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忆访 茶山卫氏遭四次劫杀人数骤减 ●受访人:骆炳根,茶山村人,茶山镇文史专家 卫荏昌《卫氏族谱》编写者 记者:卫氏早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就来茶山村了,你们祖先为什么要过来这里开基? 卫荏昌:卫氏的祖先是来自大名府的,在唐僖宗时,王仙芝、黄巢起义,朝廷选派卫氏一位先人到南雄当郡守,任满后留居南雄。茶山入粤始祖卫宁远就是其后人,原是南雄山水村人。在《卫氏族谱》中有记载,在南宋建炎年间,卫宁远的第三个儿子卫弘当上了福州司户,他以及其他儿子随着卫弘宦游,先是在广州番禺落脚,其中二儿子卫达见到风景优美、土地肥沃,就在此地定居。卫宁远带着其余两个儿子到茶山后,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在此地定居。不过在族谱中也提到了卫宁远当时南迁可能也受到隆佑太后事件的影响,即是宋高宗之生母为逃避金兵追捕,从江西吉安南下虔州,当时沿路州县皆已失陷,太后所到之处无人迎接,高宗知道后大怒,要尽屠附近州县之人,虽然后来被谏作罢,但风声传出,沿途民众纷纷避难迁移。所以可能是两种原因之一,也可能都会有。比如说是先因为逃难南下,见到茶山景美土肥再定居。 记者:那卫氏先祖来到茶山时,这里是否有其他姓氏在居住了? 骆炳根:无论是茶山村的塘边还是卫屋,或是南社村,卫氏先祖迁来时当地已经有人了。根据《茶山乡志》所载,茶山历史悠久,于梁武帝时(503-515),就有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沿山种茶而得名。 记者:作为最早来茶山开基的姓氏之一,卫氏为什么现在人口这么少? 骆炳根:其实在明朝时期,卫氏曾是茶山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但在清代经过李万荣的四次劫杀,才导致卫氏族人的人数骤减。 记者:你们村中还有宗祠吗? 卫荏昌:茶山村卫氏宗祠曾经是茶山镇五大宗祠之首,可惜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拆掉了,现在建成了粮所。在塘边村的就是卫衍的祠堂,但已经倒塌,只剩下一个门楼了。不过有打算在此重建一座新的祠堂。 记者:不过难得的是你们手上还存有族谱,这个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卫荏昌:这几本是从番禺沥滘宗亲那里复印回来的。其实我们的族谱在“文革”时期已经几乎被烧毁了。改革开放后,一些在香港的宗亲回来探亲寻祖,番禺沥滘卫氏在香港的后人有保存着族谱者,然后大家就要求复印了几本,分给各地卫氏宗亲。至于这本手抄的《卫氏族谱》,也是受香港、茶山等地宗亲委托,于前几年着手收集资料编写的,直到2009年才完成。 钩沉 康叔卫氏得姓始祖 据《元和姓纂》记载,卫姓的开山祖是康叔。康叔即是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的弟弟。据说周武王灭商朝后,大封天下诸侯。并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君,让他管辖商朝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同时,为了防止武庚率领殷人叛乱,武王又封三弟叔鲜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处于霍,将商朝所辖之地分为三国,其三人共同负责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姬诵继位,因为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于是,胁迫武庚,又联合徐、奄、薄姑等东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东征,击溃了叛军。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于是,周公将康叔改封于卫,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公又担心康叔年轻,难以维持统治,还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康叔不负所望,辖下民众安居乐业。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康叔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故康叔被奉为卫姓的得姓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