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

    中华褚氏网 2011年9月27日 万家姓


普查前沿
  根据初步统计,截止9月底,市第三次全国文物野外普查队共出动野外普查人员1756人次,调查自然村843个,共普查文物点1036处(复查100处,新发现936处,其中正式登记498处),包括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80处,历史街区11处,古遗址31处,古墓葬22处,古窑址9处,古建筑765处,石窟寺及石刻14处,其他类4处。
普查成果
           市普查队调查褚遂良后裔褚氏宗祠
  现存上村褚氏宗祠位于我市鹿亭乡晓云村上村东溪西侧,始建于清道光,光绪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由大厅、厢楼、门楼组成院落。
  门楼为三开间硬山单檐,大门开在明间,为抬梁式构架,三柱七檩;次间穿斗式,五柱七檩。前无廊后设挑廊。
  两侧楼各二间一弄,硬山单檐,无廊。西侧楼抬梁式构架,二柱五檩。东侧楼后期改建,穿斗式构架,三柱五檩。
  大厅三开间硬山平屋,与侧楼同高,空旷亮堂。明间五架抬梁式构架,三柱落地。梁间装饰花板,金柱硕大,柱础腹鼓,雕饰如意纹饰。两次间穿斗式构架,五柱八檩。大厅前设卷棚顶廊,牛腿贴塑木雕,雀替雕饰卷草纹,素雅清逸。
  天井卵石地坪,山墙用方正石块砌筑。大厅东西山墙分别嵌有道光二十四年和光绪三十四年“忠清世家碑”,分别记述世迁简况和助田名册等,碑记题字漫漶不清。
  上村,地处晓岭村上段而得名。村民多褚姓,据《褚氏宗谱》载:“南宋孝宗时,镇江录事参军褚邦英由慈溪金川徙余姚四明小岭(今晓岭),为小岭褚氏始祖,嗣后子孙有分居低塘、梁弄、王石坑、深坑、上庄等地者”。再据宗谱记载,晓岭褚氏为唐代永徽四年宰相、书法大家褚遂良后裔之一徙居晓岭的族群。
  鹿亭为余姚褚姓始居地,当地有一俗语:“三庙六祠堂,晓云大村方。”现该地仅剩该座祠堂,显得弥足珍贵。
                 白 云 桥
  余姚南部山区分布了许多溪流,溪流之上古人建筑了许多各具形态的桥梁以利通途。白云桥便是其中代表性的一座。
  白云桥位于鹿亭乡中村。这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小山村,林木青葱,“水色入心清”,令人流连忘返。白云桥横跨村东的晓鹿大溪,距仙圣庙仅50米左右,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以后历有毁建,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
  该桥系单孔陡拱石桥,全长25.3米,桥面宽3.8米,桥孔净跨12.65米,拱矢高度6.6米,几近半圆,拱券纵向分节并列砌筑。桥面两侧共置十六根望柱,桥顶四根上雕刻蹲狮。桥孔两侧边墙上均鎸有楹联,西联为:“地界鄞余,三韭三菁歌利济;村连龚郑,干秋万载庆安澜。”东联为:“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两联都点明了此桥地处鄞余两邑交界、连接龚郑两村的独特地理位置。桥楣上刻 “白云桥”三大字,右角镌“光绪庚寅”小字。
  由于白云桥南堍至溪南岸有距离,故在南端溪中地势较高处还建了矴步桥,按步幅敷设一个个石磴,形成一线,可蹑步而行。这是山区溪中常见的一种原始石桥,远远望去好像一只只露出水面的乌龟背,故称其“鼋鼍”。古代的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地采用了陡拱石桥和矴步桥相结合的方法,大幅度缩小了拱圈的跨度,既省工省料,又利于排洪,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桥两边山峦高耸,桥下深涧激流,衬显白云桥似一空中走廊,凌空飞架,雄奇突兀,在朵朵白云交织中,形成“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美妙景致。明代诗人王锡衮诗赞道:“飞梯何须借鳖背,金绳直嵌山之侧。横空贯索插云溪,补天绝地真奇绝”。
                 仙 圣 庙
  仙圣庙位于鹿亭乡中村,依山傍水,北靠沿山,南临晓鹿大溪,东距白云桥仅50米左右。始建于南宋,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三年(1694)动工,康熙八年竣工。
该庙分前后两进,两侧各有看楼三间,天井中间有戏台。
   前殿为重檐马头墙楼房,五开间。明间为抬梁式构架,并减少后金柱一根,用三柱六檩。次、梢间为穿斗式构架,前有廊,并设卷棚。
  后殿为五开间硬山高平房。明间为抬梁式构架,中柱高约8米。明间额枋上施平身科四攒,次间三攒,梢间一攒,均出五跳,双昂,昂头做成象鼻状。前有廊,并设卷棚。用材较大,气势壮重。梁枋、雀替上均饰以龙凤、花卉,雕刻精细。
  两侧看楼通面阔各为9.24米,通进深3.02米,穿斗式构架,三柱五檩。楼上外沿置倚栏。
  戏台坐南朝北,与前殿明间相连,歇山飞檐。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阔4.6米,高7.8米。前柱为石质方柱,后柱系木质圆柱。石柱上镌有楹联,上联为“坎坎鼓,蹲蹲舞,千秋永歌圣德”,下联为:“熙熙来,攘攘往,万民共被神恩”。戏台顶部为斗拱和翘昂层层盘旋向上,内收成藻井,中心置一大铜镜。当戏班在台上抒情高歌或低吟时,穹顶铜镜与藻井四壁形成共鸣,出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藻井四周还雕塑八个龙头和花篮,梁枋上线刻龙凤花卉纹饰。整座戏台建筑结构繁复,装饰考究,设计造型别具一格。
  仙圣庙是余姚山区古代庙宇的杰作之一,其戏台是宁波地区迄今留存的年代最早的戏台。
              李 家 塔 板 桥
  李家塔板桥又称会龙桥,建于清代,位于鹿亭乡李家塔村,南北横跨晓鹿大溪的支流北溪上,系石礅廊桥,集桥梁、凉亭功能于一体。全长27.7米,宽4.5米。桥礅由六根高8.95米,上端做成榫头状的巨型条石并竖,其上再横铺凿槽条石一根,用以联接桥礅,防止位移,以免条石倾倒。在桥礅上平铺大原木,北边十根,南边八根,搁架于两岸,上铺地板。桥上盖有桥屋十间,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梁架,小青瓦屋顶,贯通如长廊。全桥两侧围以木栅,栅栏下部用木板护围。
  廊桥是南方山区独特的桥梁形式,在余姚南部山区也有分布。李家塔板桥结构稳固,风格典雅,加之周边青山澈水之衬托,更显出廊桥的轻盈秀美。
简讯三则
  一、省、地普查办来姚督查普查质量和进度。9月2日,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业务指导员黄斌、孙国平及宁波市文物普查办江怀海等一行来姚,对我市文物普查业务工作进行了督查。督查组人员首先翻阅了《文物普查野外记录手册》,并与已登录的纸质文本进行比对。随后,督察组还到我凤山街道府前路历史街区和丈亭镇鲻山遗址进行现场勘查、复核,对野外普查进行具体指导,并充分肯定了我市前阶段在狠抓文物普查质量和进度上取得的成绩。
  二、市普查队进驻鹿亭乡。9月9日,市文物普查队在结束了对四明山镇的文物普查后,进驻鹿亭乡,开始该乡的文物普查。这是我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第十一个乡镇、街道。鹿亭乡地处四明山腹地,四周群山环抱,岗峦联结,境内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景观较多。山溪古桥、民间祠庙、特色民居和革命遗址有待复查和发现。鹿亭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切实做好了宣传发动,落实了乡、村两级联络员和后勤保障工作。
  三、学习单霁翔讲话,争创普查新业绩。9月12日,余姚市文物普查办组织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在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同时传达贯彻了余姚市文广新局关于《文体系统开展“树文化新形象,创文化新业绩”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和《文体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实施方案》两个文件,还就此展开讨论,并安排落实了争创普查新业绩的具体措施和相关活动。学习会上,普查队长孙栋苗同志传达了宁波市文物普查办联席会议精神,简单小结了我市前阶段文物普查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客观分析了当前普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要求普查队员之间多沟通、多协作,遵照规范,精益求精,切实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专家视点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文化竞争力决定城市竞争力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一个城市的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经济竞争力,也包括文化竞争力。当前,文化竞争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文化的力量正取代单纯的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而日益占据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城市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体现出较强的经济社会价值。这也是城市文化得到各国城市政府关注和重视的主要原因。
  文化竞争力又可以分为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文化硬实力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健全程度,文化遗产数量,文化从业人员的结构等。文化软实力则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如何,文化传统如何,文化法规健全程度如何和城市居民的规则意识如何等。与提升文化硬实力相比,提升文化软实力更为艰巨。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软道理”,就要以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共同理想为核心,让城市保持各自的文化特征。
  文化软实力能够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价值观,因而日益受到关注。当今经济活动依靠的是文化内核,科研创新依靠的是文化造诣,生产管理依靠的是文化修养,技术掌握依靠的是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依靠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与经济日益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增强一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是激励一个城市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城市鲜明的文化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因此,保护城市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发掘和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个性,成为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品牌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能包容所代表城市的文化性格,代表这个城市在社会公众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并容易为人们所记忆和指认。好的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特色,是城市文化价值的体现,它可以起到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源泉。只有个性化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唯一性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先决条件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集聚、整合和利用,使其以独特的魅力获胜。特色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稳定的知识产权。因此,城市文化品牌的确立,一定要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在保护中弘扬,并取得市民的认同和参与,使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时代人文之光。


分享按钮>>三坊七巷之尤氏民居
>>民国前中华《赵氏家谱》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