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源渊-----------杨姓始祖初探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25日 杨在伦


        关于杨姓的始祖有太多的说法,不知到底该尊谁为始祖,我想这也许是许多杨姓朋友都关心的问题。据笔者所见,有的把“黄帝”称为杨氏的一世祖,周武王称为28世祖;有的又把周武王称为杨氏的一世祖;还有的把周武王之孙姬杼称为一世祖,晋武公之子伯桥称为23世祖,杨震称为35世祖;也有的把伯侨称为杨氏始祖;有的把晋悼公的弟弟杨干称为河东杨氏始祖,也有的把秦惠王时的杨章称为杨氏的一世祖;有的又把周宣王之子尚父称为杨氏始祖。总之,杨氏始祖众说纷纭。笔者不是学文的,也不是学史的,对历史典籍知之甚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考证和评判这些说法的对与错。笔者就自己见到的一些资料和说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杨姓朋友共酌。

一. 关于黄帝的传说

笔者见到一些探索杨姓始祖的资料,大多都会追朔到“黄帝”,一些杨氏家谱中也称“黄帝”为一世祖。为此,有必要对有关“黄帝”的传说作进一步探讨。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距今约10000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源于一个民族-氐羌族,生活在我国青海西部的昆仑山一带。我们的祖先在昆仑文化时期创造了诸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跨父追日、后翌射日、常娥奔月、黄帝战啻尤、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许多昆仑神话,它们分别散记在《淮南子》、《山海经》等诸多古老的文献中。 由于地里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我国西部地区不断沙化,生存条件逐渐恶化。大约在10000-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陆续开始向四面八方迁徙。生活在昆仑地区的氐羌族,随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迁徙路线,在几千年漫长的迁徙史中,逐渐演化形成了而今的56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族群沿着黄河,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不断东迁,从河西走廊到黄河中下游,最后到达齐鲁地区。滞留在渭河流域的“华族群”和到达齐鲁地区的“夏族群”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并创造了许多灿烂的远古文化,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部分沿黄河北折的族群)、大地湾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诸文化……等。仰韶文化发源于甘肃东部,漫移至黄河下游,距今约6000-4000多年。根据考古学的发现,距今约7000多年前,在甘肃西部已有仰韶文化的萌芽,考古学称为前仰韶文化。(以上的内容见白剑先生编著的《文明的母地》。) 黄帝的传说起源于古老的“昆仑神化”,根据白剑先生在《文明的母地》一书的著述:“黄帝的传说发源于母系社会。传说初起时黄帝在早期是作为天神流行于传说中的,到后来才被人格化为男性始祖。传至父系社会时,地位得到空前的巩固,定格在始祖的地位上传至今日。”(《文明的母地》第145页) 按“昆仑神化”中黄帝之孙颛顼(音zhuan xv)与共工氏争夺帝位,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据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传说中的黄帝和颛顼生活的地域在昆仑山一带,应属比前仰韶文化更早的昆仑文化时期。 “黄”指太阳的颜色,黄通光字,甲骨文构形为“日”之光焰。“帝”早期就是太阳神的专称,《荀子.疆国》:“帝,天神也。”《辞海》:“帝,最高的天神,古人想象为宇宙万物的主宰。”“黄帝”即“太阳神”,表示部族信奉的神明图腾,并非真实的人王。(《文明的母地》第206-207页) 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古帝系列,常把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和尧、舜、禹联系在一起,误导了许多读者。正如白剑先生在《文明的母地》一书中指出:“……古代记史者多凭传说人记,而民间传说由于无年代限记,就可能把几个相隔几千年的事件传说于同期。如黄帝传说本来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昆仑时期,却被记入紧*尧舜之前,一下子减掉了五千年。” (《文明的母地》第232页) “黄帝”的传说发生在10000年前昆仑时期的母系社会,什麽时候被人格化为男性始祖,与母系社会何时转化为父系社会有关。有说在黄帝之孙“颛顼”时期就确立了父系社会,见吴兆基先生编著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央10台曾在走进科学栏目播出的大地湾之谜的考古发掘中,大地湾文化确定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时间是公元前3500-3900年,也即距今约5500-5900年。有说是在“大禹”时期确立的父系社会,距今约4000多年。传说禹为了确立父系地位而编造了一个自己是由父亲鲧剖腹所产的故事。(详见白剑先生编著的《文明的母地》)。 白剑先生在“文明的母地”一书中指出: 夏王朝立国前后,为中国第一个父系社会的交接点应当是个事实。古史传说中所载的大禹以前的帝王,均记有母亲的情况,如姓名、出身地、所属部族等,无一介绍过其父亲的情况,包括伏羲、昊帝、黄帝、炎帝等均是如此。而大禹之后的夏后氏,情况恰恰相反,多记有其父的情况,很少甚至不记其母的情况,这一事实也证明母系与父系社会交接点于夏初的有力证明。(《文明的母地》第148页) 禹、启建立夏王朝是在公元前约2100年前,父系社会向母系社会过渡的交接点应在距今约4100年左右。至此,传说中的“黄帝”,经几千年的流传,被定格在中华民族始祖的地位流传至今。 笔者认为:传说中的“黄帝”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王,更不是杨姓的始祖,仅是中华民族崇拜的神明图腾和先祖崇拜的象征。

二. 杨姓始祖的源流及说法

1.关于黄帝、周武王的源流及说法

有人说天下杨姓出自姬姓,都是周武王的后代,因此认为杨姓始祖是周武王。而周武王又是黄帝的后裔,因而又产生了杨姓始祖是黄帝的说法,这一说法来自如下的源流。 黄帝姓公孙,有熊氏或轩辕氏(轩辕是天鼋的转音),是一个以天鼋为图腾的原始部落的首领。后因长住姬水流域,改姓姬。他的25个儿子中,只有昌意和玄嚣姓姬。有说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有说黄帝少典氏,有熊国君,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有人给出了如下的继承关系和世系关系: 其继承关系:黄帝-玄嚣-颛顼(颛顼为昌意之子,昌意为玄嚣之兄)-帝喾(帝喾为娇极之子,娇极为玄嚣之子)-挚-后稷…… 其世系关系:黄帝-玄嚣-娇极-帝喾-挚-后稷-檠玺-叔望-不窟-鞠-公刘-庆节-皇朴-弗差-毁喻-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太公-组绀-诸益-公叔祖-古公亶父-太伯、仲雍、季历-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 这样一来,无论杨姓追朔到周武王第三子叔虞或是周宣王小儿子尚父(涧),均是黄帝的后裔,因而他们把黄帝称为杨氏的一世祖。于是有人把这个世系加上后来的叔虞、姬杼、伯桥、杨章、杨震……套在自己的家谱上,列出了从黄帝至今一百三十多代的世系表。 在所见的这些资料中,这些人不但有其名,而且大多有其生、卒年代,墓葬、朝向,配偶、子系等比较详尽的内容。据说以上的世系源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我没有读过《史记》,不知道是否如此。如若有之,也不知道司马迁的根据是什麽,是传说或是确有记载。不过笔者认为:我国文字始于商代(公元前1600年),商代以前的远古史没有文字记载,因此广汉三星堆给我们留下了一堆没有文字的哑谜。商代以前的许多说法多为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民间传说和神化故事的著述。公元前840年,我国才开始有确切的纪年,就连周武王发纣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没有确切的年代记载,何况从黄帝到周武王这样长达五千多年以上历史的世系关系,实在让人质疑。 注:关于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中央10台曾有专题节目,经史学界专家多方考证,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 若按以上的说法,从黄帝到周武王共计仅28代,就按平均30年一代的代差估算也不足千年的历史。周武王所处的年代距今约3100年左右,若按以上提供的世系推算,黄帝所处的年代距今不超过4000年,那时是我国夏王朝初期,并非传说中的黄帝所处的时代。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王位继承是从夏禹开始的,在此以前均为举荐制。因此,上述黄帝的继承关系和世系关系是没有依据、没有说服力的。

2. 关于尚父、伯桥、杼公的源流及说法

(1) 根据百家姓书库中王珂先生编著的杨姓一书,杨姓源于周武王的后代,有两种说法,即武王三子叔虞支系和周宣王之子尚父支系。 其一:周宣王之子尚父于周幽王时(约公元前780年)被封于杨称为杨侯,即古杨国。 因幽王宠信褒娰而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申侯(宜臼的外祖父)借犬戎的力量攻破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灭亡。同时古杨国也遭到了犬戎进攻,国灭。事后申侯又借诸侯国的力量赶走了犬戎,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东周开始。周平王继位后又封周宣王的曾孙于杨,仍为杨侯。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晋献公、晋惠公灭杨国后,其子孙以国为姓,开始姓杨。但并无是谁开始以杨为姓的描述,也没有后代延续的内容。 其二:周武王第三子叔虞封到唐国为候,被称为唐叔虞。唐叔虞之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称为晋候。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晋献公、晋惠公灭杨国后,晋国又把古杨国旧地赐给伯桥,封为杨侯。伯侨-文-突-职-肸(音xi,字叔向,因食地于羊舌,又称羊舌大夫)-伯石(字食我),伯石继承爵位后以封地为姓,开始姓杨(史称杨石,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但文中未说明伯桥的世系,是否晋武公之子。有的资料又说伯桥并未封候,英年早逝,无社会活动,史无记载。 综上所述,两支杨氏:一为周宣王之子尚父支系,二为周武王三子叔虞支系。 尚父最早被封于杨,建立古杨国。晋灭杨国后,又把古杨国旧地赐给伯桥,封为杨侯。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均系周武王后代,出自姬姓,封地均是古杨国(今山西省洪桐县),只不过封侯的时间不同,尚父在前,伯桥在后,前者早于后者约120年。尚父子孙以国为姓,时间较早(约为公元前650年左右),但无开始以杨为姓之人和后代延续的内容;叔虞子孙以封地为姓,时间较晚(约为公元前540年左右),却有以伯石继位后开始以杨为姓,并有后代延续的内容。

(2) 广东梅州杨氏以杨杼为始祖说法多处可见。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海中先生在“杨氏源流与文化”一文中说叔虞次子名杼,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999年)被封为杨侯,食采于杨国,并以杨为姓。那么最早被封为杨侯和最早以杨为姓的应是唐叔虞次子姬杼,但并无后嗣延续的内容。 但杨海中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出现了时序紊乱现象,本人不太理解。 “晋平公时,叔虞的第十六代孙叔向……被封到杨氏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世称杨?。叔向之后,其子杨食我继承侯位,并正式以杨姓冠名。其后晋国发生内乱,杨侯失国。公元前679年,晋国曲沃武公(称)平息了内乱而登位,是为晋武公。第二年,即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将古杨国赐于次子伯侨,并报周天子僖王(《史记》称厘王)批准,封国受姓。” 晋武公所处年代为公元前679—676年,晋平公所处年代为公元前557—533年,晋武公时的伯桥在前,晋平公时的叔向、杨食我在后。并非食我以杨姓冠名之后晋国发生内乱,出现曲沃武公平息内乱而登位,将古杨国赐于次子伯侨一说。

3. 关于杨干的说法

在中华杨氏网上看到杨安生先生的有关以杨干为始祖的说法:“据《东周史》、《晋史》(古代篇)和洪洞《大槐树移民史》中记载,洪洞杨国封于杨干。杨干是晋文公的四代孙,晋悼公的弟弟,河东杨氏的始祖。” 但湖南新化的黄剑秋先生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东周史》、洪洞<大槐树移民记〉不知何代何人所写,这些资料所载洪洞杨国封于杨干,可能是推测,没有古籍可以佐证。周朝的姬姓诸侯很多,他们的子孙有氏号,当时的氏不是可以与姬姓相并列的姓,只是姬姓下面的一个分枝。晋悼公之弟不可能以杨为氏,氏杨名干。悼公姓姬名周,他的弟弟也应姓姬字杨干,不是姓杨名干。而且,姬杨干的子孙并未形成连续的世系。

4. 关于羊舌氏

今年9月9日,在山西曲沃召开了首届中华杨氏始祖文化研究会。根据报道材料,会议报告发布的研究成果,认为“天下杨氏一家人,都是山西曲沃羊舌氏的后代”。 根据黄剑秋先生“杨姓先祖羊舌氏的兴衰史”一文的描述:晋武公长子伯桥英年早逝,其弟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伯桥留下一子名文,武公为抚遗孤,划出一块地方(羊舌邑)给长孙作为食采之地。在晋献公时代出现了羊舌氏称谓,从此姬姓便有了一个以邑为氏的分支—羊舌氏。 文生突,突生职,是为羊舌文-羊舌突-羊舌职。 羊舌职有两位夫人,各生二子。赤、肸兄弟为正出,鲋、虎兄弟为庶出。 羊舌赤,字伯华,袭父职为中军尉佐。 羊舌肸,字叔向,晋平公时任太傅。 羊舌鲋,字叔鱼,担任过代理司马,被晋邢侯所杀。 羊舌虎,字叔罴,死于栾氏之难。 羊舌邑辖三县:铜鞮、平阳、杨氏。羊舌职去世后,羊舌邑便分解了。羊舌赤食采铜鞮,羊舌肸食采杨氏,羊舌鲋食采平阳。 羊舌肸晚年得子,约53岁时夫人生下了羊舌石,字食我。晋平公(前557年—533年)时,因羊舌肸父子食采杨氏县之杨而为之冠氏,称他们为杨肸、杨石。这个“杨”在当时是个氏号,不是可以与周朝姬姓相并列的姓。到了秦汉时期,姓氏混而为一,氏便成了姓。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侯和卿大夫们见祁氏、羊舌氏两家土地宽广,意欲分之,遂灭祁氏、羊舌氏。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祁氏、羊舌氏两家家主被杀,土地被告瓜分。这两家人口甚多,他们的土地被告瓜分了,只得另谋生计。羊舌氏一家的亲属和家臣、仆役们便东渡黄河,来到了华山仙峪开荒辟土,以祖居的杨地为姓,繁衍了杨姓一族。

5. 关于杨氏源流多元的说法

山西省杨氏文化促进会的杨安生先生在中华杨氏网上发表的“关于杨氏源流多元考”认为天下杨氏分为三大家:华阴弘农杨氏、天水氐族杨氏、山西河东杨氏,这三大家又有如下的一些说法:

(1) 认为以杨伯桥为始祖的是东汉四川人扬雄。根据《汉书.扬雄传》中,他自述其族源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桥兮,流于未之杨候”。伯桥被扬雄认为是杨姓的初祖,后有欧阳修的《世表》而更具体,伯桥为杨姓的始祖,在古文献学上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2) 认为弘农杨氏祖系是尚父,凡言伯桥为始祖的,都是根据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抄来的。专家们认为欧阳修的《新唐书》误导了弘农杨氏后人。1199年,诗人杨万里为杨文富作《杨氏族谱序》,是根据已出土的杨宁墓铭志为根据,全面否定了欧阳修的《新唐书》内容。 根据河南省洛阳出土的杨宁公墓志铭上记载:“……宁公,字庶玄,弘农华阴人也,本盖姬姓周宣王之子曰尚父,邑诸杨,得氏于后。至汉赤泉候喜、安平候敞、征君宝继家华,下为关西令族鄢……” 铭文中明确指出:一是尚父封为杨候,二是杨喜、杨敞等弘农杨氏的祖源是尚父。

(3) 以杨杼为始祖的族谱源流说 995年,广东杨廷税写了以杨杼为始祖的《梅州谱序》。杨廷税,广东梅州人,文隆 公之子,宋朝人。梅谱序文来自重庆市巴南区百节镇新民村四社丁家湾杨从文收藏的《杨氏谱谍》。该谱正文为《粤省杨氏旧谱》。序文落款:宋绍兴三年岁在癸丑春三月吉日,进士知温州府事廷税字国祥敬序。此谱系自杨杼至尚父。直至续修现在,南方大多杨氏族谱中都是从杨杼为始祖的。据说此谱的始祖依据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文学家刘义庆(大文学家)写的《世说新语》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北宋未大文学家汪藻根据《世说新语》内容,写出了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始祖是杨杼,即晋国第一国公唐叔虞的次子,但杨杼并没有被封为杨候。

(4) 天水盘瓠的后代天水杨氏 天水杨氏一直和弘农杨氏并列,古建有仇池国。天水杨氏是氐族,是少数民族杨氏中最大的一支,这支后人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并与羌族融合,“嫁娶有似于羌”,故史学家又把他们称为“西戎”。

(5) 古晋国的河东杨氏 河东杨氏从周朝已有记载,祖居山西省的洪洞县,以邑为姓。河东杨氏的上祖,追述到周朝晋国,始祖杨干,和弘农杨氏上祖杨?是同时代人,杨干比杨?大32岁,他的上祖是晋文公重耳。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会编写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书,在述及洪洞县历史沿革时写道:“西周时洪洞为杨候国。春秋时,洪洞为晋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杨干。 杨姓始祖的一些说法及源流甚多,在此不能一一例举。宗上所述,到底谁是杨氏始祖,所见资料给我们留下诸多疑云。 关于季夙是职的第五子(叔向的兄弟)或是叔向的子孙,无一交待清楚的。黄剑秋先生说季夙是姬姓的一个氏族名,叔向不可能把它作为自己儿子的名字。 关于晋国六卿灭祁氏和羊舌氏的说法是否存在,关于逃遁之地也有争议。杨氏始祖论坛稿件之一中有这样的说法:班固说杨侯受逼,逃于楚之巫山。杨大雅说是食我子孙为避难“逃遁华阴山谷”。杨绘说是“叔向子孙有逃于华阴仙谷中,姓杨氏”。杨偕说是“叔向子孙曰季夙曰道,逃居华阴山仙谷,遂为华阴杨氏。” 这些说法是否可考,笔者没有能力断言。到底谁是杨氏始祖,谁是弘农杨氏的祖源,我们没有能力去考证历史。

总之,因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杨氏祖源和杨氏始祖没有一个多数人公认的说法,或许只能是多元之说共存,有待研究。

三. 杨氏始祖初探

根据以上杨姓的源流和始祖的说法,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 杨姓的始祖,理应是开始以杨为姓的先祖 探索杨姓的始祖,按理应是开始以杨为姓的先祖,不是杨姓的祖源,也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中的“黄帝”初为天神或部落的图腾,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王。经几千年的流传被人格化为男性始祖,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黄帝”仅是中华民族先祖崇拜的象征,不能称为杨姓的始祖。 虽然按普遍说法,天下杨姓都是周武王的后代,出自姬性。但毕竟周武王姓姬不姓杨,他的后代有的也改作其他姓了。因此,我们也不能把周武王说成是杨姓的始祖。 虽然有许多说法把伯桥尊为杨姓始祖,但却没有任何一种说法提到从伯桥开始以杨为姓,伯桥姓姬不姓杨,因此伯桥为杨姓始祖的说法实在没有说服力。同样也没有任何说法提到尚父的后代什麽时候,是谁开始以杨为姓,同时也没有任何说法提到尚父的世系延续。因此尚父为杨姓始祖的说法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2. 杨姓始祖多源之说 探索杨氏始祖涉及到杨氏源流,笔者同意杨安生先生杨氏源流多元的观点,但这一多元观点应广义化,也许天下杨氏确是多个支系发展起来的,也许各个支系都有自己开始以杨为姓的先祖,那么杨姓的始祖也许就不止一个,也可能是多元之说。 之所以对杨氏源流及始祖有不同的说法,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海中先生认为,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详和对历史文献的不同认识和判断,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我想这也是有可能的。 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在远古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成为表明个人及其所生家族的符号。从目前所见到的资料来看,杨姓的起源,从姬姓—羊舌氏—杨氏—杨姓,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到了秦汉时期,也许杨姓或杨氏已发展成为了许多庞大的支系,谁最先开始以杨为姓,可能谁也说不清楚,难怪也有的把秦时的杨章或东汉时的杨震称为杨氏的一世祖。也许各支系杨姓都有自己的始祖,杨姓始祖也可能是多元之说共存。从首届中华杨氏始祖文化研究会上发布的七大重点研究成果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虽然杨姓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周武王、尚父、伯侨,这也是杨姓始祖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他们到底姓姬不姓杨,称为杨姓的始祖实在欠妥。无论是古杨国尚父的子孙或是晋国时伯侨的子孙,那时他们都姓姬而不姓杨。杨杼、杨干、杨肸、杨石等均是氏号,也许称为姬杨杼、姬杨干、姬杨肸、姬杨石更为确切一些。

3. 关于“古杨国旧地”和“羊舌邑”、“羊舌氏、杨氏“和“杨姓” 根据百家姓书库中王珂先生的描述,周宣王之子尚父所建立的古杨国被晋所灭后,晋国又把古杨国旧地赐给伯桥;按黄剑秋先生的说法,晋武公长子伯桥英年早逝,为抚遗孤划出一块地方(羊舌邑)给长孙(伯桥之子文)作为食采之地,那么“羊舌邑”就应是古杨国的旧地(今山西省洪桐县)。 同时按王珂先生的描述,晋灭杨国后其子孙以国为姓,开始姓杨和伯石继承爵位后以封地为姓,开始姓杨,出现了以杨为姓的说法。而按黄剑秋先生的说法,仅是在晋献公时代相关史料中出现了羊舌氏称谓,因羊舌肸父子食采杨氏县之杨而为之冠氏,称他们为杨肸、杨石。这个“杨”在当时是个氏号,不是可以与周朝姬姓相并列的姓。那么,王珂先生以杨为姓的说法可能有些不妥。 以上两点看法是否正确,我们期待有关专家的评述。

4. 关于弘农杨氏和四知堂 就弘农杨氏而言是指生活在隶属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寺)陕西华阴的一支杨氏。而古杨国在今山西洪洞,笔者所见资料中虽有杨国灭后,古杨国的尚父其子孙一族以国为姓,开始姓杨,但无一叙述其后裔移居华阴的内容。而在许多说法中都可以见到,在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六卿灭杨氏和祁氏两大族,杨食我一家逃遁,辗转来到华山仙谷躲避祸乱,在以华阴为中心的潼关、灵宝、洛阳等地,形成一个庞大的杨氏家族的描述,似乎更能说明杨食我才是弘农杨氏的始祖。当然关于逃遁之说目前仍有争议,我们也期待姓氏学的专家们提供更多的佐证和依据。 笔者还见到有这样的现象,大多数杨氏家族都称自己是弘农杨氏,以四知为堂号,是杨震的后裔。不同的是,杨震以前有的套杼公,有的套伯桥,有的套尚父。 在杨安生先生的热议弘农郡一文中谈到:纵观各地杨氏族谱发现,宋以前的族系很少,大多是元明清的记录,而多数族谱中都记载:祖系弘农郡。后经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更多的杨氏祖先并不是出于弘农郡的。杨姓中的弘农郡望在两汉时开始著名,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到北魏有“三杨”和杨播一家,到唐代则成为宰相世家,尤称极盛。各地杨氏借用弘农名义,只想将自己挂上“正宗”二字。 同时杨安生先生还指出:在明朝时期有人专门以代人写家谱为生的,什么样的家谱都可以造出来。将全世界8000万杨氏都认定为杨震一人的后代,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笔者颇为赞同这样的看法。

5. 太久远的历史要寻求充分可*的的证据 周宣王(公元前828-782年)之子尚父所处的年代与杨宁公所处的唐朝德宗时期(公元780-805年),相隔约1600年左右。1600年的历史长河要经历六十多代人,没有确切的谱系或记载,仅凭杨宁公墓志铭中文字,不足以说明杨宁公系尚父后裔,弘农杨氏的祖源是尚父。即是有确切的谱系,太久远的历史也得考证一下它的真伪和可信度。 笔者在网上就见到这样的谱牒,有人说黄帝生于公元前2697年,杼公生于公元前1062年,系黄帝30代孙,他本人自称是杼公的100世孙,世系逐一可考,并在家谱中列出了从黄帝至今的130代世系。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伯桥字尚父,或说尚父是对伯桥的尊称,尤如周武王称姜尚为尚父一样。不知这样的家谱会有多大的可信度。 东汉扬雄自述其族源,以伯桥为始祖。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与伯桥(约为公元前650年),时间相距600年左右。我们不知道扬雄以伯桥为始祖的依据是什麽,是根据家传谱牒,还是听老一辈人的讲述世代流传。我们不能仅因名人的一句话就作为依据,断言伯桥为始祖,扬雄系伯桥后裔,下面仅举一例说明。 著名作家艾芜(原名汤道耕)在他的著作中自述其祖籍为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后被不少学者以此源用。1989年新都县政协档案馆根据新征集的《汤氏族谱》,证实了艾芜的祖籍是湖南省武冈县高沙市场杨家桥。当正在生病住院的艾芜先生得知此事后激动万分,含着泪花说:过去我在书中道听途说地叙述了我的祖籍,结果使我错误了大半生,也误导了不少读者。今天你们帮我找到了真正的根,十分感谢,敬请你们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纠错文章,以免一错再错,否则我将遗憾终身。(孙晓芬著《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56-57页) 2005年,笔者执笔撰修本族家谱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以前在我们这支杨氏家族中也一直流传着是湖广填四川,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说法,同时还流传着系北宋杨家将后代的说法和入川始祖杨大奇因偶得浮财发迹的传言。这些说法从儿时到此次修谱,在我的脑海中扎根了几十年,因家谱毁于文革时期,无法证实这些传言。后经多方努力,终于在一位长辈那里找到了一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庆北碚杨氏的首修家谱。这本躲过各种浩劫唯一保存下来的家谱记载了从一世祖杨禄生1648年出生到1901年首修家谱253年的历史。原来我们这支杨氏原籍是江西省信丰县小江堡茶园围,三世祖杨大奇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时期,于雍正五年(1727年)从江西信丰县小江堡茶园围移民到重庆悠远场(现重庆市北碚区),从打工营生到自己开设油坊,奠定基业,逐渐发展成为北碚一个较大的杨氏家族。谱中记录了入川始祖杨大奇艰苦创业的过程,浮财发迹一说也纯属子虚乌有。我们这支杨氏1648年以前的历史尚属未知,与北宋杨家将没有任何关联,上索祖源应向那里挂*至今我还在到处寻觅。 以前我们家族中各大房都有这样一本1901年首修家谱的手抄本,按理老人们都应知其详,但为什麽还有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流传,我实在不知道原因所在。所以在家族中长期流传的也不一定是事实。 总之,太久远的历史要寻求充分可*的的证据,不能仅根据历史名人的一句话就轻下断言,也不能凭族人口传心记,更不能把远古神话与传说作为佐证的依据。然而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要寻求充分可*的的证据确实很难,也许这将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虽然周武王时代已有了文字,但文字从商初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才日渐成熟;而记录方式从商初的甲骨文到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而且从公元前840年我国才开始有确切的纪年。由于那时文字不成熟,记录方式十分原始,许多内容都没有连续记载和确切的纪年,要寻求这样的证据也可能很难很难!尽管如此,我们仍期待姓氏学的专家们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内容和佐证的依据。


分享按钮>>杨姓源渊------杨姓先祖羊舌氏的兴衰史
>>千古绝对--你能对出下联吗?