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杨王朝--励精图治,杨坚因革旧制,垂法后世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24日 佚名


为巩固江山而励精图治,杨坚因革旧制,垂法后世

杨坚代北周建隋,总觉得自己得到江山太容易,担心人心不服,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戒备心理,努力从各方面体察民心和寻找保住隋王朝的措施和办法。他借鉴前朝的历史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地从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领域,进行了历史性的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于巩固后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改革官吏制度与精简行政层次

西魏、北周两朝官制复古,仿照《周礼》官制,实行"六官"制度,即用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治理国家,政出多门,难于集中。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参酌汉晋以来官制的演变,废除了"六官"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以尚书、内史(后为中书)、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制度。政权揽于尚书省,置令及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庶支、工部六曹事,每曹设尚书一人,合左、右仆射,是为八座。次于仆射者为门下省之纳言(二人)、内史省之令(二人)。开皇三年,改度支为民(非户)部、都官为刑部。这一改革有利于中央集权,加重了尚书省的职责。隋初的地方行政机构,起初亦沿用北齐、北周的州,、郡、县三级制,设置的郡县多而乱,冗官多而滥,行政办事效率低,财政开支庞大,人民负担沉重。文帝受禅后,杨尚希上表说:

"当今州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工,动需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杨坚采纳了他的建议,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十二月,废诸郡500余,扫600余年州郡县三级之制,一改为州县两级之制,以州刺史治民,名则因循,事同郡守,是为郡县一大变革,实开我国精简行政机构之先河。与此同时,对官吏的选拔制度也进行丁改革。从汉代以来,历朝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择政府官员,照例由各官府长官自行推举委任,称为"辟举"制。地方衙署的属官还须推举本地人担任。这样一来,各级官员完全被士族豪门所垄断,"辟举"制成了士族子弟入仕做官的通道。开皇三年,杨坚罢除了这种制度,"选举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开皇七年(587年),实行科举取仕,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始置进士科,唐代又增设了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至开皇十五年(595年),并罢州县乡官,即"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县呒复辟署矣"。这意味着地方各级机构的官吏从此均由朝廷委任,传统的"辟举"制度被彻底废除。这种选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成为千余年间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根本制度。改革府兵制度,实行"兵农合一"。北魏至北周实行的府兵制度规定,只有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才能当兵,一般汉人只能务农,不能当兵。府兵专有兵籍,与民籍不相混淆。北周后期,由于战争频繁,兵源不足,大量汉人也被召募充做府兵,原来的规定已难严格执行。不过汉人一旦从军,全家也随之由民籍转入军籍。这些带有种族隔阂的规定,显然同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不相适应。杨坚早有察觉,在他尚在北周任大丞相时,于大象元年(580年)便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后裔一律恢复汉姓。这一措施冲破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旧制,显露了"兵农合一"的历史趋势。开皇十年(590年),杨坚颁布诏书,下令府兵全家的户籍一律归属州县管辖,同农民一样受田耕种,即"垦田籍帐,一与民用",只有士兵本人仍归军府统领。这个措施改变了兵民分理的旧规,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加强了胡汉的民族团结,把府兵制同均田制更好地结合起来,完成了向"兵农合一"制度的转变。这种新府兵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重行均田重编户籍

杨坚即位的当年,便重新颁发了均田令,分别规定了诸王、职官和普通老百姓的受田办法。自诸王以下至七晶的都督,按等次授给永业田,多至100顷,少有40亩。职官又给职分田,京官一品给5顷,以下每品减少50亩,至九品为1顷。又给公廨田供官府公用。普通老百姓受田,丁男2l岁以上每人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人40亩,另有桑田或麻田20亩。限额以内的奴婢,可以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受田。永业田和桑麻田可以传给子孙,也可以买卖。职分田和公廨田,在官吏更代时交付后任,不准买卖。露田也不准买卖,受田的人若是死了,即将分给的田退还官府。这种制度,对土豪的土地兼并多少有些限制,有利于隋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在南北朝时期,农民为了逃避赋役重担,往往匿丁不报,或隐瞒真实年龄,诈报为老为小,老者60岁以上,小者10岁以下。隋初户口严重不实,以致影响国家的赋课征收。有鉴于此,在开皇初,杨坚下令原北齐境内,按照基层政权的三长制的组织系统(五家为保,五保为里,五里为党),"大索貌阅"。"大索"就是由官府大肆搜索隐匿人口。"貌阅"是官员根据户籍上对每人年龄相貌特征的记载,当面进行核对查验,查出那些隐匿之人,并发动老百姓相互检举告发。户口不实者,将其保长、里正、党长流配远地。这次共检出443000丁,1641500口,编入国家户籍,令其承担赋课。以往赋课征纳时,官吏与富户常常作弊,文帐混乱,没有定簿,把富户的户等降低以图少征、免征,财政收入受到影响。杨坚采纳左仆射高额的建议,推行"输籍定样"法,即采取计量的办法制订百姓输课的标准样式,按照标准样式确定每家应承担的等级,并依照定样交纳课粮。许多逃亡到豪强家里做私属的农民,陆续返籍,重新成为"编户"。

重行均田和重编户籍的结果,发展了农业生产,扩大了赋役对象,增加了赋课收入,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为将各地征集的谷物和绢帛转输京城长安,杨坚下令沿着漕运水道置"转运仓",陆续设置了广通(今陕西华县)、常平(今河南三门峡市)、河南(今河南孟县)、含嘉(今河南洛阳)、洛口(今河南巩县)和黎阳(今河南浚县)诸仓。为便于民间储粮备荒,从开皇五年(585年)起,在当地民社组织中设置义仓(又称社仓),由民社管理,以备灾年赈济。经过多年储积,各地转运仓所储谷物,多者达千万担,少的也有几百万担。西京、太原国库存储的绢帛各有数千万匹。各地义仓也都储谷充盈。文帝末年,全国储积的粮、帛已可供半个世纪之用。隋长安国库的绢帛到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还没有用完。隋朝仓库之富实,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

因革折中制订开皇刑律

杨坚在任北周大丞相时,曾对周宣帝的酷虐之法《刑经圣制》加以删略,改为用法宽大的《刑经要制》颁布实行。他称帝后,为了安抚人心,稳定局势,逐步推行革除酷刑,以宽平为法的治国之道。他指令高额、郑译、杨素、裴政等10余人,参酌魏、晋、齐、梁旧律,因革折中,制成了开皇新律,于开皇元年十月下诏实行。新律废除了前代的枭(斩后悬首于木杆上示众)、辕(车裂)、鞭等酷刑。规定灭族刑只用于谋叛以上的重罪,流放的刑期不超过5年,审囚笞打不得超过200下。还规定百姓有冤情可以由县、州、省依次上告,直到朝廷。开皇三年(583年),刑部向杨坚奏报每年断狱多达1万件。杨坚认为犯法的人这样多,是由于律条过于细密。他命苏威、牛弘再定新律,又减去死罪律81条,流罪律10054条,徒杖等罪律1000余条,只留刑律500条,制订为12卷。这就是杨隋王朝所制订的周备简要的《开皇律》。它的出现,是中国封建法律渐趋成熟的标志,后世的封建王朝由唐至清各代的刑律都以此作为基础而增删修订。加强廉政建设体察民间疾苦

杨坚在改革各种体制的同时,还得出前代帝王其所以兴、其所以亡的主要历史经验,那就是不能穷奢极欲,而要为政清廉,躬行节俭和爱惜民财,体察民情。他教训太子杨勇说:

他自己从辅政时起就提倡为政清廉、节俭生活,使之成为风气,以致当时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绸缎绫罗,饰带也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他称帝后,有一次患痢疾,须配制止痢药,药方中有胡粉一两,宫中竟找不到。有一次,他要一条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史书上还记载杨坚平日"居处服玩,务存节俭"。宫人们的衣服脏了都洗过再穿,车轮上的东西破了,修补之后再用。

杨坚如此躬行节俭,这与他体察民间疾苦有关。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闹饥荒,他派人去察看百姓所吃的食物,有人把老百姓所吃的碎豆拌糠带回。他痛哭流涕地拿着这些豆糠出示给群臣看,并"深自咎责"。命令撤消自己日常的"御膳",不饮酒,不吃肉。他率领饥民到较为富庶的洛阳就食,命令侍卫不准驱赶、威吓百姓。遇见扶老携幼的人群,他引马让路,善言抚慰。路难走的地方,他还命令左右帮助挑担的灾民通过。开皇二十年(600年),齐州小官王伽,押送李参等70余个犯人去京城,走到荥阳,王伽对李参等人说:"你们犯了国法,受罪是应当的。看看护送你们的民夫,一路上多么辛苦,你们于心能安吗?"李参等人谢罪。王伽就遣散民夫,释放李参等犯人,约定日期到京城主动会齐,说:"如果你们失约,我只有代你们去受死了。"到了限期,70余人竟一人不少。文帝听了很赞赏,召李参等携带妻子入宫赐宴,并宣布赦免了他们。并且下了一道诏书,说只要官吏有慈爱之心,至诚待民,百姓并非难教。要官吏学习王伽。而对那些暴敛百姓的不仁的贪官污吏,则严加惩处,派左右亲信严密侦察百官的行为,有时甚至暗暗派人向一些官吏行贿,这些官吏一受贿就立即处死。由此,他建立了一套对官吏的考核制度,赏罚分明,对廉官良吏赐帛赠田,加官晋级,布告天下,树为榜样。有一次,他发觉儿子杨俊生活奢侈,大造宫室,大怒,下令将杨俊禁闭起来。大臣杨素劝谏说处罚得太重了,他说:"皇子与百姓只有一个法律,如果不这样,岂不是要再立一个皇子律了吗?"文帝的这种举止措施,致使豪强官吏不敢过分作恶,贪污腐败事情减少,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又由于文帝体察民心,竟成了他革新政事的一个根本条件,而受到群臣百姓的支持。在他躬行节俭、体察民间疾苦的行为举止中,为新政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分享按钮>>隋杨王朝--隋朝杨氏谱,让世人慨叹"泰极否来"
>>隋杨王朝--炀帝是中国封建帝王中功大于过的一个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