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始祖初探(二)    

    中华杨氏网 2009年2月13日 杨在伦


杨姓始祖初探(二)


二. 杨姓始祖的源流及说法




1.关于黄帝、周武王的源流及说法



有人说天下杨姓出自姬姓,都是周武王的后代,因此认为杨姓始祖是周武王。而周武王又是黄帝的后裔,因而又产生了杨姓始祖是黄帝的说法,这一说法来自如下的源流。



黄帝姓公孙,有熊氏或轩辕氏(轩辕是天鼋的转音),是一个以天鼋为图腾的原始部落的首领。后因长住姬水流域,改姓姬。他的25个儿子中,只有昌意和玄嚣姓姬。有说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有说黄帝少典氏,有熊国君,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有人给出了如下的继承关系和世系关系:



其继承关系:黄帝-玄嚣-颛顼(颛顼为昌意之子,昌意为玄嚣之兄)-帝喾(帝喾为娇极之子,娇极为玄嚣之子)-挚-后稷……



其世系关系:黄帝-玄嚣-娇极-帝喾-挚-后稷-檠玺-叔望-不窟-鞠-公刘-庆节-皇朴-弗差-毁喻-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太公-组绀-诸益-公叔祖-古公亶父-太伯、仲雍、季历-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



这样一来,无论杨姓追朔到周武王第三子叔虞或是周宣王小儿子尚父(涧),均是黄帝的后裔,因而他们把黄帝称为杨氏的一世祖。于是有人把这个世系加上后来的叔虞、姬杼、伯桥、杨章、杨震……套在自己的家谱上,列出了从黄帝至今一百三十多代的世系表。



在所见的这些资料中,这些人不但有其名,而且大多有其生、卒年代,墓葬、朝向,配偶、子系等比较详尽的内容。据说以上的世系源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我没有读过《史记》,不知道是否如此。如若有之,也不知道司马迁的根据是什麽,是传说或是确有记载。不过笔者认为:我国文字始于商代(公元前1600年),商代以前的远古史没有文字记载,因此广汉三星堆给我们留下了一堆没有文字的哑谜。商代以前的许多说法多为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民间传说和神化故事的著述。公元前840年,我国才开始有确切的纪年,就连周武王发纣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没有确切的年代记载,何况从黄帝到周武王这样长达五千多年以上历史的世系关系,实在让人质疑。



注:关于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中央10台曾有专题节目,经史学界专家多方考证,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



若按以上的说法,从黄帝到周武王共计仅28代,就按平均30年一代的代差估算也不足千年的历史。周武王所处的年代距今约3100年左右,若按以上提供的世系推算,黄帝所处的年代距今不超过4000年,那时是我国夏王朝初期,并非传说中的黄帝所处的时代。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王位继承是从夏禹开始的,在此以前均为举荐制。因此,上述黄帝的继承关系和世系关系是没有依据、没有说服力的。



2. 关于尚父、伯桥、杼公的源流及说法



(1) 根据百家姓书库中王珂先生编著的杨姓一书,杨姓源于周武王的后代,有两种说法,即武王三子叔虞支系和周宣王之子尚父支系。



其一:周宣王之子尚父于周幽王时(约公元前780年)被封于杨称为杨侯,即古杨国。 因幽王宠信褒娰而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申侯(宜臼的外祖父)借犬戎的力量攻破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灭亡。同时古杨国也遭到了犬戎进攻,国灭。事后申侯又借诸侯国的力量赶走了犬戎,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东周开始。周平王继位后又封周宣王的曾孙于杨,仍为杨侯。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晋献公、晋惠公灭杨国后,其子孙以国为姓,开始姓杨。但并无是谁开始以杨为姓的描述,也没有后代延续的内容。



其二:周武王第三子叔虞封到唐国为候,被称为唐叔虞。唐叔虞之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称为晋候。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晋献公、晋惠公灭杨国后,晋国又把古杨国旧地赐给伯桥,封为杨侯。伯侨-文-突-职-肸(音xi,字叔向,因食地于羊舌,又称羊舌大夫)-伯石(字食我),伯石继承爵位后以封地为姓,开始姓杨(史称杨石,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但文中未说明伯桥的世系,是否晋武公之子。有的资料又说伯桥并未封候,英年早逝,无社会活动,史无记载。



综上所述,两支杨氏:一为周宣王之子尚父支系,二为周武王三子叔虞支系。



尚父最早被封于杨,建立古杨国。晋灭杨国后,又把古杨国旧地赐给伯桥,封为杨侯。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均系周武王后代,出自姬姓,封地均是古杨国(今山西省洪桐县),只不过封侯的时间不同,尚父在前,伯桥在后,前者早于后者约120年。尚父子孙以国为姓,时间较早(约为公元前650年左右),但无开始以杨为姓之人和后代延续的内容;叔虞子孙以封地为姓,时间较晚(约为公元前540年左右),却有以伯石继位后开始以杨为姓,并有后代延续的内容。



(2) 广东梅州杨氏以杨杼为始祖说法多处可见。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海中先生在“杨



氏源流与文化”一文中说叔虞次子名杼,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999年)被封为杨侯,食采于杨国,并以杨为姓。那么最早被封为杨侯和最早以杨为姓的应是唐叔虞次子姬杼,但并无后嗣延续的内容。



但杨海中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出现了时序紊乱现象,本人不太理解。



“晋平公时,叔虞的第十六代孙叔向……被封到杨氏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世称杨?。叔向之后,其子杨食我继承侯位,并正式以杨姓冠名。其后晋国发生内乱,杨侯失国。公元前679年,晋国曲沃武公(称)平息了内乱而登位,是为晋武公。第二年,即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将古杨国赐于次子伯侨,并报周天子僖王(《史记》称厘王)批准,封国受姓。”



晋武公所处年代为公元前679—676年,晋平公所处年代为公元前557—533年,晋武公时的伯桥在前,晋平公时的叔向、杨食我在后。并非食我以杨姓冠名之后晋国发生内乱,出现曲沃武公平息内乱而登位,将古杨国赐于次子伯侨一说。



3. 关于杨干的说法



在中华杨氏网上看到杨安生先生的有关以杨干为始祖的说法:“据《东周史》、《晋史》(古代篇)和洪洞《大槐树移民史》中记载,洪洞杨国封于杨干。杨干是晋文公的四代孙,晋悼公的弟弟,河东杨氏的始祖。”



但湖南新化的黄剑秋先生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东周史》、洪洞<大槐树移民记〉不知何代何人所写,这些资料所载洪洞杨国封于杨干,可能是推测,没有古籍可以佐证。周朝的姬姓诸侯很多,他们的子孙有氏号,当时的氏不是可以与姬姓相并列的姓,只是姬姓下面的一个分枝。晋悼公之弟不可能以杨为氏,氏杨名干。悼公姓姬名周,他的弟弟也应姓姬字杨干,不是姓杨名干。而且,姬杨干的子孙并未形成连续的世系。



4. 关于羊舌氏



今年9月9日,在山西曲沃召开了首届中华杨氏始祖文化研究会。根据报道材料,会议报告发布的研究成果,认为“天下杨氏一家人,都是山西曲沃羊舌氏的后代”。



根据黄剑秋先生“杨姓先祖羊舌氏的兴衰史”一文的描述:晋武公长子伯桥英年早逝,其弟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伯桥留下一子名文,武公为抚遗孤,划出一块地方(羊舌邑)给长孙作为食采之地。在晋献公时代出现了羊舌氏称谓,从此姬姓便有了一个以邑为氏的分支—羊舌氏。



文生突,突生职,是为羊舌文-羊舌突-羊舌职。



羊舌职有两位夫人,各生二子。赤、肸兄弟为正出,鲋、虎兄弟为庶出。



羊舌赤,字伯华,袭父职为中军尉佐。



羊舌肸,字叔向,晋平公时任太傅。



羊舌鲋,字叔鱼,担任过代理司马,被晋邢侯所杀。



羊舌虎,字叔罴,死于栾氏之难。



羊舌邑辖三县:铜鞮、平阳、杨氏。羊舌职去世后,羊舌邑便分解了。羊舌赤食采铜鞮,羊舌肸食采杨氏,羊舌鲋食采平阳。



羊舌肸晚年得子,约53岁时夫人生下了羊舌石,字食我。晋平公(前557年—533年)时,因羊舌肸父子食采杨氏县之杨而为之冠氏,称他们为杨肸、杨石。这个“杨”在当时是个氏号,不是可以与周朝姬姓相并列的姓。到了秦汉时期,姓氏混而为一,氏便成了姓。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侯和卿大夫们见祁氏、羊舌氏两家土地宽广,意欲分之,遂灭祁氏、羊舌氏。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祁氏、羊舌氏两家家主被杀,土地被告瓜分。这两家人口甚多,他们的土地被告瓜分了,只得另谋生计。羊舌氏一家的亲属和家臣、仆役们便东渡黄河,来到了华山仙峪开荒辟土,以祖居的杨地为姓,繁衍了杨姓一族。


分享按钮>>贺氏家谱与刘氏家谱比较--发现有共同之处
>>贺氏的究竟起源何时?有谁能够说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