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 《黄帝后裔三千姓》序

    中华沈氏网 2010年1月16日 沈在建


据文献记载:伏羲氏时代,人类生活于原始群婚制时代,实行血族群婚制,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无君长、无亲戚、无兄弟、无夫妻、无男女之别,性关系混乱及近亲婚媾,生而不藩,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伏羲、女娲兄妹生活在原始血族群婚制时期,故而结为夫妻;但婚后发现,他们所生的儿子“三身”是个畸形儿,严重的影响了人体素质。伏羲氏为避免血亲婚媾给繁衍后代带来的不利因素,始倡:“正姓氏,别婚姻。”只准异族通婚,严禁同宗婚媾。伏羲氏在部落联盟中强制推行异族群婚制,为增强人类体质,提高人类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原始婚姻法实施之后,血液的流动,使人类认识到自我,认识到血与生命的联系,当血缘被姓氏符号取代后,人类则将对血的崇拜转移到姓氏符号上来,并将其图形为部族之徽,以此来凝聚氏族成员同舟共济、共赴患难。但原始时期的姓氏并不通用,姓为宗族的徽志,其胞族则以氏来区分。严格地说:姓用来别婚姻,而氏则为分贵贱;直至秦汉时期,姓氏方合二为一。
伏羲氏时期,人类还处于原始时期,因而所创姓氏多与自然界及动植物有关,命姓的方式有以下六种形式:(1)动物类命姓;(2)鱼鸟虫禽类命姓;(3)植物类命姓;(4)山水类命姓;(5)自然界现象命姓;(6)颜色类命姓。至春秋时期,姓氏分衍进入滥觞时代,有以官职为姓氏、有以职业为姓氏、有以图腾为姓氏、有以国名为姓氏、有以封邑为姓氏、有以部落名为姓氏、有以父名为姓氏、有以父谥号为姓氏、有以地名为姓氏、有以数字为姓氏、有以技艺为姓氏、有以专利为姓氏,由于姓氏日益增多,推动了汉字的发展和改革。
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氏呢?据《大唐氏族志》统计有293个姓氏;《百家姓》统计有438个姓氏;《世本》统计有875个姓氏;《元和姓纂》统计有1233个姓氏;《通志·氏族略》统计有2255个姓氏;《姓解》统计有2568个姓氏;《姓觿》统计有3625个姓氏;《续文献通考》统计有4657个姓氏。而据现代统计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曾有19989个姓氏;另说有21000余个姓氏;还有说24000余个姓氏,这些统计是否准确?我不敢断言。据各国资料显示:秦代方士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移民到日本岛屿,分衍出来的姓氏多达数万个;而祁连山下的女娲后裔大月氏被匈奴所迫西迁阿富汗、伊朗、北印度,创建月霜王朝,数十万部落分衍出来的姓氏更是多如牛毛。汉代被汉军击败的夏后氏余裔匈奴,西迁欧洲的部众多达数十万,后在匈奴部落联盟阿提拉大帝的带领下一度征服欧洲,其后裔散落在匈牙利等国,繁衍出了成百上千个姓氏。蒙古族兴起,统治亚非欧三大陆百余年,元朝建立,各大汗国分治,在东欧、中亚、西亚繁衍的姓氏如天上的星辰数不清。而宋明时期,败逃到东南亚的数十万中国军队和开辟万里海疆丝绸之路的闽粤两省中国商旅,以及明初郑和七下西洋遗留在太平洋海岛上水兵、工匠;他们为了生存,而被迫放弃自己的国籍和姓氏,改从当地国国籍、姓氏,由于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这些变异国籍的姓氏是否属于中华民族姓氏呢?所以要想统计出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氏,要由民族学、统计学、地理学、人类学、遗传学、姓氏学等多种学科专家共同分析研究,作为一个历史工程来研究,才能确定出一个完整的中华民族姓氏数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瘟疫、天灾、同化、融合,中华民族的姓氏时而繁衍,时而融合,最后保留下来的常用姓氏仅有3500余个。据古代传说: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这一观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家们的质疑和否定!司马迁写《史记》武断的否定炎帝,直接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来也搞了一个“夏商工程”,将炎黄至尧舜时期排除在编年之外。惟有姓氏学家尊重古代神传,并引以为据寻根考证,将中华民族的源头确定在炎黄二帝身上。据洛阳市姓氏学者姬传东先生统计:属于黄帝后裔的姓氏多达3000余个,其根据考据创作了这部50余万字的《黄帝后裔三千姓》一书,请我作序。我认为:作序者应首先对黄帝及姓氏学有所了解,并且要对创作者姬传东先生有所了解,否则“序”就无任何意义。
记得2004年2月15日,时任河南洛阳中心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姬传东先生经中国文物学会副秘书长高洪生先生推荐前来我的清寒斋做客,他带来了一部新作《姬姓春秋》书稿让我过目,并请我写序。因初次相见,很难产生情感,为了对姬先生的大作负责任,我自动放弃了姬先生给我作序的机会,所以他再三来信、来电催请,我都无法交出没有情感的作品。几年间,我和姬先生虽有过两次面晤,但毕竟来去匆匆,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2009年7月3日,我应邀去河南偃师市汤陵考察,返京时途经十三朝古都洛阳市,顺道参观了我曾为此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龙门石窟。2003年初,我刚协助中央电视台科教部拍摄完成2003年春节特别节目《百家姓》系列专题片,为新春佳节和全国观众献上一份厚礼。又应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沈廷杲先生和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鞠肖男先生邀请,负责策划了美国华人陈敬哲先生收藏的“龙门石窟佛像回归”活动。2005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组办方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完成了龙门石窟佛像回归的任务。虽然,后期工作我没有参加,但我前期的策划功劳是不能磨灭的,因为没有我写给陈敬哲先生的一封特殊邀请信,陈敬哲当时已经打了退堂鼓。
姬传东先生闻知我到了洛阳,他立即带着两瓶陈酿美酒赶来参加洛阳市公安局刑警大队蔺洪凡队长为我举办的接风酒宴,他形状散漫,飘然而至,根本不像个团职军人出身,更没有宣传部副部长的威仪,但却有几分济公的洒脱和文豪的飘逸。几年不见,姬先生著作频传,而且成功地举办了“全国首届姬姓文化研讨会”,创建了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当选为副会长,大大地推动了洛阳市姓氏学的研究。
洛阳市是中国八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丝绸之路”起始点(长安、洛阳)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史学家考证:道学、儒学、经学、玄学、理学皆源于此;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班固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皆诞生在此,尤其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名扬天下。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洛阳市姓氏文化的发展,又将成为推动全国姓氏文化研究工作的动力。为此,姬传东先生的贡献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授予其“全国十大姓氏研究贡献者”称号!
同年7月29日,我去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考察,收到姬传东先生以到北京的消息;但我因公务在身,直到8月9日才赶回北京。8月12日我请姬先生夫妇到民族宫大剧场观看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演出的“锄刀下的红梅”,姬先生竟被剧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姬先生能为一部剧情感动得伤心落泪,这说明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是一位值得深交的好朋友。所以,此次姬先生请我为他的新作《黄帝后裔姓氏》作序,我欣然应允,为友文,乃一大乐事也。
然而,对于黄帝及其后裔姓氏的研究,我也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达到炉火精深的地步,但受姬传东先生之托,我也只能班门弄斧了。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岁。”因而可知黄帝并非一代帝王名号,而是世号。我们现在认知的这位黄帝,史书上称其为“轩辕氏”。《山海经·北上经》证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这说明轩辕氏曾以黄鸟为图腾,因其背叛炎帝,所以黄鸟有“枭”的桀骜不驯特征,因此枭的字义为“叛逆”。
轩辕氏是少典氏之子,生于寿丘(山东曲阜),长于姬水之畔,因而以水名为姓,称“姬姓”。皇甫谧说:“黄帝生寿丘(山东曲阜),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姬水又名“济水”,因济从齐,与脐通,所以意为“中央”,中国之谓源于此。
轩辕氏为炎帝榆罔时的诸侯,受封于有熊国(河南新郑),则改以“熊”为图腾。炎帝榆罔昏庸无德,侵暴诸侯,因而诸侯多叛归卿相蚩尤,于是蚩尤驱逐炎帝榆罔,自登大位。炎帝榆罔被迫移都于河北涿鹿(古称彭城),妄图东山再起,因其鞭笞天下,诸侯不朝。轩辕氏修德振兵,种五谷,抚万民,诸侯闻其贤德,多叛炎帝榆罔而归于轩辕氏。轩辕氏乘炎帝家族内乱之机,率部北征,起兵革炎。炎黄两族在阪泉之野发生激战,炎帝榆罔战败,其部被轩辕氏兼并,统称:“炎黄民族”。轩辕氏取炎帝而代之,号“黄帝”,立都涿鹿(河北)。《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在位120年崩,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炎帝蚩尤闻轩辕氏自立为帝,则以日御夸父为先锋,率九黎族讨伐轩辕氏。九黎族依仗刀戟大弩之优势,几度打败轩辕氏,占据涿鹿,改其为炎帝蚩尤之都。轩辕氏历三年九战而不能胜,乃布告天下勤王,诸侯闻知纷纷前来驰援。《龙鱼河图》记载曰:“天遣玄女下授黄帝(轩辕)兵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除玄女部外,另有天女部女魃助轩辕氏止雨,百越(月)部为轩辕氏筑营栅,轩辕氏得到诸侯的支持而转败为胜。《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女英部)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死后化为枫树,因而九黎族有祭祀枫叶之俗,此俗至今仍在北京等地盛行不衰。
轩辕氏称帝后,巡狩四方,北逐荤粥,大会诸侯于釜山(河北涿鹿),炎黄二族自此休兵。黄帝以风后、力牧为相,治理万民;以常先、大鸿为日御,推策迎日;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仓颉造字;胡曹制衣;嫘祖繅丝;伶伦制乐;歧伯行医;青阳造屋宇;货狄做舟楫;命挥、牟做弓矢,使中国进入科技文明时代,为此后人尊奉黄帝为“人文初祖”。据史记载:黄帝轩辕在位百年而崩;传说黄帝化龙飞天回归天国,众臣争相与其同去,攀住龙须不放,龙须断变成“乌号”。所以,黄帝轩辕只有一座衣冠冢在桥山。皇甫谧说:“黄帝冢在上郡桥山。”《索隐·地理志》曰:“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而今天下炎黄子孙皆至陕西黄陵县祭黄帝轩辕。
据《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有25子,以国为姓者有姬、酉、祁、己、藤、咸、任、荀、僖、姞、儇、衣(殷)等,经这些姓氏繁衍生息,现已分衍为3000余个姓氏。但我认为:黄帝后裔姓氏还不止这些,因为历史上因避忌改姓、避祸改姓、避难改姓、入赘改姓、过继改姓、革命工作者改姓、作家改笔名、艺术家改艺名、夫妻合姓等等,导致姓氏紊乱,使炎黄二帝后裔姓氏混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炎黄民族通过姓氏融合达到了民族融合,而今炎黄民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
2009年9月3日作于北京


分享按钮>>【姓氏文化】 黄帝后裔子孙姓氏总览
>>【姓氏文化】宗族组织化的重要标识:辈分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