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儒:一个村34座祠堂 诠释村庄文明
- 中华蒋氏网 2012年5月22日 蒋氏家族
祠堂文化是我国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诠释一个村庄的时代文明。在东阳市南市街道安儒村,现存大小祠堂34座,是该村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如今,这些祠堂顺应时代变化,已成为村民们的文化乐园。
走进祠堂穿越历史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在农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祠堂被称为村庄的历史博物馆,透过祠堂,人们可以约略看到一个村庄的发展轨迹。
2月8日,记者来到安儒村,通过祠堂,穿越历史。
安儒村,建村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因当时明仲公(生于元代泰定甲子,曾在横城义塾城南精舍任主讲师38年)精究理学,奉行孝悌,广招学子,安心攻读儒家伦理文化而得其名。该村是蒋姓氏族的聚居之地,世代尊崇祖训,重文兴教,信奉理学积极的道德文化。蒋氏繁衍迅猛,约至第7代时,该村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于是,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文化象征的祠堂,便应运而生。
族以房分,房内有厅。该村及各房相继建起了大小宗祠厅堂,至清代道光年间,已有永思堂、敦睦堂、叙伦堂等大宗祠3座,惇典堂、聚和堂等小宗祠6座,德滋堂、锄经堂、光裕堂等大厅堂8个,另有常聚小型厅堂17个。一个村子,竟有大大小小祠堂、厅堂34座,实为罕见。
安儒村的祠堂保存最完好的当首推锄经堂。锄经堂是祭祀安儒第7世正彬公的一个大厅堂,该厅始建于明代末叶。清代时,在战乱中焚毁,清光绪二十九年,在原址重建。
锄经堂由前厅、后堂、前门堂、中天井等组成,青砖黛瓦、古朴典雅。门口照壁造型优美,集砖雕、石雕、瓦雕于一体;照壁前是一个320平方米的广场,两座旗杆石墩分列大门左右(“文革”时被“破四旧”毁坏),平添了几分恢弘与庄重。
步入厅内,其结构造型独具匠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粗大的圆形厅柱,直径为54厘米;前元宝形抬梁气势不凡,直径为90厘米;而栋、梁、桁全是平整的方料。这样方圆配伍,不仅使结构坚固,而且极具审美价值。更令人叫绝的还是厅内建筑美轮美奂的雕刻。凡斗拱、梁檩、雀替、窗棂、门楣、柱子等,目之所及无不雕饰以人物、鸟兽、花卉、山水等图案。大厅前廊柱共有8只牛腿,雕镂精美、空灵隽秀,尤以中间4只为最。锄经堂廊柱一牛腿还雕刻着一头大象,其旁有一位身着雁尾礼服、头戴礼帽的西洋客商,手舞足蹈与华人同乐,令人遐想:油然而生“万象更新”、“中西合璧”之意……
锄经堂内原有10多方匾额,横式的正中堂名“锄经堂”牌匾黑底金字,柳体榜书,遒劲俊逸。
“锄经堂”三字意蕴深邃:锄,种也,植也;经,四书五经也。儒家有春风种德秋雨锄经之说,意为此大厅是攻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之所。直额“七叶衍祥”,则绿底赤字,来历不凡:当年96岁高龄的族人蒋正颂,五代同
堂,嘉庆二十一年御赐寿饷,钦题嘉勉。“两朝义塾”匾多方,分别为清代金华知府、东阳县令所赐。另有“古道照人”“熊丸擬训”“世德簪缨”“坤德常昭”“文学之宗”等匾额,无不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
锄经堂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其雕刻人物仍呼之欲出,禽鸟翎羽历历可数;3米多高的板壁光滑平整如初,没有丝毫的退缝。只是浅淡的木质本色已黯化成古旧的棕褐色,然而,正是这种朴素、深沉的色调,给这古厅堂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每座祠堂都有故事
安儒村的祠堂有30多座,每座祠堂都有其各异的文化内涵和不同色彩的故事,然而,它们都有着传承血脉、延续荣光、教化世人从善的共性。
敦睦堂讲求“和”。清代嘉庆乙丑竣工,因明洪武12年,宋濂《嘉瓜记》赞该村蒋氏孝义传家,上承家训,下率诸弟礼仪,使家庭敦睦,遂取其名为敦睦堂。惇典堂倡导“惇”。它是该村一小宗祠,清嘉庆丁丑落成,惇者,敦厚勤勉;典者,典范。希望其后裔惇德之风常存。慎修堂重在“修”。长期供义塾学子进修、居住。名士陈启宗曾在此作诗集;乾隆年间该村蒋际盛曾邀学友在该祠联句十六韵,创作诗篇,汇编成集;蒋著潭民乐唱班在此首创全邑“坐堂唱”。务本堂则致力于“本”。告诫后人以礼仪为本,以农桑为本,以厚德为本……
由于古祠堂有出资兴办塾学、培养族中子弟的传统,所以不少祠堂在解放后也就顺理成章改为乡村学校,孩子们在敦宗睦族的氛围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那份浓浓的血缘亲情。1962年永思堂改为南溪乡农业中学,如今,许多人仍对往昔的祠堂读书生涯念念不忘。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祠堂也融入了经济元素,该村的绳德堂曾改设南溪乡卫生院达30多年,贤房公祠1972年被拆建为蘑菇屋。还有的曾设为酒厂、粮油加工厂等。
安儒村祠堂文化的繁荣,是该村一段历史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烛照,埋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走进安儒遍布的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该村的兴衰沿革,可从中略见一斑。
祠堂文化绽新枝
在新的历史时期,安儒村的祠堂文化也被赋予了时代性,祠堂已不再是一族一房的专利,而成了全村村民的文化乐园。该村十分重视祠堂这个特殊“载体”,把祠堂变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
安儒村积极引导祠堂文化,发挥其“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上世纪80年代,安儒村建立了老年协会,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道德元素的锄经堂,自然成了该村老协活动的首选场所。该村还把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定为村老年节,在锄经堂举办集体祝寿会。15年来,安儒村已为600多位寿星举办了集体祝寿活动。
如今,锄经堂里还配置了报纸杂志、电视电脑、棋牌民乐等多个活动室,以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里举行过中国象棋赛,开展过好婆婆好媳妇的评比,进行了“和谐腰鼓”培训,平时村委会还在这里调解邻里纠纷,由专人刊出墙报宣传科普知识。遇上红白喜事,村民还在锄经堂摆酒设宴……
由于重视祠堂文化的转型,安儒村农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古稀老人蒋泰灯成了“农民诗人”,出了多部“楹联诗”;退休教师蒋后元一心扑在老协工作上,费时半年,挖掘了非遗项目“三十六行”;村民蒋伟龙创办家庭食用菌培植实验室,长期坚持用科学技术种植灵芝、桑黄菌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蒋德奎老人送开水上山给行人解渴,已坚持了10多年;58岁的贾雄飞为84岁的公公洗脚、剪趾甲,一做就是37年……
祠堂,是物质的、历史的,也许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渐行渐远;但作为精神的祠堂文化,会在时代的更迭中不断地冶炼、转型,其精髓会一直延续。但愿更多的村庄都能像安儒村这样,保护祠堂,传承文化。
分享按钮>>[文物]岳西蒋氏支祠岌岌可危盼修复
>>富阳大源蒋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