现。
(4)家族只有通过谱牒方式才能完整地表达本族亲缘关系的远、近及其辈分序次关系。
(5)尊崇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族的认祖溯源除口头诉述外,最有权威的还是本族的谱牒。因此,近年来,很多家族成立宗亲会,重建祠堂,热衷于续修家谱。
自2000年6月《中国家谱总目》经国家批准立项以来,已有海内外近千家谱牒文献收藏单位和私人收藏者提供七万多条家谱著录条目汇集到上海图书馆。经过五年来的逐份审核、查重、归并,扣除40%的复印本,共收录643个姓氏的家谱总数达47000种以上。华人家谱的多宗“最”也浮出水面:一是现存最早的家谱是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这是一份宋朝皇家赵氏的家谱,赵匡胤的名字便在其上,至今已有1100多年。二是人口资料保存最完整、家族成员最多的家谱是孔氏家谱,由孔德成于1937年纂修的《孔子家谱》就有154册。三是家谱数量最多的是陈氏家谱,共2752种。其次是王氏家谱,共2317种。《中国家谱总目》不仅能实现全球的中国家谱收集汇总,还将用文字提要概述各宗族的迁徙路线,涉及两万多份家谱,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根脉图。
(三)谱牒内容
三千多年来,谱牒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步发展的过程,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的谱牒,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所不同,收载的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谱牒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江州义门陈氏宗谱》、《韶山毛氏族谱》。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请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的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性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历史、始祖、始迁祖、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家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睦邻、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名号、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谱牒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谱牒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问祖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买卖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以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对联、奏疏等。
(15)字辈:又称家派,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几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四)、谱牒五善
修谱五善为:本祖德、亲同姓、训子孙、睦故旧、报国恩。前人总结的修谱五善,较好地贯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亲、训、睦、恩的思想。
1、本祖德,涵盖了“人本乎祖,如木有根”,“子继孙绳”是“祖德弥光”的思想,因而“尊祖之道”、“言念先人”是后嗣们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2、亲同姓,体现的是本姓子孙的血缘观念,强化属于同一种族的认同意识。
3、训子孙,主要体现在族谱的家训中,它概揽了后人的为人之道,其中提倡“耕读”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4、睦故旧,是在同姓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睦”为要,达到“第恭之友”、“尤宜亲厚”、“相敬耐久”。
5、报国恩,也多在家范上反映,例如提倡“急公奉上”、“效忠大义”等。
(五)、谱牒价值
历史上,谱牒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是官修,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当今时代,谱牒作为历史文献,开发谱牒资源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还有明代的版本、名人批校本、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均属国家级文物。
(2)资料价值:清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汉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言:“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
(3)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
(4)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的数万名读者,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5)敬宗睦族功能:谱牒在发展和延续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亦有所不同。现代家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因此,续修谱牒,仍然是一个家族不可忘却和忽视的大事。现代修谱仍然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明确本族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二、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三、反映本族人丁的发展、生存状况、居迁从业等一系列的现实活动。四、记录过去和现在,作为传统的家族档案,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五、家谱是族人根的依据,宗祠是族人基的象征,家谱和宗祠是族人的根基。因此,当今很多家族仍然热衷于续修谱牒和重建宗祠。
(六)、谱牒名词
谱牒中常用的名词如下:
1、三族:谓父、子、孙三代为三族。《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也有称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
2、九族:《书•尧典》:“以亲九族。”孙传释:“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元孙),古宗法制度皆以此九族为准。
3、宗族: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4、望族:同祖宗族内兴旺发达、子孙繁茂、人才辈出、声望显赫的世家大族。
5、昭穆:古宗法制度规定的宗庙祖位排序,始祖居中,左乃父为昭,右乃子为穆。如丧葬,祖于上,左父右子。又如祭祀,《礼记•祭统》载:大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因此,昭穆成为定制的序位、方位的一种礼仪制度。由于这种制度的形成,后人引申指宗族人等的尊卑辈分。如某谱序:“别亲疏,序昭穆”。
6、谥号:由周代所制,对上层社会人物死后按其生前业绩、品行给予评定而追加的称号。
7、世系:同宗一脉繁衍的后裔,按其辈别序次长幼先后系统编排的族丁文表为世系。
8、派序:又称宗派、派语、字辈。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作为每个族人按字辈所取谱名(派号)之用。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修谱必先定派,有了派序,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
9、出继、承继:指同一宗族或一直系近亲之男性,以契约文书或口授承诺,接续另一近亲为子,其辈分必须符合双方派序的位次。如同一宗族的某甲有多子,某乙无子,经双方商允,甲方某子给予乙方为嗣,即书甲方某子出继乙某为嗣,乙某承继甲某之子为嗣。
10、兼祧:祧,本义为“始祖之庙为祧”。兼祧的社会行为与承继的基本形式和原则相同。如某甲只有一子,同宗近亲的同辈某乙无子,为使其某乙有后嗣之名分,甲之子既为甲之后嗣,也兼祧某乙为嗣。
(七)、谱牒行文
谱牒中的行文,亦有如下规范:
1、凡读书而入仕者、叱咤风云而登极者,对族人有贡献者,详记官阶及生平简历。对于一般族裔,则只记一个符号(姓名)于谱中。谱内派号字号,如果犯讳(冲犯了御名,即皇帝之讳),必须恭避而改之。名字与祖宗及伯叔父相同者,一概更改。此乃传统的扬贵抑贱修谱笔法。
2、为了保证家族人口的质量,禁止乱伦,同姓不通婚,对婚姻的称谓也有严格界定:发妻书元配,继取系闺女者书继配,改节之妇书继娶,男初婚改节之女书娶,妾书副室。夫娶妻,夫后书氏而无名,生女不入谱。进入现代,对女性的记载有了一些变化,夫娶妻书姓和名,生女则记姓名,适嫁可书婿名居地等。
3、记载死亡这件贵贱相等的事,以其生前的年龄、地位、身份不同而以不同的字来表示:皇帝亡故称驾崩,诸侯王或有爵位的大官亡故称薨,大夫之位者亡故称卒,一般成人族丁亡故称殁,幼死称夭,八至十六岁死称殇,六十岁以下的成人亡故称享年,六十岁以上的成人亡故称寿年。
4、修谱,历来注重宗族血缘纯正性的严格维护。在确立嫡传,清录支派,明长幼,定尊卑等方面,一丝不苟。尤其对“异性乱宗”的处置,分外严厉:“而乱宗莫过于随胎赘婿及坐堂(带养)子,所生非我种类,锄而去之。”(即删去,不叙入谱内)。倘有出继外姓,及随母从父者,谕令归宗,登名以讳其迹。
5、修谱排序时,必须分房列序,标明长房在前,余皆按次,方不混乱,凡以考始终而序昭穆也。
6、对祖坟地址的记录,做到准确、详尽、明晰,并注明方位,如“乾山坤向”。以方便后人寻找和祭扫,从而强化后人的寻根认宗、逢节念祖的人伦意识。
(八)、续谱时段
宗族族谱经过一段时间的重修,称为续修或续谱。续修的目的是在本族前人的基础上增续人丁繁衍、生殁、居迁、事况等内容,也有通过后续调整、考证、校正前修的讹误之处,或根据时代、时政的要求和特点,增删不同的内容。民间家谱续修间隔时间当一世一修,即每隔三十年一修。盖父子相总一世,三十年内所当增益者必多,如此则世无失次,人无遗忘,辑而续之无难也。
陈世涛撰于贵州贵定
2008年10月
二、义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
陈 崇
序
易曰:家正则天下定,是治家之道,古犹病诸。故圣人垂五教,敦九族,使后人知夫父子兄弟夫妇之道耳。吾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悌,世业诗书,由是子孙众多,上下雍睦,迄今存殁十一代,曾玄数百人,贻厥孙谋,承其余庆。我圣王诞敷孝治,恢振义风,锡以渥恩,阖宗荣耀。崇所虑者,将来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睦之方,虑乖负荷之理。深唯远计,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公私出纳之式,男女婚嫁之仪;蚕事衣妆,货财饮食,须令均等,务求和同。令子子孙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
家 法
一、立主事一人,副两人,掌管内外诸事。内则敦睦九族,协和上下,束辖弟侄;日出从事,必令各司其职,勿相争论,照管老少应用之资,男女婚嫁之给,三时茶饭,节朔聚饮,如何布办;外则迎接亲姻,礼待宾客,吉凶筵席,迎送之仪,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三人不拘长少,但择谨慎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倘有年衰乞替,请众详之,相因择人替之,仍不论长少。若才能不称,仍须择人代之。
二、立库司二人作一家之出纳,为众人之标准,握赏罚之二柄,主公私之两途,惩劝上下,勾当庄宅,掌一户版藉、税粮及诸庄书契等。应每年送纳王租、公门费用,发给男女衣妆,考校诸庄课绩,备办差使应用,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二人亦不以长幼拘,但择公平刚毅之人任之,仍兼主庄之事。
三、诸庄各立一人为首,一人为副,量其用地广狭以次安排。弟侄各令首副管辖,共同经营,仍不得父子同处,远嫌疑也。凡出入归省须候庄首指挥给限。自年四十以下归家限一日,外赴须例。执作家役,出入市廛买卖使钱,须具账目回库司处算明。稍不遵命,责以常刑。其或供应公私之外,田产添修,仓廪充实者,即于庄首副衣妆上次第加赏。其或怠惰,以致败阙者则剥落衣妆重加惩治。应每年收到谷斛至岁晚须具各庄账目归家,以待考课,并由库司检点。
四、差弟侄十人名曰宅库人,付掌事手下共同勾当。一人主酒、醋、曲蘖等。二人知仓確,交领诸庄供应谷斛,并监管庄客逐日舂米,出入上簿,主事监之。二人知园圃、牛马猪羊等事,轮日抽雇庄客锄佃蔬菜以充日用。一人知晨昏关锁门户,早晚俟候弟侄出入勾当。四人管束近家四原田土,监收禾、谷、桑、柘、柴薪,以充日用。共酌量优劣,一依主庄者次第施行。
五、立勘司一人,掌卜勘男女婚姻之事,并排定男女第行,置长生簿一本,逐年先抄每月大小节气,转建于簿头,候诸房诞育男女令书时申报,则当随时上簿至排定第行,男为一行,女为一行,不以孙侄姑叔,但依所生先后排定,贵在简要。自一至十周而复始。男年十八以上则与占斟新妇,稍有吉宜付主事依则施行求问,至二十以上成纳,皆一室不得置畜仆隶。女则候他家求问亦属勘司酌当。此一人须择谙阴阳术数者用之。
六、丈夫除令出勾当外,并付管事手下管束。逐日随管事差使执作农役,稍有不遵者,具名请家长处分科断。
七、弟侄除差出执作外,凡晨昏定省事,须具巾带衫裳,稍有乖仪,当行科断。
八、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稽有学成应举者。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藉,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
九、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
十、先祖道院一所,修道之子祀之,或有继者众遵之。令旦夕焚修,上以祝圣寿,下以保家门。应有斋醮事,须差请者。
十一、先祖巫室一所,历代祀之。凡有起造屋宇,埋葬祈祷事,悉委之从俗可也。
十二、命二人学医,以备老少疾病,须择谙识药性方术者。药物之资取给主事之人。
十三、厨内令新妇八人,掌庖炊之事。二人修羹菜,四人饮饭,二人支汤水及排布堂内诸事。此不限日月,迎娶新妇,则以次替之。
十四、每日三时茶饭,丈夫于外庭坐,作两次。自年四十以下至十五岁者作先次,取其出赴勾当,故在前也。自年四十以上至家长同坐后次,以其闲缓,故在后也。并令新冠后生二人排布,祗候茶汤等。妇人则在后堂坐,长幼亦作两次,新妇祗侍候茶汤等,其盐酱蔬菜腥鲜出正副掌事取给酌当。
十五、节序眷属会饮于大厅同坐,掌事至时命后生二十人排布祗候。先次学生童子一座,次未束发女孩一座,已束发纚女孩一座,次婆母新妇一座,丈夫一座。至费用物资唯冬至、岁节、清明掌事分派诸庄应付,余节出自宅库。随其所有,布置许令周全者。
十六、非节序丈夫出外勾当者,五夜一会,酒一瓷瓯,所以劳其勤也。尊长取便,仍令支酒人常蓄别坛好酒,以俟老上取给。
十七、诸房令掌事每月各给油一斤,茶盐等,以备老疾取便,须周全。
十八、会宾客,凡嫁娶令掌事纽配诸庄应付布办。其余吉凶筵席、官员远客迎送之礼出自宅库,令如法周全。仍逐月抽书生一人归支客。
十九、新妇归宁者三年之内春秋两度发遣,限一十五日回;三年外者一岁一遣,限二十日回。在掌事者指挥,馈送之礼临时酌当。
二十、男女婚嫁之礼聘,凡仪用钗子一对,绯绿彩二段,响仪钱五贯,色绢五匹,彩绢一束,酒肉临时酌当。迎娶者花粉匣、鞋履、箱笼各一副,巾带钱一贯文,并出管事纽配。女则银十两,取意打造物件,市买三贯,出库司分派诸庄供应。
二十一、男女冠笄之事,男则年十五裹头,各给巾带一副,女则年十四合髻,各给钗子一双,并出库司纽计。
二十二、养蚕事若不节制,则虑多寡不均。今立都蚕院一所,每年春首每庄抽后生丈夫一人归事桑柘,中择长者一人为首,管辖修理蚕司等事。婆母自年四十五岁以上至五十岁者名曰蚕婆。四十五岁以下者名曰蚕妇。于都蚕院内,每蚕婆各给房一间,蚕妇二人同看。桑柘仰蚕首纽配诸庄应付。成茧后,同共抽取,院首将丝绵等均平给付之以见成功。其有得茧多者,除付给外别赏之,所以相激劝也。其蚕种仰都蚕院首留下,候至春首,每蚕婆给二两,女孩各令于蚕母房内同看。桑柘仰都蚕院均平给者。
二十三、每年织造帛绢,仰库司分派诸庄丝绵归与妇女织造。新妇自年四十八以下各织二匹,帛绸一匹,女孩一匹。婆嫂四十八以上者免。
二十四、丈夫衣妆,二月中给春衣,每人各给付丝一十两。夏各给出絺葛衫一领。秋给寒衣,自年四十以上及尊长各给绢一疋、绵五两,四十以下各给丝一十两、绵五两。冬各给头巾一顶。并出库司分派者。
二十五、每年给麻鞋,冬至、岁节、清明三时各给一双。
二十六、妇人脂粉、针花等事,每冬至、岁节、清明仰库司专人收买给付。
二十七、妇人染帛,每年各与染一段,任意染色。钱出库司分派诸庄应付,专择一人勾当。
二十八、草席,每年冬库司分派诸庄,每房各给一副。
二十九、立刑杖厅一所,凡弟侄有过,必加刑责,等差列后。
三十、诸误过失,酗饮而不干人者,虽书云“有过无大”,尚既不加责,无以惩劝,此等各笞五下。
三十一、持酒干人,及无礼妄触犯人者,各决杖十下。
三十二、不遵家法,不从家长令,妄作是非,逐诸赌博斗争伤损者,各决杖一十五下,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改则复之。
三十三、妄使壮司钱谷入于市肆,淫于酒色,行止耽滥勾当败缺者,各决杖二十,剥落衣妆归役三年,改则复之。
大唐大顺元年庚戌(890)
七世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
守江州长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崇立
三、义门家范十二则
陈 崇
(一)、尊朝廷
太平之世,声教覃敷。谊降轩冕,恩彻泥涂。普天率土,莫不沾濡。矧吾陈宗,被泽尤殊。金门锡爵,玉册蠲租。稽颡顿足、鼓腹含哺。何以仰答,远著宏谟。出励名臣,处为硕儒。安吾作息,急乃公输。扬诩大化,嬉游唐虞。
(二)、敬祖宗
陈氏先代,渊流宏远。冥索遐稽,弥深缱绻。德为畴立,功为孰建。宜都以来,滋培不浅。司马参军,日恣流衍。补阙才高,秘监闻显。著作贤嗣,庐峰绝巘。徙乎江州,始基是践。自斯而遥,其绪日展。俎豆勿忘,咸相黾勉。
(三)、孝父母
父母生我,鞠育劬劳。顾复之恩,自少而耄。几经艰难,以养以教。冀其克遂,悲喜相交。兴言及此,中心如刀。谓地盖厚,谓天盖高。趵蹐无报,徙属里毛。遐思古人,其乐陶陶。养唯其志,不唯其肴。致其慕者,涕泣而号。
(四)、和兄弟
鹡原志喜,雁序分行。维礼与诗,盖有明章。矧蹐圣世,跻乎虞唐。荆花纷馥,接叶联芬。埙箎韵协,手足相将。和乐且耽,庶顺高堂。追维先代,厥有二方。唯其难也,实至名彰。无歌偏及,以致缺戕。千古以来,被止眠姜。
(五)、严夫妇
人伦伊始,兆自闺门。阴阳之义,亘古常尊。好合可乐,狎昵宜悛。正位内外,各以其分。鸡鸣致警,戒旦时闻。以乐鼓钟,以友瑟琴。梁妻举案,冀妇如宾。唯鸿与缺,道行于身。不知其然,地亵而亲。脱辐至矣,则又何云。
(六)、训子孙
繄维义族,后起联翩。兰含春媚,桂馥秋妍。何以栽培,护其性天。巍巍桢干,饱乎云烟。农亩有径,诗书有田。耕食凿饮,为诵为弦。终身远到,基于少年。循矩斯方,受规则圆。非规非矩,遗羞昔贤。父兄之教,在所宜先。
(七)、隆师儒
圣贤至道,孰与为明。千秋统绪,任在儒生。发聋启聩,鼓振金鸣。石渠白虎,木铎传声。唯其义备,斯感至情。游扬二子,立雪于门。苏章千里,不惮遥程。跋涉艰楚,负笈而行。吾陈东佳,无鹜乎名。隆宠师儒,以集群英。
(八)、谨交游
人生所忌,处独居幽。慧无与发,思无与抽。士农工贾,唯其匹俦。或出或处,气类同求。戒勿如己,比匪非仇。声气是诩,他日为优。与其为滥,无宁隘收。金兰善谱,不类盟鸥。少壮一诺,终当白头。风雨契阔,致意缪绸。
(九)、联族党
江州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非吾伯叔,即我弟昆。长幼上下,无寒无喧。驰驱皇路,退伏高原。咸敦一脉,岂有嫌言。二百余口,饔餮同轩。时勤课教,李笃训勉。有才足论,有勋与展。何疏何戚,门庭欣然。
(十)、睦邻里
古者八家,同井相助。由近而远,情谊攸著。为邻为里,居游与聚。疾病相持,死丧与赴。患难忧危,戒惊恐惧。警欬欢逢,寿考媾娶。伏腊周旋,心融情豫。岁酒同甘,烹宰饱饫。阗阗里闾,倒屣解屦。诗称洽比,殷其景慕。
(十一)、均出入
生财之难,期其亘足。制用有经,积施相续。积而不施,施而不彀。侈靡吝悭,均为薄俗。生齿云多,资用繁缛。老疾宾祭,其敢不肃?以赡耕稼,以资诵读。家庭内外,持筹仆仆。唯均唯平,度其盈缩。乾糇以愆,为汝曹勖。
(十二)、戒游惰
凡人之生,畴无担荷。均在四民,责无敢堕。行必期为,志唯务果。奋进而前,犹不与我。矧其嬉游,而敢偷惰。即历艰危,无挫坎坷。丈夫志雄,磅礴磊砢。进止帷幄,了如观火。何乃自戕,手足委亸。家范谆谆,各为佩左。
四、家训八则
(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知孝。
(二)要梯,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你尖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
(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
(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便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听,当知信。
(五)要礼,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敬,子弟轻狂人不敢,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哪个饶了你,当知礼。
(六)要义,事大遇功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
(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
(八)要耻,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哪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无耻,当知耻。
五、族训十六则
(一)立身行己,以孝悌为先,若有不孝不悌者,凭族长于祠堂祖宗灵位前以其罪责之。
(二)处己贵谦,待人贵恕,古人云:谦封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良足佩也。
(三)居心要忠厚,举止要端庄,言语要谨慎;无为刻薄苟且之行,无蹈戏谑暴戾之习,人自爱之敬之,称为正人君子也。
(四)见今时族人多以贵轻贱、以富欺贫、以卑幼凌辱尊长,以聪明嘲笑愚鲁,深可痛恨,愿子孙戒之。
(五)治家以勤俭为本,勤而不俭,所入不供所出,犹弗勤也,俭而不勤,虽俭何益?
(六)共祖坟,不得私自盗葬,如有犯者,定责令迁改,更重惩违禁之罪。
(七)彼此徜有忿争,惟听族中老成公正之人从中劝息,断不可妄控公庭,以伤骨肉和气。
(八)吉凶庆吊,虽不能人人尽到,每房必以一人为约,其礼之厚薄量力可也。
(九)职业不修,日逐赌博,嬉游酗酒,迷于色欲,流于非礼非法,此辱门败俗之流,凭户尊户长重行惩责,以待改悔而自新。
(十)族中子弟务寻生计,聪智者必竭力延师就学以教诲之。愚鲁者亦必习于农务或从事他业,不可任其因循怠惰,流为流民。正所谓可读则读,可耕则耕,最为持家,至当之一节也。
(十一)敬祖宗,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识。盖祖宗者,乃水之源,木之本也。故建立祠堂,春秋祭祀,须必诚必敬。至清明洒扫坟墓,可以知尸骸之所在,七月寄化纸钱,可以誌名号之所存,此皆不可忽也。
(十二)孝父母,充孝之道,唯圣人能之。然而温清定省,服劳奉养,此孝子之节也。人皆可能事少壮之父母易,事衰老之父母难;事富贵之父母易,事贫穷之父母难。随其所处,总要竭力尽职,得其欢心。若父母不爱我,必我未尽孝道,非父母不是;若父母有过失,也须从容几谏,不可直言遽色至过。丧葬送终,当尽情尽礼,勿尚繁文,若今世居丧而食稻衣锦,则不孝之子也,戒之。
(十三)和兄弟,兄弟称为手足,如人之一身,有足不可无手,有手不可无足,一体之爱不可残伤也。兄弟不和邻里欺,此以得害言也;兄弟和睦父母顺,此以情理言也。若使侵私利听妇言,以致手足伤残,将内而父母不安,外而邻里鄙笑,何以为人?故兄爱弟敬,各尽其心,即或有不是,效张公百忍,则和气充溢,不但足以致祥,且足以免祸,还可立榜样,以示后为兄弟者其知之。
(十四)睦宗族,宗族者,本同祖宗之一气而分焉者也。虽有亲疏,于祖宗都是子孙,于本身则非伯叔即兄弟也。幸而富贵则喜之,谓为祖宗之光也;不幸而贫穷则恤之,不忍一气之亲颠连而无靠也。是故岁时往来,吉凶庆吊,患难扶持,要当视一族如一家,方不愧于祖宗也!
(十五)别内外,古者男居外女居内,男不入内女不出外,八岁不同席,授受不亲乎;叔嫂不过问,内外之所严,所以防微以杜渐也。倘若内外无别,纵无非礼之行为,亦不成人家之规矩。若夫非亲非故而结拜爷娘认兄妹,此淫盗之媒也,尤所当戒。
(十六)勤耕读,古人云: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贫而且愚,何以承先启后乎?是故耕作虽然辛苦,桑田原为大本,果能勤耕苦作则富足,由兹而致礼义,由此而生读书之名最贵、品最高,必笃志力求学问充足,乃可以图上进,而未有无书可读者。若无田可耕者,可勤于他业即可以置田。有书可读,则书中自有千钟粟,奚数洛阳万顷哉!勉之可也。
六、陈氏郡望
所谓郡望,古代是指某郡中有名望、声望的氏族,今天是指出身何地。周代实行分封制,将全国分封为大小八百多个诸侯国,以兼治天下。秦汉则实行郡县制,将权力集中在朝廷。秦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汉则分为一百零三郡,每郡都有一些家世显赫、闻名遐迩的家族。他们重视出身门第,与别人交谈,往往自报家门,称某郡某氏,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汉代有颍川陈氏;唐代有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宋代有江州义门陈氏等。陈姓作为我国人口居第五位的大姓,自然在较多的郡中有名门望族,这些郡主要是:
1、河南淮阳,古称陈州,是陈姓人的发源地,当地即有当年陈国灭亡时坚持固守在祖居地繁衍至今的“老陈户”,也有陈国灭亡时被迫流迁外地,几经沧桑又辗转迁回淮阳的“新陈户”。据1987年淮阳县八个乡的调查统计,分布于100多个自然村的陈姓共有36000多人。
2、颍川郡,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置,治所在今河南许昌,是陈姓人的发祥地,人口最集中,最有声望,号称中华望族。
3、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改江都国置广陵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
4、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国三川郡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
5、东海郡,秦朝时设置,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6、汝南郡,汉高祖四年置,治所在今河南上蔡。
7、下邳国,东汉永平十五年(72)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今江苏睢宁。
8、武当郡,北魏设置,治所在今湖北均县。
9、新安郡,晋代设置,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县
10、庐江郡,西汉分秦九江郡设置,治所在今安徽庐江。
11、冯翊郡,三国时魏改左冯翊置,治所在今陕西大荔。
12、京兆郡,汉太祖元年(公元前104)置,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
13、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古代各姓都有郡望,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个,而陈姓却有这么多的郡望,在百家姓中还不多见。据国家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台湾、广东二省的陈姓人口均占本省人口10%以上,都是全省的第一大姓。四川、福建、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的陈姓、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的0.67%。台湾“陈、林半天下”之说,早已闻名海内外。
七、义门堂号
堂号,是由郡望的发展、演变、分化而来的。郡望的出现及进一步繁衍,产生分化或迁徙异地,这个分化或迁徙的各个分支,虽源于原郡望族,但毕竟自成一体,为区别这个分支的宗族体系,便产生了堂号。
堂号,又是继姓氏符号之后的又一重要氏族标志,庄严地出现在宗祠、宗谱里,是宗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闪亮而又鲜活的记录。早期堂号,是以姓氏发祥地或郡名为代称,标明本氏族是该地域之大姓望族。从这一意义上讲,同一堂号,则为多姓所共用。陈姓先是以国为氏,发源淮阳,后发祥于颍川,是这一地域最大的望族,故以“颍川”为堂号,“颍川堂”是陈姓的总堂号。
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不断播迁,陈氏后裔散居各地,分支日众,后有不少支系自立堂号。这时的堂号,不再具有郡望之特征,而是以祖先的德行、盛绩,或某一重大事物的特征来命名堂号。如陈氏的“德星堂”、“聚星堂”便是如此。相传,这里面还隐着一个典故。
陈实(104—186)是“德星堂”、“聚星堂”之始祖,曾入太学就读,初为县令,后任太丘长,为政清廉,待人宽厚,是河南颖川(今许昌)方圆数百里最德高望重的人,常率子孙与时称“八龙”之一的荀淑等人聚宴许昌西湖。后有太史官发现许昌上空有“德星聚集”,奏报皇上说:“德星聚会,五百里内必有贤人。”经派人查访,原来是陈实祖孙常会友西湖所致。于是,汉灵帝便在西湖敕建“德星亭”,亭内悬挂“德星聚会”匾。
义门陈氏是陈实的后裔,还在义门合族同居时,曾兴建“德星楼”,以纪其事。所以,“德星堂”是义门陈氏继承历史名称的正宗堂号。现从各地义门宗谱所见,继承正宗堂号的为多数,自立堂号的也为数不少,但均要在堂号前面标明“义门”二字,以示区别。如义门陈氏重德堂、德星堂、聚星堂、敦睦堂、崇义堂、光义堂、重义堂、怀义堂、德聚堂、义门堂等等。由此可见,自立堂号,全是围绕“德义”二字做文章,表达要继承义门家风的美好愿望。
湖北石首地区陈惟林宗亲在《义门陈氏宗谱•家政》中言:我“等本系江州义门分庄到南昌之传人,若以‘德星堂’而名,恐误为漳州陈氏德星堂之后裔,以致世系本源混淆,今由各房族代表讨论,遂将我等一宗定名为‘义门德星堂’即保留了历史名称,又别于其他宗派,收到了‘昭穆既明,本源自辨’之效”。
这个立意很好,既旗帜鲜明,又顺理成章。而在1993年,百岁老人陈立夫宗长也曾从台湾寄来一幅字:“义门堂,”以助各庄修谱之用。他殷切希望义门陈氏后裔,能以“义门”为标志,统一堂号,去繁就简。实际上,在这之前,部分庄已用“义门”为堂号了,书写在祠堂及庄谱中。我想,若能简单以“义门”为堂号,既能表达要继承义门忠孝文化的愿望,又能由此溯源陈姓历史,岂不更好!
八、祭祀祖先
祭祖,是后辈人对祖先生育之恩的虔诚膜拜,是高尚的人伦道德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伦道德,以孝为本。由孝敬父母,上溯到孝敬父母的父母,直达远古的历代祖宗。陈氏家训首条便是:“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知孝。”
宗祠祭祖,是敬宗收族的重要仪典,认为“祠堂祭祀,一家之大事也,礼虽未备,敬必有余。”有学者对祭祖的作用和目的概括为:“强化本姓子孙的血缘观念,强化属于同一宗族认同意识,生发出同一根的自豪感,使家族成员和睦友善,精诚团结,为本族的兴旺发达作出不懈的努力,这就是宗祠祭祀的神圣目的。”同时,祭祖反映了后人不忘先祖功德及养育之恩。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几千年来,不论贵贱贫富,中华民族都保留和继承了这种传统美德。由一家之祭至一族之祭,到全中华炎黄子孙的公祭,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和大团结。
陈氏祭祖的传统仪式十分庄重肃穆,有清明节的扫墓祭,冬至节的祠堂祭(族众聚集,执事结转交下届执事)、七月初十至十五日接送历代先祖在天之灵的家祭、八月初四的墓祭(中心是祭奠家族的一至三世祖)。其中以清明节和八月初四的墓祭最为隆重。祠堂祭期,由值年的族首房长负责运筹全部祭祀活动。祠堂列祖列宗牌位灵前,于头天晚上便陈设香案、香炉、烛台、帛匣、灯炉、祭席二、酒菜汤饭及各种时令果疏,供品齐备;香案一、香柱三、蜡烛二、酒尊一,座前祭席二,每席酒尊三、筷子三、饭汤各一、馔(饭、饮食)九、果品三、面食三、羊豚(猪)各一,各项事宜精洁。由贤秀者为执事,行省牲礼,注血于盆中。
主祭一人,分献四人,择贤而衣冠者。凡与祭者,必须成童,衣冠整洁,随班序立。无论尊卑老幼,均不得大声疾呼,争长论短,违者,该族长在祠堂执法不贷。
正祭礼仪的程序十分繁细,按班列队,依次入祭,读祝嗣孙诣读祝位,以下皆跪。乐声止,读祝。祝文:“维某年某月某日,主祭嗣孙某某,分献嗣孙某某,与祭嗣孙某某等”,谨以不腆之仪,致昭告于颍川堂(或某某堂)上历代祖先考妣神位前: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溯渊源之有自,典重丞尝,根仁孝之无穷,感深霜露。缅维吾祖,迁由湖南,派衍钱塘,克勤克俭之模,推原祖考;俾炽俾昌之象,施及子孙。聚族于斯,爱则存而则著;如在其上,犹乎见亦忾乎。肆神保之式临,冀考孙之有庆,保族滋大,绥百禄以无疆。谨告!起乐,俯伏,复位。以下按班依次照例跪祭。礼毕,退位。
九、祭文
(一)祭文称呼
对父亲称呼:故显考老大人,男自称孝男,女自称孝女。
对母亲称呼:故显妣老孺人,男自称孝男,女自称孝女。
对岳父称呼:故岳考老大人,男自称孝婿,女自称孝女。
对岳母称呼:故岳妣老孺人,男自称孝婿,女自称孝女。
(二)祭文头尾写法
时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农历△月△日,奠之良辰也,致祭孝男(或孝女)立叩:谨具香烛炬帛,三牲酒醴,时馐清酌,一切不腆之仪,致修祭于新逝故显考△公讳△△老大人西游,享年△△岁之灵前而泣以文曰:呜呼!
(文尾)哀哉
尚飨
(行奠关系)△△叩首
注:其余各类祭文都要灵活应用,并非死板而不变动。文前两奠三献不必写出,由涌文之人念过为是,文毕亦然。文前:一上香,二奠嚼(酒),三献馔(肉),四献饭,五献帛(钱)。文毕: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礼毕、平身、退位。
(三)祭文范例
1、祭父文
时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岁,农历△月△日,奠之良辰,致祭孝男(或孝女)立叩:谨具香烛炬帛,三牲酒醴,时馐清酌,一切不腆之仪,致修祭于新逝世,故显考△公讳△△老大人西游,享年△十△寿之灵位前,悲痛而泣,以文曰:呜呼!
哭声父亲归西去,肝肠寸断泪湿衣。忽然昨日狂风起,吹散父子两分离。儿跪灵前把话叙,父亲恩德与天齐。生我育我非容易,养儿盘女费心机。父亲考虑生活计,吃苦耐劳入了迷,辛苦不分日和夜,为儿为女志不移。儿若染病父着急,深更半夜急求医。七岁送儿学堂去,书费学费都准备,教儿尊师讲礼义,团结同学要和气。又望孩儿好成绩,步步高中把名题。唯望今生儿顺遂,偷盗嫖赌要决离,勤俭持家建根基,发家致富性不迷。父亲一生为儿女,应该延寿百岁余。谁知我父无福气,忽然染病就无医,延至昨日归天去,一家大小甚惨凄,哭声振天泪如雨,可恨阴阳两隔离。今日灵前把奠祭,保佑儿孙福禄齐。青菜水酒莫嫌弃,望父品尝再归西。哀哉
尚飨
2、祭母文
(文前略)呜呼!
不孝儿,跪灵前,咽喉哭断。泪如雨,往下倾,湿透衣衫。在生前,娘待儿,受尽苦难。为怀我,与养我,受尽熬煎。娘怀我,十个月,时间不短,吃娘精,饮娘血,把娘摧残。娘为儿,时常都,提心吊胆,恐怕儿,十月中,有不安全。生下来,洗屎尿,一天几遍,我的娘,咬牙关,从不怨烦。为儿睡,尿床铺,心甘情愿,下雪天,洗屎尿,要娘承担。儿若病,快将儿,送进医院,又求神,又许愿,祷告苍天,又打符,又号水,望儿好转,又烧胎,又抹米,跑得脚翻,巴不得,儿子好,脱离苦难,一生中,为你儿,费尽粮钱。小怕儿,不懂事,不听教管,一怕岩,二怕坎,三怕水边,又怕儿,出外去,爬岩迭坎,怕玩火,怕爬树,又怕水淹。七周岁,送学堂,去把书念,怕为儿,不聪明,又怕师严。又怕儿,年纪小,没有主见,不努力,又贪玩,学习松懈。求菩萨,保佑儿,定如心愿,到将来,求一个,一职半官。有饭吃,有衣穿,全家饱暖,儿有志,妈有福,欢度晚年。吃与穿,供儿用,自己不沾,娘为儿,尽心血,受尽熬煎。儿大点,托媒人,就把亲谈,年岁到,办彩礼,又办酒宴,置新房,办家具,设备周全。我母亲,为儿女,风霜饱满,为的是,到老来,有个靠山。谁知道,好母亲,福份有限。忽然间,得重病,卧床难安,神不灵,药无效,儿难替换,延续到,昨日晚,一命归天。一家人,哭得来,肝肠寸断,哭不转,我母亲,再返阳间。不孝儿,跪灵前,诚心祭奠,有素菜,和水酒,平常一般,望慈母,莫嫌弃,多少尝点,去西方,登极乐,早成神仙。从此后,儿寻母,阴阳隔断,除非是,三更梦,与母团圆。哀哉
尚飨
不孝子△△△叩拜
3、祭父、祭母通套文
(前文略,若是母亡,将父字改成母字)晴天霹雳天地昏,堂上父亲登西程,儿跪灵前珠泪滚,哭去三魄跑二魂。该死阎君人人恨,无常鬼吏不奉情,好人歹人都收命,善良邪恶两不分。我父在生很恭敬,从不欺负善良人,修桥补路很展劲,同情贫困起善心,勤俭节约守本份,不嫖不赌顾家庭,平生到老都发奋,为儿为女费尽心,有段时间钱粮紧,生计无方实苦贫,好吃东西让儿饮,自己未享半毫分,怕儿年幼受寒冷,怕儿饥饿不安宁。七岁送儿把校进,再三嘱托老师们,定要教儿习品性,切莫疏懒误前程,十年寒窗无人问,不吃苦头不成名。政策开放民振奋,举国上下齐欢腾,丰衣足食行好运,新建楼房好几层,空调彩电买上等,传呼手机跟人行,空调天热可调冷,天冷之时可升温。孩儿心想尽孝顺,望父从此寿长永,无病越活越年青。谁知父亲得了病,想方设法把药寻,可恨求神神不应,妙药奇方也不灵,忽然眼闭喊不应,丢下儿女上天庭。从此要见父亲面,除非南柯梦三更。今日灵前把父敬,素茶淡饭表寸心,望父堂前来笑领,早登极乐上天庭。哀哉
尚飨
不孝子△△△百叩
4、成服文(父母通套文一例)
身作成服泪满巾,手扶桐杖哭断魂,素冠白服悲亲殒,粗茶淡酒祭亲人,唯望亲人把情领,身披麻孝放悲声,临霜照地心犹冷,抬头凝望是父亲,从小待儿情和份,快要抛丢九霄云,人生犹如梦初醒,养儿育女枉费心,功劳苦积化灰烬,死了三天抬出门,满堂儿女谁来替?埋在荒郊作孤魂,七尺棺木土掩定,平时谁来问一声?今晚成服来顶敬,跪在灵前半情真。哀哉
尚飨
5、成服文(父母通套文二例)
深恩未报我父亲,天书下诏离凡尘,丢下儿女珠泪滚,眼泪汪汪来祭灵,丝麻成服悲亲殒,哭断肝肠不回轮,从此想见亲人面,黄土盖面三尺深,养儿育女苦吃尽,一尺五寸抚成人,男婚女嫁父辛苦,而今有谁替父亲?空存孝意终生恨,真心化作水点灯,望父阴灵莫悲愤,清静寂莫要安心。哀哉
尚飨
6、复山文(父母通套)
我父一去不转身,不由为儿泪长倾,喊父千声父不应,叫儿怎么不痛心?一家大小珠泪滚,三亲六戚也悲声,昨日将父送山岭,荒郊又添一新坟,孩儿长跪把父问,不知安身不安身?今日复山献供品,我父不嫌早来临,父亲云端来坐定,受儿八拜听儿云,不料我父身染病,四方寻医药不灵。快将后事办齐整,以防万一搞不赢,不顾银钱治父病,只望我父得安宁,谁知寿限不应允,我父一命离凡尘,后事办得不尽兴,略表孩儿一片心。复山本是明日定,三天道场散于今,跪拜坟前把话论,我父临空听根生,此地砂水两呼应,来龙去脉分得清。左有青龙右白虎,青龙山要高几分,虽然不是最上等,也是真穴现得明,远望笔架山有顶,三山相连两面沉,外堂斜插五峰岭,砂水来朝是情真,暗河东出而西进,定金山下一库银,马鞍踏脚隔得近,前面一山插旗星,印把山是方顶顶,内堂像船渡万人,坐山名叫盘龙岭,粗中转细现金星。我父在此无伤损,保佑儿孙代代兴,一代更比一代很,文武全才扬美名,年头岁节把父敬,拜扫坟莹显宗亲,本想与父长谈论,儿要回家待客宾,话长纸短情难尽,我父耐烦莫多心,待儿闲时有空隙,再来与父叙寒温。哀哉
尚飨
7¬、祭岳父文
至戚贤良数泰山,平素府中少问安,岳父恩情未曾报,自觉心中也欠然。令媛过门真贤淑,确实不愧女中贤,岳父精心来教管,愚婿铭感在心间,只说百年长受教,那知一病转西天。愚婿肝肠都哭断,跪在灵前来祭奠,略备时食并酒菜,愿我岳父转仙山。哀哉
尚飨
8、祭岳母文
回想岳母如亲娘,待我恩情长又长,好酒好菜留与我,珍食美味我先尝。尤其担心我家务,全心全意来帮忙。最是关心下一代,外孙病比我心慌,希望外孙减病况,求医拜神寻八方。心想家境渐宽敞,孝敬岳母报恩光。好人定有神灵助,岳母心善寿该长。谁知一病归西去,愚婿怎不泪两行。跪拜灵前来祭奠,敬供素菜猪与羊,伏祈岳母来笑领,早登佛国转天堂。
哀哉
尚飨
9、祭岳父、岳母通套文
忽听得,我岳母,魂归泉壤,不由得,愚子婿,痛断肝肠,忙备办,香纸烛,前去府上,将三牲,与果品,祭奠灵堂。想岳母,在生时,勤俭为上,操家务,持内政,不怕风霜。儿女大,选姻亲,四处查访,女长大,放人户,慎重非常。有媒人,牵红线,把亲事讲,蒙不弃,在贵府,列为东床。年与节,或生日,你来我往,款待婿,多贤惠,情深义长。教子婿,两条路,牢记心上,耕与读,是正业,切莫丢荒。处社会,必须要,忠实妥当,你看那,无志人,那有下场。我岳母,恩和德,终生难忘。只以为,有德人,寿该增长,却为何,丢儿女,去至天堂。今夜晚,痛煞婿,来把香上,做祭文,来悼念,祭奠灵堂,望岳母,修成仙,去至天上,保儿孙,发红光,代代都强。纸虽短,情义长,略表衷肠。哀哉
尚飨
10、祭祖父、祖母通套文
祖父仙逝孙痛苦,只得喊天把地呼,待我恩德难尽数,而今有谁把我扶,从小教我知事务,稀奇好比掌上珠,祖父言道有结局,说我一姓之香炉,平时对我极爱护,怕我懒惰误前途,放学回家就喊住,问我读的那样书?要我详细来告诉,又问与人打架无,学校莫把同学牯,用功发奋来读书,对师尊敬如父母,礼貌待人莫疏忽,文明礼貌知礼数,见人热情先招呼,切莫称强爱动武,豪强招祸恐受诛,要学忍让莫粗鲁,谦虚和气莫糊涂,纵然应当出事故,有人帮助事就无。终生难忘我祖父,因此越想越痛哭。谁料祖父转丰都,伤心已极掉泪珠,备办荤素来祭祖,孙望祖父回转屋,笑领孙情归乐土,常驻蓬莱在仙都。哀哉
尚飨
11、兄祭弟、弟祭兄通套文
唯弟与兄,实属同根,少年同被,长大同心,支撑门户,兴旺可钦,虽是分居,心心相映,互相支助,各兴门庭。兄遭不幸,唯我独生,晴天霹雳,诀别于今。往事不永,雁群散分,门庭萧索,痛切于心,棣萼凋谢,兄意别亲,浮土一堆,野冢藏身,悲风哀号,环绕孤坟,杜鹊啼血,惨不忍闻,吾兄何在?睹物思人,阴阳相隔,寻觅无津,悼念吾兄,确实伤情,爱奠酒浆,千言想逞,吾兄有觉,鉴此行薰。哀哉
尚飨
十、血缘亲等图
高
祖
父
母
曾
祖
姑 曾
祖
父
母 曾
叔伯
祖
母父
族
祖
姑 祖
姑 祖
父
母 伯
叔
祖
母父 族
叔伯
祖
母父
族
姑 堂
姑 姑 父
母 伯
叔
父
母 堂
叔伯
父
母 族
叔伯
父
母
族
姊
妹 再
从
姊
妹 堂
姊
妹 姊
妹 己
身 兄弟妻 兄弟 堂兄弟妻 堂兄弟 从再
弟兄
及
妻妻 族
弟兄
及
妻妻
再
从
侄
女 堂
侄
女 侄
女 子
媳 侄侄
妇 堂堂
侄
妇侄 再从侄妇 再从侄
堂
侄
孙
女 侄
孙
女 孙
孙
妇 侄孙妇 侄孙 堂侄孙妇 堂侄孙
曾
侄
孙
女 曾
孙妇 曾孙 曾侄孙妇 曾侄孙
玄
孙 玄孙妇
十一、五服血缘亲等图述
血缘亲等图,是从自身向纵横亲属划等:父母、子女为一等;兄弟姐妹、祖父母、孙、孙媳为二等;曾祖父母、曾孙、曾孙媳、叔伯父母、姑、侄、侄女、侄妇为三等;高祖父母、玄孙、侄孙女、侄孙妇为四等;堂叔伯父母、堂姑、堂侄、堂侄妇为五等;再从兄弟及其妻、再从姐妹、堂侄孙女、堂侄孙、堂侄孙妇、族祖姑、族叔伯父母为六等;族姑、族叔伯父母、再从侄女、再从侄、再从侄妇为七等;族姐妹、族兄弟及其妻为八等。此亲等图,是从高祖父母至自身这五代及自身以下之四代划亲等的。亦称五服之内的血缘近亲一览表。隔了两代,血缘变化50%,第三代变化25%,第四代变化12.5%,第五代剩下高祖血缘的6.25%,第六代还有3.125%,第七代剩下1.5625%,第八代剩有0.78125%……。观亲等图,一目了然:同高祖父母的血亲,都是五服以内;最边缘的,是八亲等。父族、母族、妻族,曰“三族”。凡三族的亲等之内血缘关系亲近者,不能结婚。
十二、论祖孙辈次称呼
自本身而上,一代称显考,二代称祖考,三代称曾祖,四代称高祖,五代称天祖,六代称列祖,七代称太祖,八代称远祖,九代称鼻祖。
自显考而下,一世称男,二世称孙,三世称曾孙,四世称元孙,五世称来孙,六世称弟孙,七世称礽孙,八世称云孙,九世称耳孙。如果辈次太多,一辈始祖起,分别称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孝名统称嗣孙。
分享按钮>>义门陈氏宗谱第二卷谱序
>>义门陈氏宗谱第四卷江州义门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