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字地名】 三北名胜——沈师桥
- 中华沈氏网 2009年8月30日 沈氏
“积雨黄昏水满汀,顺流卌里快扬舲。云沈月黑烟村暗,一路桥头照蟹灯。”这是清人郑兆龙雨后至沈师桥时发出的感慨。
沈师桥坐落在观海卫镇沈师桥村大塘头快船江上。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沈师桥,宋隆兴时建,旧在唐家兜西,朱家河隘东,以南北为岸。明洪武汤和移建今处,同治十三年里人重建。”该桥全长7.6米,宽4.2米,南北走向。桥两栏板正中刻楷书桥名“沈师桥”,旁刻“同治十三年重建,钱塘吴淦书”字样,桥墩两侧面置两对石雕昂首龙头。桥立面朴素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五板五台阶单孔平板石桥。
关于沈师桥的来历,还有一段慈籍沈氏始祖沈恒行善建桥的轶事。沈恒(1110-1199),字维时,北宋大观四年生于永嘉贴水桥。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沈恒进士及第,授太常寺博士。金人入侵,沈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后,旋任太府卿。乾道初,任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钦赐金鱼袋。在巡视慈北时,见鸣鹤乡地处海滨,土宇宽厚,便动隐居之念。乾道六年致仕,至海滨整地,筑室定居。
沈恒为人乐善好施,且对理学颇有研究,见鹤皋之地,穷乡僻壤,无人振学,便在其私宅“海隅书屋”兴办义学,谈道不辍,引学者纷至沓来。因村前无桥,行人与求学者往来不便,淳熙十五年(1188年),沈捐资建桥。门人万琦将此桥命为“师桥”。庆元五年(1199年),沈恒病故,终年90岁,里人感念沈的功德,就以桥名为地名。
沈恒的德行成为激励沈氏后裔的精神动力,沈师桥亦成了“海滨之地”的一方热土。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十二日,倭寇侵犯沈师桥,沈氏合族殊死抗击,战死者达数百人,有六名妇女夺刀自刎,拒辱明志。清时以沈师桥为中心的快船江南北两岸,人口密度增加,经济日趋繁荣,手工业逐渐发达,集镇初显规模。雍正年间,“沈永丰老店”(沈永丰南货店)的“三北藕丝糖”曾作为贡品御前供用。民国期间,沈师桥继续前代的发展势头,商贾云集,为三北一带小有名气的商贸集散地,“十里行人问沈师,万家烟火路交通”是对沈师桥的真实写照。
[简介]
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为单孔石梁桥,全长8.5米,桥面宽4米,桥孔跨水3.3米。
来到沈师桥头的时候,正是黄昏时分,太阳斜斜地挂在天边,似乎随时要收工了,可这时的天空却是最美,夕阳的余韵像是给姑娘的脸庞抹上了朵朵红晕,无限娇柔。那座小小的石桥并不起眼,可静谧的河流、两岸随性而美丽的树木、枕河而居的老屋,像是一幅油画,令人忍不住想沉醉于此。
传奇“活”桥
这是一座单孔的石梁桥。造桥者有意让人站在桥上,能见映入清流中的五磊山主峰。整桥精心砌制,用料规整,全长8.5米。桥面宽4米,由五块长条石铺砌。桥孔跨水3.3米,南北各设5级石阶。桥上的整块栏板石长4.3米,用的石料是梅原石,石质异常光滑细腻,伫立了这么多年没有丝毫风化。桥的东西两边各刻“沈师桥”三个字,而两边桥墙上都有一对镇水螯首,栩栩如生,忠实地守护着这座古桥。
正仔细从各个角度观察这座古色古香的石桥,住在沈师桥西路的一位女主人好奇地走了过来,听闻我们是来拜访这座古桥,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先深深地吸了口烟,在迷蒙的烟雾中,她表情颇有点神秘: “我在这住了10多年了,听了很多关于这座古桥的传说呢!”她告诉记者,传说这座桥是活的。曾经,经过此桥的船只十分频繁,而有些船明明很宽,据目测根本过不了桥,可奇怪的是偏偏都能顺利通过。还有,无论多干旱的天气,河水从不会干涸。据说,有香港老板曾想花几百万元买这座石桥,但被政府拒绝了。附近的几位居民也纷纷围了过来,讲述他们从祖辈那里听说的故事和传奇,语气中透着自豪。
三北名胜
浙东慈溪平原,旧称“三北”,即姚北、慈北和镇北,是原余姚、慈溪和镇海三县的北域,在千年之前,这里多是一片海涂。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县令谢景初发起修筑海塘,此后300年终于筑成横贯东西80公里的长堤,奠定了三北滩涂第一批内陆平原的雏形,即今称为“大古塘”。后又五次围海筑塘,始成数百平方公里的三北“棉库粮仓”。沿大古塘一线,形成了一连串自东向西的集镇,其中有龙山、范市、师桥、浒山、周巷等。
南宋乾道初年(公元1165年),45岁的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沈恒到慈北巡视,见鸣鹤一带海滨地广人稀,南有五磊栲栳为依,北有百里海涂绵亘,遂生建宅之意。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沈氏家族迁入此地大古塘之南,建“海隅书屋”,教授讲学,自任塾师,附近学子纷至沓来。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沈恒捐资在馆前建桥,以利南北交通往来,其学生万琦称为“沈师”,俗称“师桥”,沈师桥就成为三北老幼皆知的学府名村,宋代罗炳写的《沈师桥记》中,有“师桥者,乡大夫沈公建而名之者也”的记载。
根据《沈师桥沈氏宗谱》记载,沈师桥沈氏先祖居河南沈丘,沈恒之祖曾任浙江永嘉县尉时,因金人南侵,在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举族迁居永嘉。至沈恒一支定居三北。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沈氏真五公沈台明被授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令,率众修筑自观城至龙山的18公里海塘,以此造福桑梓之举,沈师桥声名大振。
交通要塞
清代以后,沈师桥由于优越的水陆交通,成为三北的闹市集镇,尤以桥头为中心,桥下的快船江东通掌起、龙山,西达横河、余姚,北向淹浦江,从龙舍浦九洞闸入海。桥南桥北临水长街,南北货品商铺林立,有“十里行人休问沈,万家烟火路交通”之说。雍正年间的沈永丰南货店产三北藕丝糖,曾列为明州府入京贡品,沈师桥更闻名遐迩。到如今,两边的商铺虽早已萧条,但老屋还基本保持着原貌,可以想象当初的繁华。住在附近的人们,至今还对当年某家店铺中的豆酥糖念念不忘。
沈师桥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村人直呼“大桥头”。当时,三北文士张培基写了一首《赴慈溪沈师桥》诗一首:
西北刮地走尘沙,
陡揭舆帘冷莫遮。
枯草赭黄连海甸,
炊烟茫白隐人家。
短亭憩坐山排笏,
村店寻沽梅着花。
行尽平原临水口,
溪流迸出石桥斜。
离开的时候,夕阳的红光渐渐没去,水面依旧静谧,树木依然妖娆,石桥依然静静地躺在河面上,连晒在桥上的笋干都没有丝毫的变动。仿佛我们只是曾经进入了这一幅画,而今就要走出画面,回到现世。
分享按钮>>【沈姓名人】华硕总裁兼CEO---沈振来
>>【沈字地名】 江苏名镇——沈高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