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名人】沈氏三兄弟 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
- 中华沈氏网 2009年1月26日 沈氏
沈氏三兄弟
去年陕南的汉阴县建立了三沈纪念馆,这是陕西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其实不仅三沈,榆林的张季鸾,华县的杨钟健,西安的郑伯奇,朝邑(今划归大荔)的张奚若,泾阳的吴宓,名气决不在三沈之下,也都应考虑建纪念馆,以缅怀这些乡党先贤。
三沈指二十世纪三位文化名人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这兄弟三人倒不是陕西人,而是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人,却是在汉阴长大的,所以为他们建了馆。
浙江人怎么会在陕西长大呢?这说来话长。中国封建社会交通不便,安土重迁,不得不离乡背井者主要是三种人:一是服役,孟姜女之夫筑长城是服劳役;唐诗中誓扫匈奴不顾身沦为“无定河边骨”的是服兵役。二是行贾,白居易诗有“商人重利轻别离”之句。三是官员。明清两代有回避制度,地方官不得用本省的人,所以想当个县太爷就得离开老家。三沈的父亲就是因为在陕西做官把家搬来的。
沈父来陕西做官的时代是晚清,地点是陕南定远厅。名定远,是因为此地东汉时为定远侯班超的采邑,所谓采邑即皇帝所封的土地。称厅是清代建制、地处荒辟正待开发不具备建县条件者称厅。民国三年撤厅改县,称镇巴县。名字改为镇巴,是因为安徽有一定远县,为避重复。正因为当年定远还极闭塞,所以沈父把家安在邻近条件较好的汉阴县。
沈氏三兄弟都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年幼即随父来到陕西,二十世纪初去日本留学。三人又都投在国学大师章太炎(其时章正在日本)门下为弟子,与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朱希祖同门。这些人后来都在北京文化界,被现代评论派称为某籍某系,他们全是浙江人。
大哥沈士远,1881年生,与鲁迅同庚。民国初年为北京大学预科教授,担任国文课程,讲《庄子》天下篇,这一篇篇幅长,也很重要;但沈大先生把这一篇讲了竟一学期,学生给他绰号沈天下,不久转任庶务主任,即今总务处长罢。后来他又转到燕京大学执教。二十年代末南下,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1949年去世。
老二沈尹默,原来君默,1883年生,清末在杭州时,与陈独秀刘季平相友善,陈有《杭州酷暑寄怀刘三沈二》、《夜雨狂歌答沈二》等诗。沈君默后至北京大学执教,蔡元培执掌北大后,沈向蔡推荐陈独秀,蔡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沈尹默爱好书法,陈独秀为人豪放不羁,评之曰:“沈尹默的字,其俗在骨,是无可救药的了。”沈听了不以为忤,也不灰心,更加发愤,晚年终成大书法家,正、行、草书均工,而以行书最著。《新青年》杂志迁京,沈尹默是杂志六编委之一(其他五人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高一涵、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积极参加者。沈后来当过北平大学校长,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29年到保定任河北省教育厅长。鲁迅说“《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高升者中,沈尹默为其一罢。后来沈到上海在中法教育会任职,抗日战争期间到重庆,胜利后又回上海。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以书法家名世,仍住上海,1971年去世,是三兄弟中高寿者。
三弟沈兼士,1887年生,民国初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任,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作人刚到北大也在研究所,是他部下。1926年与鲁迅联袂至厦门大学任国学院主任。后又回北京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长、校长,又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长。抗战时他滞留北平,做地下工作,与国民政府有联系,胜利后任教育部平津特派员,负责接受敌伪文教机关及学校,一时权势很大,旋于1947年去世。
这三兄弟虽是文化人,但与国民政府都有或深或浅的关系。照以前政策,这些在旧政权任过厅局级的高官,历次运动必然成为对象。现在居然为三人建立纪念馆,真是时代发展,不可同日而语了!
http://www.sxworker.com2005-03-04 00:09:05;作者:张 华 来源:网络
分享按钮>>【沈姓名人】沈氏三姐妹沈性真、沈性仁、沈性元
>>【沈氏源流】天下沈氏出吴兴, 吴兴沈氏出竹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