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曾有个后花园内有少见“月洞门”
- 中华蒋氏网 2012年5月22日 蒋氏家族
到市区庄府巷,只要一提蒋氏古厝,热心的大婶或阿婆会手往小巷一指并告诉你:“喏,往前直走,看到挂着牌子的,就是那家。”在这一带,蒋以麟故居几乎尽人皆知。
准确地说,原本蒋以麟故居并不属庄府巷一带。花巷两端的南面,有一条小巷,俗称菜园头,巷子南端与庄府巷交汇处的这座大厝,老泉州人称之丁厝埕。它与对面的留府埕遥相呼应。
世事变迁。这座清初著名诗人丁炜的府第几经易主,最终于上世纪20年代被新门外树兜的泗水华侨蒋以麟购得。如今,虽蒋氏后裔鲜有人居住于此,但老房子仍默默竖立,也见证了蒋氏这一家族过半人员从事教育的光荣。
古厝拥有少见
“书卷窗”和“月洞门”
这座古大厝进深53.5米,面阔21.85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坐南朝北,二进三间张,硬山式屋顶,有前埕、围墙,西边有护厝,后有一花园。
古厝大门内有石铺的内庭,走过内庭,是蒋家人供奉祖先的祠堂,往左穿过一条小巷子,就来到后花园。古厝最大的特色莫过于这个名为“迥园”的后花园和当年书房旁的“书卷”形窗户。
记者看到,后花园与前厅以一墙隔开,墙体筑有一圆形门,红砖镶圆,在一片古朴素雅中更显韵味十足。这种门被称之为“月洞门”,门上嵌有一石匾额,刻着“迥园”二字。
“这种全部圆的门在泉州几乎看不到了,其他大部分是拱桥形的,此前规划部门的人看过这门,都说难得!”蒋以麟后裔蒋纪萱说起这些,嘴角泛起微笑,他指着墙体另一端嵌有的一“书卷”窗户说,“你看,连窗户都设计成书卷形……”
后花园假山石
曾运到开元寺作假山
“这是我曾祖父向人买下的房子。”蒋纪萱的曾祖父,就是蒋以麟的父亲。他说,当年曾祖父从海外回来后就买下这座古大厝,小时候他和兄弟姐妹们都常到后花园玩耍。
“有亭台水榭,有假山楼阁,后花园又大又幽雅,可惜1968年家里实在困难,无奈只好把后花园卖了。”原来,这座古厝最初系清初著名诗人丁炜(晋江陈埭人,祖上爵位蝉联,为赣南道湖广按察使,是清初著名诗人,诗追求唐人风格,有《问山集》、《紫云词》留于世)的府第,后来丁氏没落,迥园几经易主,上世纪20年代,蒋以麟父亲买下此府第。1968年,在蒋以麟去世后的若干年,古厝由于年久失修,大厅梁柱几欲垮塌,当时蒋家经济困难,只好把后花园卖了。
在蒋纪萱的回忆里,迥园是一微型园林山水,占地约200平方米。园内筑有亭池假山,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假山全叠太湖石,周围还种植竹林花草,园景以池居中,石拱桥跨之,池北还有一亭,亭柱刻“风篁类长留,流水当鸣琴”诗句。
“上世纪50年代,迥园的山石被移到芳草园,几经辗转,70年代,山石又被运到开元寺,充当假山景物等。”当年被出售的后花园已被盖房,从金鱼巷去参观,只剩一小通道可至后花园,通道的“月洞门”依在,门顶的“迥园”二字尚存。
房子主人闹过革命
后裔现为“教育世家”
谈到故居,必然要谈到这个绕不开的人物蒋以麟。
蒋以麟,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生在树兜村,他13岁便跟随父亲蒋报策前往印尼泗水经商,之后回国投身革命运动,在树兜还曾组建民团抵抗外敌。据载,1906年,蒋以麟在泗水参加反清组织洪门会和光复会,后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受泗水同盟会委派回国,在泉州进行秘密活动,同年10月底,被刚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选为会长兼军务股长,负责筹集购买军械弹药,组织敢死队等。
新中国成立后,蒋以麟回到树兜,投身杏林,从此不问世事,只一心治病救人,人们敬重这位拥有传奇一生的乡贤,至今对他津津乐道。1953年,应中国科学院约请撰写有关辛亥革命回忆录,后将书名改为《辛亥革命泉州光复记》。
虽然蒋以麟后以中医为业,但他的后裔却大部分从事教师工作:整个家族共约100人,家族有过半人员教书育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教师,“学历最高的是博导,在北京一名牌大学任职”。
分享按钮>>揭秘云南境内的契丹后裔
>>舟山一老先生把蒋氏家族的藏书捐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