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志:广东茶山卫氏来自河东郡

    中华卫氏网 2011年7月23日 中华卫氏网


茶山村卫氏二世祖的祠堂。

  源志

  茶山卫氏来自河东郡

  卫姓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康叔子孙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改姓。据《后燕录》所载,历史上昌黎(今河南省昌黎县)卫氏为鲜卑族的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中原后改姓卫氏。据茶山《卫氏族谱》中的记载,茶山卫氏来自于河东郡(今山西省)。因战乱,卫氏先祖于唐僖宗年间从大名府前往广东南雄任职;到了南宋建炎年间,其后人卫宁远携带起四子继续南下,经番禺沥滘,后卫宁远第三子卫弘与第四子卫衍迁居东莞茶山镇

  今志

  茶山卫姓人口不超500人

  据了解,唐宋元明清时期卫姓广泛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安徽、东北等地区。如今卫姓主要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南、浙江、安徽、湖北、江苏、河北、广西、广东等地区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八十七位。自卫宁远于南宋携子迁居东莞茶山以来,经过800多年的繁衍,卫氏后人如今分布在茶山镇、道滘镇、莞城区等镇(区)。其中茶山镇茶山村的塘边与卫屋卫氏已经传至30余代,有人口大约200多人;南社村也有卫姓人口100多人,整个茶山镇卫姓人口都没有超过500人。


茶山村下属塘边村的小巷。

  姓氏之旅

  卫宁远并没在茶山久留

  我一直以为茶山卫氏就是在茶山镇某一个村庄居住的卫氏后人。后来来到了茶山村,我才意识到茶山卫氏是指茶山镇茶山村里的卫氏族人。这是姓氏之旅寻找过程中,我第一次遇到的一个以镇名命名的村庄。假如正如《茶山乡志》中所载,茶山镇得名是由于沿山种茶,那么,茶山村呢?估计也是如此。

  不过卫氏与茶山村得名并没什么关系,因为他们祖先到来时,这里已经有人居住了。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一个叫卫宁远的人带着妻子与两个儿子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这里。或许是四周山岭传来的茶香吸引了他,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总之他停止了南下的步伐,他不走了,叫家人放下行李,住了下来。

  其实卫宁远并没有在此地久留,就像当年从南雄到茶山途中路过番禺也曾经在沥滘住过一段时间一样,他很快又离开了茶山村北上,回到了他的老家,最后客死他乡———博罗。他漂泊的身影注定他是一个旅者。

  卫姓三子散居三地

  因为离开,卫宁远在茶山村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不过茶山卫氏后人还是尊称他为一世祖,而把在这里真正开基立业的他的两个儿子称为二世祖。但我更愿意把卫宁远作为卫氏来茶山前后的一个分界线。

  往前,卫宁远的祖先来自于大名府。唐僖宗年间,当时唐朝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就垄断了食盐的买卖。这就惹怒了贩卖私盐的王仙芝。他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初在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发出檄文,并率军起义。到了当年的六月份,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起义响应,率众数千会师曹州,声势日益浩大。面对这种架势,唐僖宗就慌了,在大名府选派出了一批得力官员到各地稳定政局。卫氏一个先祖就是此时被派往南雄任郡守的。

  往后,卫宁远并不是直接从南雄搬到茶山的,他们一家人首先在广州番禺的沥滘住了一小段时间。卫宁远的二儿子卫达与妻子还因为沥滘的“风粹水纯、土沃俗淳”,就在这里定居了。只有三儿子与四儿子跟随他继续南下。最终到达茶山村。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当年到茶山村时,卫宁远的三儿子卫弘是在卫屋开基立业的,而四儿子卫衍却是在塘边村开基立业。至于大儿子,有记载说是不辞而别,有记载说是早逝。

  茶山卫氏自认康叔之后

  在茶山村卫氏人口最密集的塘边村,我只能找到半座祠堂。所谓半座祠堂就是只有大门以及大门所在的一面的墙壁,其余地方已经倒塌了。这就是塘边村二世祖卫衍的祠堂。从大门模糊的对联“河东世泽,威烈家声”便可知,茶山村的卫氏出自于河东郡(今山西省)。

  再往上,就可以追溯到卫姓的得姓始祖了。卫姓来源虽然有两种说法,但茶山卫氏后人承认的是《元和姓纂》所记载的以国为姓:康叔子孙以国名为氏。康叔为卫氏得姓始祖。

  从河南省的卫国到山西省的河东郡,再从山西省的河东郡到河北省的大名府;从河北省的大名府到广东的南雄,再从南雄山水村到东莞茶山村。几千年来,卫氏子孙伴随着天灾人祸,一再迁移。从卫宁远于南宋携子迁居东莞茶山以来,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已经传了30余代人。卫氏后人如今单在东莞,就分布在茶山镇、道滘镇、莞城区等多个镇(区)。可惜的是东莞卫氏发源地的茶山,在明朝时期曾经是茶山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的卫姓,因为李万荣的四次劫杀,人数骤减,目前整个茶山镇卫姓人口都没有超过500人。


塘边村这条街道以前是池塘。

  地理志

  茶山村与卫屋卫氏

  茶山村位于茶山镇中心区,下辖三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户籍1737多人,外地人口7000多人。其中塘边村各小组有卫姓人口100多人,系卫氏先祖卫宁远的四儿子卫衍之后。另外,茶山村西邻茶山居委会,辖下有红卫坊街道(即原卫屋),系卫宁远三儿子卫弘后裔,目前有几十人。据茶山《卫氏族谱》记载,卫衍与卫弘于南宋年间,与其父卫宁远同来茶山开基。

  南社村卫氏

  南社村位于茶山镇东南部,历史悠久,村内现存近11万平方米明清古建筑群,拥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村中以谢姓人口最多,其次是卫姓人口,目前有200人左右,系茶山村卫氏一脉卫申宗后人。

  道滘南丫村与莞城墩头卫氏

  道滘南丫村位于东莞市道滘镇西南部,总面积6.8平方公里,下辖有南丫、北丫、卫屋、滨涌等四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000多人,新莞人口20000多人。村中有卫姓人口大约800人,系茶山卫氏后裔迁居此地。另外,茶山卫氏后人于清代还迁居莞城墩头,东莞名人卫佐邦就是其族人,但因城市化进程,作为中心城区的莞城,人口迁居频繁,目前卫姓人口数量难以统计。


祠堂屋檐及其上面的狮子石雕。

  后世忆访

  茶山卫氏遭四次劫杀人数骤减

  ●受访人:骆炳根,茶山村人,茶山镇文史专家

  卫荏昌《卫氏族谱》编写者

  记者:卫氏早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就来茶山村了,你们祖先为什么要过来这里开基?

  卫荏昌:卫氏的祖先是来自大名府的,在唐僖宗时,王仙芝、黄巢起义,朝廷选派卫氏一位先人到南雄当郡守,任满后留居南雄。茶山入粤始祖卫宁远就是其后人,原是南雄山水村人。在《卫氏族谱》中有记载,在南宋建炎年间,卫宁远的第三个儿子卫弘当上了福州司户,他以及其他儿子随着卫弘宦游,先是在广州番禺落脚,其中二儿子卫达见到风景优美、土地肥沃,就在此地定居。卫宁远带着其余两个儿子到茶山后,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在此地定居。不过在族谱中也提到了卫宁远当时南迁可能也受到隆佑太后事件的影响,即是宋高宗之生母为逃避金兵追捕,从江西吉安南下虔州,当时沿路州县皆已失陷,太后所到之处无人迎接,高宗知道后大怒,要尽屠附近州县之人,虽然后来被谏作罢,但风声传出,沿途民众纷纷避难迁移。所以可能是两种原因之一,也可能都会有。比如说是先因为逃难南下,见到茶山景美土肥再定居。

  记者:那卫氏先祖来到茶山时,这里是否有其他姓氏在居住了?

  骆炳根:无论是茶山村的塘边还是卫屋,或是南社村,卫氏先祖迁来时当地已经有人了。根据《茶山乡志》所载,茶山历史悠久,于梁武帝时(503-515),就有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沿山种茶而得名。

  记者:作为最早来茶山开基的姓氏之一,卫氏为什么现在人口这么少?

  骆炳根:其实在明朝时期,卫氏曾是茶山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但在清代经过李万荣的四次劫杀,才导致卫氏族人的人数骤减。

  记者:你们村中还有宗祠吗?

  卫荏昌:茶山村卫氏宗祠曾经是茶山镇五大宗祠之首,可惜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拆掉了,现在建成了粮所。在塘边村的就是卫衍的祠堂,但已经倒塌,只剩下一个门楼了。不过有打算在此重建一座新的祠堂。

  记者:不过难得的是你们手上还存有族谱,这个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卫荏昌:这几本是从番禺沥滘宗亲那里复印回来的。其实我们的族谱在“文革”时期已经几乎被烧毁了。改革开放后,一些在香港的宗亲回来探亲寻祖,番禺沥滘卫氏在香港的后人有保存着族谱者,然后大家就要求复印了几本,分给各地卫氏宗亲。至于这本手抄的《卫氏族谱》,也是受香港、茶山等地宗亲委托,于前几年着手收集资料编写的,直到2009年才完成。

  钩沉

  康叔卫氏得姓始祖

  据《元和姓纂》记载,卫姓的开山祖是康叔。康叔即是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的弟弟。据说周武王灭商朝后,大封天下诸侯。并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君,让他管辖商朝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同时,为了防止武庚率领殷人叛乱,武王又封三弟叔鲜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处于霍,将商朝所辖之地分为三国,其三人共同负责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姬诵继位,因为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于是,胁迫武庚,又联合徐、奄、薄姑等东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东征,击溃了叛军。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于是,周公将康叔改封于卫,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公又担心康叔年轻,难以维持统治,还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康叔不负所望,辖下民众安居乐业。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康叔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故康叔被奉为卫姓的得姓始祖。

 

《卫氏族谱》记载着沧桑岁月。

  名人志

  卫宁远东莞卫氏入粤始祖

  卫宁远,南宋人。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早逝。在南宋建炎年间,他的第三个儿子卫弘任福州司户。卫宁远带着两个儿子跟随卫弘到外地宦游。途经广州番禺沥滘时,卫宁远二儿子卫达与夫人慕景美留下开基立业。他带着另外两个儿子继续南下,到了茶山,爱其风土之美,一家人在茶山生活。后卫宁远独自返回老家浙江,留下其妻子与三子卫弘、四子卫衍在茶山生活。卒后葬于博罗。

  卫弘与卫衍茶山村二世祖

  卫弘为福州司户,即财政厅长,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他与他的弟弟卫衍从南雄迁居东莞茶山。卫弘居住在茶山卫屋(今茶山居委会红卫坊),为卫屋开基始祖;其弟弟居住在茶山村辖下的塘边村,为该地开基始祖。两人具体身世因茶山村旧有的《卫氏族谱》丢失而变成一个谜。

  卫仁辅元朝循州通判

  卫仁辅茶山卫屋的九世祖,祖父是医生。卫仁辅自幼有奇志,奋发参加科举考试。元朝时为循州通判,即惠州副知府,后遭人非议,弃官归隐。

  卫佐邦清代广东陆路提督

  卫佐邦(1808年-1877年),莞城墩头街人,历任营千总、守备、都司、总兵、广东陆路提督等职。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朝廷因其镇压东莞一带的红巾军有功而授予换赏花翎官服。光绪三年(1877年)卒,年69岁。墓葬在大岭山飞鹅岭。追授振威将军

  名词解释

  大名府:卫氏先人来自大名府。大名府在哪里呢?它就是如今的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全县面积1052平方公里。大名府人杰地灵,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后改大名县。

  轶闻志

  卫家“蚁白婆”传说

  卫家有一太婆在一年深冬,从娘家独身一人返回茶山。途中不幸去世。傍晚时,有乡人路过发现,但已无法救活,只好奔跑回来告知卫氏族人。当卫氏族人沿着乡人所告地点前去寻找时,发现太婆尸体已经不见了。后来探寻才发现,路边一个小山冈上有新鲜泥土隆起,像一座新建山坟。族人上去仔细查看,才确定这里埋葬了太婆的尸体。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这些泥土是蚂蚁含泥堆积的。后人由此称葬于九谭此地的太婆为“蚁白婆”。

  李万荣四劫茶山寨

  茶山卫氏在明朝时曾是茶山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但在清代经过李万荣的四次劫杀,人数骤减。据《茶山乡志》记载,李万荣是深圳大鹏人,原是东莞张家玉的部下,跟随张家玉抗清,张家玉战死后,李万荣回到大鹏。顺治四年十月,李万荣第一次带人劫茶山寨。两个月后,李万荣再次洗劫了茶山寨。顺治五年初,东莞发生饥荒,李万荣第三次洗劫了茶山。顺治十年,东莞再次出现大饥荒,李万荣第四次洗劫了茶山。在茶山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屋就烧。



分享按钮>>上海松江卫氏之明朝卫炳家族
>>昆山卫氏家族关系简表(宋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