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字地名】 江苏名镇——沈高镇

    中华沈氏网 2009年8月30日 沈氏


沈高镇位于姜堰中北部偏东边境,境驻地丁家舍位于姜堰城区以北约9公里处的姜溱河西岸。为纪念解放战争中在此牺牲的沈根余、高文生两烈士而命名沈高镇。辖境北与东台市溱东镇交界,东与姜堰市娄庄镇毗邻,南与姜堰镇接壤,西以黄村河与桥头分界,西南、西北分别桥头、溱潼相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民主政权(属姜北区),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是我市革命老根据之一。
1959年从原夏朱公社分出,以现辖区划建沈高公社,1960年3月复并入夏朱公社,1962年再度划出重建沈高公社,政府所在地迁至夏北村丁家舍,1983年沈高人民公社改为沈高乡,1995年撤乡建镇,2000年官庄镇并入沈高镇,组建成新的沈高镇至今。全镇镇区面积5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有12891户37395人口。
据《泰县革命斗争史》记载:
      沈根余,洪林乡人,1918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4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治安主任、民兵队长、乡农会长、姜北区农会会长、区委委员等职。沈根余加入地方武装后,和民兵一起领导群众打土豪斗地主,搞二五减租,分田分房,打击了反动派的反动气焰,大长了群众的志气,革命工作也很快开展起来。他还组织民兵站岗放哨,侦探敌情,监督敌人,密切配合区队,经常战斗在洪林、沈高一带,给敌人沉重的打击,敌人一听到沈根余三个字就魂飞天外。1947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日清晨,沈根余率领几个小分队在张尤庄打了个大胜仗,缴获了大量武器,上午8时左右,撤回高家垛。气急败坏的敌人纠集了30多挺机枪,紧紧包围上来,沈根余沉着冷静指挥大家还击,坚持了10多个小时后,因弹药不多,决定突围,但敌人把唯一的通道堵死了,要撤退只有破冰泅水,沈根余一边组织大家还击,一边组织同志们泅水突围,在泅水突围中,沈根余腹部中弹,壮烈牺牲。
      高文生,洪林乡人,190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3年参加革命,曾任乡农会会长、区委委员、胡练乡乡长等职。高文生祖祖辈辈做长工、打短工,世世代代受欺压,参加革命后,他对党忠诚,工作积极,勇敢斗争。沈根余牺牲后,已突围的高文生发现沈根余不见了,为了救战友,他又钻入了敌人的包围圈,找到了已经牺牲的沈根余,他背着沈根余的尸体游了好几条河,才摆脱了敌人的包围。1948年,高文生调任胡练乡乡长(现沈高等村),同年10月的一天,他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敌人捉到了高文生后,欣喜若狂,以为捉到了一个新四军的乡长,可以捞到大油水,但不管敌人封官许愿,还是严刑拷打,高文生始终没有示弱、投降,最后,黔驴技穷的敌人用死来威胁他,高文生说:“共产党人不怕死,怕死不是共产党。”并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敌人慌了手脚,连忙用刺刀戳高文生的喉咙,并对他的头连开两枪,灭绝人性的敌人还残忍地把他的耳朵、脸皮、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但高文生对党对革命的信念至死也没有动摇。
为了杀一儆百,疯狂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沈根余、高文生死后,还将他们的头挑到夏朱村,吊在高杆上。
建国后,地方人民政府命名为沈高乡,为继承革命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刻石立碑,以明其旨,纪念碑现座落在沈高镇敬老院内。
沈高镇地理位置优越,宁启铁路、通扬运河横贯东西,宁盐一级公路、姜溱河纵穿南北,水陆交通十分便捷。自然资源丰富,人才济济,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斩棘辟荒,耕耘繁衍,创业兴帮。今天,勤劳、勇敢、智慧的沈高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创新。
沈高镇集镇建设初具规模,道路、桥梁网络已经形成,各项基础设施均已配套,科技园区、生态园区、节能住宅小区、集贸区、农民公园已呈雏形,成为集工业、商贸、游览、居住、服务于一体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幽美的新型小城镇,被命名为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安全文明镇。
沈高镇河横村20世纪60年代因将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建成为高产稳产的农田成为江苏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赶河横”的高潮。80年代,在国家和省市等部门的指导下,研究推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优化模式,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农业废弃物的增值率,促进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提高,1990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生态环境“全球500佳”殊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沈高镇已经形成一整套农业发展运行模式,以河横村为核心区建立了江苏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2005年3月,河横生态园作为农业旅游区实现对外开放,并成功举办了“菜花节”。


分享按钮>>【沈字地名】 三北名胜——沈师桥
>>热烈祝贺华墅殷氏文化学习会在镇江丁岗华墅村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