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氏宗谱第五卷陈氏帝王

    中华陈氏网 2011年6月15日 原创


第五卷 陈氏帝王

陈氏自上古黄帝、舜帝等血缘亲祖以来,陈氏子孙先后在中国版图上建立过周代陈国、齐国,汉代新朝、南陈朝,以及远在越南的古安南国陈朝。如果不以成败论,还有秦末张楚王陈胜、齐王田儋、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和元末的汉帝陈友谅。
一、炎 帝
据《精装二十六史》、《史记》载:上古的炎帝和黄帝,同出于少典氏。约在五千年前,少典国君娶有蟜氏之女安登为妃,生二子,长子炎帝;次子则世嗣少典国为诸侯,传至第九代而生黄帝。
传说安登感神龙而生炎帝,故身似龙形。生于烈山石室,故名石年,又号烈山氏。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以火德而王天下,故称炎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
古时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炎帝思禽兽有限而人民众多,一旦禽兽食尽,民将无以为生。若草木一年可生一次,源源不穷,而草木之可养人者,莫如五谷。乃因天时,相地宜,教民树艺五谷,而农事兴矣,故称神农氏。炎帝教民治麻为衣,而衣服起矣。时民有疾病,未知药石,故多死亡。炎帝始尝百草,察其温平寒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宜,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炎帝南巡狩,崩于茶乡(今湖南茶陵县)。
炎帝纳莽水氏之女听诐,生帝临魁,在位80年。临魁生帝承,在位60年。承生帝明,在位49年。明生帝宜,在位45年。宜生帝来,在位48年。来生帝里,在位43年。里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俱不在位。克生帝榆罔,在位55年。自炎帝至榆罔共传十世、八帝,俱称炎帝神农氏。其后世逐渐形成“齐、吕、申、许”四大胞族,即四大姓氏。
炎帝榆罔,居于空桑,为政苛急,务乘人而斗其捷,法多酷民,群臣怨望,诸侯反叛。其臣蚩尤,乃姜姓,炎帝石年之裔也。好兵喜战,作大弩刀戟,以兼并诸侯。俞罔不能制,命居少颢以临四方。蚩尤益肆其恶,出洋水,登九淖,以攻榆罔于空桑,榆罔逊居涿鹿。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务,军士昏迷,不能取胜。轩辕乃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杀蚩尤于中冀。榆罔仍不改前非,轩辕乃修德治兵,与榆罔战于板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诸侯遂推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
二、黄 帝
少典国君之妃安登生二子,长子为炎帝石年。次子则世嗣少典国为诸侯,传至第九代的少典国君之妃名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意有所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故名轩辕。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敦敏,聪明绝世。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都于涿鹿,代炎帝榆罔为天子,以土德王天下,故号黄帝。
黄帝始制阵法,内行用刀锯,外行用甲兵,设旌麾,有不顺者则征之。拔山通道,未尝宁居,虽都涿鹿,而迁徙无常,以兵师为营卫。
黄帝设灵台,立五官以叙五事。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臾占星,车区占风。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始作甲子,干支相配,而定之以纳音。命容成作盖天以象天,以占日月星辰,而定气运。造神历,积邪分以置闰,于是时惠而辰从矣。命仓颉制文字,时有灵龟负书,出于洛水之纳,丹甲青文,仓颉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以指画掌,而创文字。至是以六义制字:象形、指事、谐声、会意、转注、假借,而天下文字备矣!又命隶首作算术,伶伦造律吕,大容作承云之乐,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作杵臼,而谷粟始凿。作釜灶,而民始粥。作甑,而民始饭。命挥作弓,夷牟作矢,歧伯作鼓吹、铙角,以扬武德。命邑夷作车,以行四方。命共鼓化狐,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水。
黄帝始立宫室之制,遂作合宫,祀上帝,接万灵,布政教。始范金为货,制金刀,立五币,为轻重以制国用。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咨于歧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歧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命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
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置左右监,监于万国。又分田亩为井田之制,定经界以杜争端。于是民不习伪,市不预价,见利不争。风雨时若,有瑞草生于庭,见佞人即指之,名曰屈轶。凤凰巢于阿阁,麒麟游于范囿。称极治之世焉!
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八月望日,鼎成,有龙华髯下迎,黄帝骑龙上天,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小臣不得上,悉持龙髯,髯拔弓坠,仰攀莫及,乃抱弓而号,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弓曰乌号。群臣葬黄帝衣冠弓剑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桥山),在帝位一百一十年。
黄帝娶四妃: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累氏、三妃肜鱼氏、四妃嫫母,共生二十五子,受封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十二姓。所谓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谓十四人,其中二人为姬,二人为己,故十二姓。
三、舜 帝
舜,字都君,因目有双瞳,故名重华、重明、玄景,黄帝之九世孙。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娶握登氏,于帝尧四十一年戊申(公元前2293年),生舜于姚墟(今山东冀州荷泽县东北),故以姚为姓。居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故号有虞氏。继帝尧为天子,以土德王天下,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史称舜帝或虞帝。
舜母握登贤而早丧,舜父续娶后妻壬女而生象。舜父性顽,后母性嚣,弟象性劣,舜父惑后妻而宠象,三人常欲杀舜。舜多次巧而避之,而又不失为子之道,逆来顺受,孝亲友弟,且恨己孝敬不足,长未尽责,以德感化父母,素行孝义,宽厚温良,不失亲亲之道,为中华传统美德修身齐家之典范。古之圣帝明君行孝者甚多,独称舜为大孝,若亲慈子孝乃是常道,不足称扬;若父母不慈,子仍尽孝,将名垂千古。
舜为父母所逼,曾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艺于寿丘,商于负夏。舜化民以德,使民耕者让地,陶者让窑,渔者让居;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行者让路,市井安然,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舜所到之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年二十,以孝义闻名于天下。年三十,帝尧闻其贤,亲顾于河滨,谓舜曰:“何谓天下大治?”舜对曰:“孝悌仁义而矣”。帝尧大悦,遂将娥皇、女英嫁舜为妻,以观其内;又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妫水转弯处,在今山西永济县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内行弥谨,二女皆守妇道,不以富贵骄事舜之亲戚,九男皆益笃。帝尧认定舜能治理天下,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又历试诸多艰难之事,舜皆能胜任,帝尧遂与舜以相位。
时帝鸿氏有不才子浑沌,即驩兜;少昊氏有不才子穷奇,即共工;颛顼氏有不才子祷杌,即鲧;缙云氏有不才子三苗;天下谓之四凶。帝尧未能去,舜皆投之四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世济其善,帝尧未及举,舜于是举之。
舜居相位二十八年,帝尧游于阳城,忽沾疾而崩。舜终帝三年之丧,避尧子丹朱于河南之南,天下之人不归丹朱而归舜。舜不得已,乃至文祖之庙即天子位,建都蒲坂。封尧子丹朱于丹渊,以奉尧祀,谓之虞宾而不臣。
舜明目达聪,广天下视听为视听,咨于十二诸侯之长。命鲧子禹治水,禹出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害皆息,告成功于舜。舜大悦,心服禹之功,后来禅位之命基于此矣!又命禹为司空,宅百揆(管理百官);弃作后稷,播百谷;契作司徒,敷五教(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教);皋陶作士,明五刑(古代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垂作共工,理百工;益作虞,治山泽;伯夷作秩宗,典三礼(指祭天、地、宗庙的礼节);芟典乐,教胄子;龙作纳言,出纳帝命。此九人,是为九官。
舜爱好音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作九韶之乐,而凤凰来翔。还善长词赋,其词曰:“南风之薰兮,可解吾民之恤;南风之时兮,可阜吾民之财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中充满大一统后国富民强的自豪感,颇具帝王之气。
舜妻娥皇美而无子,女英生商均、季重,虽不曾失德,但不足以承天下。于是,舜荐禹于天,使之代己。禹受命于神宗帝尧之庙,率百官若帝之初。
舜以仁德治理天下,至孝笃亲,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平盛事。舜即帝位二十二年,禹摄行天子事。三十九年(公元前2206年),南方三苗(今湖南)作乱,自恃地势险要,不服朝命。舜带兵巡狩南讨,携娥皇、女英前往。巡至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县东南),忽染病疾而逝,葬于九嶷山,寿87岁(有说在位50年,寿100岁或110岁)。娥皇、女英悲泪成血,泪洒于竹,竹生斑,谓之湘妃竹。
舜帝崩,禹终帝三年之丧,避舜子商均于阳城,天下之人不归商均而归禹,共请禹还朝即位。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西南)为诸侯,后改封商(今陕西商城)。
四、周朝陈国
陈国是周朝诸侯国,辖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地区,都城在今河南淮阳。淮阳,古称太昊之墟、宛丘、陈州,是上古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建都之地、陈丰氏部落的居住地和舜后虞遂的封地。
周武王灭商建周,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将同姓、功臣和元圣之后封建诸侯国,以兼治天下。舜后胡公妫满,受封于宛丘,立国号陈,侯爵。后世以国为氏,陈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始祖;都城淮阳,成为陈氏人的发祥地。
(一)周武王封建诸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以姜尚为元帅,周公旦、毕公高为大将,亲帅兵车三百乘、虎贲壮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及蜀、庸、羌、微、卢、彭、濮等诸侯国皆率兵至麾下听令,伐殷纣于商都朝歌之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北)。殷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诸侯奉周武王即天子位,建都镐京(今西安市),追封其父西伯侯姬昌为文王。
周朝初建,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封侯建国制。周武王将殷地分为四国,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以统治殷民。封弟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虔于霍,此三国将殷地包围其中,以监视武庚行为,谓之“三监”。
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胡公妫满于陈,以奉舜祀,以备三恪,谓之周宾而不臣(恪,尊敬之意。周武王将黄帝、帝尧、帝舜三位元圣之后,视为周朝的贵宾,不与臣子相待)。封神农之后于焦、少昊之后于莒、大禹之后于杞、祝融之后于邾、四岳之后文叔于许。封姜尚于齐、周公于鲁、召公于燕、毕公于毕、叔绡于滕、泰伯之后周章于吴、仲雍之后于虞。封兄弟之国十五、姬姓之国四十、功臣及元圣之后十六,凡七十一国,以兼治天下。周之子孙不狂惑者,俱为诸侯。
封建诸侯,按公、侯、伯、子、男五品爵位,三等封地: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里为别国附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天子直接管辖之地,谓之王畿。王畿以外之地封给诸侯,王畿以内之地封给三公六卿,谓之采邑。采邑内的农民纳租,作为三公六卿的薪水;采邑外的农民纳租给天子,作为全国用度。诸侯将部分封地赐给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赐给属下作“食地”。这种制度,是因为那时钱币不流通,只能将土地作为官吏的俸给。
(二)周朝的宗法制度
周朝的官爵分为公、侯、卿、大夫等。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公。其次是少师、少傅、少保、谓之三孤。再其次是豕宰、宗伯、司徒、司马、司寇、司空,谓之六卿。
商代君主传位,多是兄终弟及,立储无固定的宗法,彼此争夺,导致商朝在祖甲以后,大乱七世。周朝吸取了这一血的教训,周公制定了“父死子继、立储以嫡、无嫡立长”的传位宗法。何谓嫡?正妻所生子为嫡子,妾生子为庶子,长幼有序,如有嫡长子,嫡次子和庶子无权争夺王位,可以受封为诸侯。诸侯的嫡次子和庶子同样无权争夺君位,可以在国内为卿大夫。
诸侯称国不称氏,即以国为氏。诸侯的嫡长子为储君,称太子或称世子;嫡次子和庶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故陈氏就分衍出众多的姓氏。
由此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天子既然是嫡长子、为王,是大宗;诸侯是嫡次子、庶子,是小宗。诸侯对大夫而言,诸侯是嫡长子,为君,是大宗;大夫是嫡次子、庶子,为臣,是小宗。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天子统三公,三公督诸侯,诸侯率大夫,大夫治庶民。诸侯由天子分出,大夫由诸侯分出。犹如树干分出树枝,树枝又分出树叶。这种大宗和小宗的封建宗法制度,是由上而下的严密组织,而乡遂制度则是由下而上的严密组织,这两种组织交互着象藤蔓一般,盘绕着周王朝的统治根基,使周朝统治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三)西 周
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代,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伐商建周,至周幽王于公元前771年被犬戌所杀,这一时期为西周。幽王子平王即位,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以后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两年后病卒,成、康继之,都是守诚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贤臣辅政,文修武偃,物阜民安,是周朝最强盛时期。自武王八传至夷王,觐礼不明,诸侯国逐渐强大。到九传至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暴动所杀,此乃千百年民变之始。又亏周、召二公同心辅政,称为“共和”,立太子靖为王,是为宣王。宣王英明有道,任用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贤臣,复修文、武、成、康之政,周王朝赫然中兴。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卒,太子宫涅嗣位,是为幽王。幽王暴戾寡恩,动静无常,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幽王娶褒姒,宠幸无比,生子伯服。褒姒虽有专席之宠,却从未开颜一笑,若一笑嫣然,媚人肠胃,幽王百计诱之而不能得。先王曾设烽火台,与诸候有约,若寇至则举火,诸侯各引兵来援。幽王欲使褒姒笑,乃无故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置宗法于不顾,废申侯之女申后入冷宫,废太子宜臼为庶人,并遣往申国。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申侯闻之,上疏谏曰:“昔桀宠妹喜而亡夏,纣宠妲己而亡商。王今宠褒姒,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桀、纣之事,复见于今;夏、商之祸,不在异日。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幽王览奏,拍案大怒曰:“此贼何敢乱言”!虢石父奏曰:“申侯见太子被逐,久怀怨望。今闻后与太子俱废,意在谋反,故取暴王之过”。幽王曰:“如此,何以处之?”石父奏曰:“申侯本无他功,因后进爵,今后与太子俱废,申侯亦宜贬爵,仍旧为伯,发兵讨罪,庶无后患”。幽王准奏,下令削去申侯之爵,命石父为将,欲举伐申之师。
申侯进表后,派人在镐京探信,闻知幽王命石父为将,不日领兵伐申,星夜奔回,报知申侯。申侯大惊曰:“国小兵微,安能抵敌王师?”大夫吕章进曰:“天子无道,废嫡立庶,忠良去位,万民皆怨,此孤立之势也。今西戌兵力方强,与中国接壤,主公速致书戌主,借兵向镐,以救王后,必要天子传位于故太子,此伊、周之业也,语云先发制人,机不可失”。申侯曰:“此言甚当”。遂备金缯一车,遣人致书犬戌借兵,许以破镐之曰,府库金帛任凭搬取。戌主阅书大喜曰:“中国天子失政,申侯国舅召我以诛无道,扶立东宫,此我志也”。遂发戌兵一万五千,申侯亦起本国之兵,出其不意,将王城围困。幽王闻变,急遣人举烽火征兵,诸侯之兵无一人一骑入者。皆因前被烽火所戏,此时又以为诈,故皆不起兵也。幽王兵败,逃往骊山,心胆俱裂,再令举烽火,烽烟透入九霄,救兵依旧不到。犬戌兵追至骊山下,将幽王、伯服及郑桓公杀死,并掳褒姒及周室财宝,焚烧宫室而去。
秦襄公、卫武公和、晋文侯仇等将兵救周逐犬戌。郑桓公太子掘突,收父散兵,从诸侯迎故太子宜臼于申,归即王位,是为平王。平王以镐京(今西安市,周朝都城,乃王业所基,故称宗周,亦称西都)逼近犬戌,乃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是周朝建成后修建的新都,故称成周,亦称东都)以避之。秦襄公以兵送平王,平王始封秦为诸侯,赐以岐、丰之地,秦于是始大。命卫侯和为公,赐晋侯仇以河内为附庸,而晋始大。自武王建周立国,至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幽王被犬戌所杀,这段历史时期称为西周,凡十二王,二百七十五年而东。自平王东迁洛邑,至秦始皇并吞六国,天下一统,称为东周。
(四)春 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孔子作《春秋》,自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幽王被犬戌所杀,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76年),鲁西狩获麟而终止,历时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是国与国吞并,人与人残杀的时代。自周夷王之世,周王室渐衰。卫国康叔七世孙顷侯,首坏王制,吞并庸国之地,周夷王无力控制,诸侯效法,转相吞并。至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更衰,而诸侯齐、楚、秦、晋始大,诸侯强并弱、大吞小,数百年间列国耗尽。据《列国志》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汤之时,有三千余国。武王观兵,有千八百国。平王东迁初,尚存一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于春秋经传者,一百二十四国,其子、男附庸之属,以九州异裔,皆参错于列国之中。其见于征伐会盟最显著者为鲁、齐、晋、秦、楚、陈、卫、蔡、曹、郑、燕、宋、谓之春秋十二国。这十二个强国都想争夺霸主之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大国争霸,成为春秋时期的主要特点。因此,先后出现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谓之春秋五霸。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国阖庐、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至春秋末期,晋灭十二国、楚灭二十一国、齐灭四国、秦灭十六国、吴灭二国、越灭二国。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七,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五)战 国
春秋之后为战国时期,战国始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春秋末期,周王室已完全衰落。诸侯国之间相互吞并,连年征战。诸侯国内,一些卿大夫(诸侯国中,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个等级爵位的官职),拼命扩大自己的封地。晋国大夫赵籍、魏斯、韩虔,势力强大,废掉晋国国君哀公,三家分晋,各自独立为君,史称“三晋”。周威烈王面对既成事实,不敢有异意,遂封三家为诸侯。
齐国丞相田和,是陈完的九世孙,亦号太公,专齐政,其封地已占去齐康公的百分之九十。田和迁其君于海上,而夺其国,请为诸侯,周安王亦许之(史称田齐)。
齐(田齐)、楚、燕、赵、韩、魏、秦,称为战国七雄。七雄之间,展开长期激烈征战。为了富国强兵,打败别国,各国先后实施变法,对旧的奴隶制经济、政治、法律等进行封建化改革,致使从夏朝以来的奴隶社会,逐渐过渡为封建社会。
七国争雄,你方唱罢我登场,连年征战,长达二百多年。周王室自身难保,名存实亡。先时,王子朝之乱,余党多在王城东都,周敬王避都成周,考王封其弟揭于王城,以续周公官职,因在成周之西,亦称西周。三传而至惠公,别以巩邑(今河南巩县),封少子班于王城之东,亦称东周。其后郝王徙都西周,西周武公依焉,至是并亡。唯东周君尚存,传子杰,又七年(公元前249),东周君与诸侯共谋伐秦,秦使相国吕不韦灭之,迁东周君于阳人聚,周遂不祀,至此而亡,但尚有七邑。东周自平王辛未,至东周君壬子,凡传二十五王,通西周共三十七王,历时七百九十八年。
(六)陈 国
陈国,是周朝的诸侯国。都城在今河南淮阳,古称宛丘,因其地处丘上,形状似碗而得名;为远古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建都之地,故称太昊之墟;陈丰氏部落随黄帝部落东迁,留居于此,故称陈地;商汤灭夏,封舜后虞遂之裔于此,国号陈,被周武王所灭。秦朝以后改称陈州,即今淮阳市,是陈氏发祥之地。
商朝末年,舜后虞思之裔遏父,又称阏父,投附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受封陶正(官名,管理制陶业)。周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将其长女太姬嫁遏父之子妫满为妻,并封妫满于陈,以奉舜祀,以取代亲商的虞遂之裔的陈国封地,国号仍叫陈、侯爵。因为他们都是舜之后裔,同宗共祖,易于接受统治,这种“以夷治夷”的治国之术,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妫满,字少汤,舜帝34世孙,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或胡公满,其后世子孙遂以国为氏,陈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始祖。
陈胡公是周武王的乘龙快婿,倍受周武王和后来的康王、昭王所宠信,拥有方园百里的封地及周边诸多子、男附庸国。陈国领地辖今河南淮阳地区及安徽西部地区,位于豫东大平原,土地平坦而肥沃,渠泽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占天时、地利,且与邻国和睦相处。因此,发展很快,国富民强,至春秋时期,已跃居十二强国之列。
在春秋纷争数百年中,本应成为诸侯之首的陈国,因后期政治腐败、君庸臣佞、民气不振和数次宫廷内乱,导致陈国逐渐衰败,处于被动挨打、备受强国凌辱的地位。
公元前719年,陈、蔡、卫、宋四国联合伐郑,拉开了春秋纷争的序幕。公元前707前,四国联军在周桓王率领下伐郑取得胜利。同年,陈国国君陈桓公病逝,国内因之暴发夺位内讧。桓公之弟陈佗,杀太子免而自立为厉公。厉公在位七年,又被蔡国所杀,国内大乱。蔡国以强凌弱,立桓公次子陈跃为君,是为利公。利公在位五个月而卒,其弟林立,是为庄公。庄公在位七年卒,其弟杵臼立,是为宣公。宣公十七年(公元前676),周惠王娶宣公之女陈嫣为王后,陈国与东周宗主国之关系非同一般,此时的陈国仍处于兴盛时期。
公元前673年,陈宣公宠妃生子陈款,宣公欲立款为君,便杀太子御寇而立款。御寇与厉公之子陈完要好,陈完惧祸,与颛孙奔齐避难,改陈为田姓,成为田氏之始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陈国国情每况愈下时,陈完血统这一支却在齐国兴旺发达,日后篡齐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667年,陈宣公因齐恒公称霸,陈国被迫跟随齐国打楚国。后来,楚国日益强大,陈国又臣服于楚。至公元前626年,陈共公因晋国称雄,陈国便进入晋国的联盟。随之,陈国变成晋、楚两个大国争夺的焦点,两边都不敢得罪,朝晋暮楚,惶惶不可终日。
然而,在陈国危亡之际,荒淫的陈灵公却与大夫孔宁、仪行父等一般佞臣不问国事,终日寻欢作乐,君臣三人皆与夏姬通奸。大夫泄冶进谏曰:“君臣淫乱,民何效焉?”灵公告之孔、仪,孔、仪请杀泄冶,灵公不禁,遂将泄冶杀之。公元前599年,灵公与孔、仪君臣三人淫于夏姬家。灵公戏孔、仪曰:“征舒似汝”。孔、仪亦戏灵公曰:“征舒似公”。征舒乃夏姬之子,已袭父职为陈国司马,闻而耻之转为怒,遂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孔、仪逃楚,灵公太子陈午奔晋。第二年,楚庄王借口平叛,出兵攻入陈国,擒征舒车裂于陈国都城宛丘粟门之地,把陈国建为楚国的县。后听大臣申叔之言,迎立太子陈午为成公。将夏氏下属的乡邑,每乡取一人迁往楚国夏州(今夏口,在汉口之东)。陈国经这次内乱后,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568年,陈哀公参加晋国为首的盟会,遭到楚国的重兵围困。陈国大夫庆虎、庆寅暗通楚国,让楚国抓走哀公之弟公子黄,然后放出谣言,说楚国要立公子黄为国君,吓得陈哀公离开以晋国为首的盟会,再次与楚国言好。
公元前550年,陈哀公到楚国朝贡,公子黄乘机向楚诉说庆虎、庆寅两面三刀的罪行。楚康王召二庆,二庆不敢赴楚,便派族人庆乐前往,被康王所杀。二庆自知罪责难逃,乘哀公在楚之机据陈都叛乱。楚遣屈建率兵送哀公归国,并围攻陈都。二庆驱逼工役赶筑城墙,以备防守。因工役消极怠工,被二庆所杀。众工役怒而袭杀二庆,导致陈国第四次内乱。至此,陈国已衰微到奄奄一息的地步。幸亏各国在中原争夺战中都已疲惫不堪,于公元前545年在虢国召开弭兵之会,陈国似乎遇到一个痛定思痛、休养生息、百废待兴的良机。
陈哀公并未引起重视,机会还是白白地放过了。哀公娶元妃郑姬生太子偃师、次妃生公子留、三妃生公子胜。次妃善媚得宠,既生留,哀公极宠爱,欲立为太子,因偃师已立,废之无名。乃以其弟司徒公子招为留太傅、少弟大夫公子过为留少傅,并嘱咐招、过曰:“异日偃师当传位于留”。公元前534年,哀公病废在床,久不视朝。招、过与大夫孔奂密谋,袭杀太子而立留。哀公闻变大怒,欲诛招、过,反被招、过发兵围禁,哀公愤恙自缢而死。司徒招自立为君,公子留惧祸奔郑。公子胜奔楚,哭诉陈变之由。楚灵王正欲寻机灭陈,遂于公元前533年,遣公子弃疾发兵伐陈,楚灵王御驾亲征。司徒召畏罪,嫁祸于公子过,乃杀过,枭其首,献于楚灵王,迎楚师入陈。楚灵王杀其元凶孔奂,与过首悬于城门示众,将司徒招发配越地东海为民,改陈国为县,命弃疾驻守陈地,将陈氏宗室及文武百官遣归楚国。
公元前529年,公子弃疾用夏啮(夏征舒之玄孙)为将,弑楚灵王而自立为平王。楚平王初立,欲和诸侯,乃复陈、蔡,命夏啮立偃师之子公孙吴为陈侯,是为惠公。陈亡五年得以复国,但内政外交皆受制于楚,实为楚国的附庸。
春秋形势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楚国称霸不久,吴国又日益强盛。陈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06),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大败楚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今武汉市)。同年,惠公卒,太子柳即立,是为怀公。吴破楚后,称霸诸侯。怀公元年(公元前505),吴召怀公会盟,怀公欲往。众臣谏曰:“吴新得意,楚虽败而未亡,况与陈有故,不可背楚”。怀公乃以疾谢吴。怀公四年(公元前502),吴复召怀公,怀公恐惧而入吴。吴怒其前不往,而杀之。太子越即立,是为闵公。
吴国好景不长,楚国又死灰复燃,再次强大。陈国便处在吴、楚两大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
闵公六年(公元前496),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十三年(公元前490),吴复伐陈,陈告急于楚,楚昭王救陈,军于城父,吴师去。十六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伐齐,败之艾陵,使人召陈闵公。闵公恐,背楚入吴,楚又伐陈。二十一年(公元前481),齐国田常弑齐简公,立其弟赘为平公,田常为相,专国权。二十二年(公元前480),楚伐吴,深入到吴境桐汭(今安徽广德县)。不久,越灭吴。二十四年(公元前478),楚惠王乘机伐陈,激战三个月,闵公被杀,陈亡,陈氏宗室遍避四方。
陈国自陈胡公受封立国,至陈闵公失国,传二十世,二十六君,历时568年。
五、田齐王国
田齐,本陈姓。陈厉公之子完奔齐(姜尚的封国),改姓田氏,侍齐桓公为工正。其后八代为卿相大夫,至九代田和代齐,周安王命为诸侯。从此,姜姓齐国易主,田氏为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史称田齐。共传八君,至十七代齐王田建为秦所灭,历时168年。
周桓王十五年(公元前705),陈厉公宠姬姜氏生公子完,谥号敬仲。时年,周太史过陈,厉公使太史为陈完占卜,卦得《观》之《否》,卦曰:“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姓姜,姜姓者,四岳之后也,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也”。
陈完五岁时(公元前700),厉公被蔡人所杀。蔡国以强凌弱,立陈桓公次子跃为君,是为利公,在位五个月卒。其弟林立,是为庄公。庄公在位七年卒,其弟杵臼立,是为宣公。宣公元妃吴氏生太子御寇,嬖姬生公子子夏、子仲、子楚,朱氏生公子庆,房氏生公子款。房氏善媚得宠,宣公即宠其母,便爱屋及乌,欲立款为太子。而御寇已立,又无劣迹,废之无名。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宣公诬御寇谋反而杀之,立款为太子。陈完侍宣公为大夫,素与御寇亲善。御寇被诛,陈完惧祸及己,避难奔齐。齐桓公欲使陈完为卿,陈完推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齐桓公封陈完为工正,并赐采邑于田,遂改陈为田氏,成为田氏之祖。
齐懿仲欲使其女嫁陈完为妻,又为陈完占卜,卦曰:“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陈)之后,将育于姜(姜姓齐国),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无人相比)”。于是,遂婚焉。
陈完之后,四代皆为齐大夫。至五代孙田乞,初为大夫,施惠于民,收赋税以小斗进之;以粟于民,以大斗出之。由此深得齐国民心,田氏宗族日益强盛。齐景公卒,齐相高昌子、国惠子,立景公宠姬生子宴孺子为君。田乞与景公他子阳生友善,宴孺子即立,阳生奔鲁。田乞伪侍二相,以计离间诸大夫,逼国惠子奔莒,返杀高昌子和宴孺子。田乞使人至鲁迎回阳生,计立于家,是为悼公。田乞为相,专齐政。从此,田氏世代为相,垄断齐国政权。
田乞卒,其子田常袭父职为相。齐简公四年,田常发动政变,尽诛齐国卿族鲍、晏、阚及公族之强者,杀简公而立其弟骜,是为齐平公。齐国之政,皆归田常。还将齐国安平以东至琅邪之地作为封邑,其封地大于齐平公食地数倍。田常欲使子孙兴旺,选身高七尺的美女数百为姬妾,生子七十余。
田常卒,其子田盘袭父职为相。田盘使兄弟宗人尽为齐国各城邑大夫,将齐国地方政权揽于田氏之手。
田盘卒,其子田白袭父职为相。田白卒,其子田和袭父职为相。田和专齐政,其封地占去齐康公食地的十分之九。公元前391年,田和将齐康公放逐于海滨,仅给一城作食地。公元前388年,田和会魏文侯于浊泽,魏文侯请命周安王封田和为诸侯,列名于周室,田氏开始用元年纪事。从此,齐国易主。齐国自姜尚于公元前1046年受封立国,至齐康公亡国,历时658年,史称前齐。田和以后,史称田齐、亦称后齐。田和代齐方两年,于公元前386年卒,谥号太公。
太公卒,其子剡立,是为齐侯。齐侯卒,其弟午立,是为恒公。恒公卒,其子因齐立,是为威王。威王初,不问国事,委政于卿大夫。九年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威王六年,鲁伐齐,至阳关。晋伐齐,至博陵。七年,卫伐齐,取薛陵。九年,赵伐齐,取甄城。于是,威王励精图治,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魏惠王请献观泽以和解,赵还长城。诸侯闻之,不敢致兵于齐二十多年,并相继与齐通好。齐国跃居霸主之位,自称为王,以令诸侯。
威王卒,其子辟疆立,是为宣王。宣王二年,魏伐赵,赵、韩共击魏,五战不胜,求救于齐。齐宣王命田忌、田婴为将,孙子为军师,率兵救赵、韩以击魏,大败魏军于马陵,杀魏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其后,韩、赵、魏三国之君皆朝拜齐宣王于博望,结盟而去。
宣王卒,其子地立,是为湣王。公元前286年,湣王灭宋,持强而骄。南侵楚,西伐韩、赵、魏、燕。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合五国之兵反击,大败齐军于济水西岸,乐毅攻破齐都临淄,尽取齐国财宝。湣王先后逃往卫、邹、鲁等国避难,因傲慢无礼不肯收容,而隐居莒城。楚国不满燕国独吞齐地及财宝,命楚将淖齿率兵救齐,遂为齐相。不久,楚、燕议杀湣王,平分齐地。淖齿乃刎湣王脚筋,倒吊三日而死。
湣王被害,太子法章隐于莒城太史殷家,并与其女凤娇私通。齐将公子贾率兵袭杀淖齿,与莒人及齐亡臣相聚,寻得法章即位,是为襄王。并立凤娇为后,是为君王后。以保莒城,布告天下。襄王在莒城五年,田单在即墨攻破燕军,收复全部失地,至莒城迎襄王入临淄。田单功高,受封安平君。
襄王卒,其子建立,史称齐王建,亦称末王建。齐王建即位初,其母君王后辅攻,与诸侯诚信相交,六国联合抗秦。秦攻赵,破赵于长平,围邯郸。齐、楚合兵救赵抗秦。君王后死后,用后胜为相,后胜受秦国间谍贿赂,私通于秦。后胜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给贿金,宾客回国为反间,劝齐王建放弃六国合纵抗秦,而朝拜秦王。齐王建听信奸言,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抗秦,坐山观虎斗。致使秦国于齐王建十六年(公元前249)使相国吕不韦灭周、三十五年灭韩、三十七年灭越、三十九年灭燕、四十年灭魏、四十二年灭楚、四十四年伐齐。齐王建又听信齐相后胜之计,强大盛极一时的田齐王国,在秦军兵临城下时不战而降。秦虏齐王建,迁于共邑(在太行山下),悔恨误信奸言而亡国,不数日哀极而卒。齐王建之子孙,为避秦害而隐居改姓。长子田升,升子田安,于楚汉纷争时,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其后世改田为王氏,意为王室之裔,即汉代新朝皇帝王莽之祖,称元城王氏。次子田恒,亦改姓王,成为北海、陈留王氏之祖。三子田良,奔大梁,复陈氏归宗。
初,周大史为陈完占卜,能算到十代以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也”。至陈完奔齐,懿仲又为陈完占卜,算到五世齐昌为正卿,八世之后称王无人相比。田乞、田常之所以接连杀害两位国君,独专齐政,田和代齐为诸侯,并非形势发展造成,也许是遵循冥冥意志,符合占卜之预言吧。
六、张楚王陈胜
陈胜,字涉,秦末河南阳城人,年轻时给人当长工。一天,在田垄上休息,对同伴说:“以后要是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同伴们笑他:“我们受雇给人耕田,哪里来的富贵?”陈胜长叹一声说:“小雀子哪里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被征发去屯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任屯长。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刘村集)时遇大雨连绵,道路泥泞不通,自感到不能如期赶到渔阳。依秦朝严酷的军法当将全部戌卒斩首。陈胜和副屯长吴广一起袭杀押解戌卒的将尉,率同行戌卒九百人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军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号召,天下群起响应,各地皆杀郡县守令以从陈胜。起义军进入陈国故土陈县(今河南淮阳县)时已有战车七百乘、骑兵千余、步兵数万,陈胜被拥推为王,国号张楚(意即张大楚国,实即大楚)。
陈胜在陈国故土称王后,便派兵攻取越、魏之地,派吴广西攻荥阳,又命周文进取关中。当周文行军到戏(今陕西临潼县东戏河)时,遭到秦将章邯军队反扑,终因孤军深入而失败。秦军进逼张楚的都城陈县,陈胜被逼撤出,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部下庄贾所杀。
陈胜虽然被害而死,称王仅一年,但他所封的侯王将相最后还是灭亡了秦朝。所以,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安置了三十户人家作为陈涉墓的守墓户,历年祭祀。
七、楚汉相争中田齐诸王
陈国和田齐王国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使陈氏子孙陷入悲壮的迁徙之中。陈胜的崛起,田氏齐国的复辟努力,陈平的丰功伟绩,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给陈氏的发展兴旺和再次崛起打下了良基。
陈国灭亡后,陈氏子孙散居各地,其后秦灭六国,陈氏之裔田姓齐国也被秦灭。从此,陈氏进入衰落期。十五年后,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陈氏子孙如影随形,纷纷响应,田儋杀县令,据地称齐王。田儋战死后,齐地百姓拥戴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王。田儋之弟田荣不服,率兵赶走田假,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后来楚霸王项羽改封田市为胶东王,田市的部将田都为齐王,项羽自己的部将田安为济北王。田荣又不服,发兵与项羽对抗。田荣兵败身死,田荣之弟田横自立为齐王,统领重新集结的兵团与项羽展开游击战。
陈胜称王后,陈平六出奇计辅佐汉高祖定天下,受封曲遂侯,后为文帝、吕后、惠帝三朝丞相。项羽被刘邦逼死乌江之后,韩信将兵破齐,田横率五百士兵逃往海上,羞为汉臣,而全部自杀,演出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田横五百壮士的悲歌。尽管田齐不复再有天下,但齐地田氏为了强宗大族,令汉高祖刘邦念念不忘。立国后,为防止田氏子孙再度崛起,故将田氏“先徙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红旗乡),后徙北平”。

八、新朝皇帝王莽
王莽,字巨君,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祖籍东平陵(今山东历城县东),陈氏之裔齐王田建八世孙。从五世祖田遂起,改王姓。曾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做过绣衣内史,祖父王禁做过廷尉史。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王莽出世时,王政君已当了四年皇后。
王莽的父亲王曼,虽是王政君的同母弟,由于死得早,没有得到封爵,寡居的母亲在宫中侍候太子,所以王莽自小没有荣宠。但他刻苦攻读礼经,用孝悌忠信等思想约束自己。在家中,他恭谨地侍奉母亲和嫂嫂,精心培育亡兄留下的孩子;在社会上,广交贤俊之士,对执掌朝廷大权的叔伯们,恭敬备至。
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伯父大将军王凤得重病,王莽侍奉汤药,不离病榻左右,一连数月不解衣带,蓬头垢面,竭尽孝心,深得王凤好感。王凤临终时,特意将王莽托付给元后和汉成帝,让他做了黄门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郎官),后升为射声校尉(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这年,王莽年方24岁。
永始三年(公元前16年),元后让成帝追封王曼为新都哀侯,由王莽袭爵为新都侯,于是有了1500户的封国,在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的都乡,并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的宿卫近臣)。
刚到而立之年的王莽,声名已超过同宗同辈的贵族子弟和叔伯父们,但王莽依旧如昔,毫无骄矜之色。王莽曾私下买了一个俊俏的侍婢,欲为己用,但闻他人有议论,便解释说:后将军朱元无子,听说此女善于生子,特为朱将军买下。当天,将侍婢送到朱府。于是,王莽颇受人称赞。
随着岁月的推移,王莽的声望愈来愈高。到汉平帝死时,他一身领受五大荣宠: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他以体恤元后健康为名,把州、牧、二千石官吏的考核、任命权全部掌握在手中。他还上书愿出百万钱、献田三十顷,交大司农官,救赈贫苦;每逢水旱灾荒,他就宣布改吃素食。同时,他制订了一系列笼络知识分子的措施,网罗国中有特异本领的人才。
汉宣帝死后,外戚势力除王氏这一门外,还有许、丁、傅、卫等几家,彼此斗争十分激烈。在同丁、傅外戚集团斗争中,王莽失利,丢掉了大司马大将军的官位。为此,王莽蛰居南阳长达三年之久。这期间,他的次子王获,杀了一个奴婢,王莽却煞有介事地予以训责,并下令让王获自杀偿命,为此赢得朝野赞赏。
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汉哀帝被迫下诏让王莽重返朝廷。第二年,哀帝死,丁、傅两太后亦相继亡,且无后。元太后便将所有大权全部交给王莽。接着,王莽便在宫内外清除异己。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之女立为皇后,王莽取得了“宰衡太傅大司马印”,在各要害部门安上自己的党羽。
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王莽趁平帝生病,进椒酒下毒,害死年仅14岁的小皇帝。先遮人耳目,立宣帝玄孙仅两岁的广戚侯子缨继承帝位,自当“摄皇帝”,后又称“假皇帝”,不久即夺取帝位,改国号为“新”,于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旦,隆重举行登基大典。
王莽了为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禁止买卖,还实行五均六管。执政期间,还屡改币制,以至经济混乱,阶级矛盾激化。天凤四年(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新王朝崩溃,王莽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在帝位15年,寿69年岁。

九、安南国王陈日照
安南国,即今越南,与中国比邻而居,自古及今有着极其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渊源联系,彼此间既有过兄弟般的情谊,也有过刀兵相见之时,但两国人民之间渴望友好相处的愿望,总是燃起灿烂的火光,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早在梁代时,陈文戒任交趾(今越南)德州剌史时,陈氏已进入越南。到了宋代,福建陈氏纷纷迁入越南,并担任了显要的官职,成为该地的大族。至今,陈姓仍为越南十大姓之首。
据典籍记载,陈氏在安南国担任要职的有:阮高宗时的大臣陈宿、元帅陈馨。李惠宗时的太尉、彰成侯陈嗣庆;嗣庆之子陈海,官太尉,封王;嗣庆大将陈守庆、陈守达、陈献深。李惠宗时的内侍判首陈欣,显诚王陈豹,左司郎中陈智宏,上品奉御陈守度;嗣庆之弟陈仲,即李惠宗之岳父,陈朝太祖之义父。
陈姓在越南最为显赫的是荣尊极位,当了安南国的国王。明代李翊《戒庵老人漫笔》中,引祝允明《枝山野语》所载安南国《邓氏尚书公事状》说:闽人陈京入赘为李惠宗国婿,娶昭圣公主,生子威晃,执国柄,条件成熟后,便歼灭了李族,在安南建立陈朝。
陈京,字日照,容貌俊美,丰神潇洒,而且颇具才华,因杀人犯法逃到安南国,成了太尉陈承的义子。在会试中,荣登榜首,获得国王召见。国王的女儿昭圣公主,透过窗隙看见了这位才貌双全的陈日照,十分爱慕,便招他做了国婿。公元1225年,陈日照登上国王的宝座,史称大越陈朝太宗。
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陈日照向宋朝进贡了两头大象。次年,上表求世袭,南宋皇帝册封他为检校太师、安南国大王。其子陈威晃授海军节度使、观察处置使、检校太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安南国王、效忠顺化功臣,赐给金、器币、鞍马。
安南国作为南宋的藩属国,传8世13王,历时175年(公元1225—1400年)。后来国位被大臣黎季所篡,建国为胡朝,国号大虞。公元1407年,陈艺宗次子陈顾自立为简定帝,大臣邓容复立陈顾之侄陈季扩为帝,史称重光帝,公元1413年,被明成祖所灭。这个后陈朝,只传二世,仅七年。

十、陈朝
中国历史历经虞、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晋自五马渡江,天下分而为二,是为南北朝。南朝刘裕篡晋称宋、萧道成篡宋称齐、萧衍篡齐称梁、陈霸先篡梁称陈。陈霸先建立的陈国,史称南陈朝,后传陈文帝、陈废帝、陈宣帝、陈后主,历时33年,被北朝隋文帝杨坚所灭。
北朝在晋时,中原之地被汉主刘渊、赵主石勒、秦主苻坚、燕主慕容庵、北魏主拓跋珪等诸胡人(指北方少数民族)所占据,历史上叫做“五胡乱华”,是为北朝。北魏之后乱离,又分为东西二魏:东魏被高洋篡夺,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西魏被宇文泰篡夺,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南陈与北齐、北周、三国鼎峙,相互争战。后来,北周被杨坚所篡,改国号为隋,杨坚继而灭齐并陈,天下一统。
(一)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史称陈武帝。生于梁武帝天监二年癸未岁(503),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下若里人。
陈霸先的远祖是东汉太丘长陈实,世居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陈实官职虽不大,但高风亮节,卓尔不群,名声很大,《后汉书》中有传。陈霸先受这位远祖的影响很深。
陈霸先的十世祖陈达,曾任丞相掾和太子洗马(官名),在西晋永嘉战乱年间(307—312),随西晋王室避乱南迁(东晋始),出任长城令,因喜爱长城山水秀丽,就世代定居在下若里,子孙繁衍,成为长城一大望族。陈达在选择长城下若里作为子孙定居地时曾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矣”。从西晋永嘉至梁天监,时过二百年,果然出了个武皇帝陈霸先,子侄数十人封王,陈氏一跃而为帝王家。《陈书》、《南史》都采用了这一说法。
陈达之后,《陈书》中排出九代传人:“达生康,复为丞相掾,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骑侍郎高,高生怀安令泳,泳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臣,道臣生皇考文赞。”文赞妻张氏生道谈(谈先),侧室董氏生霸先、休先。陈霸先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上有嫡兄,但不同母,下有亲弟,同为庶出,在封建时代的这种家庭地位,造就了陈霸先从小就注重自身努力,擅长顾及方方面面的个性特点。
陈霸先出生在南北对峙的战乱时代,自幼胸存大志,《陈书》载:“高祖少倜傥有大志,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时人所推服。”《南史》载:“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多武艺,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古时能读书识字不容易,陈霸先具备这种能力,他的兄弟也有类似的文化程度,这奠定了他们后来才能出众的基础。
陈氏三兄弟都相当能干,《陈书》载:“道谈仕于梁世,为东宫直阁将军。侯景之乱时,领弩手二千援台,于城中中流矢卒。”“休先少倜傥有大志,梁简文之在东宫,深被知遇。太清中既纳侯景,有事北方,乃使休先召募,得千余人,授文德主帅,顷之,卒”。陈霸先后来做了皇帝,立志统一北方,还称赞自己的同母弟休先:“此弟若存,河洛不足定也!”
陈霸先青少年时打鱼练武,不但兴趣多,而且活动也广泛,《陈书》载:“高祖曾游义兴(今江苏宜兴),居于许氏馆中,夜梦天开数丈,有四人穿朱衣捧日而至,令其开口吞食,醒来仍觉腹中犹热,自知日后必大贵”。
陈霸先初为里司(相当于今天的村长),后到建康(梁朝都城,今南京市)为油库吏,徙为萧映侯府的传教官,终于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的上层人物。萧映是梁武帝的侄子,爵封新喻侯,历任吴兴太守、北徐州(今安徽凤阳)剌史、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等职,陈霸先一直跟随萧映在府中任幕僚,凭借他出众的才干,深受萧映器重,《陈书》载:“大同初,新喻侯萧映为吴兴太守,甚重高祖,尝目高祖谓僚佐曰:‘此人方将远大,将来必胜于我’”。
大同六年(540),萧映任广州剌史,陈霸先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又出任西江督护、高要(今广东肇庆市)太守。从此,陈霸先掌握了一郡的军政大权,后来势力不断壮大,都是从这里打下的基础。
大同七年(541),交州(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约三十公里处)土豪李贲发起叛乱,赶跑了交州剌史萧咨。大同八年春,梁武帝遣越州(今广西合浦)剌史陈侯、罗州(今广东化州)剌史宁巨、安州(今广西钦州)剌史李智、爱州(今越南清化市)剌史阮汉等合力讨伐,又邀林邑国(今越南南越)国王从腹背袭击李贲。大同九年四月,李贲部将范修在九德(今越南荣市)大破林邑王,梁国征讨诸军也都不知所终。李贲控制了整个北越(当时越南属中国领土),在大同十年正月,仿梁朝制度,设置百官,自称越帝。梁武帝又命新州(今广东新兴)刺史卢子雄、高州(今广东阳江)刺史孙炯火速发兵,并受坐镇广州的萧映和萧咨节制。当时南方正是春暖草长,瘴疠肆虐的季节,卢孙二将请求待秋凉后发兵,但二萧不允,催命出征。卢孙二将只好领着将士匆匆上路,才行到合浦,果然疫气发作,死者达六七成,趁机溜掉的也不少,一支征讨大军不战而溃。梁武帝接到萧咨密报,误以为卢孙二将交通李贲,故意逗留不进,敕令在广州赐死。这事激起了卢子雄部下旧将周文育、杜僧明等人的不平,于当年五月发动哗变,叛兵包围了广州城,准备活捉二萧,血祭卢孙二将,然后赴京请罪。一天功夫,广州城云集叛兵数万,广州告急。陈霸先在高要闻报,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火速救援,一战而解重围,周文育、杜僧明等叛将被擒。陈霸先牛刀小试,已显露出英武雄奇的将略之才。这事惊动了朝廷,梁武帝还特派画师前往广州,画下陈霸先像,以示表彰,并供皇帝考察鉴选。
大同十年(544)冬,萧映在广州病亡。新年刚过,陈霸先护送萧映灵柩回京城建康,行至大庚岭,正遇上梁武帝诏命下达,任陈霸先为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太守,随新任交州剌史杨日票前往交州讨伐李贲。陈霸先将送丧之事交给好友沈恪,并请他将自己的妻儿送回长城老家,自己带数名亲信又返回广州,召聚将士,备办军资。
大同十一年(545)十二月,陈霸先与杨日票等证讨大军抵达交州,在恶劣的环境中,经过三年苦战,终于除掉了以李贲为首的地方分离势力,收复了交、爱、德、利、明等数州(约今北越全境)。整个交州平叛过程,杨日票虽然“领衔主演”,但真正的核心人物却是陈霸先,他所统领的军队名义上是杨日票六军之一,实际上是交州三次大战的中坚力量。由于当时社会极讲究家世出身,功勋卓著的陈霸先仍未受到朝廷重用,交州平定后,依然被任命为西江督护兼高要太守,连一个剌史都未升上,只添了一个振远将军、都督七郡诸军事的军职。
太清二年(548),陈霸先领着本部将士从交州返回高要复职,正遇上侯景之乱。侯景原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战将,爵封河南王、东南道大行台、都督十三州诸军事,高欢死后,不服高欢之子高澄的统治,举兵反叛,并于太清元年(547)二月投靠梁朝。梁武帝萧衍派侄子萧渊明领兵与东魏开战,接应侯景,但萧渊明与侯景都被战败,萧渊明被俘,侯景逃至寿阳(今安徽寿县)。侯景是一个政界无赖,以寿阳为据点,于太清二年八月举兵反梁,以反奸贪、除君侧为借口来号令百姓,十月渡江包围了健康。健康分为一府两城,城东是宰相等重臣居住的东府,城西是驻扎禁卫军的石头城,城中是梁武帝居住的皇宫台城。侯景包围台城,隔断东西两城的联系,百道俱攻,久攻不克,遂修筑长围以绝内外。梁国各路援军云集,但互相勾心斗角,成了隔岸救火。第二年三月,侯景攻破台城,梁武帝病饿而亡,太子萧纲(503—551)被侯景扶为傀儡皇帝。
陈霸先得到台城被围的消息,立即准备赴援。但陈霸先的顶头上司是广州剌史元景仲,元景仲本是北魏降将,受侯景诱惑,准备举兵响应侯景。面对企图背叛国家的上司,陈霸先没有屈服,而是当机立断,举兵反抗,元景仲走投无路,自缢身亡。陈霸先迎梁宗室曲江侯萧勃镇守广州,又奉萧勃之命平定了始兴(今广东韶关)等十郡叛乱,大军移镇始兴。
太清三年(549)十一月,陈霸先遣将进驻大庚岭,招聚始兴地方将士侯安都等千余人,遣杜僧明、胡颖等主帅领兵顿于岭上,檄讨侯景,准备继续推进。但萧勃心胸狭隘,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软硬兼施,只希望陈霸先能帮他看守门户。面对萧勃的利诱威逼,陈霸先只好遣使往江陵,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508—554)名下,受萧泽节制,授陈霸先为交州剌史,爵封南野县伯,食邑三百户。
大宝元年(550)正月,陈霸先大军从始兴出发,抵达大庚岭,击败奉萧勃之命在南野(今江西南康以南约十五公里处)拦截的蔡路养,乘胜进驻南康。此后近一年半时间,陈霸先与响应侯景的高州剌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了拉锯战,终于擒斩李迁仕。
大宝二年六月,陈霸先兵发南康,沿赣江北下。八月,陈霸先准备与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会师。由于陈霸先足智多谋,倜傥大度,名声远在王僧辩之上,使王僧辩心存畏忌。当时王僧辩等西路大军正好缺粮,情势不妙,而陈霸先已贮有军粮五十万石,在这紧要关头,陈霸先以大局为重,迅速馈送三十万石给西军,打消了王僧辩的顾忌,也在西路军中赢得了威信。
陈霸先兵发南康时,梁国战局发生了很本性转变,萧绎部下大将王僧辩、胡僧佑、陆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贼帅任约、宋子仙被擒,侯景从攻势转为守势。
大宝二年九月,侯景进位相国,爵封汉王,加殊礼,自号宇宙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执掌梁国军政大权。十月,侯景残杀梁简文帝萧纲,立豫章王萧栋为帝,改元天正。十一月,侯景又残杀萧栋,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改元太始。
大宝三年(552)正月,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水陆俱下,另有前军五千由骁将杜僧明统领,已抵达湓口(鄱阳湖入长江口)。二月,王僧辩等西路大军从寻阳起行,在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与陈霸先会师。王僧辩与陈霸先登坛设誓,缔结了盟约。两路征讨大军沿途攻克芜湖、姑熟(今安徽当涂)。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暴乱势力,侯景被杀。经陈霸先、王僧辩等各路将士劝进,萧绎在江陵称帝,即历史上的梁元帝,改元承圣。封陈霸先为长城侯,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征虏将军,驻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封王僧辩为长宁公,进位司徒、镇卫大将军,驻镇建康。
承圣三年(554)九月,西魏发兵突袭江陵,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杀,朝臣与百姓中强壮者都被掠走,陈霸先的儿子陈昌和侄子陈顼本在梁元帝宫中值事,这次也被掳至长安,江陵几乎成了一堆废墟。梁元帝之侄、故昭明太子之子萧詧,在西魏驻军的监视下,被扶为傀儡皇帝,建立了一个地方不过三百里的“后梁”小王国。
江陵陷落后,王僧辩与陈霸先书信往来不断,经反复商议,于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543-558)至建康,准备称帝。
萧方智到建康不久,北齐(东魏已被北齐禅代)文宣帝高洋不甘心西魏势力南扩,也想趁梁国破败,前来瓜分,派其弟上党王高涣领兵南向,护送原被东魏俘虏的贞阳侯萧渊明来登梁国帝位,王僧辩起先拒不允应。
承圣四年(555)三月,北齐军兵至东关(今安微巢湖市东南),王僧辩遣徐州刺史裴之横领兵拦击,裴之横战败被杀,王僧辩在惊惧之中领兵出屯姑熟。其间,王僧辩一方面与北齐,另一方面与陈霸先书信往来不断。陈霸先坚持不纳萧渊明,但王僧辩随着裴之横的败亡,渐渐软弱下来,屈从于北齐压力,于七月迎萧渊明到建康称帝,改元天成,以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子,王僧辩为大司马,陈霸先为侍中。
陈霸先苦争无效,恨王僧辩屈从北齐势力,单方做主,擅自废立。九月,陈霸先在京口举兵,突袭建康石头城,杀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扶立萧方智登基称帝,是为梁敬帝,改元绍泰。陈霸先任丞相、大都督、爵封陈王,总摄梁国军政大权。
梁国经过侯景之乱,已四分五裂,淮南被东魏侵占,四川被西魏攻取,长江中游除江陵一个“后梁”小朝廷外,湘州(今湖南长沙)还有一个王琳。王琳本是梁元帝手下大将,梁元帝被西魏杀害后,王琳被长江中游诸将推为盟主,拥兵自重。后来,王琳还拥立一个十岁孩童萧庄(梁元帝之孙)为帝,借助北齐力量,在郢州(今湖北武汉)集结军队,企图一举征服建康。陈霸先辅佐梁敬帝萧方智时,国内除王琳外,还有许多大小藩镇没有归顺,如在吴兴的震州刺史杜龛、在义兴(今江苏宜兴)的太守韦载、在会稽(今淅江绍兴)的东扬州刺史张彪,在苏州的王僧辩之弟王僧智,还有在岭南的广州剌史萧勃等。东魏与西魏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这时已分别被北齐、北周禅代,北周在江陵扶持了一个后梁小王朝,虎踞汉水与长江中游;北齐则接纳了梁国降将陆法和、徐嗣徽、任约等势力,并派遣翟子崇、柳达摩、萧轨、东方老等大将,分别于绍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两次大规模侵犯建康。陈霸先率建康军民英勇奋战,以弱制强,击溃了这两次侵犯。
太平二年(557)十月辛未日,陈霸先禅梁称帝,立国号陈,改元永定,大赦天下,废梁敬帝为江阴王,梁皇后为江阴国妃。追赠皇考陈文赞为太上景皇帝,庙号太祖;皇妣董太夫人为安皇后。追谥前夫人钱氏为昭皇后;世子陈克为孝怀太子,遥封陈昌为衡阳王,立夫人章氏为皇后。
陈霸先禅梁称帝,并不是在四方平定,八面颂歌之时,而是身处危难之中。当年曹操在八方初定时,接到孙权的劝进表,还不敢称帝,一语道破孙权用心道:“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炉上去呢!”又道:“如果天命有所归,我还是作个周文王吧!”可见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弄不好会引火烧身,遗臭万年。陈霸先之所以敢走这一着险棋,而且走成功了,这与梁朝几代皇帝都无善终,民心对萧氏已极度失望有关。梁武帝是被饿死的、梁简文帝是被土囊压在头上闷死的、梁元帝在投降后受尽侮辱也是被土囊闷死的,还有萧正德、萧栋、萧纪、萧渊明等都称过帝,下场都很悲惨,这不是死了几个人的事,而是随着他们的失败,他们的子女妃妾、部下随从及成千上万的百姓连带着受屠戮的事。,陈霸先亲手扶上台的梁敬帝,登位时才十三岁,决无左右时局的能力。如果陈霸先继续瑟缩于腐见,愚忠于萧氏,不当机立断,釜底抽薪,最终也逃不出与萧梁皇朝共同覆亡的下场,对人民将是又一场浩劫。所以,陈霸先称帝,实际上受命于危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既是民情所需,也为时局所迫。《梁书》作者姚思廉认为,梁朝多次惨遭横祸,颓势已无可挽回,“敬皇高让,将同释负焉,”梁帝退位,陈霸先等于挑起一副沉重的担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虽然主张君权可禅可代,但仍坚持从政治道德角度分析开国君主的人格品性,认为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政治道德要高于魏、晋、宋、齐、梁五朝,并评价说:“陈高非忠于萧氏,而保中国之遗民,延数十年以待隋之一统,则功亦伟矣哉!”
陈霸先之所以能从一介平民跃居社会政界颠峰,除历史机遇使然外,与其自身优良的文化素质有关。首先,陈霸先有着极高的军事修养,《陈书》有多处记载,如:一、(陈霸先在建康与侯景决战时)高祖曰:“《军志》有之,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二、(陈霸先和周文育在白城拒战徐嗣徽时)高祖曰:“兵不逆风。”文育曰:“事急矣!当决之,何用古法?”抽槊上马而进……。陈霸先的军事造诣,还可从他进攻台城与后来防守台城中看出来。梁武帝在台城打防御战失败,侯景不久也重蹈覆辙。陈霸先辅佐梁敬帝时,在台城先后两次遭到大规模侵袭,都能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彻底摧毁敌军。此外,陈霸先征战交州,军事上已采用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技术,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的一个奇迹,徐陵在《九锡文》中有“远踰沧海,大拯交越”和“公英谋雄算,电扫风行,驰御楼船,直跨沧海”这样两句记载,说明远在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已具备了大规模的跨海作战能力。陈霸先率领上万人的军队开辟一条从广州到红河的海道,在中国历史上还属首次。
陈霸先除了用兵如神的军事素养外,在从政品格方面最突出的个性是拥护中央,维护统一,不畏权势,反对分裂。当初出征交州,曲江侯萧勃就以宗室身份,收买杨日票等将领,企图壮大个人的势力,因陈霸先率先抵制,交州平叛才取得成功。元景仲企图举兵响应侯景,更受到陈霸先的致命打击。当宫城陷落,侯景肆虐时,萧勃又以宗室身份劝阻陈霸先进军,并遣将与蔡路养联合阻挡,仍无法动摇陈霸先除恶的决心。陈霸先出于国家民族利益袭杀王僧辩一事,人们容易用世俗的目光加以非议,却不知这事正是王僧辩从政品格有缺陷所致,也表明了陈霸先不屈服于北齐的势力压迫。
陈霸先在处世为人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很受当时人及后人推崇。高凉(今广东阳江)有一位冼夫人,是极具胆识的少数民族领袖,曾领兵与投靠侯景的李迁仕作过战,在灨石(今江西万安)与陈霸先相会,回家后对她的丈夫说:“陈都督,非常人也,甚得众心,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陈霸先之所以能极得人心,《陈书》的作者姚思廉分析,有以下四方面原因:第一、他“英谋独运,人皆莫及”,军事眼光、政治眼光都比同时代人要看得远,或进或止,都恰到好处。第二、“恒崇宽政,爱育为本”,虽以武艺起家,却不是好战之人,常能以一文士之力,免三军之争,非到事不可息,决不轻易动武,不轻易调发民力,体贴百姓,使他得到了百姓的支持。第三、生活朴素,吃苦耐劳,史称他“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己,不为虚费”。即使后来当了皇帝,宫中仍“衣不重彩,饰无金翠,歌钟女乐,不列于前”。第四,他不贪图钱财,平定侯景与拥立萧方智,都使他得到了朝廷大量赏赐,但他把这些赏赐都分给了部下。这些,都使陈霸先在 人民群众中受到了广泛的拥护。
陈霸先灵活机动地驾御时局的政治艺术,集中体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他以远大的目光和开阔的胸襟,把最大多数人团结到了自己的周围。陈霸先善于用人,特别善于用降将,他所重用的将相人才都来得非同一般,如杜僧明、周文育、殴阳頠、周铁虎、程灵冼、侯王真、鲁悉达、韦载、徐陵、杜棱,都是他的战俘或被击败的对手,尤其是杜棱,曾险些被他亲手绞杀,他都能放手任用,让他们人尽其才。这些人也不辜负陈霸先的期望,无论在陈霸先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出死力效忠新兴的陈氏皇朝,这又不能不说陈霸先的用人之道也是一个奇迹。
唐代政治家魏征在《陈书•后主本纪》的总论里,对陈霸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陈霸先效命旧朝,功勋不下曹操、刘裕;三分天下,雄豪无愧刘备、孙权。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圣井铭并叙》碑文中,赞扬陈霸先“江左诸帝,号为最贤。”现代史学家范文澜说:“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在少数民族统治下,长期遭受严重的破坏,汉族在长江流域建立本族政权,抵抗少数民族南来蹂躏,这是有利于民众的事业,不能看作分裂和割据。”并对陈霸先的历史功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称陈霸先“在梁末大乱中,是一个保护南方汉族政权最有功的人。”陈霸先在凝聚南方百姓人心,抵御异族侵掠,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没有陈霸先,中国南方势必分崩离析,中华民族将受到更大的摧残。
陈霸先“志度弘远,怀抱豁如,”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南北朝时期,中国虽处于分裂状态,但中国要统一,始终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凡有识之士,无论他是南人还是北人,无论他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不根据自已的见识水准在作主观努力,因而南北之间战争不断。区别只在于其所发起的战争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陈霸先也不例外,他对自已弟弟的评价就是没有忘记北方,击败侯景后,他曾领兵三下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以图收复失地,由于诸多因素,却使他末能实现征服北方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
永定三年(559)六月丙年日,陈霸先因病驾崩于京城建康璇玑殿,享年57岁,在帝位三年。八月甲申日,葬于安万陵,在今江苏省江宁县石马冲。
(二)世祖文皇帝陈蒨
陈蒨,字子华,庙号世祖,谥号文皇帝,史称陈文帝,生于梁武帝大通元年(521),吴兴长城下若里人,昭烈始兴王陈道谈之长子,武帝陈霸先之侄子。
陈蒨青少年时就能留意经史,沉稳机敏,颇有见识度量,很受叔父陈霸先器重,常称赞:“此儿吾宗之英秀也”。侯景之乱时,陈蒨尽力保护家中一门老小,不受寇盗侵犯。陈霸先在广州起兵勤王,陈蒨为躲避侯景势力的追捕,领了陈霸先家眷远出逃难,后来都被抓获,侯景曾几次想处死陈氏全家,这段时间陈蒨吃尽了苦头。直到灭侯景后,陈蒨才从狱中逃出,投到陈霸先营中,领下一支兵马,协助陈霸先作战。从担任吴兴太守开始,先后参与了广陵之战,长城之战,讨杜龛,平张彪,又曾镇守会稽,入卫建康,筑城南皖,可说也经过了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授为信武将军。陈霸先禅梁称帝后,官拜侍中、安东将军,爵封临川王,食邑二千户。
永定三年(559)六月,陈霸先病逝,奉章皇后诏命,继帝位于太极前殿,改元天嘉,尊章皇后为皇太后,立长子陈伯宗为太子。
天嘉元年(560),陈蒨继位不久,遣侯王真 等将领在芜湖附近的栅口击败了王琳,在新淦(今江西清江)剿灭了反叛的熊昙朗,在巴州(今湖南岳阳)、湘州(今湖南长沙)、武州(今湖南常德)一带,又先后击退了北周独孤盛、贺若敦等将领的进犯。盘踞在今浙江境内的留异、福建境内的陈宝应、江西境内的周迪相继反叛,都分别被大将侯安都、章昭达等讨平。
陈蒨曾生活于社会下层,深知百姓疾苦,所以接陈霸先帝位后,仍能励精图治,几年工夫,已逐步治理了战争创伤,随着陈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北齐与北周都先后遣使来通好。
陈蒨在位七年,能勤于政事,礼贤下士,陈霸先留下的老臣宿将都获得了重用,在封建时代的继任者里面,算得上一位近贤臣、远小人的有为明君。余姚虞荔、虞寄兄弟俩都是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陈蒨对他俩极为敬重,关护倍至。虞荔于天嘉二年病亡,陈蒨特地亲出送丧。武康沈炯才用俱美,陈霸先曾称赞他应居王佐之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陈蒨继位后,又重用沈炯,还想让他立功,以便更得宠贵。山阴孔奂,饱学笃行,任晋陵太守时,所得秩俸,随便分送孤寡。曲阿富户殷绮见他生活清苦,赠送孔奂一领衣服,一床毡被。孔奂拒绝道:“太守身居美禄,为什么这几样东西我都没有呢?只因为百姓日子艰难,我不能独享温饱罢了。我承领厚意,但别用这些东西来添麻烦”。陈蒨当年留守会稽时,早听说孔奂刚正廉明,操守有节,继位后,马上征为御史中丞,领扬州大中正。各部有疑难滞事都交孔奂决断。
陈蒨因了解民间疾苦,很注意节俭,平时从百姓中调敛国家资用,总是感慨失色,象从自己身上挖出来一样。六朝人尚清谈,陈蒨却能勤于庶务,除白天审理公文外,晚上只要有急报递入,就起身审批,这种情况,有时一个晚上前后接连不断。还命令传更人,每次要将更笺投在他卧室外的阶石之上,让发出噹啷之声,“这样,可让我虽然睡着,亦能惊醒过来”。
陈蒨与陈霸先的差别在于尚明察,用姚察的话来说,即“杖聪明,用鉴识”。作为一个皇帝,聪明有鉴识当然是好事,能妙识真伪,下不容奸,但有时也容易出差错。陈蒨的差错主要表现在处理侯安都一事上。
侯安都,字成师,始兴曲江人,是一个工隶书,能鼓琴的文武全才,早在陈霸先发兵始兴前,就领三千将士前来投奔,成了陈霸先的心腹大将。陈霸先势力不断壮大,直至建立陈国,都离不开侯安都鞍前马后的功劳。陈霸先死时,侯安都与陈蒨正在南皖防守,接到密诏后,两人迅速赶回建康。当时外有强敌,内部虚弱,功勋宿将都领兵在外,而陈霸先之子衡阳王陈昌则被扣在北周,宫中只有陈霸先之妻章皇后和大将杜棱等极少数几个人在秘密料理丧事。侯安都与几位大臣定议,准备让陈蒨继位,陈蒨谦让不敢当,章皇后因陈昌的缘故,迟迟不肯下令。在这紧要关头,侯安都大声吼道:“今四方未定,何暇及远,临川王有功天下,须共立之,今日之事,后应者斩”。就挺身而出,按剑上殿,请章皇后交出玺绶,又手解陈蒨发髻,推入治丧行列。正因侯安都的果敢,陈蒨才得以顺利称帝。后来,陈昌于天嘉元年三月从北周还国,陈蒨心有不安,也是侯安都主动要求除掉陈昌的。
陈蒨对侯安都的拥立之功十分感激,但无法容忍他的居功自傲,有这样几件事让陈蒨觉得侯安都有不臣之心:一、陈蒨称帝才一个多月,宫中重云殿火灾,侯安都竟敢率领带甲之士入殿救火。二、天嘉二年,侯安都所镇守的南徐州百姓上表,要求为侯安都立碑,歌颂侯安都功绩。三、侯安都常在府内大会僚友,赋诗比武,动至千人。四、侯安都部下将帅常不遵法度,一旦受到推拿,就跑入侯安都府中,巡检官员无法搜查。五、侯安都每有表启上奏,封好后想起还有事情,就开封又写上“又启××事”几个字,象写家信似的,毫无恭谨语气。六、侯安都一次陪陈蒨在乐游苑禊饮,竟亲狎地与陈蒨逗乐,道:“与作临川王相比,味道一样不?”陈蒨不答,侯安都还再三追问。七、宴会后,侯安都又向陈蒨借用供帐水饰,称要领妻妾们也来此欢聚一下。八、第二天,侯安都竟然坐在陈蒨的御座上,宾客站在群臣位子上,举杯给侯安都上寿。
天嘉四年(563),陈蒨终于设下圈套,将侯安都拿下赐死。而侯安都确实无反情,陈蒨是知道的,所以,罪止侯安都一人,宽原了他的家人,允许以士礼安葬,甚至拔给丧事所有费用。陈霸先的开国元勋死后都很荣耀,惟独侯安都蒙冤而死,直到太建三年(571),才得到平反,给予追封。
天嘉七年(566)四月癸酉日,陈蒨驾崩于有觉殿,在位七年,享年四十六岁,葬于永宁陵,在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东北栖霞山甘家苍南狮子冲。生前有皇子十三个,俱各封王,沈皇后所生太子陈伯宗继位。
(三)废帝陈伯宗
陈伯宗,字奉业,小字药王,谥号废帝,史称陈废帝或临海王,陈文帝之长子,生于梁元帝承圣元年壬申岁(552)五月庚寅日。永定二年(558)二月戊辰日,立为临川王世子,陈文帝继位后,于天嘉元年(560)六月立为太子。
天嘉六年(565)冬季至天嘉七年仲春,天旱不雨,亢阳如故,陈文帝又常患不适之症,乃改天嘉七年为天康元年。天康元年夏四月,苍天已降甘霖,陈文帝御体反而更加委顿,病至弥留之际,预感到伯宗仁弱,年幼识浅,不堪为嗣,难以承担国家重任,遂召皇弟安成王陈顼嘱咐道:“我欲遵周泰伯故事,弟意以为如何?”陈顼初未听懂,待陈文帝讲了自己立长君之意后,陈顼拜伏哭泣,坚决推辞。陈文帝又召中书舍人刘师知、仆射到仲举属咐道:“今三方鼎峙,四海事重,应立长君,卿等可遵朕意?”刘到二人齐声道:“皇太子圣德日跻,安成王足为周旦,若无故废立,臣不敢奉诏!”陈文帝遂授陈顼为尚书令,与刘师知、到仲举三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
天康元年(566)四月癸酉日,陈文帝驾崩。同日,陈伯宗继帝位,改天康二年为光大元年,陈顼任司徒、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陈伯宗继位后,刘师知、到仲举等顾命大臣觉得陈顼的权力过重,对陈伯宗的帝位将构成威协,因而矫诏请陈顼出镇于外。陈顼的谋士毛喜谏阻道:“要是外出,就受制于人了,当初曹爽,到后来想要作个富家翁都办不到”。陈顼还不知如何是好,又去问事以师礼的许亨,许亨也劝他别奉诏,才派毛喜入宫请示废帝和皇太后沈氏,终于将事情原委弄清楚,原来并非废帝和沈太后之意,而是刘师知等所为,于是陈顼除掉了刘师知等人。这样一来,却把陈文帝原来的亲信部将弄得惊疑不安。于是,政无大小,尽归陈顼之手。
天康元年(566)八月,到仲举因被贬为光禄大夫而心不自安,联合右卫将军韩子高谋反。到仲举、韩子高伏诛后,湘州刺使华皎为韩子高报仇,举州降附后梁,并遣使西入长安,向北周乞师。北周太师宇文护遣湘州总管卫公直、大将军田弘、权景宜、元定等率兵助华皎,后梁亦遣柱国王操领兵会师,长江上游,同时大震。陈顼遣征南大将军淳于量、冠武将军杨文通、湘州刺史吴明彻、江州刺史章昭达、郢州剌史程灵冼、车骑将军徐度、巴山太守黄法慧等分路征讨,大获全胜,俘获北周大将元定和北周沔州剌史裴宽等万余人,战马四千余匹。
陈顼击败华皎联军后,进位太傅、司徒,加殊礼,履剑上殿,入朝不趋,权倾朝野。废帝之弟陈伯茂,爵封始兴王,任扬州剌史、镇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之职,恨皇叔陈顼专权,曾参与刘师知矫诏一事。陈顼恐伯茂扇动朝廷,降伯茂为中卫将军,入居禁中。韩子高谋反,伯茂又阴豫其事。
光大二年(568)十一月,陈顼以陈伯宗懦弱,不堪当此大任为由,请太皇太后章氏御殿,召集百官,废陈伯宗为临海王,黜始兴王陈伯茂为温麻侯,并颁发诏命云:“昔梁运衰落,海内沸腾,天下苍生,殆无遗噍。高祖武皇帝拔乱反正,膺图御篆,重悬三象,还补二仪。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宁外荒。伯宗昔在储宫,本无令闻,及居崇极,遂聘凶淫,居处谅闇,固不哀戚,且费引金帛,令充椒间,,内府中藏,军备国储,末盈期稔,皆以空竭。太傅陈顼,亲承顾托,镇守宫闱,遗诰绸缪,义笃坦屏。乃反遣刘师知、殷不佞等,显言排斥。韩子高小坚轻佻,推心委仗,阴谋祸乱,决起萧墙,元相不忍多诛,但除君侧。何意复密诏华皎,称兵上流,国祚忧惶,几移丑类。乃至勾结远近,协乱巴湘,支党纵横,寇扰黟歙,岂止罪浮于昌邑,非惟声丑于太和。但贼竖皆亡,袄徒已散,日望惩改,尤加掩抑,而悖礼忘德,惰性不悛,乐祸思乱,昏慝无己。祖宗基业,将忸履陨,岂可复肃恭禋祀,临御兆民,式稽故实,宜在流放,今可转降为临海郡王,送还藩邸。太傅安成王陈顼,固天生德,齐圣广深,二后钟心,三灵伫眷,自归国秉政以来,威惠相宜,刑礼兼设,指挥叱咤,湘郢廓清,辟地开疆,荆益风靡,若太戊之承殷历,中都之奉汉家,校以功名,曾何仿佛,况文皇知子之鉴,事过帝尧,传弟之怀,久符太伯,今可还申前志,崇立贤君,方固宗祧,载贞辰象,中外宜依旧典,奉迎舆驾,入纂大统。始兴王伯茂,辜负严训,弥肆凶狡,嗣君丧道,职为乱阶,允宜罄彼司甸,刑斯剧人,姑念皇支,不忍稚刃,可特降为温麻侯,别遣就第。未亡人不幸,属此殷忧,不有崇替,将危社稷,何以拜祠高寝,归附武园?揽笔潜然,兼怀悲庆!”
这诏旨颁下,废帝陈伯宗被徙居别第,始兴王陈伯茂也单车出宫,迁往婚第寓居。婚第在六门外,是诸王冠婚礼庐之地,向来四达康庄,烽烟不设,谁知伯茂出了内城,竟被一伙盗众杀死于车中。有诗叹曰:“都下何由集匪人,皇支遭击骤伤身;六朝天子多残悍,只顾尊荣不顾亲。”
光大三年(569)正月甲午日,陈顼入御太极前殿继皇帝位,改元太建,颁诏大赦。太建二年(570)三月丙申日,皇太后章氏病逝,葬于万安陵,谥为宣太后。丧葬方毕,废帝陈伯宗于四月乙卯日忽然暴亡,年仅十九岁,在位三年。废帝王皇后已降为临海王妃,由陈顼下诏抚慰,并令年仅四岁的故太子陈至泽袭封临海王,还算新主隆恩。
当初,陈文帝授意侯安都溺杀衡阳王陈昌,独留安成王陈顼,以为堂兄难信,不如胞弟可亲。待病至弥留之际谬言禅位,兄以伪言饴弟,弟亦以伪态对兄,彼此相示以伪,致使嗣子失国,悍叔登基,防人者终出于所防之外,作伪何益乎?
(四)高宗孝宣皇帝陈顼
陈顼,字绍世,小字师利,庙号高宗,谥号孝宣皇帝,史称陈宣帝,陈道谈之次子,陈文帝同母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生于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己酉岁(529)七月辛酉日,降生时赤光满堂,瑞气盈庭。及长,仪容俊秀,身材魁伟,气度非凡,读兵书,善骑射,有勇力,多智谋,为时人所尊崇。
陈顼与马军李总友善,常交往同游,一日,宴饮酒酣,与李总张灯同寝,夜半,李总小解返回,忽见陈顼身似大龙,惊骇不已,慌忙走避他室,自知陈顼日后必有天下,而不敢向外声张。
侯景之乱后,陈顼随叔父陈武帝驻镇京口,梁元帝在江陵征陈武帝子侄入侍,陈顼与堂兄陈昌同往,授官直阁将军、中书侍郎。承圣三年(554)九月,江陵沦陷,陈顼被西魏掠至长安。陈武帝禅梁称帝后,遥封陈顼为始兴王。天嘉三年(562),陈与周(西魏已被北周禅代)议和通好,陈顼才有幸自周还国,被陈文帝授为侍中、中书监、中卫将军、改封安成王。同年,授为使持节、骠骑将军、扬州剌史,都督扬、徐、东扬、南豫、北江五州诸军事。
天嘉六年(565),陈顼任司空,以安成王的身份和帝弟之尊,威权日盛,势倾朝野。直兵鲍僧睿凭借陈顼权势,抑塞辞讼。而御使中丞徐陵毫不顾全陈顼面子,领了南司(朝廷检察机构)官属直达陈文帝座前进读奏版,弹劾陈顼。陈文帝见徐陵服章严肃,威不可犯,不由敛容正坐。当时陈顼就侍坐在旁,抬头看了文帝神情,不禁流汗变色。徐陵还不罢休,又遣殿中御史让陈顼下殿回避。这次陈顼受到弹劾,被免去侍中、中书监和都督三职。陈文帝死后,陈顼先辅政后登位,对徐陵这次弹劾不持成见,反而更加重用徐陵,可见陈顼雅量了。
天康元年(566)四月,陈文帝驾崩,太子陈伯宗继位,授陈顼为司徒、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食邑三千户,并奉陈文帝遗诏与刘师知、到仲举辅政,入居中书省。刘师知、到仲举等顾命大臣认为陈顼权力过重,对伯宗的帝位将构成威胁,因而矫诏请陈顼出镇于外。陈顼派毛喜进宫,了解到不是废帝与太后之意,而是刘师知等所为,于是陈顼除掉了刘师知等人,独揽陈国军政大权。
天康元年(566)八月,右卫将军韩子高谋反,子高伏诛后,湘州剌史华皎唆使附近许多老将反叛,举州降附后梁,并联合北周入侵,局势逐渐恶化。陈顼在击败华皎、后梁、北周三路联军后,终于请太皇太后章氏出面,于光大二年(568)十一月甲寅日,废陈伯宗为临海王,陈顼象伊尹一样,代摄国政。
光大三年(569)正月甲午日,陈顼入御太极前殿登皇帝位,改光大三年为太建元年,复太皇太后章氏为皇太后,立妃柳氏为皇后;陈顼有子四十二个,立长子陈叔宝为太子,其余诸子俱各封王。
梁朝末年,淮南之地全部陷落北齐。陈顼登帝位后,矢志恢复旧境,做了几年战备工作。太建五年(573)三月下旬,朝议北伐,众臣联名推荐原征北大将军淳于量为元帅,唯独尚书左仆射徐陵道:“吴明彻家在淮南,熟悉当地风情。如从将略人才角度看,当今没有人能胜过他。”都官尚书裴忌高声道:“我赞同徐仆射意见”。徐陵朗声应道:“不但吴明彻可作良将,裴忌也可作良副”。宣帝陈顼同意了这一提议,就命吴明彻为大都督、裴忌监军事,统率众军十万,大举北伐。当年底就全部收复淮泗几十州旧土,夙敌王琳被擒斩,齐将皮景和数十万大军败退逃亡,陈国尽复淮南之地。陈宣帝因此置酒庆贺,举杯献徐陵道:“赏卿知人”。
太建七年(575)七月,北周也加入对北齐的讨伐,仅八九两月占领北齐三十余城,北齐两面受敌,国势迅速衰落下来。闰九月,吴明彻北伐,在吕梁一战,又大败北齐军数万。吴明彻准备进图彭城(今江苏徐州),陈宣帝也希望乘胜平定黄河之南。中书舍人蔡景历上表谏称:“师老将骄,不宜继续远征”。陈宣帝认为蔡景历是在给大家泼冷水,心中大怒。因他是朝廷旧臣,未加罪责,还是将他出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内史。
太建八年(576)十二月,北周与北齐在晋州(今山西绛县南)一战,北齐大败,齐帝弃军逃入都城邺(今河北磁县以南)。太建九年(577)二月,北周吞并北齐,一统北部中国,将三国鼎峙之势变成北强南弱的局面。陈宣帝想命吴明彻乘势北伐,攻占彭城,沿汴水西上,与北周争夺徐、兖二州之地。特意征求心腹大臣五兵尚书毛喜的意见,毛喜反对继续北伐,仅主张巩固淮南之地,道:“我确实不算个智者,怎能预测未来?只是觉得周氏刚吞并齐国,势头正旺,我们这几年战争,将士疲劳,国家空虚,放弃水战之长,与敌人比车骑之短,总不是上策。倒不如保境安民,养精蓄锐为好。”陈宣帝这时十分自信,认为河南之地指日可定,没有采纳毛喜意见,诏命吴明彻再次北伐。
太建九年(577)十月,吴明彻在吕梁又打了个大胜仗,集四万精兵将周将梁士彦包围在吕梁城中,俘获周军万余人,又将清水(即泗水之下游)用堤坝切断,抬高水位淹灌吕梁城,乘势进攻彭城。太建十年(578)二月,眼看水军战船将与城平,不提防周将王轨以数万援军在清水入淮口用铁链穿上一只只车轮,封锁了陈军船路,又准备派兵前往掘毁堤坝。陈军来路被切断,粮运不继,自然人心惶惶。骁将萧摩诃向吴明彻建议,趁周兵锁链两端城头未立时,抢先领兵冲阵。吴明彻十分主观,扬须喝道:“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萧摩诃失色而退,陈军失了一个大好战机。这时正巧吴明彻背上生了个恶疮,动弹不得,陈军只好自己掘开堤坝,借着水势退军,但到清水附近,河流宽大,水势极微,船只都被车轮搁住,进退不得,反被周军层层包围,除少数马军由萧摩诃领着突出重围外,吴明彻与三万多将士被俘。这一仗,陈军精锐被歼,国势开始走向衰落,到太建十一年(579)十一月,淮南各郡将领防守不住,纷纷逃还建康,于是周兵就与陈国隔江相望了。
陈国在武帝创基,文帝守业,宣帝继统后,不断强盛起来,所以开始北伐的几年里,战场上有如摧枯拉朽。但正是这节节取胜,滋长了陈宣帝与主将吴明彻骄傲轻敌的心里,导致后来吕梁惨败,淮南陷落。
陈宣帝继承了武帝、文帝节俭的优良传统,十分注意百姓的休养生息,不任意调发民财,禁止州郡向百姓擅自课税,百姓能开垦荒田,就给予免税的优惠政策,多次豁免百姓拖欠的租调。陈宣帝反对豪华铺张,太建七年,豫州献上青牛一头,诏命退还民家,后来又献上织成罗纹锦被二百幅,做工极精致华丽,陈宣帝认为太耗费民力,诏命在云龙门外当众焚毁,以告诫官民提倡俭朴风俗。太建十一年十二月曾下诏书,对当时社会上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愤愤不平,表示对官员奸贪、富室奢靡等现象要动用刑宪。
太建十四年(582)正月己酉日,陈宣帝病至弥留之际,遗诏太子陈叔宝嗣位,诏曰:“朕爰自遇疾,曾未浃旬,医药不疗,便属大渐,终始定分,夫复奚言。但君临环宇,十有四载,诚则虽休勿休,日慎一日,知宗庙之负重,识王业之艰难,而边鄙多虞,生民未安,方欲荡清四海,包吞八荒,有志莫从,遗恨幽坏。太子叔宝,继体正嫡,年业韶茂,纂统洪基,社稷有主。群公卿士,文武内外,俱罄心力,同竭股肱,送往事居,尽忠诚之节,当官奉职,引冀亮之功,务在叶和,无违朕意。凡厥终制,事从省约,金银之饰,不须入塘,明器(殉葬的器物)之具,皆令用瓦,唯使俭而合礼,勿得奢而乖度。以日易月,既有通规,公除之制,悉依旧准。在位百司,三日一临,四方州镇,五等诸侯,各守所职,并停奔赴。”甲寅日,陈宣帝驾崩于宣福殿,享年五十三岁,在位十四年,葬于显宁陵(在今江苏省江宁县牛头山西北方)。
史家论曰:“高宗有大度干略,及后登基,实应天人之望。梁室丧乱,淮南地并入齐,太建初年,志复旧境,乃运神器,授律出师,至于战胜攻取,献捷相继,遂获反侵之地,功实懋焉。乃周灭齐,乘胜略地,还达江际矣。”
唐代政治家、史学家魏徵丞相论曰:“高宗爰自在田,雅量宏廓,登庸御极,民归其厚,惠以使下,宽以容众,智勇争奋,师出有名,杨旆分麾,风行电扫。辟土千里,奄有淮泗,战胜攻取之势,近古未有之也。既而君侈民劳,将骄卒惰,帑藏空竭,折衄师徒,于是秦人方强,遂窥兵于江上矣。李克以为吴之先亡,由乎数战数胜,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娇,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信哉言乎!高宗始以宽大得人,终以骄侈致败,武文之业,坠于兹矣!”
(五)后主陈叔宝
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史称陈后主,宣帝陈顼之长子,其母就是梁元帝的外甥女柳敬言。柳敬言九岁时父亲亡故,很小就品尝了人世辛酸,侯景之乱时与弟弟柳盼到江陵投靠舅舅梁元帝,梁元帝对这个外甥女倍加爱护,后因陈霸先的重要地位,就将她嫁给了陈顼。陈顼当时以直阁将军、中书侍郎的身份在梁元帝宫中当值。陈叔宝于梁元帝承圣二年癸酉岁(553)十一月戊寅日出生在江陵,因父母都寄托在梁元帝宫中,故称“生深宫之中”。承圣三年(554)十二月,江陵被西魏攻陷,梁元帝被杀,陈顼随数万百姓被掠往长安,妻柳敬言、妾彭氏与儿子陈叔宝、陈叔陵等,则留在穰城(今河南邓县),直到天嘉三年(566),陈叔宝才返回建康,年十岁。回国后,被伯父文帝陈蒨立为安成王世子,生活在王府之中,所以称他“长妇人之手”。天康元年(566),陈叔宝被授为宁远将军,置佐使,身边已有一大批人在侍奉着,这时才十四岁。一个孩童被包围在大批察言观色的奴仆之中,成了一个中心,怎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但“家天下”的封建时代是无法避免这种培养方式的。可见陈叔宝的身世与父祖已大不相同,虽然也饱经国破家亡之苦,但地位毕竟不同普通百姓,从小就灌了满脑子的王气,不知百姓生活的艰难之处了。
陈叔宝于太建元年(569)正月甲午日立为太子后,已一改父祖勤俭之风,寄情文酒,崇尚奢靡,一股浮夸浪荡气象。太建七年(575)正月,陈叔宝因喜欢江总文辞华丽,请宣帝让江总任太子詹事。吏部尚书孔奂坚决不同意,认为皇太子文华足够,当前最缺少的倒是应由敦重厚道之才来辅佐。宣帝问孔奂,谁可当此重任,孔奂推荐性情敦厚的王廓。陈叔宝当时就坐在旁边,反对道:“王廓是王泰之子,不能任太子詹事”。(意思是“泰子”与“太子”谐音),孔奂接口道:“宋朝范晔就是范泰之子,亦任太子詹事,前朝不以为非,为什么不可以?”陈叔宝固执己见,不肯让步,宣帝没有领会孔奂用意,终于选了江总。太建八年(576)六月,陈叔宝还因这件事衔恨孔奂,阻挠孔奂的迁升。江总不重实务,偏尚艳丽文辞,最喜置酒高会,正好符合陈叔宝的胃口。而且江总摸准陈叔宝喜好,收了一位前东宫姬妾陈氏为养女,以女色的娇羞可人来取悦陈叔宝,经几次长夜之饮,陈叔宝果然留连忘返,直至微服潜行,愉愉光顾江总宅舍。老臣毛喜看不过,常在宣帝面前提醒,宣帝大怒,于大建九年(577)三月免去了江总太子詹事一职,又对陈叔宝进行了训诫,陈叔宝因此怨恨毛喜。
始兴王陈叔陵是宣帝第二子,任湘州剌史、镇南将军,甚得宣帝宠爱。太建十年,宣帝命在娄湖旁筑坛,授叔陵为王官伯,使盟百官,又自幸娄湖誓众,分遣大使,诏诰四方。叔陵既得为盟主,权倾朝野,更想夺嫡称帝,太建十四年(582)正月甲寅日,宣帝去逝,叔陵趁太子叔宝俯伏哀哭时,用锉药刀砍中了叔宝颈项,制造了一场未遂政变。叔宝重伤卧床,不能视事,政事全由四弟长沙王陈叔坚与毛喜、袁宪等几位顾命大臣处理。
太建十四年二月丁己日,陈叔宝病愈,因陈叔陵早已除去,国内太平,陈叔宝便奉遗诏入御太极前殿继帝位,颁诏大赦,诏曰:“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辟拥,无所迨及,朕已哀及,嗣膺宝历,若涉巨川,罔知攸济,方赖群公,用匡寡簿,思播遗德,谭被亿兆,凡厥遐迩,咸与惟新,可大赦天下,改元至德,在位文武及孝悌力田为父后者,并赐爵一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各赐谷五斛、帛二匹。”
陈叔宝继位不久,马上就暴露出浮夸淫侈的本性,又召江总等文学之士前来置酒赋诗。当时的社会道德,凡父母亡故,作儿子的应守三年孝道,不饮酒食肉,不听音乐,以表示不忘先人的恩泽与遗训。陈叔宝 将国难家祸丢得一干二净,大醉后又命毛喜赋诗,毛喜想乘机规谏,但见叔宝已醉,就假装心痛,跌在台阶下,被人抬了出去。第二天,陈叔宝酒醒后对江总道:“我后悔不该召毛喜来,他的病是假装的,目的是想让我以后不再欢宴。”忽然记起毛喜曾助宣帝夺了伯宗帝位,文帝诸子与毛喜有冤仇,就想让文帝诸子来报仇,杀死毛喜。右卫将军傅宰在一旁,争议道:“不可!要是让文帝诸子来报仇,将置先帝于何处?”于是陈叔宝就将毛喜贬出京师,仅给他一个永嘉内史的小官。
陈叔宝文才极好,又天性浪漫浮华,至德二年(584)十一月,在光照殿前建起临春、结绮、望仙三座楼阁,阁高数丈,各有几十间,凡窗户、壁带、门楣、栏槛等都用沉香、檀香木制作,又用金玉珠翠来装饰,外面挂着珠帘,内设宝床、宝帐,服饰宝玩,无不奇珍瑰丽,近世未闻。微风吹过,香飘几里之外;朝阳初照,光耀后庭之中。阁下叠石为山,引水为池,杂植奇花异树,备极点染。陈叔宝住临春阁,张贵妃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嫔住望仙阁,三阁间有复道相连。又有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位美女,都受叔宝宠爱,轮番游息阁上。
尚书令江总虽为宰辅,却不理国政,日与都官尚书孔范、散骑常侍王差等文士十余人,侍陈叔宝游宴后庭,无复尊卑之序,谓之“狎客”。宫人袁大舍等人颇懂文学,能作诗歌,谓之“女学士”。陈叔宝每次领了宾客陪贵妃等游宴,就让贵妃与狎客、女学士共赋新诗,互相赠答,挑选特别艳丽的作为曲词,谱成时行新曲,选姿容美丽的宫女上千名排演歌舞,轮番献进,以供娱乐。歌曲中较著名的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最为流行的是“壁户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一词,大体都在赞美张贵妃、孔贵嫔姿色,夸张乐事。
六朝豪贵,大都崇尚浮华,不理实务。陈叔宝继位后,更寄情文酒。朝廷之上,政务都交给沈客卿、施文庆来处理,这两人不仅资望浅薄,而且都是便佞小人。宫廷之内,各部启奏,都通过宦官蔡脱儿、李善度递上。陈叔宝常让张贵妃坐在膝上,共同决断政事。蔡、李记不起来的,张贵妃却能一一记起。因此,陈叔宝看张贵妃更加神奇,宠爱无比。却把沈皇后闲置一边,沈皇后是望蔡侯沈君理之女,生母就是武帝陈霸先之女会稽公主,公主早亡,沈皇后尚年幼,哀毁如成人。后嫁陈叔宝为妃,陈叔宝继位后封为皇后,不久,沈君理病逝,沈皇后悲痛欲绝,谨遵礼法,大行孝道,离宫居于别舍,日夕含哀,陈叔宝却视为迂愚。
陈叔宝最宠爱的女人是张贵妃。张贵妃名丽华,原是龚贵嫔的侍儿,本兵家女,家事中落,父兄以织席为业,不得已使女为奴。十岁时,随龚贵嫔入宫,小巧玲珑,周旋主侧,善承意旨,越三年,出落得娉婷玉立,发长七尺,乌黑如漆,光可鉴人,姿容美丽,聪明异常,神采奕奕,举止优雅,一顾一盼,光映左右,秋波荡漾,勾人魂魄。常在阁上凭栏梳妆,宫中遥望,飘然如仙女下凡。再加上资质内秀,才辩强记,善解人意,陈叔宝的一举一动,张贵妃无不心领神会。张贵妃把持后宫,当时后宫妃嫔们的娘家,大都不遵法度,有触犯了刑律的,只要哀告张贵妃,张贵妃就让蔡、李二宦官先上奏,自己则慢慢地给予疏通求情,事无不成。大臣中有不肯顺从的,也如法毁谤,言无不听。于是张贵妃之势,如日中天,大臣执政,望风披靡。阉宦便佞之流,内外勾结,相互捧场,贿赂公行,赏罚无常。于是宠贵尽在奸邪,刑威不立朝野。
陈叔宝继位后,武帝陈霸先选拔出来的老臣宿将大多物故,徐陵、孔奂都逝世于至德元年(583),忠心耿耿的老臣毛喜则被陈叔宝视为草芥,清正廉明的袁宪又被排挤到东宫,刚正不阿的右卫将军傅宰反被施文庆、沈客卿二人诬陷下狱。傅宰在狱中上书规劝陈叔宝,道:“夫人君者,恭事上帝,子爱下民,省嗜欲,远谄佞,未明求衣,日旰忘食,是以泽被区宇,庆流子孙。陛下顷来酒色过度,不虔郊庙之神,专媚淫昏之鬼;小人在侧,宦竖弄权;恶忠直若仇敌,视生民如草芥,后宫曳绮绣,厩马余菽粟,百姓流离,僵尸蔽野;货贿公行,帑藏损耗;神怒民怨,众叛亲离。臣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矣!”陈叔宝接奏大怒,待怒气稍解,遣使问傅宰道:“我准备免卿之罪,只是卿能改过否?”傅宰回答道:“臣心如面,臣面可改,则臣心可改。”陈叔宝被火上烧油,就穷治傅宰,列出无数罪状,赐死狱中,年五十五岁。
祯明元年(587),大市令章华,在国难当头之际,冒死上书,规劝陈叔宝,道:“昔高祖南平北越,北诛逆虏;世祖东定吴会,西破王琳;高宗克复淮南,辟地千里,三祖之功勤亦至矣。陛下即位,于今五年,不思先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宠,惑于酒色,祠七庙而不出,拜三妃而临轩,老臣宿将,弃之草莽,谄佞谗邪,升之朝廷。今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犹不改弦更张,臣见麋鹿复游于姑苏矣。”陈叔宝看罢奏章,顿时大怒,当天即将章华斩首示众。
隋文帝杨坚,在陈太建十三年(581)禅代北周,改国号为隋,经过几年备战,于陈祯明二年(588)十月,命晋王杨广领兵五十一万八千,从八条路线征讨陈国。而陈国君臣还蒙在鼓里,不相信隋兵会渡江前来,所以未作认真防御,依然置酒高会,沿江警报频传,不以为然。陈叔宝道:“金陵(今南京)素钟王气,齐兵来犯三次,周兵来犯两次,无不大败而逃,隋兵又能干什么?”都官尚书孔范道:“长江天堑,自古分隔南北,今天北虏能飞过不成?都是边将想得功劳,在夸大其事。臣常嫌官位太低,要是北虏敢渡江,臣定可作太尉公了!”陈叔宝大笑,连称说得好。
祯明三年(589)正月,为了庆祝元会节,陈叔宝还将镇守京口的骁将萧摩诃召回建康。隋军吴州总管贺若弼就乘虚而入,横渡长江。四方谍报纷纷告急,却都到了施文庆手中。施文庆这时刚被授为湘州剌史,心里欢喜异常,怕军情紧急不让他上路,因而与沈客卿相互勾通,按表不奏。直到贺若弼兵临建康城外,陈军才在白土岗匆匆列阵迎战。但一触即溃的恰好是孔范一军,受其影响,整个陈军土崩瓦解,萧摩诃、鲁广达等大将被擒。南豫州剌史任忠逃入台城,向陈叔宝报告败讯,陈叔宝惶恐无计,任忠道:“我方在上流还有很多军队,陛下可准备船只,臣誓死护卫陛下前往。”陈叔宝命任忠赶紧外出准备,自己与宫人打点行装。但等了好长时间,不见任忠前来。这时隋将庐州总管韩擒虎正从新林(建康西南)杀来,任忠竟率数骑前往石子岗降敌,领了韩擒虎将士直入南掖门。于是宫城陷落,百官逃散,只剩下尚书仆射袁宪一人在殿内侍候。袁宪劝陈叔宝顾及自己身份,不失人格尊严,正衣冠,御正殿,接见隋兵。陈叔宝情急,领了张贵妃等人步出后堂景阳殿,躲入一口枯井之内,袁宪只好拜哭出宫。后来,隋兵搜到井口,扬言要扔石块下去,陈叔宝才在下面求饶,隋兵放下绳子,用力拉出,见陈叔宝与张贵妃、孔贵嫔三人缚在一块。
陈叔宝被迫写下降书,陈国宣告灭亡,陈国所辖三十州,一百郡,四百县,尽归隋朝所有。陈国自高祖陈霸先建国,至后主陈叔宝失国,凡传三世五帝,历时三十三年。且由晋元帝东渡,偏安江左,中阅东晋、宋、齐、梁、陈五朝,南北对峙长达二百七十三年,中国复归一统。
同年三月中旬,晋王杨广班师还朝,将陈叔宝及其陈氏宗室、后宫妃嫔、文武百官等押往长安。隋文帝封陈叔宝为长城公,留寓长安,发给奉禄,班同三品。又恐陈氏子弟多,在京城为非,乃分置陇右及河西边州之地,各给田业为生计,岁时赐以衣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纳陈叔宝第六女为贵嫔,百般宠爱,遂于大业三年,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俱为守宰,遍于天下。
陈叔宝居住长安数年,又奉命移居洛阳。仁寿四年(604)十月壬子日,病逝于洛阳,享年五十二岁,葬于洛阳之芒山,被隋炀帝追赠为大将军,谥为炀。陈叔宝在位八年,生前有皇子二十二个,爱好文学,擅长诗词,明朝人编成的《陈后主集》,至今流传于世。
唐代政治家、史学家魏徵丞相评论陈叔宝道:“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初惧阽危,屡有哀矜之诏,后稍安集,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谋谟所及,遂无骨鲠之臣,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古人有言,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
十一、汉帝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江州义门后裔,元末湖北沔阳人。出自渔家,曾为县吏。后从军。参加徐寿辉红巾军,隶倪文俊部为簿掾,屡立战功,升领兵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倪文俊谋杀徐寿辉不成,自汉阳逃至黄州,他袭杀倪文俊,兼有其众,任平章。连克江西、福建、安徽贵池、安庆等地。两年后迎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爵封汉王。十九年(1359),登台拜相,封杨氏为王后,其弟友定、友贵、友志等均封列侯,陈英杰封为武国公,管理国事。二十年(1360年)夏,攻下太平,杀朱元璋部将花云,进驻采石,又杀徐寿辉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建都江州。推翻元朝后,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相互争战。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他退都武昌(今武汉),徐寿辉旧部纷纷脱离,又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促。二十三年(1363),他以大军围攻洪都(今南昌),占领吉安等地,不久又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在九江口中流矢薨。其长子陈理继位,次年为朱元璋所并。陈友谅在帝位三年,享年四十三岁,葬于武汉市蛇山南麓。墓冢依山构筑,左右各配一六角亭。墓碑上刻“汉王陈友谅墓”,墓前立有高大的石牌坊,坊额正面题:“江汉先英”,背面题:“三楚雄风”。整个墓地掩映于疏林间,颇显幽穆。朱元璋进据武昌亲临致祭,并书“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
 


分享按钮>>义门陈氏宗谱第四卷江州义门陈氏
>>义门陈氏宗谱第六卷陈氏将相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