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沥滘卫氏大宗祠外拟建岭南民俗风情区
- 中华卫氏网 2012年4月2日 中华卫氏网
恢弘又沧桑的“红祠堂”心和卫公祠。
卫氏大宗祠里的燕子斗拱是皇亲国戚才能建造的,广州仅一座。
沥滘四座古祠新定为“文保” 原改造方案有望调整
海珠区沥滘村“城中村”改造中,规划的回迁房拟主要分布在地铁3号线以西和南洲水厂东侧两个区域,共计数十座高层楼宇,而卫氏大宗祠外拟建岭南民俗风情区。这是记者在沥滘村“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展览上了解的。
根据该方案,沥滘村内除市级文保单位卫氏大宗祠进行原地原貌保护,其余十多座明清祠堂都将迁建。但不久前,沥滘村心和卫公祠等四座祠堂被公布为海珠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主管部门要求进行原地保护。
文/图 记者廖靖文
约四十座高层回迁房分布两个区域
本报近日报道了海珠区沥滘村与开发商合作,拟投入28.3亿美元进行“城中村”改造,引起了市民强烈关注,住在市内的沥滘人和南洲板块居民纷纷前往沥滘村了解情况。
在沥滘村内的“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展览上,记者看到了两个大型的模型。住在罗马家园小区的胡女士专门前来了解情况,“3年前我就盼着沥滘村早日完成改造。”
据悉,沥滘村是海珠区改造范围面积最大的城中村。记者看到,改造后的模型上明确表明了“回迁房”、“小学”等楼宇。只见西邻洛溪桥脚、东到珠江御景湾的沥滘村范围上,粗略估算共约40多座的高层回迁房,主要分布在地铁3号线以西和南洲水厂东侧两个区域。
卫氏大宗祠外拟建岭南民俗风情区
记者留意到,在铁定原地保护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卫氏大宗祠外,规划了一个岭南民俗风情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模型上显示将在宗祠外围建设几座规模较小的祠堂式建筑。“是不是要将其他祠堂拆了之后,在这里复建?”面对记者的询问,工作人员并没回应。“所谓‘迁建’的都是假文物,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多年来一直关注沥滘村的文物专家崔志民说,而且异地迁建一直备受诟病,“猎德村祠堂的复建,就是一个错误的榜样,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崔志民说,沥滘村是广州地区文物最为集中的古村落。除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卫氏大宗祠和民国的广州市界碑外,很多保存完好的祠堂、庙宇和民居都是广州市内的孤本。
建议保留古建筑和民俗增加文化元素
据崔志民介绍,沥滘村历来是南番顺地区的名埠大村,“是广州市区通过番禺的渡口所在,也是必经之路,过去这里就不仅是农村,是繁华的渡口商埠,有众多的船厂、糖厂等,而且名人学者辈出。”
“与其搞一个人工的民俗风情区,不如尽可能保留古建筑。”崔志民说,在卫氏大宗祠附近,就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北帝庙。我国文物界泰斗麦英豪考察该北帝庙后,称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十分难得”。崔志民呼吁能够将其保护下来,为新中轴线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
四座祠堂原改造方案有望调整
昨日,记者获悉,沥滘村内有四座祠堂最近被列入海珠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分别是心和卫公祠、御史卫公祠、石崖卫公祠、志宇卫公祠。海珠区文广新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在对市规划局复函中明确提出:对于沥滘村内已定级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卫氏大宗祠、广州市界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御史卫公祠、石崖卫公祠、志宇卫公祠、心和卫公祠)及广州革命遗址旧址(卫国尧故居)必须原址保护;对于沥滘村内已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线索的其余8座祠堂,原则上需原址保护。确需迁移的,必须将有关规划方案、文物保护迁移方案经市专家论证,并报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这也意味着,去年广州市三旧办批复的《沥滘村“城中村”改造方案》很可能将进行调整。根据当时的方案,除了卫氏大宗祠外,村内其余的祠堂拟进行保护性迁建。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分享按钮>>沥滘卫氏宗祠筵开360席敬老"闹2012元宵"
>>2012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4月4日陕西桥山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