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文化古迹】广西沈公祠

    中华沈氏网 2015年6月3日 网络


沈公祠 (□廖锦忠)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下乡采风,也许真的不知道在德保偏僻的山村居然尚有一座古祠堂建筑,而且这个祠堂还跟一位廉吏有关。 
 一个满山秋色的日子,我们乘车来到位于德保县北部的巴头乡多屯,那里距县城约15公里,要是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古代,走路到这里至少得花两三个小时。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踩着散落枯枝残叶的山村小路,慢慢向古祠堂走去。村里正闹娱乐,搞拜土地公的民俗活动,给往日寂静的祠堂平添一股热闹的气氛。据说多村村民每年的春节或秋后,就在祠堂门前举办民俗文艺表演活动,举行祭祀仪式,祈祷全村平安。 
 古祠堂坐落在离多屯村头不远的地方,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多平米,青砖黑瓦,古色古香,颇有明清风格。据说原来屋脊中间还有一个葫芦宝顶,天蓝的底色饰有两条金黄的飞龙图案,可惜后来不见了。正门两边是砖墙,墙的左右两边各嵌着一块石碑,虽经岁月风雨侵蚀,然字迹依旧清晰可辨,其中左边一块上写“巴头多屯沈公祠碑记”,内容主要是记载沈公为追剿盗匪遇害的事,立祠原因及捐款数额等等,落款时间为“道光二拾九年岁次己酉冬十月敬立。”
  沈公,即清代天保知县沈毓寅,山东新泰县人。道光辛卯(1831年)举于乡,壬辰成进士,即用知县,分发广西。二十七年(1847年)六月,补授天保县知县。史料告诉我们,道光年间正是社会动荡时期,流官管辖 “粤之极边西鄙”的镇安自然亦受到影响,沈毓寅遇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发生的。 
 据《镇安府志》记载:“二十八年(1848年)三月,土贼黄维业、黄添宋由小镇安、归顺掠阳万,扰及天保北乡之陇峒多村。毓寅偕把总陆殿扬分督泛兵练丁剿之。十九日,师次陇峒多村,与贼遇,礮毙二贼,贼愈至,殿扬率泛兵遽遁,练丁亦散。毓寅怒挥双剑,冒阵杀贼甚众,遂遇害。”对这次围剿盗匪,沈毓寅之前曾写下遗书云:“案重如山,事急如火,私账无所借贷,公项无可挪移,计划无复之,请息肩于死……吾自入粤以来,未尝一衣一食枉费锱铢也,亦未尝一丝一毫寄恤妻子也。”据当地村民介绍,相传当年载着沈毓寅的灵柩很重,刚抬出村口不远,抬杠却突然折断。按当地风俗,这是沈公显灵,不想走了,于是人们便就地安葬沈毓寅。

  史载:沈毓寅生前“履任不携眷属,清廉自俭,讼者立判,不使胥吏虐。勤治盗,躬自搜捕,期必获,民咸称颂之。”《新泰县志》亦载:沈毓寅“下车伊始,即除与民不便之弊,受到一县士民爱戴。”对这样一位廉吏,老百姓很是感念。所以,“县人闻沈县令之丧,”很是伤心,以致“巷哭罢市。”并“感思毓寅,与郡西门及三叠圩立祠以祀。”遗憾的是,一百多年来,由于其间的社会动荡,连年兵燹,建于郡西门的祠庙已毁,所幸的是,建于多屯的祠庙至今保存比较完好。 
 祠堂呈长方形,我们从正门进去。里面的柱子少有虫蛀,虽然经历一百多年风雨,还可见当年选料在质量上的用心讲究。祠堂分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隔开。据《镇安府志》记载:祠堂原先藏有沈毓寅生前“所遗砚石一方、画数轴、书数十卷,并刊其绝命词于祠壁。”但我们看到的是空荡一片,祠壁也没什么文字,想来原有的绝命词早已漫灭。仔细查看,北面的墙壁上倒是有被烟火熏黑留下的痕迹,据村民介绍,这是20世纪六十年代作学校食堂时留下的。经了解,我们知道沈公祠堂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起,曾先后被用作念印乡公所办公场地,农业中学校舍、小学教室等。村民还提供一个信息:“文革”初期沈公祠堂险遭不测,当地红卫兵打算把嵌在墙壁里的石碑毁掉,幸得村民保护,将整幅墙用石灰浆批荡,这才躲过一劫,但立在祠堂门口的大石碑却因为村民的无知而被毁作他用,实在令人扼腕。 
 沈公祠堂何以一百年多年来屹立不倒,想来与长期作为公用场地有关,而且村民每年都自发维修沈公祠堂,如清扫屋顶上的落叶,更换破损瓦片等。但我们发现,一些椽子已有腐烂,大梁也有些变形,需要资金修缮。沈公祠堂是一座历史建筑,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地方记忆,在偏僻的山村能保存至今实属难得,它的存在,对研究清代德保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我们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加以保护,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右江日报20131015)



分享按钮>>【鲍氏文化古迹】开封《两河新闻》报館是鲍氏家族企业
>>【沈氏文化古迹】【安徽沈姓】——南陵沈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